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减灾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我国建设最早、数量最多的,根据国家和地方的建设标准和规范,现有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部分建设项目与权威的国家建设标准要求相比较而言,还存在超标与不足,因此定量和综合的能力评价势在必行。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针对应急避难场所各种能力,梳理出3个层次、18个因素,并通过专家调查方式得到各因素的权重,形成减灾能力评价体系。文中以北京市朝阳区的应急避难场所为例进行了评价,并给出了其完善的建议。初步可认为,本文提出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减灾能力评价体系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对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完善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Beijing is the earliest city of China to build earthquake emergency shelters,and also holds the largest number of shelters.However,According to the excessive and insufficient of these earthquakes emergency shelters can not meet the state and local construction standards or norms, and quantitative and comprehensive capacity evaluation is imperative.In this paper,to evaluate all abilities of the emergency shelters,we us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to tease out three levels and 18 factors. Then we get the weight of each factor through experts' investigation to form the mitigation capabilities evaluation system.We also take the emergency shelters which are in Chaoyang District of Beijing as an example to conduct evaluation,and propose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Our preliminary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is evaluation system has good operability, and has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emergency shelters in future.
引文
北京市地方标准,2008.公共停车场工程建设规范(DB11/T 595-2008).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陈志芬,顾林生,陈晋等,2010.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层次布局研究——层次性分析.自然灾害学报,19(3):151—155.
    陈文涛,2007.基于社区的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构.中国管理科学,15(S0):711—736.
    戴晴,高振记,杨鹊平等,2010.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研究方法综述.科技资讯,6:250—251.
    邓砚,聂高众,苏桂武等,2010.县(市)地震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灾害学,25(3):125—129.
    樊毫军,彭碧波,侯世科,2006.国际救援队移动医院的研制.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13(7):550—551.
    国家减灾委员会,科学技术部抗震救灾专家组编,2008.灾后恢复重建卫生防疫实用技术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
    国家军用标准,1998.军用永备直升机机场场道工程建设标准(GJB3502-1998).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
    公安部,建设部,1988.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试行).公(交管)字90号.1988-10-03.
    黄典剑,吴宗之,蔡嗣经等,2006.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应急适应能力——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方法.自然灾害学报,15(1):52—58.
    黄典剑,吴宗之,蔡嗣经等,2005.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应急能力综合评价研究.见:第二届城市与工业安全国际会议论文集,68—74.
    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2011.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DGJ/32J122-2011).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蒋蓉,邱建,邓瑞,2011.汶川地震前成都市避难场所应急能力评估.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1(10):170—176.
    刘莉,谢礼立,2008.层次分析法在城市防震减灾能力评估中的应用.自然灾害学报,17(2):48—52.
    林树枝,黄建南,2008.汶川地震后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对策研究.福建建筑,10:69—71.
    李阳,吴耀民,田文华,2010.大规模灾害救援应急防疫队装备配备初探.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7(1):29—31.
    李刚,马东辉,苏经宇,2006.基于加权Voronoi图的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责任区的划分.建筑科学,22(3):55—59.
    民用航空行业标准,2008.民用直升机场飞行场地技术标准(MH5013-2008).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
    彭卫平,2012.地震灾害现场医疗救援队分级方案及标准体系的研究.上海: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钱洪伟,2010.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初探.防灾科技学院学报,12(3):11—15.
    钱洪伟,尹香菊,佟艳,2013.基于制约因素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运行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3(6):158—164.
    宋明,戴泓,刘国忠等,2003.试论城市高架直升机场设计.机场工程,(3):2—5.
    铁永波,唐川,周春花,2006.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研究.灾害学,21(1):8—12.
    吴宗之,黄典剑,蔡嗣经等,2005.基于模糊集值理论的城市应急避难所应急适应能力评价方法研究.中国安全科学学报,5(6):100—103.
    王静爱,施之海,刘珍等,2006.中国自然灾害灾后响应能力评价与地域差异.自然灾害学报,15(6):23—27.
    许树柏,1988.层次分析法原理.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60—165.
    谢礼立,2006.城市防震减灾能力的定义及评估方法.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6(3):1—10.
    徐静珍,郝春新,2003.城市居民灾害应急反应能力的研究.城市与减灾,(5):18—20.
    虞献南,虞朋,2007.建筑设计规范常用条文速查手册(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张风华,谢礼立,2002.城市防震减灾能力指标权数确定研究.自然灾害学报,11(4):23—29.
    张勤,高亦飞,高娜等,2009.城镇社区地震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灾害学,24(3):133—136.
    张雪,2008.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及应急能力评价研究.北京:北京工业大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2002.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GB/T 50331-200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2005.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CJJ 14-2005,J476-2005).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2006.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 45-2006).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2008.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2008).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2008.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GB 21734-2008).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2009.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2009).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1992.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2009.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 50052-2009).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200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2004).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2009.救灾物资储备库管理规范(GB/T 24439-2009).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201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2011版).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