碳中和分类(17)
气候变化(12)
碳循环(5)
在“碳中和文献”中,命中:17条,耗时:0.0709665 秒
1.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对农牧民开垦的影响
作者:杨柳 ; 阎建忠 ; 王盼 ; 王宏
机构: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牧民开垦;;适应对策;;劳动力析出;;青藏高原
摘要:自1980年代后期以来,青藏高原持续变暖趋势明显,且增温幅度高于我国其他地区。基于遥感数据和种植适宜性模型的一些研究表明,该地区足够的农业热量资源增加了适宜耕种土地的面积,为农牧民的开垦行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然而,对农牧民是否开垦以及开垦原因的实证研究,以及农牧民如何平衡气候变化带来的开垦机遇、风险和人口压力,仍然缺少认识。以青藏高原的3个典型产粮区域("一江两河"地区、河湟谷地、壤塘县)为研究区,利用605户农户家庭调研数据,分析了影响农牧民开垦行为的影响因素。计量结果表明,农牧民感知冬季持续时间的整体变化趋势、家庭总人口、抚养比与农牧民开垦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农牧民感知降水的整体变化趋势、人均打工年收入、户主受教育水平、是否借贷、居住地距集镇距离与农牧民开垦行为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加快,农牧民对非农工作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加之政府的管制,使得开垦现象并不普遍。由于农牧民的开垦对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极有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负面影响,应该提供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促进农业集约化,加强监管,以降低开垦的可能性。
年:2019
出版单位:生态学报
2.浅谈蔚县近47a气候变化对烟草的影响及气象保障服务(英文)
机构:张家口市气象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蔚县气象局;
关键词:蔚县;;气候变化;;烟草;;气象灾害;;气象服务
摘要:为了找出蔚县烟草气候变化规律,以便为种植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利用1967~2013年蔚县气象站观测资料,运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等统计方法分析影响烟草生长发育的气象要素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7a来蔚县烤烟生长期的平均气温属于烟草正常生长范围,接近最适宜气温最低值;1990年以来,≥10℃的积温只有两年小于烤烟生长期所需积温(2 600℃·d);47 a来蔚县无霜期平均值比烤烟正常发育成熟所需的无霜期多18.7 d;生长期内降水量历年平均值远低于烤烟正常发育需水量;蔚县烤烟在大田期的日照时数能够满足优质烤烟的所需日照时数,采烤期比优质烤烟所需日照时数略偏多;蔚县冬春季冷凉,干燥的气候特点不利于病虫害发生,但气候的日趋变暖趋势有利于虫害的发展;为了避免或减轻气象灾害,需要合理选择品种和种植地,应适时灌溉,还需要做好人工增雨和人工防雹工作,建立合理气象服务体系,做好烟草灾害的早预报、早通知、早预防。
年:2017
出版单位: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3.产品关键碳排放生命周期评价原则和方法初探
关键词: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低碳产品认证;;关键碳排放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研究生命周期评价方法(LCA)的现状、优势和局限性以及低碳产品认证工作的具体要求和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结合LCA简化方法的发展,在大量量化分析和实证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以产品碳排放关键生命周期阶段和关键影响因素的量化识别与判定原则为核心的产品关键碳排放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建议,为我国低碳产品认证制度的推进实施和未来的国际互认奠定了理论基础。
年:2017
出版单位:质量与认证
4.小岛国气候变化损害求偿困境的对策研究
作者:王宏 ; 莫建建
机构:福州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气候正义;;小岛国;;气候变化;;求偿权
摘要:小岛国是气候变化损害最为脆弱的环节,囿于当前国际法的局限性与气候变化责任主体的集体性,小岛国气候变化损害面临求偿困境,解决这一难题主要在于架构求偿权制度,而求偿权制度是以气候正义为理论基础。因此,通过气候正义厘定求偿权的正义性,设置创新性的双重排放标准,完善国际碳税征收制度,探究气候绿色基金的设立等方法,将小岛国求偿权实践模式制度化,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损害求偿难的问题。
年:2016
出版单位: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5.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法律制度的构建
作者:王宏 ; 勾晓彤
机构:东北林业大学;
关键词:气候变化;;碳减排;;碳排放权交易
摘要:碳排放权交易最早是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提出的减排措施,旨在帮助发达国家完成减排目标,后续被各国在完成国内减排时广泛采用。我国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并不承担强制减排义务,因此碳交易制度起步较晚。我国于2011年开设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并明确提出将在2017年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从我国目前开展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情况看,碳交易制度主要缺陷是立法层级较低,涵盖的主体行业领域狭窄,交易对象范围不统一,配额分配方式单一。鉴于此,我国应尽快从提高立法层级、扩大交易主体涵盖范围、扩大交易对象范围、明确交易总量控制和配额初始分配、完善交易监管等方面健全碳排放权交易法律制度。
