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自救行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救行为,是指权益被侵害的人,不可能依靠国家机关或法律程序维护权益或者受损权益明显难以得到补偿的时候,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权益救济,从而被法律和社会道德伦理所认可的行为。自救行为作为正当化事由的一种,并未被纳入到整个刑法理论和体系框架中去考察,这使得自救行为在整个刑法体系中“无法立足”。立法的空白,使得现实生活中时常发生的诸多自救行为不能得到同一的对待(如“湖南黄中权案”和“沈阳白玉案”的不同结果),这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刑法的权威和其自身应有功能的发挥。
     本文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运用历史研究、比较研究、价值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自救行为理论进行阐述,在确保我国现有刑法理论完整性的基础上指出自救行为的构成要件并提出自救行为的法定化构想。
     从“紧急时无法律”的法谚出发,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对源自于复仇的自救行为的历史进行阐述,通过对国内外不同国家和地区关于自救行为的立法规定的梳理,介绍不同国家和地区对自救行为在公民权利救济发展史中的态度,同时对自救行为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立法变化进行总结,为自救行为未来的法定化提供史料以及立法的支撑和参考。
     自救行为被认为是正当的,满足一定条件时可以允许其存在。这种正当性的理论基础可以从不同视角去探寻。首先,从法理学的视角出发,分析自救行为的法哲学价值并对自救行为的秩序、正义、效益等价值进行法理解读;对个人权利和国家权力之间的力量博弈进行分析,指出自救行为在公权力体系中的地位;分析公民自救权的行使与法律信仰及法律情感的关系。其次,从刑法学视角出发,分析自救行为在刑法学理论中应否予以正当化论争的理由,对自救行为的正当化进行分析,同时对自救行为在刑法理论中的不同学说进行介绍和评析,提出本文的观点,即社会相当性理论的倡导,并对适用社会相当性理论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从刑法理论基础和司法实践需要角度对自救行为的正当性进行解读。
     自救行为虽然未被纳入到刑事立法的范畴,但刑法理论界对自救行为的正当性及违法阻却性已经达成普遍共识,只是对于自救行为在刑法体系中究竟处于何种地位还存在着不同的论争。通过对自救行为在刑法体系中处于何种地位所涉及的各种学说,即正当行为说、紧急行为说、防卫行为说、期待可能性说、允许的危险说等学说的介绍和分析,对自救行为与违法阻却事由及与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的关系进行解读。对我国现有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进行分析,指出双层次的犯罪构成理论框架下自救行为在刑法体系中的应有地位。
     对自救行为的概念、特征、本质和分类进行厘定,指出本文所确立的自救行为的范畴。根据自救行为在我国刑法体系中的地位,具体阐述自救行为的成立要件,区别自救行为与相关行为,如自救行为与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民事自助行为、扭送等的关联,以期减少自救行为理论在司法适用中的误区。
     通过对现行刑法中与自救行为相关的规范条文的解读,分析自救行为法定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指出自救行为法定化可供选择的各种路径,提出自救行为的法定化构想,使其与我国现有的刑法体系相契合。
     自救行为与法治原则的理念不会发生冲突,自救行为能够保障法治的完善,因此,不应该禁止其法定化。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自救行为也不例外,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在认可自救行为阻却违法的同时,也要限制其自身无法避免的副作用。与其他立法相比,刑事立法具有特殊性,承认自救行为的违法阻却性,将其作为紧急状态下权益救济的手段,是刑事法治的应有之义。
Self-salvation Action refers to a behavior which relies on one’s own strength toprotect his/her legal right with the recognition of legal and social ethics, in that case,his/her legal right is infringed but cannot be or obviously difficult to be compensatedby legal procedure or authorities in-charge. As one of justifiable acts, Self-salvationAction has not been incorporated into the system of criminal law theory andframework, and which makes such Self-salvation Action “cannot survive." throughout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The absent of legislation regarding Self-salvation Actionleads to inconsistent treatment in real life, and to some extent, harm the properfunction of criminal law itself.
     The paper explains Self-salvation Action theory from two dimensions of time andspace, and apply the methods of the Historical research, Comparative study and Valueanalysis he constituent elements and legislative idea of Self-salvation Action has beenformulated on the basis to ensure that our existing criminal law theory.
     From the legal saying of “no law for emergancy", the history of Self-salvationAction has been explained from the time dimension, and introduces the attitude of theright relief in development of Self-salvation Action; and introduces the example ofSelf-salvation Action from the space dimension through analyzing the legislation ofthe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countries and areas, which apply the history materials andlegislation for the Self-salvation Action in the future.
     Self-salvation Action has regarded as justness and could be exist under certaincondition.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legitimacy could be explored from differentperspectives. Fir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jurisprudence to analysis the natural lawbased on, social and ethical basis for belief in Self-salvation Action and legal rightsand legal emotional relationships of Self-salvation Ac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powergame between individual rights and State power and put out the place of Self-salvationAction in the public power system. Second, analysis the justness of the Self-salvation Action and variety theories of self-salvation Action the basis of criminal law; andpoints the reason of advocate of the theory of social considerable, and analysis thetypical case from the angle of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criminal law and the need ofjudicial practice.
     Although Self-salvation Action has not been included in the scope of legislation,the justification of the Self-salvation Action has already reached general consensusexcept the status. Introduce and analysis the doctrine of Self-salvation Action in avariety of position involved in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proper behavior, saidemergency acts that defensive behavior that anticipated possibility that dangerousallowed, and explain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elf-salvation Action, justifiable causeand crime, points that Self-salvation Action should take a place in the criminal justicesystem.
     To define the concept, characteristics, nature and classification of Self-salvationAction, and discuss the necessary establishment elements of Self-salvation Action, anddistinguish relevant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Self-salvation Action, such acts ofSelf-salvation Action and self-defense, emergency hedge, self behavior, seized andturned over such distinction.
     Through the relevant interpretation of existing provisions of the Criminal Code ofconduct regarding Self-salvation Action, analysi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legislation, proposed legislation the idea of Self-salvation Action behavior.
     Self-salvation Action does not conflict with the rule of law; on the contrary,Self-salvation Action is one of protection for law. Self-salvation Action is not aPandora’s Box, which should not be imprisoned. But we should also recognize thatthere are two sides of a coin, and when we approve Self-salvation Action, we also mustrecognize its limitation. Unlike other criminal legislation, it is the most appropriate,which treats Self-salvation Action as justifiable cause under emergency circumstances.
引文
①本文所搜集的案例全部来自于北大法律信息网2006-2013年间的刑事司法案例精选。
    ②[美]埃德加·博登海默(Edgar Bodenheimer):《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7-48页。
    ①如《瑞士债务法》第52条、《德国民法典》第229-231条、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第151-152条;徐昕:《论私力救济与公力救济的交错——一个法理的阐释》,载于《法制与社会》2004年第4期,第60页。
    ②徐昕:《论私力救济与公力救济的交错——一个法理的阐释》,载于《法制与社会》2004年第4期,第60页。
    ①杜文中:《生命的权力——一个紧急避险案例的法理学分析》,载于《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第53页。
    ①[美]埃德加·博登海默(Edgar Bodenheimer):《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5页。
    ②[美]埃德加·博登海默(Edgar Bodenheimer):《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0页。
    ①[英]塞西尔特纳:《肯尼刑法原理》,周叶谦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221页。
    ①《列宁选集·论国家》(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页;谢勇、温建辉:《对情感因素在自由意志罪过理论中缺失成因的多学科分析——罪过理论历史沿革初探(续一)》,载于《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2期,第40页。
    ②《列宁选集·论国家》(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页;马荣春:《论四要件犯罪论体系的可取性与可改进性》,载于《刑法论丛》2009年第4期,第2页。
    ③Donald R.Kelley,Versions of History;from Antiquity to the Enlightenment. New Haven:YaleUniversity Press,1991,p397.
