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分类(21)
气候变化(8)
碳循环(7)
清洁能源(2)
管理 政策 制度(5)
在“碳中和文献”中,命中:21条,耗时:0.0919874 秒
1.应对气候变化是改善全球治理的重要内容
作者:周大地 ; 高翔
机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
关键词:气候变化;;绿色发展;;低碳转型;;低碳创新;;全球治理
摘要:气候变化是具有科学支撑的严肃事实,因此应对气候变化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需,也是全球治理的重要领域。《巴黎协定》是国际合作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的重要进展,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主流共识。实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目标,需要各国加强合作,不断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发达国家要尽快实现低碳转型发展,发展中国家也要加快低碳创新发展。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了积极建设性的作用,在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和政策将不断强化和实施,从而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应有的更大贡献。
年:2017
出版单位:中国科学院院刊
2.全球2℃温升目标与应对气候变化长期目标的演进——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巴黎协定》
作者:高云 ; 高翔 ; 张晓华
机构:Department of Science & Technology and Climate Change,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National Center for Climate Change Strategy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NCSC);
关键词:气候变化;;国际谈判;;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长期目标;;关键脆弱性;;制度建设
摘要:《巴黎协定》提出把全球平均地表气温升幅控制在较工业化前水平的2°C之内,并努力限制在1.5°C之内。这是第一个使"全球2°C温升目标"具备法律效力的国际条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条关于最终目标的定性表述,至此演进为《巴黎协定》第二条包含具体数值的全球温升目标。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二次评估开始,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提供有助于确定定量化长期目标的科学信息就成为后续历次评估的重要任务,但由于涉及非科学评估范畴的价值判断,IPCC从未从科学上认定全球升温到何种程度是不可接受的。应对气候变化长期目标的确定经历了长期的过程,"全球2°C温升目标"是建立在科学评估基础上的一个政治共识。本文从"全球2°C温升目标"的由来、IPCC围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条开展的系列评估,以及不同政治层面对温升目标的推动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国际应对气候变化长期目标的演进过程,及其对未来科学评估、谈判进程和全球低碳发展走向的影响。
年:2017
出版单位:Engineering
3.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进展与展望
作者:高翔
机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
关键词: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全球治理;;气候资金;;国际气候援助
摘要: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是近年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南南合作的新领域。与国际气候援助面临核心概念定义不明,统计、报告与核实体系缺乏方法学等存在的问题类似,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在逐步扩大规模、完善体系的同时,也存在这些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还缺乏明确的南南合作目标和顶层设计,管理体系也较为分散。这些因素影响了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发挥应有的效果。以"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的设立为契机,中国应当明确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的目标和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建立成效评估机制,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年:2016
出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巴黎协定》与国际减缓气候变化合作模式的变迁
作者:高翔
机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
关键词: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国际合作;;减缓;;制度变迁
摘要:由于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外部性属性,减缓气候变化必须通过国际合作实现,必须体现一定程度的中央集权,考虑参与主体广泛性、减缓行动的范围和行动力度三大要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及其"多哈修正案""坎昆协议"等方案,对中央集权程度和三大要素各有取舍,构建了不同的国际减缓气候变化合作模式,但从实践看都未能解决国际减缓合作的问题。《巴黎协定》构建了"承诺 审评"的新模式,有望实现参与主体和行动范围的全覆盖,并通过透明度、遵约和全球盘点机制鼓励各参与方提高行动力度。然而要实现公约目标和科学应对气候变化的要求,《巴黎协定》下的国际减缓合作必须通过强化资金、技术、能力建设机制来保障,并通过进一步明确中长期量化目标来促进各方提高行动力度。
年:2016
出版单位: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5.印度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特征及中印合作
作者:高翔 ; 朱秦汉
机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关键词:印度;;气候变化政策;;安全纽带;;中印合作
摘要:印度是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参与者。自2008年提出"气候变化国家行动计划"以来,印度的气候变化政策在保持连续性的同时,也表现出明显的变化。与发达国家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更加侧重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不同,印度应对气候变化主要关注"安全纽带",即围绕水、能源和粮食安全这一主题展开。这表明,印度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更多是从生态安全的整体性考虑,并未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作为核心关注。这提示中印两国应加强生态安全领域的战略和技术合作,依托印度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推动中国优势低碳技术在印开展绿色产能合作,并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积极加强合作,共同维护"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立场。
年:2016
出版单位:南亚研究季刊
6.CIECIA:一个新的气候变化集成评估模型及其对全球合作减排方案的评估
机构: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
关键词:集成评估模型;;全球合作减排方案;;一般均衡;;过程技术进步;;帕累托改进
摘要:针对目前主流的IAM的缺陷,从全球经济一般均衡和技术进步的角度出发,构建了一个新的气候变化经济学集成评估模型:CIECIA.CIECIA的经济内核由一个多国多部门一般均衡模型构成,保障了全球一般均衡,克服了主流模型的不足,并引入了分部门的内生的过程技术进步机制.在模型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全球气候保护合作方案的三个评估原则:有效性、可行性和公平性,并对当前主要的全球碳减排方案进行了模拟和分析.模拟结果显示:本文选择分析的6种方案都能满足到2100年的气候保护目标,因此都是有效的合作减排方案,但各方案在可行性和公平性上差别较大.其中,Stern方案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发展,对发展中国家不公平;Nordhaus方案则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但会对发达国家造成一定的影响;人均碳排放趋同和累计人均碳排放趋同方案对中低发展中国家较为有利,但是会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发展造成较大的影响;在经济平稳增长方案上改进得到的帕累托改进方案兼顾碳减排过程中的公平性和可行性,实现了所有减排参与国经济利益的帕累托改进,因此最为合理.