年:2016
出版单位: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论《巴黎协议》下全球气候变化治理新模式之构建
作者:王宏
机构:福州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巴黎协议》;;全球气候变化;;治理模式
摘要:随着《巴黎协议》的成功签订,全球气候变化治理模式也随之改变,通过厘清全球气候变化治理模式的概念,从谈判规则、条约内容、执行观制等方面入手,总结《巴黎协议》签订之前全球气候变化治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详细分析。利用归纳分析的方法,从治理思路、治理安排、治理目标、执行制度、监督机制等五个要素进行提炼和创新,最终提出"一体四化"的新型全球气候变化治理模式。
年:2016
出版单位: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产品关键碳排放生命周期评价原则和方法初探
关键词: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低碳产品认证;;关键碳排放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研究生命周期评价方法(LCA)的现状、优势和局限性以及低碳产品认证工作的具体要求和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结合LCA简化方法的发展,在量化分析和实证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以产品碳排放关键生命周期阶段和关键影响因素的量化识别与判定原则为核心的产品关键碳排放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建议。
年:2016
出版单位:质量与认证
8.2010-2013年我国柴油车黑碳排放状况分析
机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柴油车;;黑碳;;变化趋势;;中国
摘要:我国柴油车的快速增长给我国柴油车污染治理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柴油车黑碳排放的研究有益于对空气质量、人体健康和气候变化采取积极的措施。研究表明,从2010年到2013年,我国柴油车增长了23%,柴油类汽车保有量约增长了约43.3%;而我国柴油车的黑碳排放量出现先增后减的趋势,2013年我国柴油机动车的黑碳排放量约为33.33万吨,比2012年减少了2.8%;河南、河北、山东、广东和内蒙五个省(自治区)柴油机动车的黑碳排放约占全国黑碳排放的37.3%。研究结果初步显示了我国柴油车污染控制的效果。
年:2015
出版单位: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9.不同气候变化情景模式对大凌河流域径流的影响研究
作者:张健 ; 王宏
机构:辽宁泽龙水利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关键词:气候变化;;径流响应;;SWAT模型;;大凌河
摘要:为定量研究不同气候变化情景对大凌河径流的影响,探索气候变化下大凌河径流响应规律,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模型,通过设定不同气候变化情景(假定气温±2℃,降水量变化±10%),定量分析不同气候变化情景对大凌河径流的影响。研究成果表明:模型适合于大凌河径流模拟,模型参数率定期和验证期年径流模拟相对误差均在10%以内,确定性系数均达到0.8以上;气温升高2℃,流域径流增加5.8%,降雨量减少10%,流域径流量减少4.7%;降雨量增加10%,流域径流量增加4.3%。研究成果对于大凌河应对气候变化下水资源保护以及利用可提供参考。
年:2015
出版单位: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10.近50年来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大豆生产潜力时空演变特征
机构: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气候变化;;大豆;;生产潜力;;时空变化特征;;GAEZ模型;;中国
摘要:大豆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兼油料作物之一,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对大豆产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全球气候变化给大豆生产带来了一定影响,其中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本文以2010年中国耕地空间分布遥感监测数据为基础,在1961-2010年的长时间序列气象数据、土壤数据等数据基础上,采用GAEZ模型,综合考虑光、温、水、CO2浓度、病虫害、农业气候限制、土壤、地形等因素,估算了中国大豆生产潜力,进而分析了近50年来气候变化导致的中国大豆生产潜力的时空格局特征。研究表明:1中国大豆生产潜力呈现由南向北、由西向东增加的趋势。东北平原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海平原区是大豆高产区。2近50年来,中国大豆适宜种植面积持续增加,而大豆平均生产潜力却持续下降,大豆生产潜力总量先降后增。3中国大豆生产潜力的变化区域差异明显。东北平原区大豆生产潜力总量居全国第一,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海平原区分别居第二、三位。本文揭示了近50年来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大豆生产潜力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对合理安排大豆种植布局,高效利用气候和土地资源,实现大豆稳产高产具有指导意义。
年:2014
出版单位:地理科学进展
1
2
按检索点细分(17)
作者(17)
按资源类型细分(17)
期刊论文(17)
按来源细分(17)
知网(17)
按年细分(17)
2019年(1)
2017年(2)
2016年(4)
2015年(2)
2014年(2)
2012年(1)
2011年(1)
2010年(2)
2006年(2)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