    ④[法]勒内·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漆竹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7页;吴卫军:《法理与建构:中国司法改革的宏观思考》,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第3页。
    ①[德]K·茨威格特,H·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米健,高鸿钧,贺卫方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②[德]K·茨威格特,H·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米健,高鸿钧,贺卫方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6页。
    ③[美]埃德加·博登海默(Edgar Bodenheimer):《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3页。
    ①[英]彼得·斯坦,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王献平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②乔克裕,黎晓平:《法律价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六章;章礼强:《法价值与民法取向》,载于《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第128页。
    ③卓泽渊:《法的价值体系的含义》,http://www.juristical.com/fdjz/170.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3年5月19日。
    ④严存生:《法律的价值》,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2页;高轩:《论行政法的价值》,载于《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第67页。
    ⑤[德]G·拉德布鲁赫:《法哲学》,王朴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⑥[德]魏德士:《法理学》,丁晓春,吴越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52页;朱广新:《被监护人致人损害的侵权责任配置——《侵权责任法》第32条的体系解释》,载于《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第13页。
    ①[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07页;杨家庆:《自救行为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页。
    ①徐昕:《通过法律实现私力救济的社会控制》,载于《法学》2003年第11期,第86页。
    ②柴发邦:《体制改革与完善诉讼制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徐昕:《通过私力救济实现正义——兼论报应正义》,载于《法学评论》2003年第5期,第27页。
    ③[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王晓峰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71页。
    ④杨家庆:《自救行为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46页。
    ①洪福增:《刑法理论之基础》,刑事法杂志社1997年版,第244页。
    ②洪福增:《刑法理论之基础》,刑事法杂志社1997年版,第240页。
    ①马克昌主编:《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略》,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217-218页。
    ②马克昌主编:《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略》,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236、239页。
    ①洪福增:《刑法理论之基础》,刑事法杂志社1997年版,第401页。
    ②[英]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李双元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817页。
    ①北京大学法学教材编写部《外国法制史》编写组:《外国法制史资料选编(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408页。
    ②北京大学法学教材编写部《外国法制史》编写组:《外国法制史资料选编(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408页。
    ③[英]塞西尔·特纳:《肯尼刑法原理》,周叶谦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221页。
    ④[英]塞西尔·特纳:《肯尼刑法原理》,周叶谦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256页。
    ⑤[英]塞西尔·特纳:《肯尼刑法原理》,周叶谦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326页。
    ⑥[英]塞西尔·特纳:《肯尼刑法原理》,周叶谦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349页。
    ①[英]塞西尔·特纳:《肯尼刑法原理》,周叶谦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608页。
    ②王瑞君:《论刑法的私法化倾向》,载于《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55页。
    ③[英]塞西尔·特纳:《肯尼刑法原理》,周叶谦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256页。
    ④储槐植:《美国刑法》(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4页。
    ①叶智坚:《权利行使与财产罪的辨析》,载于《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4期,第20页。
    ②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刘俊文点校,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60页。
    ①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刘俊文点校,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60页。
    ②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刘俊文点校,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485-486页。
    ③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刘俊文点校,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480-481页。
    ④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刘俊文点校,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528页。
    ①洪福增:《刑法理论之基础》,刑事法杂志社1997年版,第399页。
    ①杨建华:《刑法总则之比较与检讨》,三民书局1988年版,第165-166页。
    ②王政勋:《正当行为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64页。
    ③王政勋:《正当行为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64页。
    ④马登民,王雪莲:《大陆刑法与澳门刑法几个基本问题比较研究》,载于《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年第1期,第116页。
    ①洪福增:《刑法理论之基础》,刑事法杂志社1997年版,第240页。
    ①《韩国刑法典》第23条规定:“在依法定程序不能保全请求权的情况下,为避免其请求权不能行使或者行使发生显著困难的行为,如有相当理由,不予处罚。前项行为过当的,依其情况可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②赵秉志,赫兴旺,颜茂昆,肖中华:《中国刑法修改若干问题研究》,载于《法学研究》1997年第2期,第17页。
    ①王政勋:《正当行为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73-374页。
    ①[英]霍布斯:《论公民》,应星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贺海仁:《从私力救济到公力救济——权利救济的现代性话语》,载于《法商研究》2004年第1期,第35页。
    ②[德]鲁道夫冯耶林:《为权利而斗争》,胡宝海译,载于梁慧星主编:《为权利而斗争》,中国法制出版社,金桥文化出版社(香港)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8-12页。
    ③苏力:《复仇与法律——以<赵氏孤儿>为例》,载于《法学研究》2005年第1期,第68页。
    ①[德]乔治恩德勒:《经济伦理学大辞典》,王森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73-574页。
    ②《法的本体》,法理网:http://lawbook.fl168.com/page2.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3年12月10日。
    ③[美]埃德加·博登海默(Edgar Bodenheimer):《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④[日]木村龜二「刑法學入門」有斐閣(1957年)100頁。
    ⑤卓泽渊:《法的价值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77页。
    ①关明凯:《法律的三维透视》,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44页;翟羽艳:《私力救济理论研究》,黑龙江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第58页。
    ①[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页。
    ②李宝忠:《刑法的价值体系及其取向》,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26页。
    ③[美]埃德加·博登海默(Edgar Bodenheimer):《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①[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理学问题》,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9页。
    ②徐昕:《通过私力救济实现正义——兼论报应正义》,载于《法学评论》2003年第5期,第31页。
    ③赵峰:《私力救济的法理分析》,载于《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第61-62页。
    ④赵峰:《私力救济的法理分析》,载于《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第62页。
    ⑤赵峰:《私力救济的法理分析》,载于《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第62页。
    ①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5-47页。
    ①[日]大塚仁:《刑法概说(总论)》(第三版),冯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1页。
    ①刘铁诚:《自救行为论》,中国刑事法律网:http://www.crimina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36,最后访问日期:2013年3月1日。
    ②刑法学者张明楷认为,自救行为应当属于刑法中的正当化行为(参见张明楷:《刑法学》(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527页)。
    ①[德]鲁道夫·冯·耶林:《为权利而斗争》,胡宝海译,载于梁慧星主编:《为权利而斗争》,中国法制出版社,金桥文化出版社(香港)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23-24页。
    ②[德]鲁道夫·冯·耶林:《为权利而斗争》,胡宝海译,载于梁慧星主编:《为权利而斗争》,中国法制出版社,金桥文化出版社(香港)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39页。
    ③[德]赫尔曼·施密茨:《新现象学》,庞学铨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第74页。
    ①杨家庆:《自救行为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3页。