年:2015
出版单位: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7.全球性碳税政策作用下多国多部门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全球治理
作者:高翔 ; 王铮
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全球性碳税;;碳税收入分配;;集成评估模型;;知识资本;;过程技术进步
摘要:碳税政策是减少碳排放,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有力手段。本文着眼于国家/部门层面,对气候-经济集成评估模型CIECIA进行碳税方面的扩展,研究了全球性碳税和碳税收入分配模式对多国多部门的经济发展和碳排放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碳税政策对发展中国家的碳减排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对其经济会产生一定的损害;而发达国家则受碳税影响较小。四种国家间碳税收入分配方案中,在按人口数量分配碳税的平等原则下各国碳税净流入比较接近,对中国也较为有利;而人均碳排放原则没有考虑发展中国家未来的发展需求,因此对中国最为不利,而对低碳技术发达的发达国家反而有利。将碳税收入投资知识资本以促进过程技术进步的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碳减排量,同时促进其经济发展;而发达国家则由于本身知识资本水平较高,以及得到的碳税收入较少等原因,对技术进步策略政策并不敏感。
年:2015
出版单位:中国软科学
8.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三可”规则现状与展望
作者:高翔 ; 滕飞
机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
关键词:气候变化谈判;;国际规则;;三可;;透明度;;德班平台
摘要:气候变化华沙谈判完成了公约体系下的"三可"规则,即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规则,形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透明度机制。规则对各国履行气候公约下信息报告义务的频率、内容和信息质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德班平台的透明度谈判预计将基于现行"三可"规则向减排目标的事前报告和核算规则延伸,并以国际政治磋商取代遵约机制,以软履约的方式督促各方履行公约义务。
年:2014
出版单位:中国能源
9.技术进步推动下的多国多部门碳排放与能源使用趋势研究
作者:高翔 ; 王铮
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过程技术进步;;一般均衡;;碳高峰;;能源使用
摘要:由经济生产过程中生产工艺的提高所带来的过程技术进步可以降低中间投入的需求,从而减少对能源的需求,降低碳排放。因此,提高过程技术水平是各国减少碳排放量的重要途径。作者以2012年的Jin模型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基于一般均衡的多国多部门经济模型,并将其与RICE模型的气候系统相结合,建立了一个经济系统与气候系统相互作用的气候-经济集成评估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对不同过程技术进步速率下各国、各部门碳排放与能源使用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显示:过程技术进步速率的提高可以使各国各部门的能源使用高峰和碳排放高峰提前。在三种情景下,中国分别在2034年、2030年和2022年达到碳排放高峰,而在较激进的情景3下,中国从2007到2050年的累计碳排放可以减小到930亿吨碳(Gigatonnes of Carbon,Gt C),可以满足100Gt C的排放目标。此外,随着过程技术进步速率的提高,中国和印度的减排潜力最大;在各行业中,能源业的减排潜力最大,服务业次之。
年:2014
出版单位:城市与环境研究
10.原则与规则:全球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变迁
作者:薄燕 ; 高翔
机构: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
关键词:气候变化;;原则规则;;机制变迁;;治理框架
摘要:联合国框架下的全球气候变化治理机制已经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既有的研究文献主要是从国际法和国际政治的角度对该机制的变迁进行分析。它们在展现一定解释力的同时也存在着局限性。作者通过建立和运用一种新的分析框架,旨在对该国际机制的变迁做出新的描述、解释和预测。为此,作者在借鉴克拉斯纳关于"国际机制"的定义的基础上,先构建了一个以"原则-规则"为基础的分析框架,由此区分了国际机制变迁的三种基本路径。此后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全球气候变化治理机制在过去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变迁基本上是该项国际机制的内部变迁,即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原则,尤其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指导下的规则的累积和变化,其根本特征是国际机制内部"有差别的责任"或者"不对称的承诺"。但自2009年以来,在欧美发达国家的推动下,这种不对称性在逐步缩小,"共同性"得到强化。从未来来看,该项国际机制可能会因为原则与规则的不一致而发生弱化。
年:2014
出版单位:世界经济与政治
1
2
3
按检索点细分(21)
作者(21)
按资源类型细分(21)
期刊论文(21)
按来源细分(21)
知网(21)
按年细分(21)
2017年(2)
2016年(3)
2015年(2)
2014年(3)
2013年(2)
2012年(1)
2011年(1)
2010年(5)
2009年(2)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