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分类(52)
气候变化(24)
碳循环(21)
清洁能源(2)
碳储碳汇(1)
管理 政策 制度(4)
在“碳中和文献”中,命中:52条,耗时:0.0799705 秒
1.中国省域碳排放空间依赖结构的非参数估计及其实证分析
机构:湖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关键词:碳排放;;空间相关;;SG相关系数;;非参数估计
摘要:查清中国省域碳排放之间的空间依赖关系及其演变特征,是实现区域差异化减排战略和促进区域低碳经济和谐发展的关键。本文在估算1995—2015年中国大陆30个省域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基础上,利用考虑时间和空间影响的Sampson-Guttorp非参数估计方法(简称SG方法)对中国省域碳排放的空间相关结构进行了定量估计,并将得到的SG相关系数与样本相关系数进行比较,结合中国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实际验证了该方法在中国省域碳排放研究中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然后基于SG相关系数对省域碳排放空间特征进行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对中国3个阶段省域碳排放的相关结构研究中,未作变换得到的样本相关系数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与现实出入较大,而基于SG方法得到的SG相关系数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十分接近实际,克服了以往对空间相关定性描述的缺陷。②中国省域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碳排放较高或较低的省区在空间上均趋于相邻,但随时间的演进空间相关性在高度聚集后有明显弱化的趋势。③在分布格局上,中国省域碳排放存在东、中、西和北、中、南梯度态势,即东部地区和北部地区省域的碳排放量高于西部地区和南部地区,而中部地区省域居二者之间。④根据中国各省域碳排放的空间相关结构和格局特征,提出将空间依赖性纳入到碳减排政策的制定中,并应对重点区域或重点行业实施差异化的减排措施。
年:2019
出版单位: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十一五”期间合肥市温室气体排放的动态分析
机构:宿州学院环境与测绘工程学院;
关键词:温室气体;;排放等级评估;;十一五;;合肥市
摘要:依据《省级温室气体编制指南》和《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推荐的方法,对合肥市"十一五"期间温室气体的排放情况进行分析,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合肥市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呈迅速上涨的趋势,5年内由2705.02×104t增加到3294.85×104t,年均增长率为17.27%.温室气体增长量主要是由工业生产部门所贡献,各部门排放量的年均增长率依次是工业(38.16%)、废弃物(12.54%)、能源(11.36%)、林业(7.15%)、农业(1.67%).人均以及单位面积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年均增长率分别是10.79%、12.25%,排放指数从0.17增长到0.26,增长幅度为52.94%,可见温室气体排放量有明显增长趋势.同时5年间温室气体的排放等级增加了一个亚级,从较低等级(Ic)升高到中下等级(IIa).
年:2018
出版单位: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3.气候变化对黄土高原丘陵区制干红枣适生区影响预估
机构:陕西省经济作物气象服务台;
关键词:红枣;;气候变化;;适生区;;GIS;;黄土高原丘陵区
摘要:【目的】预估未来黄土高原丘陵区红枣种植气候资源与适生区空间分布的变化,为气候变化对陕晋黄河沿岸红枣生产的影响和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GIS技术,利用RCP4.5和RCP8.5排放气候情景下气候变化预估数据,对未来35年(2016-2050年)黄土高原丘陵区红枣种植气候资源和适生区空间分布的变化进行预估,并与基准期(1985-2014年)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与基准期相比,预计未来黄土高原红枣产区增温明显,年平均气温升高1℃左右;年平均降水量和红枣脆熟-采收期降水量均有所增加,大部分地区增幅为100mm和20mm左右;红枣花期降水量除南部地区增加较明显外,大部地区为持平略增;黄土高原丘陵区红枣气候适宜种植区面积明显减少,次适宜区面积增加,其中南部区域可能变为气候不适宜区。【结论】陕晋黄河沿岸北部适宜区可根据地形特点,充分挖掘气候资源潜力,适当扩大适应本地发展的制干红枣栽植面积;中部黄河两岸次适宜区应及时进行抗裂果品种改良,采取提前或推迟枣果成熟期、枣果套袋等措施减轻灾害性天气的影响与危害;南部次适宜区应及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年:2017
出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2008年以来湖南省碳排放重心与经济发展重心演变及其相关分析
机构:湖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关键词:重心模型;;碳排放重心;;经济发展重心;;湖南省
摘要:依据2008—2014年湖南省各市域终端能源消费数据和经济发展数据,基于重心模型估算湖南省各年碳排放重心和经济发展重心坐标,从演变路径、移动方向、移动距离和空间相关性等多角度对比分析湖南省碳排放重心与经济发展重心的动态轨迹及其空间联系。结果表明,以湖南省几何中心为参照,碳排放重心大体呈东西狭长型分布,且全部位于区域东部;经济发展重心大体呈团聚状分布,也全部位于区域东北部。经济发展重心与碳排放重心的移动轨迹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但各阶段两者在经、纬度方向上的相关性不显著,且前者移动轨迹较为简单明晰。碳排放重心整体向西北移动,经济发展重心总体向西南移动,两者的偏移主要发生在东西方向上,且经济发展重心的变化比碳排放重心剧烈,南北方向上碳排放重心与经济发展重心的空间格局趋于均衡,说明来自东西方向上的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变动产生的驱动力是造成湖南省整体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湖南省各市域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表现形式以及相互作用的强弱存在较大差异,表明经济增长对不同地区碳排放增长的效应并不相同。
年:2017
出版单位: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5.模拟氮沉降对藏北高寒草甸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业部农业环境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草原站;
关键词:氮沉降;;高寒草甸;;温室气体;;土壤养分;;生物量
摘要:目前,高寒草甸对全球温室效应的贡献仍具有不确定性,而随着N沉降的增加,该系统温室体气排放也必将发生变化。为揭示高寒草甸对N沉降的响应机制,探讨其对全球变化的反馈作用,利用人工添加氮素的方法,于2014年生长季(6-9月)在那曲地区那曲县设置不同水平N添加梯度(0、7、20kg hm~(-2)a~(-1)和40 kg hm~(-2)a~(-1)),模拟氮沉降增加对藏北高寒草甸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经过1a的研究结果表明:1)施氮显著促进了CO_2排放但对CH_4的吸收和N_2O的排放无显著影响。总体而言,添加氮素明显增加了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其中N2O处理下高寒草甸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最高。2)回归分析结果表明,CO_2与NPP(总生物量)和TOC(土壤有机碳)线性相关(P0.05),N_2O与NPP/TOC/NO_3~--N均显著线性相关(P<0.05),而与TN/NH_4~ -N不相关。综合初步研究结果,未来氮沉降增加条件下,藏北高寒草甸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将有可能明显增加,从而对气候变化产生重要的反馈作用。