    ②苏力:《复仇与法律——以<赵氏孤儿>为例》,载于《法学研究》2005年第1期,第68页。
    ③张隆栋:《大众传媒学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49页。
    ①陈世伟:《刑法信仰的根基》,载于《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第13页。
    ②翟羽艳:《私力救济理论研究》,黑龙江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第64页。
    ③翟羽艳:《私力救济理论研究》,黑龙江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第64-65页。
    ④[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
    ⑤姚建宗:《法治的精神意蕴》,载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第2期,第5页。
    ⑥[美]爱德华希尔斯:《市民社会的美德》,邓正来译,载于[英]J C亚历山大:《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457页。
    ⑦许章润等:《法律信仰:中国语境及其意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田宏伟:《论法律信仰形成机制》,载于《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第66页。
    ⑧谢晖:《法律信仰概念及其意义探析》,载于《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第39页;谢晖:《法律信仰:历史、对象及主观条件》,载于《学习与探索》1996年第2期,第96页。
    ①姚建宗:《法治的精神意蕴》,载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第2期,第6页。
    ②[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16页。
    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鼓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75页;卫刘华:《对“亚里士多德法治公式”的再认识》,载于《理论与改革》2003年第3期,第101页。
    ④[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0页(参见盛鹏:《法律信仰:法治建设的灵魂》,载于《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90-91页)。
    ⑤[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0页。
    ⑥[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5页。
    ⑦丁一:《法律信仰在法治化进程中的作用》,载于《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第44页。
    ①姚建宗:《法治的精神意蕴》,载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第2期,第6页。
    ②陈世伟:《刑法信仰的根基》,载于《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第14页。
    ①[德]鲁道夫·冯·耶林:《为权利而斗争》,胡宝海译,载于梁慧星主编:《为权利而斗争》,中国法制出版社,金桥文化出版社(香港)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21-27页。
    ②菅从进,刘伟:《自救行为三论》,载于《山东科学》2005年第10期,第104页。
    ①[美]埃德加·博登海默(Edgar Bodenheimer):《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②石波云:《论自救行为》,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0页。
    ③赵秉志,赫兴旺,颜茂昆,肖中华:《中国刑法修改若干问题研究》,载于《法学研究》1996年第5期,第17页。
    ④[德]克劳斯罗可辛:《德国刑法学总论》(第一卷),王世洲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39页。
    ①李培泽:《论自助行为的刑法意义》,载于《江海学刊》1996年第1期,第60页。
    ①周力娜:《自助行为的刑事正当化》,载于《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2期,第37页。
    ①陈兴良:《刑法的价值构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53页。
    ①陈兴良:《刑法的价值构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30页。
    ①田宏杰:《刑法中的正当化行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95页。
    ②周光权:《行为无价值论之提倡》,载于《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5期,第38页。
    ③[日]藤木英雄「刑法講義總論」弘文堂(1975)77頁;转引自周光权:《行为无价值论之提倡》,载于《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5期,第38页。
    ①如《朗文法律辞典》、《牛津法律辞典》等对“interest”(作“利益”解的名词)的定义,通常冠以“a feeling”、“a share of”、“a right in”之类的虚伪用语,这说明“利益”在实现(发生具体意义)时,需注入主体所理解的具体内容,即对利益的理解,是一种价值抉择。See I..B.Curzon.Langman Dictionary of LawEdition.(影印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223;Elizabeth A.Martin.Oxford Dictionary of Law FifthEd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p257.
    ②[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9页。
    ③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2页。
    ④[日]大塚仁:《犯罪论的基本问题》,冯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36页。
    ①张明楷:《法益初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5-156页。
    ②王安异:《法益侵害还是规范违反》,载于《刑法论丛》2007年第11卷,第298页。
    ③王安异:《刑法中的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8页;张军:《犯罪行为评价的立场选择——为行为无价值理论辩护》,载于《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年第6期,第12页。
    ①田宏杰:《刑法中的正当化行为的根据》,载于《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第46页。
    ②[日]曾根威彦:《刑法学基础》,黎宏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95页。
    ③[日]大塚仁:《犯罪论的基本问题》,冯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36页。
    ④高仰止:《刑法总则之理论与实用》,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208页;田宏杰:《刑法中的正当化行为的根据》,载于《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第46页。
    ①张军:《犯罪行为评价的立场选择——为行为无价值论辩护》,载于《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年第6期,第13页。
    ②余振华:《刑事违法性理论》,元照出版公司2001年版,第84页。
    ③于改之:《社会相当性理论的体系地位及其在我国的适用》,载于《比较法研究》2007年第5期,第23页。
    ④于改之:《社会相当性理论的体系地位及其在我国的适用》,载于《比较法研究》2007年第5期,第23-32页;于改之:《刑民分界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1-168页。
    ①于改之:《社会相当性理论的机能》,载于《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第677页。
    ②于改之:《社会相当性理论的体系地位及其在我国的适用》,载于《比较法研究》2007年第5期,第32-33页。
    ③于改之:《社会相当性理论的机能》,载于《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第675页。
    ①于改之:《社会相当性理论的机能》,载于《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第675页。
    ②于改之:《社会相当性理论的机能》,载于《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第676页。
    ③于改之:《社会相当性理论的机能》,载于《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第677页。
    ④黎宏:《行为无价值论批判》,载于《中国法学》2006年第2期,第165页。
    ①田宏杰:《刑法中的正当化行为的根据》,载于《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第46-47页。
    ②《论语·为政》。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9页。
    ④[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与民主法治国家的商谈理论》,童世骏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30页。
    ⑤需要说明的是,在最近的日本刑法学中,不少行为无价值论者有意淡化了社会相当性概念中的伦理道德立场。例如,京都大学的盐见淳教授对传统的行为无价值论在否定违法性时所使用的“社会相当性”这一概念进行了重新解释,认为具有“社会相当性”是指对法益安全的社会信赖并未受到损害的场合(参见[日]山口厚,金光旭:《日本刑法学中的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载于《中外法学》2008年第4期,第590-595页)。可见,在严格区分法与道德这一问题上,行为无价值论者与结果无价值论者立场相同。
    ①参见[日]山口厚「違法性的概念」西田典之=山口厚『刑法的爭點』有斐閣(2000)34頁;转引自周光权:《法治视野中的刑法客观主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6-167页。
    ②张明楷:《刑法的基本立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63页。
    ③[德]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法教科书(总论)》,徐久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392页。
    ④[德]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法教科书(总论)》,徐久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393-394页。
    ①杨家庆:《自救行为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②《相同遭遇不同命运,自贡的哥撞死劫匪免被起诉》,http://www.cnhubei.com/200503/ca721236.htm,最后访问日期为:2013年8月28日。
    ①杨家庆:《自救行为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人民法院审理黄中权故意伤害案刑事判决书》,中国法院网:http://old.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156394,最后访问日期为:2013年3月19日。
    ②陈珊:《自救行为研究》,湖南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第7-8页;《小偷告失主案的理法博弈》,http://www.lawtime.cn/info/sunhai/shpcal/2010091557745.html,最后访问日期为:2013年5月13日。
    ①杨家庆:《自救行为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5-196页。
    ①潘维:《英美侵权行为法案例解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61-65页。
    ②[日]田中英夫,竹内昭夫:《私人在法实现中的作用》,李薇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20-121页;彭诚信:《私权的层次划分与体系构建》,载于《法制与社会发展》2009年第1期,第101页。
    ①杨家庆:《自救行为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0页。
