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大批伤员分类的组织及方法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通过对3103例地震伤员的现场分类,认为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建立分类组织、明确分类人员职责、选择合理分类场所和佩带分类标志是使大批伤员能得到及时、合理救治的前提。现场将伤员分为3类:一类是紧急救治组,二类是延期治疗组,三类是期待治疗组。采取收容分类、救治分类和后送分类3种基本形式,可避免伤员多所致工作忙乱、救治效率低的问题,为地震灾害中大批伤员分类急救提供一种程序、规范、高效的分类方法。
引文
[1]梁欣.灾害医学救援中伤病员分类工作研究[J].灾害学,1998,13(4):88-90.
    [2]尹宗江.军队卫生勤务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133-135.
    [3]王文珍,黄叶莉,张恩华,等.海上医院船分类工作初探[J].护理管理杂志,2004,4(12):36-37.
    [4]张静.护士在大批伤亡事件中参与伤员分类工作的可行性思考[J].护理管理杂志,2003,3(5):6-8.
    [5]王正国.创伤医学基础[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5.
    [6]卫生部.灾害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管理办法[S].[1995-04-27].
    [7]孙志刚.伤员分类救治的伦理学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8(3):42-43.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