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碳中和文献-->气候变化

121.浅水富营养化湖泊巢湖汞的历史沉积记录——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机构: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Criteria and Risk Assessment, Chinese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Department of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University of Kentucky;
关键词:湖泊沉积物;;汞;;剖面分布;;人类活动
摘要:汞(Hg)及其衍生物作为危险的环境污染物,其生物毒性、生物累积和放大作用对水生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风险。沉积物柱芯可为湖泊历史污染过程提供重要信息,追溯人类活动或自然条件变化的影响。本研究以浅水富营养化湖泊——巢湖为例,解析巢湖沉积物中汞的百年历史变化及其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巢湖汞的沉积经历了3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前、20世纪60—8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后)。20世纪60年代前,沉积物柱芯汞含量的变化趋势不显著,且东、西湖区无空间差异;20世纪60—80年代,沉积物汞的浓度逐渐升高,西湖区的汞浓度高于东湖区,主要与西湖区受人为污染较重有关;通过分析沉积物汞与重金属(铁、钴、铬、铜、锰、铅、锌)、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和δ15N)、营养物质、粒度和气象因子的关系,揭示了人类活动、水动力条件和气候变化对巢湖汞沉积的影响,发现20世纪60年代以后沉积物剖面的汞浓度明显升高,主要是由于水动力条件变化和流域经济快速发展导致了人为源汞输入的增长。此外,温度、风速和蒸发量对汞的环境行为和归趋产生交互复杂影响。
年:2019
出版单位:Engineering
122.樱桃种植户对气候变化及气象灾害的适应行为效能感知研究
机构: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
关键词:气候变化;;气象灾害;;适应行为效能感知;;计划行为理论(TPB);;有序logistic回归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及气象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农户的适应行为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而适应行为的效能感知关系到农户能否准确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带来的影响,从而提高适应能力,降低生计风险。基于陕西省白鹿原地区9个村落的相关统计数据,运用计划行为理论和路径分析法辨识樱桃种植户适应行为效能感知的影响因素,继而利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樱桃种植户属性、气候变化感知及樱桃不同生长阶段的气象灾害感知对较弱适应行为效能感知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樱桃种植户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对适应行为效能的感知程度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较弱的适应行为效能感知主要受到樱桃种植户年龄、家庭农业收入、近30年本地气候变暖感知以及本地霜冻感知的显著正向影响。最后,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年:2019
出版单位: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123.2015年深圳市医疗卫生人员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机构: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关键词:气候变化;;医疗卫生人员;;认知;;影响因素
摘要:目的了解深圳市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注、认知情况及影响因素,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5年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式,抽取深圳市医院、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等医疗卫生单位共786名专业技术人员,对其人口学特征、气候变化的关注、气候变化相关知识的认知、获取气候变化相关知识的途径、参与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态度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意愿与行为等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对关注度、认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结果深圳市医疗卫生专业人员气候变化知晓率为88. 8%,关注度为49. 4%,其中55~岁年龄组(关注率77. 8%)和医院工作人员(关注率60. 2%)关注度较高;获取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为网络(84. 0%)、电视(75. 3%)、报纸(66. 9%)、书籍(52. 7%);影响气候变化认知因素为曾经是否主动获取气候变化及其对健康影响相关知识(OR=1. 934,OR95%CI:1. 053~2. 745)、对气候变化的了解程度(OR=1. 630,OR95%CI:1. 100~2. 451)。结论深圳市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对气候变化的知晓率较高,但关注度相对不足。应加强气候变化相关知识宣传和培训。
