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型“柔性(SOFT)”防灾城市——谈我国城市防灾避难绿地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针对现阶段人们对城市防灾绿地规划建设的认识误区,分析了城市绿地防灾避难功能的重要性。结合我国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部分公园规划建设现状,总结归纳出我国城市防灾绿地规划建设和现阶段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借鉴和参考灾害多发地日本、美国、中国台湾地区城市绿地防灾理论和实践的先进经验,从构建新型"SOFT"防灾城市的角度探讨如何对城市防灾绿地规划建设和管理进行优化,从而达到加强我国城市防灾绿地功能、完善城市防灾系统的目的。
引文
[1]李景奇,夏季.城市防灾公园规划研究[J].中国园林,2007(7):16-22.
    [2]郭美锋,刘晓明.构建具有“柔性结构”的防灾城市——由伊朗巴姆大地震引发的对当前城市防灾绿地建设中问题的思考[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0-23.
    [3]谷溢.防灾型城市设计——城市设计的防灾化发展方向[D].天津大学,2006.
    [4]许浩.日本东京都绿地分析及其与我国城市绿地的比较研究[J].国外城市规划,2005(6):27-30.
    [5]陈亮明,章美玲.城市绿地防灾减灾功能探讨——以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防灾绿地建设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52-453.
    [6]王都伟,郭宇,史自亮.发挥应急避险系统的日常功能提高公园的管理服务水平[G].抓住2008年奥运会机遇进一步提升北京城市园林绿化水平.2006:426-429.
    [7]张海金.防灾绿地的功能建立及规划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
    [8]陈刚.从阪神大地震看城市公园的防灾功能[J].中国园林,1996(4):59-61.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