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分类(19)
气候变化(19)
在“碳中和文献”中,命中:19条,耗时:0.0669705 秒
1.粒度和磁化率记录的毛乌素沙地东缘全新世气候变化
机构: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太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
关键词:粒度;;磁化率;;气候变化;;全新世;;毛乌素沙地
摘要:通过对毛乌素沙地东缘大柳塔剖面地层沉积物粒度及磁化率特征的分析,结合光释光测年结果,探讨了毛乌素沙地全新世气候变化。结果表明:(1)剖面沉积物粒度组成以中砂、粗砂为主,古土壤中黏粒组分含量高(3.32%),风成砂中几乎不含黏粒组分(0.01%),粒度参数的平均粒径M_z和分选系数σ也表现为古土壤高值、风成砂低值;(2)磁化率在全剖面呈有规律的变化,低频、高频磁化率在古土壤中呈高值,湖沼相、弱成壤次之,风成砂最小;低频磁化率χ_(lf)与黏粒(<2μm)含量、平均粒径M_z呈显著正相关,垂向剖面上变化规律一致,指示了相似的气候环境意义;(3)毛乌素沙地在10.39 ka BP附近存在明显的3次冷干-暖湿气候波动; 10.39~9.34 ka BP,气候冷干,风沙活动盛行; 9.34~8.68 ka BP,冬季风衰退,夏季风增强,成壤作用强烈; 8.68~8.29 ka BP,气候寒冷干燥; 8.29~2.72 ka BP,气候整体温暖湿润,在6.55~3.80 ka BP达到鼎盛后转向冷干; 2.72~1.34 ka BP,冬季风占主导,沙丘活化,沙漠扩张; 1.34 ka BP至今,逐渐接近现代气候。毛乌素沙地的全新世气候变化是东亚冬、夏季风此消彼长作用下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响应。
年:2019
出版单位:中国沙漠
2.常量元素记录的毛乌素沙地东南缘全新世气候变化
机构: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太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关键词:常量元素;;气候变化;;全新世;;毛乌素沙地
摘要:毛乌素沙地处于中国季风边缘的半干旱区,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是研究过去全球气候变化的理想场所。对沙地东南缘锦界剖面全新统砂质黄土-古风成砂-古土壤互层沉积序列进行研究,在OSL测年基础上,通过沉积物常量元素氧化物含量及其比值分析,结合粒度、磁化率特征,探讨了毛乌素沙地东南缘7.9ka BP以来气候变化。结果表明:(1)地层常量元素氧化物以SiO_2和Al_2O_3为主,其他元素含量依次为Na_2O、K_2O、Fe_2O_3、CaO、MgO。各种元素活动性不同,K、Na活动性较强,易淋失;Si活动性较稳定,风成砂中易富集;Ca、Mg、Al、Fe活动性较弱,古土壤中富集。(2)7.9ka BP以来气候变化分为6个阶段。7.9~7.3ka最温暖湿润时段;7.3~6.8ka,气候转冷干;6.8~4.3ka,整体上温暖湿润,期间存在2次由暖湿变冷干的波动,并出现过6次风沙活动,即6.6~6.3、6.1、5.9、5.7~5.5、5.3~5.0、4.7~4.4ka;4.3~2.5ka BP,气候转冷干;2.5~1.8ka BP出现过短暂湿润期,但暖湿程度不及全新世中期;1.8ka BP以来气候渐趋干旱并接近现代气候。(3)全新世气候变化与毗邻的萨拉乌苏河流域、浑善达克沙地等记录的气候变化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这是通过东亚冬夏季风强弱消长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
年:2018
出版单位:中国沙漠
3.220ka BP来大同盆地常量元素记录的气候变化
机构: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太原师范学院 地理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山西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
关键词:常量化学元素;;气候变化;;大同盆地
