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界权论:关于环境法的另一种解释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Redefining the Right:A New Explanation of Environmental Law
  • 作者:梁忠
  • 英文作者:LIANG Zhong;
  • 关键词:环境权 ; 环境义务 ; 界权论 ; 财产权
  • 英文关键词:environmental right;;environmental obligation;;theory of redefining the right;;property right
  • 中文刊名: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机构:北京大学法学院;北京大学资源能源与环境法研究中心;
  • 出版日期:2019-03-20
  • 出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02
  • 基金:国家留学基金委“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201806010198);;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排污许可法律体系与立法方案研究”(2016YFC0208402);;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制度困境与法律对策研究”(16BFX147)
  • 语种:中文;
  • 页:28-39
  • 页数:12
  • CN:42-1627/C
  • ISSN:1671-0169
  • 分类号:D922.68
摘要
自然为人类提供的利益可分为经济性利益与生态性利益。自然的经济性利益易于分割,已转化为法律上的财产权利。而自然的生态性利益是一种整体性、保障性的利益,无法转化为具体的法律权利。生态性利益的保护是财产权利存在的前提,保护自然因此构成财产权利的内在要求。界权论主张环境法本质上是对现有财产权利体系进行重新界定之法,通过将生态要素注入现有财产权利体系,调整现有权利边界,使自然的经济性利益与生态性利益之间实现平衡。从界权论的视角出发,可以对环境法的立法目的、调整对象、调整手段、环境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关系等现象进行新的解读。
        Environmental interest can be divided into economic interest and ecological interest.The economic interest of the environment is easily segregated and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property rights.The ecological interest of the environment is a kind of Holistic and safeguarding interest,which can not be transformed into specific legal rights.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interest of environment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the existence of property rights.Therefore,the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is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property rights.The theory of redefining the right advocates that environmental law essentially redefines the existing system of property rights by injecting ecological elements into the existing property rights system and adjusting the boundaries of existing rights so that the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interests of the environment are balanced.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eory of redefining the boundaries of rights,we can systematically explain the legislative purpose,the object of adjustment and the means of adjustment of environmental law.We also can systematically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law and other sectoral laws.
引文
[1] 王兆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关于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几个问题[J].中国人大,2010(22).
    [2] 周珂.部门法体系下环境法理念的坚守[J].北京人大,2011(6).
    [3] 蔡守秋.环境权初探[J].中国社会科学,1982(3).
    [4] 蔡守秋.论环境权[J].金陵法律评论,2002(春).
    [5] 陈泉生.环境权之辨析[J].中国法学,1997(2).
    [6] 吕忠梅.再论公民环境权[J].法学研究,2000(6).
    [7] 周训芳.环境权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8] 吴卫星.环境权内容之辨析[J].法学评论,2005(2).
    [9] 吴卫星.我国环境权理论研究三十年之回顾、反思与前瞻[J].法学评论,2014(5).
    [10]徐祥民.告别传统,厚筑环境义务之堤[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11]张文显,姚建宗.权利时代的理论景象[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5).
    [12]朱谦.反思环境法的权利基础——对环境权主流观点的一种担忧[J].江苏社会科学,2007(2).
    [13]吴卫星.环境权入宪的比较研究[J].法商研究,2017(4).
    [14]徐祥民.环境权论——人权发展历史分期的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2004(4).
    [15]徐祥民.对“公民环境权论”的几点疑问[J].中国法学,2004(2).
    [16]徐祥民.从全球视野看环境法的本位[J].环境资源法论丛,2003(3).
    [17]刘卫先.从“环境权”的司法实践看环境法的义务本位——以“菲律宾儿童案”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11(4).
    [18]李艳芳,王春磊.环境法视野中的环境义务研究述评[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4).
    [19]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20]钱大军.环境法应当以权利为本位——以义务本位论对权利本位论的批评为讨论对象[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4(5).
    [21]张一粟.环境法的权利本位论[J].东南学术,2007(3).
    [22]巩固.私权还是公益·环境法学核心范畴探析[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9(6).
    [23]杜健勋.从权利到利益:一个环境法基本概念的法律框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24]杜健勋.环境利益分配的法理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3.
    [25]张五常.经济解释—科学说需求[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26]史玉成.环境法学核心范畴之重构:环境法的法权结构论[J].中国法学,2016(5).
    [27]汪劲.环境法学(第3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8]甘西.反思财产:从古代到革命时代[M].陈高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9]易继明.评财产权劳动学说[J].法学研究,2000(3).
    [30]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31]王社坤.环境利用权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3.
    [32]卡尔·波兰尼.巨变——当代政治与经济的起源[M].黄树民,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3]刘卫先.环境法学中的环境利益:识别、本质及其意义[J].法学评论,2016(3).
    [34]汪劲.环境法律的理念与价值追求——环境立法目的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35]徐祥民.从立法目的看我国环境法的进一步发展[J].晋阳学刊,2014(6).
    [36]张式军.环境立法目的的批判、解析与重构[J].浙江学刊,2011(5).
    [37]寇丽.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演进、属性与功能[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3(4).
    [38]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9]吕忠梅.环境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40]曹明德.生态法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1]杜群.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的融合[J].法学研究,2000(6).
    [42]蔡守秋.调整论——对主流法理学的反思与补充[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3]李挚萍.试论法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44]陈泉生.可持续发展与法律变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45]王社坤.论环境法的调整对象[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
    [46]郭庆.世界各国环境规制的演进与启示[J].东岳论丛,2009(6).
    [47]张璐.部门法研究范式对环境法的误读[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9(3).
    [48]叶俊荣.环境政策与法律[M].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0.
    [49]龙卫球.《民法总则》的立法意义和创新[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
    [50]陈海嵩.论环境法与民法典的对接[J].法学,2016(6).
    (1) 对于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标准一直存在争议,除了主体说之外,还存在服从说、利益说、混合说等观点。参见汪习根:《公法法治论——公、私法定位的反思》,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5期。
    (1)我国学界关于环境权的论述最早见于1981年,参见凌相权:《公民应当享有环境权——关于环境、法律、公民权问题探讨》,《湖北环境保护》1981年第1期。
    (2)相关观点参见蔡守秋:《环境权初探》,《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3期;蔡守秋:《确认环境权,夯实环境法治基础》,《环境保护》2013年第16期;吕忠梅:《论公民环境权》,《法学研究》1995年第6期;吕忠梅等:《环境权的法律论证——从阿列克西法律论证理论对环境权基本属性的考察》,《法学评论》2008年第2期;汪劲:《进化中的环境法上的权利类型探析——以环境享有权的核心构造为中心》,《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
    (3)否定环境权的相关观点参见徐祥民:《对“公民环境权论”的几点疑问》,《中国法学》2004年第2期;巩固:《环境权热的冷思考——对环境权重要性的疑问》,《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杜维超:《在修辞与实践之间:环境权概念的贫困及其义务转向》,《求是学刊》2016年第6期。
    (4)关于财产权社会义务理论,可参见张翔:《财产权的社会义务》,《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9期。
    (5)关于环境法调整对象的争论,参见李爱年:《环境保护法不能直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法学评论》2002年第3期;郭红欣:《环境保护法能够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法学评论》2002年第6期;李艳芳:《关于环境法调整对象的新思考——对“人与自然关系法律调整论”的质疑》,《法学家》2002年第3期;钱水苗:《环境法调整对象的应然与实然》,《中国法学》2003年第3期。
    (6)关于环境法独立部门法地位的最新论述,可参见李艳芳:《论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法的独立部门法地位》,《清华法学》2018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