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区草原生态破坏与修复关键技术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5·12汶川大地震是我国历史上大陆发生的破坏性最严重的地震,导致大量山体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发生,造成大面积植被毁损和坡面裸露,恢复和改善地震灾区的生态环境,恢复其生态功能,不仅是灾后重建的基本保障和重要支撑,还是有效防止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的关键环节和必然途径。本文系统总结了地震灾区草原生态破坏状况、草原生态修复的作用和草原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以期为灾区的草地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引文
[1]包维楷.汶川地震重灾区生态退化及其恢复重建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4):324~329
    [2]吴宁,卢涛,罗鹏,等.地震对山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以5.1 2汶川大地震为例[J].生态学报,2008(12):5810~5819
    [3]包维楷,庞学勇.四川汶川大地震重灾区灾后生态退化及其基本特点[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8(4):441~444
    [4]徐桂兰,王洪涛.透过汶川大地震重新审视“退耕还林"工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9):29~32
    [5]欧阳志云,徐卫华,王学志,等.汶川大地震对生态系统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8(12):5801~5809
    [6]戈弋.试论退耕还草中种植牧草的优越性和作用[J].四川畜牧兽医,2003,增刊:77~78,80
    [7]郭万祥,李元华.林草结合是长江上游地区保持水土的重要途径[J].四川草原,1999(2):12~13
    [8]国务院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国发[2008]31号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