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地理背景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 英文篇名:The Historic Context of Water\|Control Project of Dayu:No.1 of Aseries Investigation on the Legend Ear of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 中文刊名:中原文物
  • 英文刊名:CULTURAL RELICS OF CENTRAL CHINA
  • 作者:王清
  • 英文作者:Wang Qing\=
  • 出版日期:1999-01-30
  • 机构:吉林大学考古系
  • 年:1999
  • 期:01
  • 出版单位:中原文物
摘要
现代学者多将大禹治水视为中国历史上的神话传说。本文先引天文资料证明距今4000年前后确因九星地心会聚引发了各种自然灾害。在这些灾变中,尤以洪水为大。再引地理、考古资料证明此次洪水在黄河下游地区实为距今4000年前后的黄河南北改道,而改道又加剧了洪水泛滥。然后勾稽历史文献,从典籍中寻求黄河改道的线索。
Abstract The Modern scholors generally regard Dayus watercontrol project as a legend instead of historic factBy the data of uranology,the author firstly demonstrates that there were quite a lot of natural disasters about 4000 years ago caused by the nine planets in the solar system moved into one line,and among these disasters,floodwater was the most serious oneSecondly,with the new discoveries of the geographic and archaeological works,the author demonstrates that the canal of the Yellow river was changed by the floodwater,and as a inverse function it pricked up the influence of the floodwater againFinally,the author provide some historicgeographic data to support his opinion of the change of the Yellow rivers canal
引文
①拙文:《试论史前黄河下游的改道与古文化的发展》,《中原文物》1993年第4期;《试论华夏与东夷集团文化交流及融合的地理背景》,《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2期;《距今4000年前后的社会发展与环境变迁》,《东方文明之光》,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②《韩非子·显学篇》。③《史记·五帝本纪》。④顾颉刚:《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古史辨》(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⑤顾颉刚等:《鲧禹的传说》,《古史辨》(七)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⑥引自袁珂:《中国神话通论》第45页,巴蜀书社,1991年。⑦见上书第48—49页。⑧郭沫若:《评〈古史辨〉》,《古史辨》(七)下。⑨王国维:《古史新证》,转引自《古史辨》(一)。徐旭生:《1959年夏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考古》1959年第11期。河南省博物馆等:《河南登封阳城遗址的调查与铸铁遗址的试掘》,《文物》1977年第12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登封王城岗遗址的发掘》,《文物》1983年第3期。参见中国先秦史学会编《夏史论丛》,齐鲁书社,1985年;田昌五主编:《华夏文明》第1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参见刘起:《由夏族原居地纵论夏文化始于晋南》,《华夏文明》第1集。张善余:《全球变化和中国历史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年第5期。《史记·天官书》。《日知录·卷三十·天文条》顾颉刚等:《〈尚书·甘誓〉校释译论》,《中国史研究》1979年第1期。蒋善国:《尚书综述》第22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李学勤:《失落的文明》第310—317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今有人以为古籍所载“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触不周之山”为促成黄河改道的地震现象。见周述椿:《四千年前黄河北流改道与鲧禹治水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第1辑。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增订本)第139页,文物出版社,1985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中国黄淮海平原第四纪古地理岩相图》。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万里行》编写组:《黄河万里行》第248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谭其骧:《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历史地理》1981年创刊号。丁啸:《中国地形》,台北,1954年。吴忱等:《河北平原的浅埋古河道》,《地理学报》1986年第41卷第4期;吴忱:《河北平原的地面古河道》,《地理学报》1984年第39卷第3期;吴忱等:《华北平原古河道的形成研究》,《中国科学B辑》1991年第2期;夏东兴等:《末次冰期以来黄河变迁》,《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3年第13卷第2期;耿秀山:《黄渤海地貌特征及形成因素探讨》,《地理学报》1981年第36卷第4期。大港油田地质研究所等编:《滦河冲积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地质出版社,1985年;赵希涛等:《中国14C年代学研究》第16章,科学出版社,1990年。赵希涛:《渤海湾西岸全新世海岸线变迁》,《华北断块区的形成与发展》,科学出版社,1980年;顾家裕等:《苏北中部滨海平原贝壳沙堤》,《沉积学报》1983年第1期。栾丰实:《龙山文化王油坊类型初论》,《考古》1992年第10期;《东夷考古》第264—265页,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纪仲庆等:《苏北淮海地区新石器诸文化再认识》,《考古学文化论集》第2集。赵乃光等:《山东聊城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考古学集刊》第7辑。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鲁西发现两组八座龙山文化城址》,《中国文物报》1995年1月22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山东阳谷县景阳岗龙山文化城址调查与试掘》,《考古》1997年第5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河北任邱市哑吧庄遗址发掘报告》,《文物春秋》1992年增刊。德州地区文物工作队:《山东禹城县邢寨汪遗址的调查与试掘》,《考古》1983年第11期;黄骅细石器调查小组:《河北黄骅发现的细石器》附录,《考古》1989年第6期。宋豫秦:《夷夏商三种考古文化交汇地域浅淡》,《中原文物》1992年第1期。邹衡:《试论菏泽(曹州)地区的岳石文化》,《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详见《古史辨》(七)上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不一一列出。李伯谦:《论造律台类型》,《文物》1983年第4期。栾丰实:《龙山文化王油坊类型初论》,《考古》1992年第10期。郅田夫等:《菏泽地区的堆遗存》,《考古》1987年第11期。袁广阔:《辉县孟庄发现龙山文化城址》,《中国文物报》1992年12月6日。袁珂:《山海经校注》第289、32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谭其骧:《论〈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长水集续编》,人民出版社,1994年。对许氏今古文之学尚有争议。参见李学勤:《〈说文〉前叙称经说》,《许慎研究》1994年第1期。收入所著《古文献丛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史述要》编写组:《黄河水利史述要》,水利出版社,1982年。袁广阔:《孟庄龙山城址浅议》,中国考古学会第九次年会论文。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