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方志看四川应对疫灾的机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历史上的瘟疫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本文涉及的历史时期(280~1949年),由于自然灾害频仍,人口迁移,医疗卫生事业匮乏,四川瘟疫呈现出越来越频繁的态势。本文依据四川大学馆藏187种方志及相关史料,综合考察历史时期四川瘟疫的特点,探讨各界做出的种种对策,认为总体而言四川没有摆脱传统防疫体制的藩篱。
引文
[1]张剑光:《三千年疫灾》,第7页,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版。
    [2]梁鸿光:《减灾必读》,第430页,地震出版社1990年版。
    [3]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第76页,中华书局2000年版。
    [4]《清史稿》卷四十,《志十五》,《灾异一》。
    [5]嘉庆二十一年《四川通志》卷八十一,《杂类志》,《祥异》。
    [6]同治十三年《德阳县志》卷四十二,《灾祥》,第1页;民国28年《德阳县志》卷三,《艺文志》,第21页。
    [1]民国24年《夹江县志》卷十二,《外纪志》,《祥异》。
    [2]同治十三年《彰明县志》卷五十四,《祥异》。
    [3]《成都市政年鉴》第一期,民国17年1月,第530页。
    [4]民国20年《眉山县志》卷十五,《杂纪》。
    [5]民国4年《峨边县志》卷四,《边荒志》。
    [6]《四川文史资料集粹》第六卷《社会民情编及其它》,第698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7]民国16年《重修酆都县志》卷十三,《杂异志》,《祥异》。
    [8]民国23年《乐山县志》卷十二,《艺文志》,《祥异》。
    [1]民国21年《巴中县志》第四编,《述异》。
    [2]道光二十二年《重庆府志》卷三,《食货志》,《荒政》。
    [3]民国12年《丹县志》卷八,《杂事志》,《灾祥》;民国16年《重修酆都县志》卷十三,《杂异志》,《祥异》。
    [4]民国15年至16年《简阳县志》卷二十二,《灾异篇》;民国20年《眉山县志》卷十五,《杂纪》。
    [5]同治五年《中江县志》卷七,《杂记》,《祥异》。
    [6]民国26年《南溪县志》卷六,《杂纪》。
    [1]民国15年《崇庆县志》,《事纪三》。
    [2]民国30年《汉源县志》,《杂志志》,《祥异》。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