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程序:理想与误区——从汶川地震恢复重建规划说起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通过对汶川地震恢复重建规划的分析可以发现,行政规划的确定将对众多社会群体的法律利益和事实利益产生重大影响。为此,有必要构建行政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程序,作为公有制前提下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平衡器,并以主体性公众参与作为目标模式。在行政规划的公众参与过程中,容易因公众参与的无限扩张导致政府决策效率低下甚至无法决策,或因公众利益的分化和参与不平衡导致社会公正受损,或者发生公众意见对法律和政策目标的偏离,对此均应竭力避免和纠正。
引文
[1]吴兢、刘晓鹏.防震减灾法修订案将提请审议总结汶川地震经验[N].人民日报2008-7-16.
    [2]杨建顺.日本行政法通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563.
    [3]郑志国.试论传统单位体制下公众参与城市管理的特点[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10).
    [4]梁鹤年.公众(市民)参与:北美的经验与教训[J].城市规划,1999(5).
    [5][6]田莉.美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对我国的启示[J].城市管理,2003(2).
    [7]Michael Prowse.World Bank/IMF Meeting:Theorising on an Eastern Promise:An attempt to Explain East Asia’s Dynamic Growth.Financial Times,1993.9.27,P.3.
    [8][美]理查德·B·斯图尔特.美国行政法的重构[M].沈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45.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