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创新:震后废旧建筑材料的再利用——兼谈《地震灾区建筑垃圾处理技术导则(试行)》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在四川西北部山区,地形十分复杂,震后交通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在建筑机械、原材料运输等方面造成很大困难,更增添了灾后重建的难度。充分利用废墟中的废旧建筑材料进行灾后重建不仅节约资源.而且有利于灾民参与家园重建,具有经济层面、社会层面、文化层面等多重意义。在总结海内外震后重建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构造创新为原则的废旧建筑材料直接再利用之道。
The traffic system has been severely damaged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The transportation of construction machinery and raw materials have great trouble,which added difficulty in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To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e discarded building materials in reconstruction,we should conserve resources and help victims to rebuild their homes.Based on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post-earthquake reconstruction at home and abroad,this paper proposes the principle of the direct re-use of discarded materials by structural innovation.
引文
①参见:《国务院关于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报告》,中国新闻网,2008.6.24。
    ②参见:徐海云,《灾后重建需做好建筑垃圾处理规划》,引自“都市世界网”(http://www.cityup.org)。
    ③详见《地震灾区垃圾处理技术导则(试行)》第5.2条、5.5条。
    ④参见:[明]李光缙,《景璧集·卷八·重建第一山青帝宫记》。转引自:陈泗东.《幸园笔耕录》,厦门:鹭江出版社,2003:123。
    ⑤参见:张钊维,《谢英俊:重建就是这代人对未来的想象》。《21世纪经济报道》。
    ⑥参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网站(www.mohurd.gov.cn)。
    ⑦美国生态设计的先驱西姆·凡·德·赖恩(Sim Van der Ryn)认为。经历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人类即将迈进一个以生态学为指导原则的新时代。这个即将到来的生态时代将重新重视大自然.不再把生活方式看得比自然资源更重要.而把资源当做人类亲密而不可或缺的朋友。新的时代并非排斥科学与技术。而是把科技带入一个新的环境中.即现象学将成为整个学术界包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引自:[美]琳恩·伊丽莎白、卡萨德勒·亚当斯编著.《新乡土建筑:当代天然建造方法》。吴春苑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1]赖世贤,郑志.闽南红砖传统砌筑工艺及其启示.华中建筑,2007(2):154-157
    [2]毛刚.生态视野·西南高海拔山区聚落与建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3]程才实.唐山重建的成功与遗憾:追忆唐山大地震后的住宅建设.住宅产业,2005(12):14-17
    [4]柴金艳.黄海蜂.中、德循环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经济纵横,2007(2):61-62
    [5]王冬.尊重民间,向民间学习——建筑师在村镇聚落营造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新建筑.2005(4):10-12.
    [6]李秀英.唐山震后城市重建中的经验教训.城市与减灾,2002(5):26—28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