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家沟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危险性评价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5.12"汶川地震引起崩塌、滑坡、不稳定边坡大量发育,形成的大量固体物质堆积于山坡及沟道中,形成了巨量泥石流物源[1],震后泥石流爆发的临界降雨量大大降低,其启动和运动方式发生明显改变。泥石流活跃期可能持续10~20 a,将是影响灾区恢复重建的最大地质灾害隐患,应高度重视[2]。本文介绍了肖家沟泥石流沟发育特征并对其进行危险性评价,计算出不同频率暴雨下的输沙量,为省道303线的灾后重建以及今后的治理工作提供依据。
引文
[1]庄建琦,崔鹏,葛用刚,裴来政.5.12地震后都汶公路沿线泥石流沟的危险性评价[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9,41(5):133-140.
    [2]许强.四川省8·13特大泥石流灾害特点、成因与启示[J].工程地质学报,2010,18(5):596-608.
    [3]崔鹏,韦方强,何思明,等.5.12汶川地震诱发的山地灾害及减灾措施[J].山地学报,2008,26(3):280-282.
    [4]刘希林,莫多闻.泥石流风险评价[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5]DZ/T 020-2006,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S].
    [6]刘希林.沟谷泥石流危险度计算公式的由来及其应用实例.自然灾害学报,2002,11(4):1-8.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