年:2019
出版单位:实用预防医学
124.农户生计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研究综述
机构: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京都大学亚洲非洲地域研究研究科;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敏感性;;脆弱性;;气候变化;;生计;;发展中国家
摘要:开展农户生计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研究有利于深入认识气候变化与生计的关系,对增强农户的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和降低生计脆弱性具有重要意义。在梳理不同领域敏感性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农户生计对气候变化敏感性的科学内涵和研究框架,重点分析了敏感性表征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农户生计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是指气候变化和极端事件对农户生计的影响程度,敏感性表征主要表现在气候变化对自然资源、人类健康、牲畜、资产和收入等方面的影响,不同地区和人群敏感性表征具有差异性。农户生计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随着发展程度提高而下降,生计多样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有助于降低气候变化的影响。生计敏感性多为脆弱性研究的一部分,常以可持续生计分析为框架,运用指标评估法进行综合评价。未来研究需要完善敏感性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加强适应的有效性评估,以及开展跨区域或跨时段的生计敏感性对比研究,重点关注生态脆弱和贫困地区。
年:2019
出版单位: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125.基于PSR模型的城市区域气候变化脆弱性综合评价理论体系
机构:安徽建筑大学数理学院;
关键词:PSR;;灰色关联度;;主成分分析;;MATLAB
摘要:为针对城市脆弱性,本文建立合理模型,提出应对方案。通过对城市气候变化脆弱性的合理简化,使用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模型来研究人类和自然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本文运用Matlab将2000年到2017年的数据通过灰色关联算出权重,并采用协调度数学模型判断一个城市的脆弱性。由于数据指标过多,本文通过专家调查,将指标进行简化,得出气候因素对脆弱度影响高。针对气候变化这一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合理分析得出解决方案,为解决黄山市脆弱性提供合理方案,并进行推广。
年:2019
出版单位:新型工业化
126.小兴安岭蒙古栎和黄菠萝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比较
机构: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生态研究中心;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树木年轮;;蒙古栎;;黄菠萝;;气候变暖;;径向生长;;时空变异
摘要:蒙古栎和黄菠萝是东北温带森林中重要的阔叶树种,探究二者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能够为未来气候变化情境下东北阔叶林的经营、保护及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在小兴安岭地区沿经度梯度设置3个采样点——海伦、铁力和伊春,运用树轮年代学方法建立了3个采样点蒙古栎和黄菠萝的标准年表,分析了其与当地气候因子的关系,揭示了蒙古栎和黄菠萝生长-气候关系的时空变异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黄菠萝径向生长对生长季温度变化敏感,而蒙古栎径向生长受生长季温度和降水的共同限制作用.蒙古栎和黄菠萝对温度的响应存在差异:春季均温升高抑制蒙古栎径向生长,而促进黄菠萝径向生长;夏季高温对蒙古栎径向生长的限制作用明显高于黄菠萝.随经度(水分)增加,蒙古栎径向生长与水分因子的关系逐渐减弱,而黄菠萝没有明显变化.树种生理特性是影响树木生长-气候关系的关键因素.1976年升温后,黄菠萝生长随温度升高而升高,但蒙古栎生长却随温度升高而呈下降趋势.升温造成的干旱胁迫可能是两树种生长响应差异及蒙古栎出现响应分异现象的重要原因.如果未来增温趋势持续或者加重,蒙古栎的生长可能会因干旱胁迫加剧而衰退,黄菠萝则不受影响或生长略微加快.
年:2019
出版单位:应用生态学报
127.亚洲中部干旱区气候变化与丝路文明变迁研究:进展与问题
机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寒生态与生物多样性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南森环境与遥感中心;
关键词:亚洲中部干旱区;;丝绸之路;;气候环境变化;;文明演化;;人地关系
