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海峡桥隧建设问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台湾海峡隧道论证学术研讨会”自从1998年召开首次会议之后 ,2002年3月在厦门举行的第三次“台湾海峡桥隧建设问题学术研讨会”更是一个突破。现在美国著名的MarineGeoresources和Geotechnology正在出此专集 ,而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于2005年资助召开有关学术研讨会。本文拟就该问题的提出、3次研讨会学术论证的主要内容作一介绍 ,并在概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该工程总体方案的设想。
引文
[1]方晓阳.台湾海峡隧道工程可行性研究.台湾海峡隧道论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00,11-44
    [2]黄灿辉.在厦门“台湾海峡隧道论证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1988
    [3]张以诚.姜达权:倡言台湾海峡隧道第一人.张以诚地矿史文集,北京:华龄出版社,2001.384-387
    [4]福建省文化经济交流中心.交流动态,2002,(138)
    [5]彭阜南.台湾海峡及两岸地质工作的回顾与展望.台湾海峡及其两岸地质地震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
    [6]中国科协国际科技会议中心.热诚呼吁扩大海峡两岸学术交流———中秋佳节茶话会摘要,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简报,1987,(10)
    [7]唐寰澄.国家重点科技研究项目(交通部分)跨海交通工程研究(建议)(1989)及1990国家计委给唐寰澄(琼州海峡跨海工程筹备组总工)的复信
    [8]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台湾海峡隧道论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及所附新闻报道汇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9]吴之明,彭阜南.平潭县考察报告.台湾海峡隧道论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200-202
    [10]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编,台湾海峡隧道论证学术研讨会新闻报道汇编.1999
    [11]彭阜南,叶银灿,施斌,等.台湾海峡隧道地质与地震条件分析,高校地质学报,2001,17(2):175-188
    [12]李,杨美娥,彭阜南,叶银灿.台湾海峡地震危险性初析与海峡隧道修建的可行性探讨.中国工程科学,2002,4(11):12-19
    [13]张鼎民.ChinaDaily(HongKong),2002-5-9.14版
    [14]刘东生院士,给彭阜南的复信,2002-5-10
    [15]彭阜南,戚筱俊,吴之明,等.台湾海峡的地形、地质概况及隧道工程探讨.台湾海峡隧道论证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40-60
    [16]叶银灿,潘国富,彭阜南,等.台湾海峡隧道工程的若干工程地质问题与选线方案初探.台湾海峡隧道论证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61-71
    [17]李,黄广思,杨美娥.中国强震发生带地震构造的几点思考,高校地质学报,2001,17(3):245-256
    [18]高雄应用科技大学,厦门大学,金门县政府.厦—金大桥方案与影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高雄应用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19]郑天愉,刘鹏程.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地震及其构造背景研究,地球物理学报,1996,39(1):66-79
    [20]PengFunan,YeYincanandQiXiaojun,APreliminaryAnalysisofGeologic&SeismologicConditionsforanUn derseaTunnelacrosstheTaiwanStrait,EngineeringSci ences.2003,1(1):36~44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