    ②[日]田中英夫,竹内昭夫:《私人在法实现中的作用》,李薇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21页。
    ①邢建国,汪青松,吴鹏森:《秩序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页(参见洪岩:《宪政秩序的概念解析》,载于《辽宁警专学报》2008年第1期,第15页;赵利生:《民族社会控制系统分析》,载于《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第104页)。
    ①韩川,杨振:《自救行为的二难分析及社会效应》,载于《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4期,第45页。
    ②冷翠玲:《自救行为之正当化基础探视》,载于《学术交流》2013年第3期,第92页。
    ①王正勋:《正当行为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78页。
    ①王正勋:《正当行为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79页。
    ②[日]团藤重光:《刑法纲要总论》,东京创文社1990年第3版,第184~190页;转引自李海东主编:《日本刑事法学者(上)》,法律出版社、东京成文堂1995年版,第230页(参见郭泽强:《从学派论争角度解读犯罪本质》,载于《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10期,第69页)。
    ③王正勋:《正当行为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80页。
    ①《德国民法典》第229条规定:“为了自助而扣押、损毁或者损坏他人之物的人,或者为了自助而扣留有逃亡嫌疑的债务人,或者制止债务人对有义务容忍的行为进行抵抗的人,如果未能及时获得官方援助,而且如未即时处理则请求权无法行使或者其行使显有困难时,其行为不为违法。”
    ②[日]小野清一郎:《犯罪构成要件理论》,王泰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页。
    ③王政勋:《正当行为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78页。
    ①陈朴生:《刑法专题研究》,三民书局1988年版,第185-186页。
    ②李立众:《犯罪成立理论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①陈朴生:《过失之概念与过失犯之构造(下)》,载于《刑事法杂志》第38卷第2期,第19页。
    ①柯海霞:《西方犯罪构成理论发展探略——以刑法思想演变为轨迹》,载于《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137页。
    ②马克昌主编:《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略》,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238页。
    ③韩忠谟:《刑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1页。
    ④王政勋:《论社会危害性的地位》,载于《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第35页。
    ⑤转引自洪福增:《刑法理论之基础》,刑事法杂志社1997年版,第240页;王政勋:《论社会危害性的地位》,载于《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第35页。
    ⑥王政勋:《刑法的正当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4页。
    ①陈朴生:《刑法专题研究》,三民书局1988年版,第38页;王政勋:《论社会危害性的地位》,载于《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第35页。
    ②[日]木村龟二主编:《刑法学词典》,顾肖荣、郑树周等译,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169页;王政勋:《刑法的正当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4页。
    ③王政勋:《论社会危害性的地位》,载于《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第35页。
    ④王政勋:《论社会危害性的地位》,载于《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第35页。
    ⑤转引自洪福增:《刑法理论之基础》,刑事法杂志社1997年版,第240页;王政勋:《论社会危害性的地位》,载于《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第35页。
    ⑥[日]团藤重光:团藤重光:《刑法纲要总论》,东京创文社1990年第3版,第184~190页;转引自李海东主编:《日本刑事法学者(上)》,法律出版社、东京成文堂1995年版,第230页;郭泽强:《从学派论争角度解读犯罪本质》,载于《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10期,第69页。
    ⑦洪福增:《刑法理论之基础》,刑事法杂志社1997年版,第241页;王政勋:《论社会危害性的地位》,载于《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第36页。
    ⑧王政勋:《刑法的正当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4页。
    ①洪福增:《刑法理论之基础》,刑事法杂志社1997年版,第241页;王政勋:《论社会危害性的地位》,载于《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第36页。
    ②马克昌主编:《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略》,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228页。
    ①陈朴生:《刑法专题研究》,三民书局1988年版,第184页。
    ②[德]汉斯海因里希耶塞克,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法教科书(总论)》,徐久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390页。
    ①[意]杜里奥帕多瓦尼:《意大利刑法学原理》,陈忠林译,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47页。
    ②[意]杜里奥帕多瓦尼:《意大利刑法学原理》,陈忠林译,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47页。
    ③简永发:《略论刑法中义务冲突法律性质的根据》,载于《法学评论》2008年第5期,第39-40页。
    ①[德]弗兰茨冯李斯特博士著,[德]埃贝哈德施密特博士修订:《德国刑法教科书》,徐久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14页。
    ②[苏]H A别利亚耶夫等主编:《苏维埃刑法总论》,马改秀等译,群众出版社1987年版,第171页;李小涛:《紧急避险研究》,武汉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第52页。
    ③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0页。
    ④陈朴生:《刑法专题研究》,三民书局1988年版,第185-186页。
    ①田宏杰:《刑法中的正当化行为的根据》,载于《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第46页。
    ②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外国刑法学总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27页。
    ③[日]福田平,大塚仁:《日本刑法总论讲义》,李乔,周世铮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8页;李小涛:《紧急避险研究》,武汉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第54页。
    ④[德]弗兰茨冯李斯特博士著,[德]埃贝哈德施密特博士修订:《德国刑法教科书》,徐久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14-215页。
    ⑤田宏杰:《刑法中的正当化行为的根据》,载于《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第46页。
    ①Welzel,Studien zum System des Strafrechts.ZSTWBd.58,s515-517;又见[日]前田雅英「可罰的違法性論之研究」東京大學出版社(1982)219-220頁;许发民:《论社会发展进步与犯罪构成要件的敛缩》,载于《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5期,第45页。
    ②许发民:《论社会发展进步与犯罪构成要件的敛缩》,载于《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5期,第45页。
    ③陈兴良:《正当化事由研究》,载于《法商研究》2000第3期,第26页。
    ①[日]大塚仁:《刑法概说(总论)》(第三版),冯军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0页;周微:《在大陆法系犯罪构成理论的视角下违法阻却事由根据初探》,载于《中国贸易报》2008年11月6日第6版。
    ②郭世杰:《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根基探讨》,郑州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5页。
    ③[日]大塚仁:《刑法概说(总论)》(第三版),冯军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0-321页。
    ④王笑音:《论犯罪构成体系视野中的排除违法性事由》,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0页。
    ①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2页。
    ②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3页。
    ①田宏杰:《刑法中的正当化行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85页。
    ②[德]汉斯海因里希耶塞克,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法教科书(总论)》,徐久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393页。
    ③许发民:《刑法的社会学分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23页。
    ④[德]弗兰茨冯李斯特博士著,[德]埃贝哈德施密特博士修订:《德国刑法教科书》,徐久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13页。
    ①甘添贵:《刑法之重要理念》,瑞兴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版,第56-57页;陈兴良:《正当化事由研究》,载于《法商研究》2000年第3期,第32页。
    ②陈兴良:《正当化事由研究》,载于《法商研究》,2000年第3期,第24-34页。
    ③李海东:《刑法原理入门(犯罪论基础)》,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75页。
    ①[德]汉斯海因里希耶塞克,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法教科书(总论)》,徐久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388页。
    ②李海东:《刑法原理入门(犯罪论基础)》,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75页。
    ③[德]汉斯海因里希耶塞克,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法教科书(总论)》,徐久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391页。
    ④李海东:《刑法原理入门(犯罪论基础)》,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74页。
    ⑤[德]汉斯海因里希耶塞克,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法教科书(总论)》,徐久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213页。
    ⑥[德]汉斯海因里希耶塞克,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法教科书(总论)》,徐久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213页。
    ①李海东:《刑法原理入门(犯罪论基础)》,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75页。
    ②黎宏:《日本刑法精义》,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113页。
    ③李海东:《刑法原理入门(犯罪论基础)》,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77页。