年:2017
出版单位:生态学报
6.湖南市域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
机构: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湖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关键词:化石能源;;碳排放;;时空格局;;湖南市域
摘要:研究碳排放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对指导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08—2013年湖南省14地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终端能源消费数据,运用IPCC提供的参考方法和对数平均迪氏指标分解模型(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对湖南市域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格局及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008—2013年湖南市域碳排放量随时间变化趋势不一,大致呈3种类型变化;累积碳排放量居前3位的市域依次是娄底、岳阳和湘潭,三者累积碳排放量占全省同期的48.92%,而吉首、张家界和怀化3市的累积碳排放量合计仅占全省的2.59%。2)湖南市域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量存在相似的空间差异,二者均表现为东高西低的格局,且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碳排放量高的市域,人均碳排放量也较高;2008—2013年湖南市域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属于低强度区的市域由2008年的4个增加到2013年的7个,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分布与市域产业类型有关。3)能源结构、能源强度对碳排放的增长主要起抑制作用,但能源结构的贡献很小,碳排放量的降低主要是由能源强度引起的;经济发展是碳排放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在2008—2010年和2011—2013年两个时段其累积贡献值分别为74.285和27.579;人口规模对碳排放的驱动较小,在2011—2013年对碳排放增加产生的累积贡献值仅为2.252。湖南当前及未来碳减排的重点是加快发展清洁能源与提高能效并重,优化能源结构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战略层面促进湖南"四大区域"协调发展。
年:2017
出版单位:生态学报
7.中国省域能源消费碳排放及其驱动因素分解分析
机构:湖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关键词:碳排放;;LMDI方法;;能源消费;;因素分解;;中国省域
摘要:在利用IPCC提供的参考方法对中国大陆30个省区(不包括西藏)1997~2012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估算、分析的基础上,采用LMDI分解模型将碳排放的影响因子分解为人口规模效应、经济发展效应、能源强度效应、能源结构效应以及城乡人口结构效应和人均能源消费效应,并对江苏、河南、内蒙古和重庆4省区的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分解.结果表明:中国各省域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均呈上升趋势,但增加幅度各省区明显不同;CO2排放强度存在明显的省区差异,表现为东部省份<中部省份<西部省份,除青海、宁夏和海南3省碳排放强度仍在增加外,其他各省区均呈下降趋势;经济发展、人口规模、城市化水平对碳排放表现为正向效应,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则表现为负向效应,其中经济发展对4省区能源消费碳排放正向效应最大,而能源强度对4省区碳排放负向效应最大;乡村人口比例、城乡人均能源消费量对4省区碳排放量的影响有限且存在较弱的正负波动.
年:2017
出版单位: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 , 气候变化对冰川影响与风险研究[专著]
作者:刘时银 ; 张勇 ; 刘巧
机构:科学出版社
关键词:气候变化
摘要:本书系统介绍了近年来关于冰川、积雪和冰湖变化监测与研究、冰雪变化影响以及冰湖灾害风险评估等领域研究的新进展,包括利用多源遥感技术进行冰川与冰湖编目、冰川(跃动)运动速度提取、冰川表面高程(冰量)变化监测、冰川湖突发洪水预警、潜在危险性冰碛湖判别与灾害风险评估研究方法和典型应用;融雪径流模拟与融雪型洪水评估、冰川物质平衡模拟、冰川水资源评估、流域尺度包含冰川模块的水文过程模拟等内容。
年:2017
9.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启动工作情况
作者:刘保林
摘要:2017年12月19日下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精神,介绍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启动工作有关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勇,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童道驰,上海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周波,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李朴民,气候司司长李高、副司长孙桢和蒋兆理出席发布会,并就碳市场建设目标、市场规模、绿色金融、
年:2018
出版单位:中国产经
10.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张
作者:何佳艳
摘要:备受市场关注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于2017年12月19日正式启动。全国碳市场建设将以发电行业作为突破口,纳入的企业达到1700多家,排放量超过30亿吨。在2017年12月1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勇介绍,经国务院同意,《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下称《方案》)已经印发,标志着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
年:2018
出版单位:投资北京
1
2
3
4
5
6
按检索点细分(52)
作者(46)
摘要(6)
按资源类型细分(52)
期刊论文(51)
电子图书(1)
按来源细分(52)
知网(51)
馆藏(1)
按年细分(52)
2019年(1)
2018年(6)
2017年(7)
2016年(4)
2015年(1)
2014年(10)
2013年(6)
2012年(2)
2011年(2)
2010年(4)
2009年(1)
2008年(1)
2007年(1)
2006年(3)
2005年(1)
2003年(1)
2001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