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中国的灾荒与人口迁移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本文着重探讨了抗战时期中国的灾荒与农村人口迁移之间的关系 ,认为在旧中国的农村 ,灾荒较之与战争对于人口迁移有着更大的影响力。虽然就全国范围而言 ,八年抗战期间地质活动平静 ,气候状况亦大范围好转 ,但这并不能掩盖局部地区以及某些年份气候状况的恶化趋势 ,而且由于战争对中国社会直接间接的破坏极大地削弱了中国农村的防灾抗灾能力 ,致使相对较小的自然变异也带来了极其巨大的灾难 ,愈是抗战后期灾荒还愈加严重 ,所以对战时人口迁移特别是农村人口迁移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并在其演变过程、流徙路线及其具体特点等方面深深打上了灾荒的烙印 ,同时亦由于战争本身的影响而形成有别于战前同类型人口迁移的某些特点。
引文
[美 ]格兰姆·贝克著 :《一个美国人看旧中国》,三联书店 1987年中译本 ,第 2 2 8页。
    张嘉著 :《旋风式的通货膨胀》,《工商经济史料丛刊》(一 )、(二 ) ,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3年版。
    格兰姆·贝克 :前引书 ,第 2 2 9页。
    陈达著 :《现代中国人口》,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 ,第 93— 94页。
    陈彩章著 :《中国历代人口变迁之研究》,商务印书馆 1946年重庆版 ,第 112页。
    王洪峻著 :《抗战时期国统区的粮食价格》,四川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年版 ,第43— 44页 ;李世平著 :《四川人口史》,四川大学出版社 1987年版 ,第 2 0 7— 2 12页。
    陈达 :前引书 ,第 93— 94页。
    王洪峻 :前引书 ,第 44页。
    孙艳魁著 :《苦难的人流——抗战时期的难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第75— 76页 ,第 2 6 2— 2 6 6页。
    格兰姆·贝克 :前引书 ,第 2 16— 2 17页。
    国民政府中央农业实验所 :《各省农民离村调查》,《农情报告》第 4卷第 7期 ,1936年 7月 15日。
    1 王劲峰等著 :《中国自然灾害区划》,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年版 ,第 10— 11页。
    张家诚主编 :《地学基本数据手册》,海洋出版社 1986年版 ,第 2 0 5— 2 0 6页。
    叶笃正、陈泮勤主编 :《中国的全球变化预研究 (第二部分 ,分报告 )》,气象出版社1992年版 ,第 5 6页 ;张家诚前引书 ,第 5 19— 5 2 0页。
    吴福祯 :《中国的飞蝗》,上海永祥引书馆 195 1年版 ,第 2— 8页。
    参见拙著《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附表一 ,中华书局即出。各县一年之内不管发生多少种灾害 ,每种灾害发生多少次 ,均以一次计算。
    据马黎元估计 ,“1940— 1942三年是整个战争时期北方农业生产最稳定和产量最高的时期”。见《战时华北农作物生产及敌伪对粮食之掠夺》,《社会科学杂志》第 10卷第 1期。另有大量证据表明 ,从 1936年上半年开始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开始好转 ,而由此形成的农业景气为工业复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早在 1992年 ,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组织编撰 ,地震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减灾重大问题研究》一书 ,即将 192 0— 1931年视为“灾害群发时段”(该书 ,第 47页 ) ;新近问世的《中国自然灾害史 (总论 )》再次明确认定这一段时间“为一典型的灾荒群发幕”(该书第 5 13页 ,高文学主编 ,地震出版社 1997年版 )。但论证均较简略。
    李文海等著 :《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第 2 88— 2 91页。
    齐武 :《一个革命根据地的成长》,人民出版社 195 7年版 ,第 6 3— 6 4页。
    参见魏宏运 :《1939年华北大水灾述评》,《史学月刊》1998年第 5期。
    1 按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 ,人们更多的是将其作为战争进程中的某一战役阶段来研究的 ,而有关决口对豫皖苏泛区及其周边地带社会经济的影响 ,则自韩启桐等《黄泛区的损害与善后救济》一书问世之后几乎无人问津 ,这就不能不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了。
    韩启桐、南钟万著 :《黄泛区的损害与善后救济》,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编纂委员会1948年印行 ,第 42页 ,第 2 2— 2 3、81页。
    《河南民国日报》1943年 4月 10日。
    [美 ]白修德著、崔陈译 :《中国抗战秘闻——白修德回忆录》,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 ,第 140页。
