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利弊分析——基于5·12地震后中国政府和民间力量表现的思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在特定历史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许多弊端。中国建设道路对苏联模式进行批判性借鉴,取得了重要成果,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今年5·12地震中我国政府和民间力量的各自表现再次表明,苏联模式的优越性与局限性并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必须根据国情改进和完善之。
引文
①吴恩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苏联模式”关系折论.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8).
    ②需要指出的是.不管是狭义还是广义的苏联模式,都不包括戈尔巴乔夫时期.因为他在苏共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在为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所取代”.井认为改革的涵义就是对苏联旧的“社会形态实行根本性的转折”.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这从根本上区别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模式.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1990年版.第2页.
    ③谢韬.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为什么失败.同舟共进.2007(11).
    ④朱学勤.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验总结.天涯.2008(2).
    ⑤李晓勇.模仿、质疑,超越——苏联模式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影响.天中学刊.2006(2).
    ⑥吴邦国.2008年6月19日在第五届亚欧议会伙伴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网北京6月19日讯.
    ⑧华西都市报.2008年7月3日.
    ⑨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前言.
    ⑩王建军.中国民间组织的困境及其发展前景.中国民政.2005(6).
    (11)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建设中国特色公共服务型政府.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94页.
    (12)建设中国特色公共服务型政府.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97-98页.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