    ①何秉松主编:《新时代曙光下刑法理论体系的反思与重构——全球性的考察》,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3-84页。
    ②[美]保罗·H·罗宾逊:《刑法的结构与功能》,何秉松、王桂萍译,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③储槐植:《美国刑法》(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6页。
    ④[德]托马斯·李旭特,赵阳译:《德国犯罪理论体系概述》,载于《政法论坛》2004年第4期,第56页。
    ①[德]克劳斯·罗可辛:《德国刑法学总论》(第1卷),王世洲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21页。
    ①[日]大塚仁:《犯罪论的基本问题》,冯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84页。
    ②[美]道格拉斯·N·胡萨克:《刑法哲学》,谢望原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0页,第152页。
    ③李洁:《三大法系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特征比较研究》,载于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2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50页。
    ④赵秉志,肖中华:《我国与大陆法系犯罪构成理论的宏观比较》,载于《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第71页。
    ①王政勋:《正当行为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59页。
    ②马克昌:《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22页。
    ③张明楷:《刑法学》(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01页。
    ④田宏杰:《刑法中的正当化行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527页。
    ⑤时延安:《论作为正当化事由的自助行为——兼论刑法中正当化事由与民法中正当化事由的关系》,载于张智辉主编:《刑法问题与争鸣》(第七辑),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版,第25页。
    ⑥洪福增:《刑法理论之基础》,刑事法杂志社1997年版,第398页。
    ①陈子平:《刑法总论》(2008年增补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19页。
    ②林山田:《刑法通论》,台大法律系发行社1998年版,第239页。
    ③甘添贵,谢庭晃:《捷径刑法总论》(修订版),瑞兴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144页。
    ④[日]木村龟二主编:《刑法学词典》,顾肖荣,郑树周等译,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195-196页。
    ⑤[日]野村稔:《刑法总论》,全理其,何力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52页。
    ⑥[日]大塚仁:《刑法概说(总论)》(第三版),冯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66页。
    ⑦黎宏:《日本刑法精义》,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124页。
    ⑧[韩]金日秀,徐辅鹤:《韩国刑法总论》(第十一版),郑军男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06页。
    ①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八)》,中国政法大学出版1998年版,第189页。
    ②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3页。
    ③张明楷:《法益初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7页。
    ①刑事和解在西方国家被称为“恢复性司法”,它不仅是一种具体的方法、对策、程序,更是一种哲学,是一系列的原则和价值。这种“恢复性司法”模式与传统的“报应性司法”模式相对应,在司法当中包含了加害人、受害人和社区的因素,以寻求能修复调解和恢复信心的解决途径为目的。刑事和解的基本模式表现为通过沟通和交流,犯罪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的危害,并用赔偿损失、道歉等方式表明自己的悔罪心情,得到对方和社会的谅解,从而终止司法程序的做法(黎宏:《刑法总论问题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4页)。
    ②刑事自诉是刑事诉讼法当中规定的当被害人通过公力救济的途径受阻,而直接自行提起诉讼的行为。之所以将刑事自诉纳入到广义自救行为的体系当中,是基于这样一个判断:公力救济和私力救济区别的关键在于,是否有中立的第三者介入纠纷解决当中。虽然刑事自诉最终是自诉人向公力机关——法院提出诉讼,但是正是因为之前的公力机关(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的公力救济缺位或者救济全部无效,所以才有自救行为(自诉)产生的必要和可能。因此,刑事自诉是通过自力救济受损法益的途径之一应无疑义(徐昕:《通过法律实现私力救济的社会控制》,载于《法学》2003年第11期,第93页)。
    ①李男:《浅论牵连犯中的牵连关系》,载于《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第127-130页;丁华宇:《论刑法中的自救行为》,载于《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第34页。
    ②丁华宇:《论刑法中的自救行为》,载于《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第34页。
    ①[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26页。
    ①王政勋:《正当行为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86页。
    ②王政勋:《正当行为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87页。
    ③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71页。
    ④[美]埃德加·博登海默(Edgar Bodenheimer):《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72页。
    ⑤《美国独立宣言》(参见王政勋:《正当行为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89页)。
    ①某区人民法院的一份判决中,甲女、乙女为个体服装商某丙销售2个月服装,但事后甲拒绝支付原本答应付给的酬劳4000元。甲女、乙女从服装店拿走价值4000元的服装。该法院以盗窃价值4000元财产对甲女、乙女判了刑,将该行为等同于一般的盗窃行为。又某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案件中,某甲因抢劫一轿车被起诉,审查中发现被害人乙系甲之妻弟,乙原欠甲10万元债务,甲抢车是为了追回自己的债权。于是法院对甲做无罪处理(王政勋:《正当行为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91页)。
    ②李培泽:《论自助行为的刑法意义》,载于《江海学刊》,1996年第1期,第61页。
    ①曲新久:《刑法的精神和范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2页。
    ②陈亚丽:《自救行为出罪问题研究》,郑州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4页。
    ③陈亚丽:《自救行为出罪问题研究》,郑州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5页。
    ④[日]大塚仁:《刑法概说(总论)》(第三版),冯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67页。
    ⑤房青侠:《正当防卫扩张之评判——兼论自救行为》,载于《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77页。
    ①田鹏辉:《论自救行为》,载于《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第203页。
    ②吴汉东:《物权法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6页。
    ③洪福增:《刑法理论之基础》,刑事法杂志社1997年版,第395—396页。
    ④[日]大塚仁:《犯罪论的基本问题》,冯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52页。
    ⑤马克昌:《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23页。
    ①菅从进,刘伟:《自救行为三论》,载于《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10期,第103页。
    ②李培泽:《论自助行为的刑法意义》,载于《江海学刊》1996年第1期,第62页。
    ①张明楷:《刑法学》(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75页。
    ②陈亚丽:《自救行为出罪问题研究》,郑州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6页。
    ③熊选国:《论刑法上的自救行为》,载于《政治与法律》1990年第4期,第33页。
    ④[日]大塚仁:《犯罪论的基本问题》,冯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03页。
    ⑤游伟,孙万恒:《自救行为及其刑法评价》,载于《政治与法律》1998年第1期,第42页。
    ⑥张明楷:《法益初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7页。
    ①房清侠:《正当防卫扩张之评价——兼论自救行为》,载于《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77页。
    ②田鹏辉:《论自救行为》,载于《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第203页。
    ③王国宾,张大志,范德安:《自然人能否自救——自救行为初论》,载于《中国律师》2004年第7期,第63页。
    ①时延安:《论作为正当化事由的自助行为——兼论刑法中正当化事由与民法中正当化事由的关系》,载于张智辉主编:《刑法问题与争鸣》(第七辑),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版,第29页。
    ①王政勋:《正当行为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44页。
    ①杨家庆:《自救行为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7页。
    ②洪福增:《刑法理论之基础》,刑事法杂志社1997年版,第394页;刘伟,菅从进:《关于自救行为的法学思考》,载于《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第70页。
    ③刘伟,菅从进:《关于自救行为的法学思考》,载于《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第70页。
    ④[日]木村龟二主编:《刑法学词典》,顾肖荣、郑树周译,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197页。
    ①鲁兰:《论新刑法中正当防卫的界限》,载于《中外法学》1998年第6期,第124-125页;http://www.studa.net/xingfa/061101/11561945-2.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3年10月18日。
    ②在刑法学上,期待可能性是指在实施行为当时的具体情况下,能期待行为人不实施违法行为而选择实施其他适法行为的可能性;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4-245页,转自李璐:《期待可能性理论初探》,载于《政法论丛》2007年第1期,第44页。
    ③田鹏辉:《论自救行为》,载于《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第203页。
    ④菅从进,刘伟:《自救行为三论》,载于《山东科学》2005年第10期,第103页。
    ①[日]大塚仁:《刑法概说(总论)》(第三版),冯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66页。
    ②梁慧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附理由》,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23页。
    ③张明楷:《法益初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97页。
    ①我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