摘要:亚洲中部干旱区是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最为敏感的地区之一,也是水文变化剧烈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该地区包括了古丝绸之路的主体,在东西方交流和丝路文明兴衰历史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科学评估全球增温背景下亚洲中部干旱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风险,是广受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东西方交流和丝路文明发展历史及其与气候环境变化关系的研究,可为认识该地区不同时间尺度人地关系演变的规律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总结东西方交流与丝路文明兴衰历史、亚洲中部干旱区全新世气候变化过程、多时间尺度气候—水文变化机制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与规律等领域的研究进展,提出目前亚洲中部干旱区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时空格局和丝路文明演化的过程,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存在明显不足。破解亚洲中部干旱区气候变化和文化演化研究区域不均衡问题,加强地学与考古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是推进气候变化与丝路文明变迁研究的有效途径。这对理解该地区人地关系演化规律、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年:2019
出版单位:地球科学进展
128.古近纪气候变化在东海盆地内的化石记录
机构: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关键词:东海陆架盆地;;古近纪;;古气候;;古植被
摘要:古近纪气候演化经历了由"温室气候"向"温凉气候"转变的过程,在此期间发生了三次显著的气候事件,分别为PETM极热事件、Oi-L骤冷事件和Mi-L降温事件。利用东海陆架盆地内孢粉、有孔虫等古生物资料探讨了全球古气候变化背景下东海陆架盆地内古生物差异性变化,并根据特征孢粉组合恢复东海陆架盆地内不同时期古植被以及古气候,在此基础上将东海陆架盆地温度、湿度变化曲线与全球温度变化曲线、海平面变化作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东海陆架盆地气候演变与全球气候变化具有一定的耦合关系,并且对渐新世时期东海陆架盆地气候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渐新世时期季风气候的形成导致了东海陆架盆地花港组整体呈现湿润的气候特征。
年:2019
出版单位:沉积学报
129.气候变化对湖南省马尾松适宜生境影响分析
机构: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
关键词:马尾松;;适宜生境;;气候变化;;Maxent模型;;适地适树;;湖南省
摘要:【目的】气候变化会导致树种适宜生境发生变化,从而对准确地制定长期森林经营规划方案产生影响。为了在制定长期森林经营规划中贯彻适地适树原则,需要研究气候变化对树种适宜生境分布的影响。【方法】以湖南省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为研究对象,利用2016年湖南省连续清查森林资源档案更新数据中的马尾松空间分布数据、高程数据和气候数据,采用最大熵法(Maxent)模型,分温度变化、降水量不变,降水量变化、温度不变,降水量和温度均变化3种情景模拟马尾松在湖南省适宜生境的动态变化。【结果】①Maxent模型模拟结果中,训练精度、模拟精度的AUC(area under the ROC curve)值在AUC评估标准中属于良好(0.80~0.90)水平,可以较好地模拟马尾松适宜生境;②2016年马尾松适宜生境主要分布于湖南省中部和西北部,小部分分布于东部和南部。适宜生境、低适宜生境和不适宜生境所占面积比例分别为28.30%、40.10%、31.60%;③2016—2050年温度和降水量均有所增加,年平均温度增加2.30℃,年平均降水量增加19.9 mm。在温度升高、降水量不变,降水量升高、温度不变和温度、降水量均升高3种气候情景下,湖南省马尾松适宜生境面积比例分别变化了0.58%、0.53%和-0.65%,不适宜生境相比2016年均有所减少,分别减少了7.22%、2.00%和0.15%;④刀切法确定了最湿季均温(Bio8)、最暖季均温(Bio10)、最冷季降水量(Bio19)为影响马尾松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其中最冷季降水量为最主要的气候因子。【结论】湖南省马尾松种植区主要分布在该省中部和西北部,当未来气候呈现温度增加、降水量不变的情景时,种植区域适当向东扩展;当未来气候呈现降水量增加、温度不变或二者均增加的情景时,种植区域适当向北扩展。
年:2019
出版单位: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30.气候变化对长三角臭氧污染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机构: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臭氧;;气候变化;;长江三角洲;;WRF-Chem
摘要:目的研究气候变化对污染物浓度的影响,进而了解其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方法利用WRF-Chem模拟2014年1月、7月(代表现在)和2050年1月、7月(未来)长三角地区的气象要素和空气质量的数据,研究气候变化对该区域臭氧浓度的影响。结果在夏季,未来(2050年7月)与现在相比(2014年7月),整个长三角区域的臭氧浓度变化幅度较小,约为-0.09×10~(-9),且呈现出北部增加,南部减少的趋势,在长三角北部的陆地地区,臭氧浓度增加达到极大值(15.0×10~(-9))。在冬季,与2014年1月的数据比较,未来(2050年1月)整个长三角地区臭氧比现在降低约7.9%,其中在上海以东洋面上减少达到极值(-25.1%)。结论在夏季,导致长三角北部地区臭氧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太阳辐射量的增加、VOC和NOx浓度的升高、边界层高度的降低以及增强南风的输送有关。长三角南部地区臭氧浓度的减少,主要原因是其太阳辐射的减少以及风速的增加。在冬季,在南通、上海以东洋面上臭氧减少的幅度较大,这与温度的降低、辐射的减少以及NOx浓度的增加有关。长三角南部区域的臭氧浓度有所增加,这与该区域太阳辐射的增加以及区域范围内的输送有关。在制定臭氧控制策略时,应该考虑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
年:2019
出版单位:装备环境工程

记录总计:11050 条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