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活动性参数空间扫描追踪及其预报意义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本研究开发了多项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空间自动扫描程序,能以屏幕显示及打印输出的方式给出各参数的二维等值线图和三维曲面图,使地震活动性强弱的空间分布直观化与形象化。利用本项新技术,对晋冀蒙地区近20年地震活动性系统地进行了多参数的空间动态扫描追踪。结果表明,本区6级左右地震前1、2年,震中区附近A值、E~(1/2)值等参数明显呈高值(峰区),而b值则为低值(谷区),未来强震发生于其中或边缘;在无强震发生时段,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空间图象则一般呈现相对均匀分布。此过程似显示了强震前区域地震活动性由“白脸”向“花脸”的转化,反映了孕震系统有序度的增加。由此认为,应用这一技术,可以系统追踪地震活动性的演化全貌,获取较完整的地震孕育的空间动态信息,从而有助于选择未来1、2年左右的强震危险区,以及实现源的过程追踪和场的动态监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引文
[1] 、梅世蓉.中国的地震活动性.地球物理学报,1960,9(1)
    [2] 、黄德瑜等.强震前大范围地震活动性参数的时空扫描.地震学报,1981,3(3)
    [3] 、刁守中等.华北近期多项地震活动性参数的时空扫描与构造活动.东北地震研究,1989,5(4)
    [4] 、梅世蓉主编.1976年唐山7. 8级地震.北京:地震出版社,1982
    [5] 、陈颙等著.分形与浑沌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北京:学术书刊出版社,1989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