    ②薛梅:《论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http://ylzy.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2961,最后访问日期:2013年9月2日。
    ①冀莹:《论自救行为及其立法实现》,载于《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44页。
    ②徐昕:《认真对待私力救济》,载于吴敬琏,江平主编:《洪范评论(第1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9页;冀莹:《论自救行为及其立法实现》,载于《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44页。
    ③陈乐伟:《轿车车主遭抢驾车撞劫犯,一名路人被撞昏迷》,载于《南方都市报》2008年1月6日第7版;冀莹:《论自救行为及其立法实现》,载于《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45页。
    ①冀莹:《论自救行为及其立法实现》,载于《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44页。
    ①陈亚丽:《自救行为出罪问题研究》,郑州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2页。
    ②房清侠:《正当防卫扩张之评判——兼论自救行为》,载于《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77页。
    ③[日]大塚仁:《刑法概说(总论)》(第三版),冯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67页。
    ①林山田:《刑法通论》,台大法律系发行社1998年版,第162页。
    ②[日]大谷实:《刑法总论》,黎宏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07页。
    ①[德]黑格尔:《逻辑学》(上卷),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405页。
    ①刘伟,菅从进:《论自救行为》,载于《兰州学刊》2006年第1期,第194页。
    ①周后兴:《论刑法理论的自救行为》,载于《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5年第12期,第64页。
    ①游伟,孙万恒:《自救行为及其刑法评价》,载于《政治与法律》1998年第1期,第43页。
    ①马巧丽:《自救行为研究》,郑州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6页。
    ②[日]大塚仁:《刑法概说(总论)》(第三版),冯军译,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46页。
    ①[日]大塚仁:《犯罪论的基本问题》,冯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53页。
    ②陈亚丽:《自救行为出罪问题研究》,郑州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第9页。
    ③《德国刑事诉讼法》第127条第1款第1项规定:“如果一个人当场被发觉或者被追捕,那么,在他有逃跑的嫌疑或者在他的身份不能立即被确认时,任何人都有权,包括在没有法官命令的情况下,将其临时羁押。”
    ④《德国民法典》第229条规定:“为了自助而扣押、损毁或者损坏他人之物的人,或者为了自助而扣留有逃亡嫌疑的债务人,或者制止债务人对有义务容忍的行为进行抵抗的人,如果未能及时获得官方援助,而且如未即时处理行使或其行使显有困难时,其行为不为违法。”第231条规定:“因误认为存在违法阻却行为的必要条件而采取第229条所列行为的人,即使其错误非处于过失,仍应对另一方负损害赔偿义务。”
    ⑤俄罗斯刑法第38条规定:“在拘捕犯罪人时造成损害。1.为了将犯罪人押解到权力机关或为了制止犯罪人实施新的犯罪的可能而拘捕犯罪人时对犯罪人造成损害,如果不可能用其他手段拘捕犯罪人而且也没有超过为达此目的的所必要的限度,则不是犯罪。2.如果采取的手段显然与被拘捕人所实施犯罪的性质和社会危害性的程度及与拘捕犯罪人的情况不相当,而对拘捕人造成显然过分的,并非情势所致的损害,则是超过拘捕犯罪人的必要限度。只有在故意造成损害的情况下,才应对超过必要限度所造成的损害承担刑事责任。”(杨家庆:《自救行为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65页)。
    ①周宗山:《扭送问题新探》,载于《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34页。
    ②周宗山:《扭送问题新探》,载于《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35页。
    ①王政勋:《正当行为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59页。
    ②陈亚丽:《自救行为出罪问题研究》,郑州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第9页。
    ③王政勋教授认为,以窃取、抢夺、骗取、截取的方式实施恢复占有的自力救济行为,是自救行为人对占有人基于占有事实而产生的占有权的侵犯,如果这种行为由享有本权的人之外的其他人实施,其行为完全符合盗窃、抢夺、诈骗、抢劫罪的构成要件,成立相应的犯罪。但是由享有本权的人所实施的恢复占有的自救行为则是另外一种情况(王政勋:《正当行为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04-406页)。
    ④陈亚丽:《自救行为出罪问题研究》,郑州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第9页。
    ①[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86页。
    ①[德]汉斯·海因里希·耶塞克,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法教科书(总论)》,许久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393页。
    ①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序Ⅰ。
    ②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
    ③米传勇:《刑事违法论》,载于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10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页。
    ①[日]明石三郎「自力救濟的研究(增補版)」有斐閣(1978)310頁。
    ①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序说IV。
    ②何荣功:《财产罪法益新论》,载于《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第63页。
    ③[日]林幹人「財產犯的保護法益」東京大學出版社(1984)42頁;转引于刘明祥:《财产罪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1页。
    ①刘明祥:《财产罪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②张明楷:《刑法学》(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702页。
    ③[日]大塚仁:《刑法概说(总论)》(第三版),冯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66页。
    ④[日]西田典之:《日本刑法总论》,刘明详,王昭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4页。
    ①靳玉梅,匡俊:《刑法中赌债的认定》,载于《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第92页。
    ①[德]汉斯海因里希耶塞克,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法教科书(总论)》,徐久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480页。
    ②张明楷:《刑法学》(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666页。
    ③张明楷:《刑法学》(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703页。
    ④周光权:《刑法各论讲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9页。
    ①周光权:《刑法各论讲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8页。
    ②宋瑞利:《抢劫罪构成的法律依据》,http://www.chinavalue.net/finance/blog/2011-4-15/743094.aspx,最后访问日期:2013年5月9日。
    ①高得生,孙建荣:《论无罪推定与刑事强制措施之关系》,载于《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第30页。
    ②贺卫方:《通过司法实现社会正义——对中国法官现状的一个透视》,载于贺卫方:《司法的理念与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①仝宗锦:《布莱克斯通法律思想的内在逻辑》,正来学堂:http://dzl.ias.fudan.edu.cn/MasterArticle.aspx?ID=12869,最后访问日期:2013年10月25日。
    ①[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9-230页。
    ②陈珊:《自救行为研究》,湖南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5页。
    ③陈珊:《自救行为研究》,湖南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6页。
    ④杨家庆:《自救行为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66页;沃耘:《民事自助行为论》,黑龙江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4-15页。
    ①白鹭:《论自助行为》,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8页。
    ②[韩]李在祥:《韩国刑法总论》,[韩]韩相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6页。
    ③[英]塞西尔特纳:《肯尼刑法原理》,周叶谦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221页。
    ①[日]下村康正「自救行為學說判例刑法總論」學陽書房(1979)80頁;转引自杨家庆:《自救行为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3页。
    ②[日]草野豹一郎「自救行為和刑法修正草案」『法學新報』第46卷第4號509頁以下;转引自杨家庆:《自救行为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2页。
    ③房清侠:《正当防卫扩张之评判——兼论自救行为》,载于《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77页。
    ①[日]內田文昭「刑法概要(中)」青林出版社(1999)183頁;转引自杨家庆:《自救行为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4页。
    ②杨家庆:《自救行为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62页。
    1.杨家庆:《自救行为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许章润等:《法律信仰:中国语境及其意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4.吴汉东:《物权法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刘俊文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
    6.王安异:《刑法中的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周光权:《法治视野中的刑法客观主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9.马克昌:《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略》,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