摘要:大同盆地第四纪以来发育了厚层的河湖相,上覆马兰黄土或全新统,蕴含着丰富的过去气候变化信息。以地层测年数据建立年代框架,结合地层磁化率、粒度测试资料,主要以常量化学元素为气候代用指标,对气候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地层沉积物中常量化学元素含量的平均值SiO_2>Al_2O_3>CaO>Na_2O>Fe_2O_3>K_2O>MgO,沉积相不同元素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反映出元素聚集时气候环境存在差异。(2)220ka BP以来大同盆地气候变化经历了中更新世220~199ka BP暖湿期、中更新世199~138ka BP干燥寒冷期、末次间冰期138~71ka BP温暖湿润期、末次冰期71~11ka BP寒冷干燥期、全新世11ka BP至今的暖湿冷干交替频繁波动期,在每个时段仍存在次一级的气候波动。(3)这种气候变化过程与纬度位置大体相近的中国北方萨拉乌苏河流域、内蒙古岱海地区有着相似的气候变化过程,反映出本区气候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所导致的东亚冬夏季风势力互为消长的区域响应。
年:2018
出版单位:中国沙漠
4.距今220ka以来大同盆地沉积物磁化率反映的气候变化
机构:山西大学旅游学院;山西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
关键词:大同盆地;;磁化率;;气候变化;;220 ka BP
摘要:大同盆地地处我国季风影响的北部边缘,第四纪以来盆地内发育厚层的河湖相地层,其上覆盖马兰黄土或全新世沉积,蕴含着丰富的气候环境变迁信息,是研究气候环境变化的理想场所.在对盆地内地层考察的基础上,对晚近地质时期河湖相与风成相互层沉积剖面的磁化率、粒度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20 ka BP以来大同盆地气候变化经历了中更新世(220~199 ka BP)暖湿期、中更新世(199~138 ka BP)干冷期、末次间冰期(138~71 ka BP)暖湿期、末次冰期(71~11 ka BP)干冷期、全新世(11 ka BP至今)频繁的干冷暖湿波动变化过程,每个阶段仍有次一级的气候波动.大同盆地这种气候变化与深海氧同位素以及我国北方萨拉乌苏河地区、岱海等地揭示的气候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反映出本区气候变化是对全球冰期-间冰期气候波动的响应.
年:2015
出版单位:冰川冻土
5.大同盆地晚更新世以来气候变化
作者:杨宗园 ; 苏志珠
机构: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关键词:大同盆地;;晚更新世;;气候变化;;干旱
摘要: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同盆地过去气候的变化过程,找出其气候变化规律,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本研究通过对沉积剖面地层的观察与样品的测年,运用磁化率和粒度指标,恢复了大同盆地晚更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整体呈现出"暖湿—冷干—暖干"的气候旋回特征,分为上更新世许家窑组暖湿期、马兰组干冷期及全新世暖干期,并且气候有逐渐干旱化趋势。部分学者对近些年降水与气温变化的研究以及未来气候趋势的预测,更证实了这一结论的合理性。总之,大同盆地晚更新世以来气候总体呈干旱化趋势,此结论将为本区干旱化农业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年:2015
出版单位:农学学报
6.青藏高原东北部泥炭沉积粒度与元素记录的全新世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
机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山西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
关键词:共和盆地;;全新世;;气候变化;;寒冷事件;;粒度;;化学元素
摘要: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共和盆地泥炭沉积的粒度与地球化学元素分析,重建了区域全新世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过程.结果显示:10.0~8.6cal ka BP区域暖湿程度逐渐增加,但在8.6~7.1cal kaBP气候相对寒冷干燥,7.1~3.8cal ka BP暖湿程度总体上为全新世最佳,但也出现明显的气候波动,3.8~0.5cal ka BP气候向冷干方向发展,0.5cal ka BP以来气候又逐渐转向暖湿.这一特征与中国东部季风区的气候变化有很好的一致性.此外,区域全新世气候变化过程中存在10次千年尺度的寒冷事件,并与高原冰芯、湖泊、泥炭和风成沉积记录的古气候变化,甚至与北半球高低纬度的气候变化都具有良好的可比性.因此,认为区域全新世气候变化具有"季风模式"与"千年尺度震荡"的双重特点.