    《伪满劳务协会统计表》。转引自石方 :《中国人口迁移史稿》,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第 434页。
    《满州矿工年鉴》(1944年 ) ,第 70页。转引自姜涛 :《中国近代人口史》,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第 2 74页。另据路遇的估算 ,自 1939至 1943年由山东迁往东北的移民每年都在八九十万以上 ,最多的 1940年达到 10 5万人 ,超过了前一个峰值年即 192 8年 (10 4万人 )。参见路遇著 :《清代和民国山东移民东北史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7年版 ,第 5 0— 5 1页。
    参见魏宏运前引文。
    杨云彦 :《解放前的山东人口迁移及其对东北人口发展的影响》。见胡焕庸主编 :《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带的人口、经济和生态环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 ,第 142页。
    郭化若 :《救济晋察冀边区的水灾 ,加强敌后抗战的力量》,《新中华报》1939年 10月 13日。转引自魏宏运主编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二编 ,农业 )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4年版 ,第 6 77页。
    魏宏运 :前引书 ,第 70 3页。
    魏宏运 :前引书 ,第 72 0— 72 3页。
    魏宏运 :前引书 ,第 6 96页。
    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会编 :《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六 :财政经济建设》,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第 130 1页。
    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档案馆编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史料选编》(四 ) ,档案出版社 1985年版 ,第 137— 138页。
    《任村德兴货栈报告—— 1943年 3月份敌我友区经济动态总结》。转引自《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史料选编》(三 ) ,第 2 43页。
    齐武著 :《一个革命根据地的成长》,人民出版社 195 7年版 ,第 16 4页。
    《蔡廷锴自传》,第 5 91页。转引自李文海等著 :《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3年版 ,第 5 78页。
    转引自钱钢、耿庆国主编 :《二十世纪中国重灾百录》,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第 417— 418页。
    钱钢、耿庆国 :前引书 ,第 418— 419页。
    《河南民国日报》1943年 4月 10日。
    《河南民国日报》1943年 4月 10日。
    《徐达本关于沙区救灾工作的通信》(1943年 3月 9日 ) ,转引自《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史料选编》(四 ) ,第 137页。
    《解放日报》1944年 8月 2 9日。
    中共中央西北局调查研究室编 :《边区的移民工作》(1944年 )。文中总计为 90 0 0余人 ,似有误。转引自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编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 ,第二编 ,农业 ,第 6 46页。另据1943年 6月 13日《解放日报》署名文章《移民四千户》估计 ,仅关中分区即收留河南灾荒难民 12 0 0 0余人。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二编 ,农业 ) ,第 6 49— 6 5 0页。
    郑林宽、梁良洽 :《福建省战时移民之个案分析》,福建省农业改进处调查室 1946年8月编印。载《农业经济研究丛刊》第 5卷第 1、2期 ,第 15 9、180页。
    王钧衡 :《卫河平原农耕与环境的相关性》,《地理》第 1卷第 2期 ,1941年 6月 1日。
    [美 ]威廉·彼得逊著 :《人口学基础》,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4年中译本 ,第 434页。
    战时东北的移民比较特殊。路遇的调查表明 ,192 8年前后 ,由山东前往东北的移民百分之八九十志在农业。九一八事变后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把东三省作为军事侵略的基地 ,工业发展较为迅速 ,移民的职业逐步由农业为主向工商、交通、矿业、森林采伐业等方面转化 ,特别在 1937年以后这种变化趋势更为明显。参见路遇前引书 ,第 5 4— 5 9页。
    1 王均衡前引文。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