    10.张明楷:《刑法的基本立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11.王政勋:《刑法的正当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2.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外国刑法学总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北京大学法学教材编写部《外国法制史》编写组:《外国法制史资料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14.储槐植:《美国刑法》(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王政勋:《正当行为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6.刘明祥:《财产罪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7.[德]G·拉德布鲁赫:《法哲学》,王朴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8.张隆栋:《大众传媒学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9.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0.严存生:《法律的价值》,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1.乔克裕,黎晓平:《法律价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2.马克昌:《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3.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4.田宏杰:《刑法中的正当化行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
    25.于改之:《刑民分界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6.李海东:《刑法原理入门(犯罪论基础)》,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27.邢建国,汪青松,吴鹏森:《秩序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8.潘维:《英美侵权行为法案例解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9.张明楷:《法益初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0.关明凯:《法律的三维透视》,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31.卓泽渊:《法的价值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2.李宝忠:《刑法的价值体系及其取向》,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33.陈兴良:《刑法的价值构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4.李立众:《犯罪成立理论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35.柴发邦:《体制改革与完善诉讼制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6.许发民:《刑法的社会学分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7.《论语·为政》。
    38.周光权:《刑法各论讲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9.张明楷:《刑法学》(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40.曲新久:《刑法的精神和范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1.陈子平:《刑法总论》(2008年增补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2.陈兴良:《刑事法评论》(第2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3.陈兴良:《刑事法评论》(第5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4.韩忠谟:《刑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5.《列宁选集·论国家》(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6.梁慧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附理由》,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47.黎宏:《刑法总论问题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8.黎宏:《日本刑法精义》,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
    49.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八)》,中国政法大学出版1998年版。
    50.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1.何秉松:《新时代曙光下刑法理论体系的反思与重构——全球性的考察》,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2.高仰止:《刑法总则之理论与实用》,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6年版。
    53.洪福增:《刑法理论之基础》,刑事法杂志社1997年版。
    54.林山田:《刑法通论》,台大法律系发行社1998年版。
    55.余振华:《刑事违法性理论》,元照出版公司2001年版。
    56.甘添贵,谢庭晃:《捷径刑法总论(修订版)》,瑞兴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
    57.甘添贵:《刑法之重要理念》,瑞兴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版。
    58.杨建华:《刑法总则之比较与检讨》,三民书局1988年版。
    59.陈朴生:《刑法专题研究》,三民书局1988年版。
    60.[美]埃德加·博登海默(Edgar Bodenheimer):《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1.[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2.[美]R·M·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吴玉章,周汉华译,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63.[美]道格拉斯·N·胡萨克:《刑法哲学》,谢望原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64.[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杨玉生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65.[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理学问题》,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6.[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67.[美]保罗·H·罗宾逊:《刑法的结构与功能》,何秉松,王桂萍译,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68.贾和平:《论法官自由裁量权的价值及其法律规制》,载于《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69.[英]塞西尔·特纳:《肯尼刑法原理》,周叶谦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70.[英]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李双元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71.[英]霍布斯:《论公民》,应星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2.[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73.[英]彼得·斯坦,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王献平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74.[德]弗兰茨·冯·李斯特博士著,[德]埃贝哈德·施密特博士修订:《德国刑法教科书》,徐久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75.[德]汉斯·海因里希·耶塞克,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法教科书(总论)》,徐久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76.[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与民主法治国家的商谈理论》,童世骏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77.[德]赫尔曼·施密茨:《新现象学》,庞学铨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
    78.[德]乔治·恩德勒:《经济伦理学大辞典》,王森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9.[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正泰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80.[德]克劳斯·罗可辛:《德国刑法学总论》(第一卷),王世洲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81.[德]黑格尔:《逻辑学》(上卷),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82.[德]K·茨威格特,H·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米健,高鸿钧,贺卫方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83.[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84.[德]魏德士:《法理学》,丁晓春,吴越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85.[日]大谷实:《刑法总论》,黎宏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86.[日]大塚仁:《犯罪论的基本问题》,冯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87.[日]西田典之:《日本刑法总论》,刘明详,王昭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8.[日]野村稔:《刑法总论》,全理其,何力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89.[日]曾根威彦:《刑法学基础》,黎宏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90.[日]大塚仁:《刑法概说(总论)》(第三版),冯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1.[日]小野清一郎:《犯罪构成要件理论》,王泰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2.[日]田中英夫,竹内昭夫:《私人在法实现中的作用》,李薇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93.[日]木村龟二:《刑法学词典》,顾肖荣,郑树周等译,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1年版。
    94.[日]福田平,大塚仁:《日本刑法总论讲义》,李乔,周世铮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9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鼓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96.[韩]李在祥:《韩国刑法总论》,[韩]韩相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7.[韩]金日秀,徐辅鹤:《韩国刑法总论》(第十一版),郑军男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8.[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99.[苏]H·A·别利亚耶夫等主编:《苏维埃刑法总论》,马改秀等译,群众出版社1987年版。
    100.时延安:《论作为正当化事由的自助行为——兼论刑法中正当化事由与民法中正当化事由的关系》,载于张智辉主编:《刑法问题与争鸣》(第七辑),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版。
    101.徐昕:《认真对待私力救济》,载于吴敬琏,江平主编:《洪范评论》(第1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2.米传勇:《刑事违法论》,载于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10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3.甘添贵:《超法规的违法阻却事由之理论》,载于蔡墩铭主编:《刑法总则论文选辑(上)》(2),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年版。
