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江口水电站坝址区地应力场形成机理及其特征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根据双江口水电站坝址区前期研究得到的地应力数据及相关地勘资料,运用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和简易推断法对坝址区地应力场的形成机理及总体特征进行了分析与研究,认为研究区地应力场的形成是构造应力场和自重应力场受内、外综合因素影响的有机复杂动态耦合的结果。
引文
[1]崔建凯.大渡河长河坝水电站河谷应力场特征及应用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07.
    [2]赵德安,陈志敏,蔡小林,等.中国地应力场分布规律统计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26(6):1265-1271.
    [3]付成华,汪卫明,陈胜宏,等.溪洛渡水电站坝区初始地应力场反演分析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25(11):2305-2312.
    [4]陶连金,常春,黄润秋,等.深切河谷岩体结构的表生改造[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0,27(4):383-387.
    [5]李攀峰,张倬元,刘宏,等.某水电工程坝区地应力场综合评价[J].地球与环境,2005,33(增刊):260-264.
    [6]胡斌,张倬元,陶连金.某深切峡谷区地应力场的变化特征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01,17(2):110-115.
    [7]田玉中,李攀峰.两种典型河谷应力场应力分布特征对比分析[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2,13(3):60-63.
    [8]袁风波,刘建,李蒲健.拉西瓦工程河谷区高地应力场反演与形成机理[J].岩土力学,2007,28(4):836-842.
    [9]郭映忠.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工程区地应力场初步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1997,5(1):41-46.
    [10]丁立丰,安其美,王海忠,等.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地应力测量[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4(2):56-59.
    [11]朱焕春,陶振宇,黄德凡.河谷走向与河谷地应力分布[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5,14(1):17-24.
    [12]袁志君.高地应力对坝基岩体稳定的影响[J].四川水力发电,1999,18(3):25-30.
    [13]王世元,王道永,王亚琼,等.大渡河金川水电站坝区节理构造及工程稳定性影响[J].中国地质,2007,34(4):682-687.
    [14]程滨.初始地应力场拟合方法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
    [15]翟淳.岩石学简明教程[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