年:2013
出版单位:冰川冻土
7.青藏高原东北部风成沉积微量元素揭示的全新世千年尺度气候变化
机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关键词:共和盆地;;风成沉积;;微量元素;;气候变化;;寒冷事件
摘要: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共和盆地典型古土壤—风成砂剖面的释光(OSL)年代测定和沉积物中微量元素的分析,重建了区域全新世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过程。研究表明,除Co、Rb、Sr和Ba以外的12种微量元素所反映的气候变化规律较显著,其含量变化曲线上的峰值段对应于古土壤层而谷值段对应于风成砂层,这一现象可作为气候暖湿、冷干波动的标志;区域全新世气候变化可分为以下阶段:11.8~10.0ka气候寒冷干燥,10.0~9.2ka气候逐渐趋于暖湿,9.2~4.6ka气候相对冷干,4.6~0.7ka气候相对暖湿,0.7ka以来气候明显寒冷干燥;区域全新世气候变化中存在8次寒冷事件,与青藏高原和北大西洋揭示的寒冷期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表明共和盆地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具有一致性。
年:2013
出版单位:古地理学报
8.山西省太原市1951-2008年气候变化态势分析
机构:太原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山西省气象决策服务中心;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关键词:太原市;;气候变化特征;;气温;;降水
摘要:利用太原气象观测站1951-2008年的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太原市近58年的气候变化的特征和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8年来太原市年平均气温呈现非连续性上升趋势,线性倾向值为0.34℃/10年,各季的变暖趋势相同,但增幅依次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58年来降水总体为波动中明显减少的趋势。各季降水量也呈减少的趋势。综合气温与降水变化状况,太原市气候呈现暖干化的趋势。太原市降水和气温的年代分布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显示气候变化具有阶段性、季节差异性特征。
年:2012
出版单位: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9.青藏高原东北部共和盆地风成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揭示的气候变化
机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关键词:共和盆地;;地球化学;;风成沉积;;末次盛冰期
摘要:通过对共和盆地东部风成沉积的地球化学分析,并结合14C和OSL年代,重建了区域末次盛冰期以来气候变化过程。21 ka BP之前气候寒冷偏湿,21~15.82 ka BP为末次盛冰期(LastGlacial Maximum,LGM),气候极为寒冷干燥;15.82~9.5 ka BP气候转暖且偏干,其中14.5~13.6ka BP和11.9~9.5 ka BP气候明显冷干,分别为老仙女木时期(Oldest Dryas,OD)和新仙女木时期(Younger Dryas,YD),而15.82~14.5 ka BP和13.6~11.9 ka BP(BФlling-AllerФd暖期,B/A)相对温暖;9.5~7.2 ka BP暖湿程度明显提高,7.2~5.1 ka BP气候波动频繁,相对冷干和相对暖湿多次更替。5.1~2.7 ka BP暖湿程度基本稳定,之后气候趋于寒冷但湿度明显较大。这些气候变化过程与青藏高原大量的古气候信息记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表明共和盆地气候变化与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高度一致性。
年:2012
出版单位:地球科学进展
10.晋西北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土地沙漠化的影响
机构:太原师范学院;山西省气象决策服务中心;山西大学旅游学院;
关键词:气候变化;;土地沙漠化;;影响;;晋西北
摘要:利用晋西北5个代表站近50a逐月的气温、降水资料,建立了年和冬、夏半年的平均气温、降水序列,分析了晋西北近50a来气温、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晋西北总的气候变化存在暖干化趋势,年和冬、夏半年平均气温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202℃/(10a)、0.2℃/(10a)和0.132℃/(10a);夏半年气候变暖缓慢且具有阶段性特点;年和冬、夏半年降水变化倾向率分别为-16.68mm/(10a)、0.404mm/(10a)和-14.95mm/(10a);年降水的减少主要由夏半年降水的减少引起,冬半年降水有增多的迹象;夏半年降水减少,减弱了流水对表层土壤的冲刷,冬半年降水增多,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土地沙漠化过程。
年:2011
出版单位:中国沙漠
1
2
按检索点细分(19)
作者(19)
按资源类型细分(19)
期刊论文(19)
按来源细分(19)
知网(19)
按年细分(19)
2019年(1)
2018年(2)
2015年(2)
2013年(2)
2012年(2)
2011年(1)
2007年(1)
2006年(2)
2005年(3)
2004年(1)
2003年(1)
2000年及以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