    104.[美]爱德华·希尔斯,邓正来:《市民社会的美德》,载于[英]J·C·亚历山大:《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105.[德]鲁道夫·冯·耶林:《为权利而斗争》,胡宝海译,载于梁慧星主编:《为权利而斗争》,中国法制出版社,金桥文化出版社(香港)有限公司2000年版。
    106.李洁:《三大法系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特征比较研究》,载于陈兴良:《刑事法评论(第2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07.贺卫方:《通过司法实现社会正义——对中国法官现状的一个透视》,载于贺卫方:《司法的理念与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08.谢晖:《法律信仰:历史、对象及主观条件》,载于《学习与探索》1996年第2期。
    109.杜文中:《生命的权力一一一个紧急避险案例的法理学分析》,载于《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第15期。
    110.田宏伟:《论法律信仰的形成机制》,载于《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111.谢晖:《法律信仰概念及其意义探析》,载于《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112.田鹏辉:《论自救行为》,载于《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113.陈朴生:《过失之概念与过失犯之构造(下)》,载于《刑事法杂志》38卷第2期。
    114.于改之:《社会相当性理论的体系地位及其在我国的适用》,载于《比较法研究》2007年第5期。
    115.徐昕:《通过私力救济实现正义——兼论报应正义》,载于《法学评论》2003年第5期。
    116.菅从进,刘伟:《自救行为三论》,载于《山东科学》2005年第10期。
    117.赵秉志,赫兴旺,颜茂昆,肖中华:《中国刑法修改若干问题研究》,载于《法学研究》1997年第2期。
    118.李培泽:《论自助行为的刑法意义》,载于《江海学刊》1996年第1期。
    119.周力娜:《自助行为的刑事正当化》,载于《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2期。
    120.陈兴良:《正当化事由研究》,载于《法商研究》2000年第3期。
    121.赵秉志,肖中华:《我国与大陆法系犯罪构成理论的宏观比较》,载于《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122.苏力:《复仇与法律——以<赵氏孤儿>为例》,载于《法学研究》2005年第1期。
    123.熊选国:《论刑法上的自救行为》,载于《政治与法律》1990年第4期。
    124.游伟,孙万恒:《自救行为及其刑法评价》,载于《政治与法律》1998年第1期。
    125.徐昕:《通过法律实现私力救济的社会控制》,载于《法学》2003年第11期。
    126.李男:《浅论牵连犯中的牵连关系》,载于《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127.徐昕:《论私力救济与公力救济的交错——一个法理的阐释》,载于《法制与社会》2004年第4期。
    128.姚建宗:《信仰:法治的精神意蕴》,载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第2期。
    129.于改之:《社会相当性理论的机能》,载于《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130.卫刘华:《对“亚里士多德法治公式”的再认识》,载于《理论与改革》2003年第3期。
    131.盛鹏:《法律信仰:法治建设的灵魂》,载于《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132.郭泽强:《从学派论争角度解读犯罪本质》,载于《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10期。
    133.赵利生:《民族社会控制系统分析》,载于《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134.房青侠:《正当防卫扩张之评判——兼论自救行为》,载于《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135.韩川,杨振:《自救行为的二难分析及社会效应》,载于《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4期。
    136.王国宾,张大志,范德安:《自然人能否自救——自救行为初论》,载于《中国律师》2004年第7期。
    137.李璐:《期待可能性理论初探》,载于《政法论丛》2007年第1期。
    138.刘伟,菅从进:《论自救行为》,载于《兰州学刊》2006年第1期。
    139.高得生,孙建荣:《论无罪推定与刑事强制措施之关系》,载于《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40.赵峰:《私力救济的法理分析》,载于《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141.周后兴:《论刑法理论的自救行为》,载于《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5年第12期。
    142.靳玉梅,匡俊:《刑法中赌债的认定》,载于《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143.张军:《犯罪行为评价的立场选择——为行为无价值理论辩护》,载于《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年第6期。
    144.周光权:《行为无价值论之提倡》,载于《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5期。
    145.刘伟,菅从进:《关于自救行为的法学思考》,载于《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146.王政勋:《论社会危害性的地位》,载于《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147.何荣功:《财产罪法益新论》,载于《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148.王安异:《法益侵害还是规范违反》,载于《刑法论丛》2007年第11卷。
    149.田宏杰:《刑法中的正当化行为的根据》,载于《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150.黎宏:《行为无价值论批判》,载于《中国法学》2006年第2期。
    151.冷翠玲:《自救行为之正当化基础探视》,载于《学术交流》2013年第3期。
    152.陈世伟:《刑法信仰的根基》,载于《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153.叶智坚:《权利行使与财产罪的辨析》,载于《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4期。
    154.彭诚信:《私权的层次划分与体系构建》,载于《法制与社会发展》2009年第1期。
    155.洪岩:《宪政秩序的概念解析》,载于《辽宁警专学报》2008年第1期。
    156.丁华宇:《论刑法中的自救行为》,载于《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157.冀莹:《论自救行为及其立法实现》,载于《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158.周宗山:《扭送问题新探》,载于《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59.丁一:《法律信仰在法治化进程中的作用》,载于《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
    160.[日]山口厚,金光旭:《日本刑法学中的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载于《中外法学》2008年第4期。
    161.柯海霞:《西方犯罪构成理论发展探略——以刑法思想演变为轨迹》,载于《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162.马荣春:《论四要件犯罪论体系的可取性与可改进性》,载于《刑法论丛》2009年第4期。
    163.章礼强:《法价值与民法取向》,载于《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164.高轩:《论行政法的价值》,载于《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165.朱广新:《被监护人致人损害的侵权责任配置——《侵权责任法》第32条的体系解释》,载于《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166.王瑞君:《论刑法的私法化倾向》,载于《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67.马登民,王雪莲:《大陆刑法与澳门刑法几个基本问题比较研究》,载于《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年第1期。
    168.贺海仁:《从私力救济到公力救济——权利救济的现代性话语》,载于《法商研究》2004年第1期。
    169.简永发:《略论刑法中义务冲突法律性质的根据》,载于《法学评论》2008年第5期。
    170.许发民:《论社会发展进步与犯罪构成要件的敛缩》,载于《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5期。
    171.[德]托马斯·李旭特,赵阳:《德国犯罪理论体系概述》,载于《政法论坛》2004年第4期。
    172.谢勇、温建辉:《对情感因素在自由意志罪过理论中缺失成因的多学科分析——罪过理论历史沿革初探(续一)》,载于《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2期。
    173.鲁兰:《论新刑法中正当防卫的界限》,载于《中外法学》1998年第6期。
    1. Welzel,Studien zum System des Strafrechts.ZSTWBd.58.
    2.[日]內田文昭「刑法概要(中)」青林出版社(1999)。
    3.[日]前田雅英「可罰的違法性論之研究」東京大學出版社(1982)。
    4.[日]藤木英雄「刑法講義總論」弘文堂(1975)。
    5.[日]下村康正「自救行為學說判例刑法總論」學陽書房(1979)。
    6.[日]草野豹一郎「自救行为和刑法修正草案」『法學新報』第46卷第4號。
    7.[日]山口厚「違法性的概念」西田典之=山口厚『刑法的爭點』有斐閣(2000)。
    1.《论语·为政》。
    1.翟羽艳:《私力救济理论研究》,黑龙江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
    2.吴卫军:《法理与建构:中国司法改革的宏观思考》,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
    3.李小涛:《紧急避险研究》,武汉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4.沃耘:《民事自助行为论》,黑龙江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
    5.白鹭:《论自助行为》,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6.陈亚丽:《自救行为出罪问题研究》,郑州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1.周微:《在大陆法系犯罪构成理论的视角下违法阻却事由根据初探》,载于《中国贸易报》2008年11月6日第6版。
    2.陈乐伟:《轿车车主遭抢驾车撞劫犯,一名路人被撞昏迷》,载于《南方都市报》2008年1月6日第7版。
    1.刘铁诚:《自救行为论》,中国刑事法律网:http://www.crimina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36.
    2.仝宗锦:《布莱克斯通法律思想的内在逻辑》,正来学堂:http://dzl.ias.fudan.edu.cn/MasterArticle.aspx?ID=12869.
    3.徐昕:《认真对待私力救济》,法律思想网:http://www.law-thinker.com/news.php?id=739.
    4.《法的本体》,法理网:http://lawbook.fl168.com/page2.html.
    5.鲁兰:《论新刑法中正当防卫的界限》,http://www.studa.net/xingfa/061101/11561945-2.html.
    6.薛梅:《论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http://ylzy.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2961.
    7.卓泽渊:《法的价值体系的含义》,http://www.juristical.com/fdjz/170.html.
    8.宋瑞利:《抢劫罪构成的法律依据》,http://www.chinavalue.net/finance/blog/2011-4-15/743094.aspx.
    9.《相同遭遇不同命运,自贡的哥撞死劫匪免被起诉》,http://www.cnhubei.com/200503/ca721236.htm
    10.《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人民法院审理黄中权故意伤害案刑事判决书》,中国法院网:http://old.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156394,最后访问日期为:2013年3月19日。
    11.《小偷告失主案的理法博弈》,http://www.lawtime.cn/info/sunhai/shpcal/2010091557745.html,最后访问日期为:2013年5月13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