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紫禁城背景环境及其保护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伴随文化遗产诞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其周围的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环境构成文化遗产的背景环境,应该加以妥善的保护。紫禁城的背景环境经过长时期的积累,明清北京城的整体格局是它的骨架,传统城市设计与建筑和前人对北京地区自然环境的开发成果构成它的美学和景观特色,众多文物古迹是其中的重点元素。北京城市性质发生革命突变以后,在城市规划上的缺陷造成紫禁城背景环境的改变与破坏。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确定和故宫缓冲区的建立,将净化和恢复紫禁城背景环境。
In the course of the bir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o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surrounding issues of historical human society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form the backdrop for cultural heritage, essential if conservation is to be improved. The background environment of the Forbidden City has accrued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its underlying structure formed by the overall urban layout of Ming-Qing Beijing. Its aesthetic, scenic character was created by traditional urban design and architectural art, as well as by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created by earlier generations of residents, so that many cultural relics sites now constitute important elements in the environmental totality. Following revolutionary changes in Beijing municipality’s nature, the Forbidden City’s background environment suffered change and destruction created by failures in urban planning. The realisation of the current urban plan for preserving Beijing as a historic cultural city and establishing a buffer zone around the Forbidden City will purify and restore the original background environment of Beijing’s Forbidden City.
引文
[1]梁思成、陈占祥:《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1950年),见《梁思成全集》第五卷页6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1]参见于杰、于光度:《金中都》,北京出版社,1989年。公里折算按1里=500米,1丈=10尺=3.333米。
    [1]参见陈高华:《元大都》,北京出版社,1982年;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其中至元二十年城内修建基本完成的说法采自于《元大都》。
    [2]《日下旧闻考》卷三八引《明太祖实录》、《寰宇通志》、《洪武北平图经志书》,页604-605,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
    [3]《日下旧闻考》卷三三,页494。
    [4]见《明史》之《太祖本纪一》、《地理志一》、《陈珪传》、《师逵传》、《古朴传》、《虞谦传》、《刘观传》、《宋礼传》、《金纯传》、《柴车传》。
    [5]《日下旧闻考》卷三八引《明史成祖纪》,页606。
    [6]《明太宗实录》,永乐十八年十二月。
    [7]《日下旧闻考》卷三八引《明英宗实录》,页607。
    [8]《日下旧闻考》卷三八引《明世宗实录》,页609。
    [1]参见徐苹芳:《古代北京的城市规划》,1980年4月演讲稿,载于《环境变迁研究》第一辑,海洋出版社,1984年。
    [2]梁思成:《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见《梁思成全集》第五卷页101。
    [3]参见董光器:《北京规划战略思考》,1988年。转引自王军:《城记》页146,三联书店2003年。
    [1]徐苹芳:《古代北京的城市规划》,1980年4月演讲稿。
    [2]《元史》卷一三《世祖本纪十》。
    [3]梁思成:《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见《梁思成全集》第五卷页108。
    [4]明刘若愚:《酌中志》卷一七,页417,海山仙馆丛书影印本。
    [5]《日下旧闻考》卷八四引《御制万寿山昆明湖记》,页1392。
    [1]金、元对北京水源开发,参见侯仁之:《八百年来劳动人民改造北京地理环境的两件大事》,《北京城最早的水库-昆明湖》,收入《步芳集》,北京出版社,1981年;侯仁之:《北京都市发展过程中的水源问题》,收入《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徐苹芳:《元大都的勘查和发掘》,收入《中国历史考古学论丛》,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5年。
    [1]韩光辉:《论历史时期区域人口地理分布的继承性和差异性——以辽金元明清与民国时期北京地区为例》,载《环境变迁研究》第四辑,1993年。
    [2]清朱一新:《京师坊巷志稿》卷上引《芜史》,页79,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
    [3]候仁之:《记英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清雍正北京城图〉——补正〈北京历史地图集〉明清北京城图》,载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历史地理》第九辑。
    [4]参见王军:《城记》页213、页12。
    [5]参见1991至2010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6]《日下旧闻考》卷三九,页612。
    [7]参见王军:《城记》,页125、页184
    [1]陈宗蕃:《燕都丛考》页30,北京古籍出版社,1991年点校本。
    [2]参见王军:《城记》页314-316。
    [3]参见王玲:《略论北京古代经济的几个特点》,载《北京史苑》第一辑页212。
    [4]清震钧:《天咫偶闻》卷一○,页216,北京古籍出版社标点本。
    [1]引自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网站:《北京市规划建设大事记》,网址:www.bjghw.gov.cn。
    [2]参见王军:《城记》页118、页230。
    [3]引自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网站《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1]蒋博光:《故宫古建筑历经地震状况及防震措施》,《故宫博物院院刊》1993年第4期。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