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受害者PTSD初步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对于战争造成的"软性","隐性"伤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即引起关注,现在国际学术界用正式定义的PTSD加以概括。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营造的极度恐怖环境,是受害者PTSD广泛产生的客观环境。受害者的PTSD症侯、表现为因惊恐而失去行动能力、精神失常陷于歇斯底里状态,失忆,情绪失控、自杀等。美国籍受害者魏特琳、虽曾企图通过宗教来拯救自己,但最终被PTSD击垮。初步研究表明,PTSD存在于涉及南京大屠杀的中外人群之中,其影响从当时延续到现在。
引文
[1]戴维.迈尔斯著,黄希庭等译:《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版,第584页。
    [1]杨贤菊、张杨:《PTSD及其心血管反应》,《心血管病学进展》2002年第5期。
    [2]王焕林等:《中国军人个性特征的调查分析》,《中华精神科杂志》1997年第3期。
    [3]张本等:《唐山大地震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抽样调查研究》,《中华精神科杂志》1999年第2期。
    [4]徐维等:《特大爆炸事故幸存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初步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年第9期。
    [5]马磊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遗传易感性研究》,《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4年第1期。
    [6]张克让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及一线医务人员和疫区公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对照研究》,《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第12期。
    [7]程灵芝等:《急性应激干预的原则和方法》,《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第3期。
    [8]黄静等:《地震灾区青少年伤员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心理、药物干预》,《中国医药指南》2008年第10期。
    [9]王瑶等:《强奸受害者中的女性心理与行为问题综述》,《社会心理科学》2007年Z3期。
    10杨晓云等:《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特点及教育的启示》,《教育科学》2007年第2期。
    11戴维.迈尔斯著,黄希庭等译:《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版,第584页。
    [1]拉贝日记,1938年2月3日。[德]拉贝著,刘海宁等译:《拉贝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第467页。
    [2]《罗森给德国外交部的报告》(1938年1月15日),张生编:《外国媒体报道与德国使馆报告》,凤凰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27页。
    [3]蒋公榖:《陷京三月记》,张连红编:《幸存者的日记与回忆》,凤凰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4页。
    [4]《罗森给德国外交部的报告》(1938年1月15日),第327页。
    [5]郭歧:《陷都血泪录(节录)》,张连红编:《幸存者的日记与回忆》,第167—168页。
    [6]拉贝日记,1937年12月28日。[德]拉贝著:《拉贝日记》,第240页。
    [7]魏特琳日记,1937年12月17日。张连红、杨夏鸣、王卫星等编译:《魏特琳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第153—154页。
    [1]《黄学文口述》(2006年6月26日),调查者:邱伟、胡凌、孙香梅。张生等编:《幸存者调查口述续编》(下),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7年版,第1369页。
    [2]拉贝日记,1937年12月15日。[德]拉贝著:《拉贝日记》,第151页。
    [3]拉贝日记,1938年1月25日。[德]拉贝著:《拉贝日记》,第417页。
    [4]拉贝日记,1938年2月6日。[德]拉贝著:《拉贝日记》,第488页。
    [5]戴维.迈尔斯著,黄希庭等译:《心理学》,第585页。
    [6]程瑞芳日记,1938年1月2日。张连红编:《幸存者的日记与回忆》,第27页。
    [1]《关于菲奇就南京事件进行的巡回演讲》,张生等编:《英美文书.安全区文书.自治委员会文书》,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第187—188页。
    [2]《寄往德国驻华大使馆(汉口)的报告》(1937年12月30日),张生编:《外国媒体报道与德国使馆报告》,第294页。
    [3]威尔逊日记,1937年12月19日。章开沅编译:《美国传教士的日记与书信》,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338页。
    [4]《陶德曼给德国外交部的报告》(1938年2月23日于汉口),张生编:《外国媒体报道与德国使馆报告》,第405页。
    [5]《暴敌兽行世界彰闻英报揭露敌兵狰狞面目》,汉口《大公报》1938年3月28日。
    [1]http://www.china.com.cn/law/txt/2007—11/23/content-9312760.htm
    [1]马吉:《致妻子函》(1937年12月12日—1938年2月5日),章开沅等编译:《美国传教士的日记与书信》,第160—161页。
    [2]《关于影片〈南京暴行纪实〉的引言和解说词》,章开沅等编译:《美国传教士的日记与书信》,第190页。
    [4]魏特琳日记,1938年3月24日。张连红等编译:《魏特琳日记》,第248页。
    [1]杨贤菊、张杨:《PTSD及其心血管反应》,《心血管病学进展》2002年第5期。
    [2]魏特琳日记,1937年12月11日。张连红等编译:《魏特琳日记》,第144页。
    [3]魏特琳日记,1937年12月16日。张连红等编译:《魏特琳日记》,第151页。
    [4]魏特琳日记,1937年12月17日。张连红等编译:《魏特琳日记》,第154页。
    [5]魏特琳日记,1937年12月21日、24日。张连红等编译:《魏特琳日记》,第158、161页。
    [6]魏特琳日记,1937年12月31日。张连红等编译:《魏特琳日记》,第168页。
    [7]魏特琳日记,1938年1月7日。张连红等编译:《魏特琳日记》,第176页。
    [8]魏特琳日记,1938年1月19日。张连红等编译:《魏特琳日记》,第192页。
    [9]魏特琳日记,1938年1月22日、23日,1939年12月5日。张连红等编译:《魏特琳日记》,第195、197、537页。
    10魏特琳日记,1938年10月16日。张连红等编译:《魏特琳日记》,第363页。
    [1]魏特琳日记,1938年3月30日。张连红等编译:《魏特琳日记》,第255页。
    [2]魏特琳日记,1938年4月12日。张连红等编译:《魏特琳日记》,第265页。
    [3]魏特琳日记,1938年6月24日。张连红等编译:《魏特琳日记》,第322页。
    [4]魏特琳日记,1938年9月11日。张连红等编译:《魏特琳日记》,第338页。
    [5]魏特琳日记,1938年10月2日。张连红等编译:《魏特琳日记》,第352页。
    [6]魏特琳日记,1938年12月17日。张连红等编译:《魏特琳日记》,第407页。
    [7]魏特琳日记,1938年11月13日。张连红等编译:《魏特琳日记》,第384页。
    [8]魏特琳日记,1938年11月20日。张连红等编译:《魏特琳日记》,第390页。
    [9]魏特琳日记,1939年3月9日。张连红等编译:《魏特琳日记》,第449页。
    10如魏特琳日记1940年3月3日至3月21日中缺,张连红等编译:《魏特琳日记》,第572页。
    [2]魏特琳日记,1939年11月11日。张连红等编译:《魏特琳日记》,第528页。
    [3]魏特琳日记,1938年3月29日。张连红等编译:《魏特琳日记》,第254页。
    [4]张纯如著,孙英春等译:《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5]http://www.chinanews.com.cn/cul/news/2007/11—23/1085900.shtml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