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熊人霖《地纬》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明朝末年,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不仅带来了天主教,也带来了西方比较先进的世界地理知识。这些先进的知识吸引了一批中国士人。他们对这些知识进行了学习和融会,撰写了许多与此相关的书籍。在这些书籍中,熊人霖编撰的《地纬》是较有代表性的一部。
     《地纬》是一部介绍世界地理的书籍,成书于1624年。在这部书中,熊人霖不仅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当时世界的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等大洲的地域划分等总体情况以及各大洲中诸国的地理位置和风土人情等情况,而且还介绍了当时世界海洋的状况及中国到国外的航线。此外,是书中还附有一幅世界地图,这幅地图不同于《职方外纪校释》中所附地图,也不是利玛窦在中国刻印的世界地图。
     《地纬》的成书背景、其作者的生平及其交游情况、其内容来源、其刊刻、流传及影响等情况如何?其中所提到的一些地名与事物具体是指什么?在本文中,笔者针对这些问题,分四个部分进行了考察与探讨:
     第一部分为“《地纬》的成书背景”。在本部分中,笔者对《地纬》成书前的历代中国人对亚洲、非洲及欧洲等国家历史地理认识的内容及过程进行了梳理;考察了利玛窦、庞迪我和艾儒略等西方传教士向中国传入的世界地理学知识及其在中国和世界地理学史上的意义,并分析了中国士人对这些地理学知识的不同态度及其成因。
     第二部分为“《地纬》及其作者”。在本部分中,笔者对《地纬》的内容、体例等进行了阐述及分析;对《地纬》作者熊人霖的生平及其交游的情况进行了考察,并对《地纬》的成书过程、其初刻与重刻过程及其原因、其在乾隆年间被列为禁书的过程及其原因、其流传及其影响等诸问题进行了考察与分析。
     第三部分为“《地纬》的资料来源”。在本部分中,笔者对《地纬》与《职方外纪》两书的内容、体例等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了两书间的传承;考察了《地纬》与中国明代的四裔著述之间的传承关系;考察了《地纬》第八十三篇中所收地图的来源。
     第四部分为“《地纬》中若干地名及事物研究”。在本部分中,笔者对《地纬》文中所提到一些地名如“西尔得”、“井巴”以及一些事物如“利诺”、“大布兽”等进行了考证。
Matteo Ricci and other Western missionaries came to China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They not only brought to China the Catholic, but also many comparatively more advanced Western world geography knowledge. These knowledge attracted a group of Chinese scholars. They learned the knowledge with interest, and wrote many books that had something to do with it. Diwei, compiled by Xiong Renlin, is the representative one in these books.
     Diwei is a book on world geography, which was written by Xiong Renlin in 1624. In the book, Xiong Renlin not only gave a detailed introduction to the continent of Asia, Europe. Africa, America and Australia and the location the customs Of the many a countries of the continents, but also and gav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oceans of on the world and the Chinese overseas routes at that time. In addition, there is a map of the world in the book, which is not the same with the maps from Diego de Pantoja and Matteo Ricci.
     The thesis is a research mainly on the author's life, on the background the resources the publication the spread of Diwei, and on the influence of Diwei. Besides, the thesis is a research on some things which are written in Diwei. All the above mentioned study is discussed in four part of the thesis.
     The first part is about the background of Diwei. In this section, at first,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process of the knowledge of Chinese people on the history and geography of Asia, Africa and Europe; and then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imput and influence of the world geography knowledge which are brought to China by Matteo Ricci, Diego de Pantoja and other western missionaries. At the end of the section, the author analyzes how the Chinese scholars react to the geography knowledge and why they liked or dislikes it.
     The second part of the thesis is on Diwei and it's author Xiong Renlin . In this section, the author studies the life of Diwei's author and the life of Xiong Renlin's friends whom were metioned in his works; the thesis also studies the publication and republication and the spread and influence of Diwei.
     The third part of the thesis is on the content resources of Diwei. In this section, the author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wei, Zhifangwaiji and another geographical works which mainly were written in Ming Dynasty.
     The four part of the thesis is the research on some geographical names and things that mentioned in Diwei, such as Xierde, Jinba, linuo and dabushou.
引文
1 A.W.Hummel,Astronomy and Geography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Annual Reports of the Librarian of Congress[Division of Orientalia],1938,p.226-228.转引自冯锦荣:《明末熊明遇父子与西学》,注5,见于罗炳绵、刘健明主编,《明末清初华南地区历史人物功业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1993年,第128页。
    2 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史部,地理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13页。
    3 同上注。
    4 同上注。
    5 Theatrum Orbis Terrarum是一部世界地图集,海野一隆译为《世界舞台》,洪煨莲译为《舆图汇编》,黄时鉴、龚缨晏所著《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中译为《地球大观》。
    6 #12
    7 冯锦荣:《明末熊明遇父子与西学》,第126-127页。
    8 龚缨晏、马琼:《<函宇通>及其中的两幅世界地图》,《文史知识》2003年第4期。
    9 《明清之际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地理学的反应—以熊人霖<地纬>为中心所作的分析》,第207页。
    13(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62年。
    14(东汉)班固原著,(唐)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1975年。
    15(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
    16(唐)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
    17(唐)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
    18(唐)令孤德等:《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
    19(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
    20(梁)萧子显:《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
    21(北齐)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
    22(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
    23(唐)李延寿:《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
    24(唐)魏徵等:《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
    25(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一九九(上),中华书局,1975年,第5340-5341页。
    26(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二0、二二二,中华书局,1975年。
    27(唐)道宣:《释迦方志》,范祥雍校注,《前言》,中华书局,1983年,第1-2页。
    28(唐)义净著,王邦维校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中华书局,1988年。
    29(唐)义净著,王邦维校注:《南海寄归内法传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
    30 1905年伯希和在敦煌发现了《往五天竺国传》残卷(编号:伯希和3532),并将其带回巴黎。经过对比研究,伯西和发现他所带回的残卷就是慧琳《一切经音义》一书中的《慧超往五天竺传》。中国学者罗振玉后来亦将敦煌写本与《一切经音义》进行对比研究,并提出伯希和3525的敦煌残卷的确是《慧超往五天竺国传》的节录本一说。此后,日本学者藤田丰八,以及朝鲜学者亦有相关研究。此外,伯希和所得残卷亦有德、英文两种译本。四川社科院历史所张毅先生曾汇合诸本研究成果,于1988年写成《往五天竺国传笺释》,并于1994年出版。
    31(唐)慧超著,张毅笺注:《往五天竺国传笺释》,中华书局,1994年。
    32(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元)胡三省注,卷二一六,“天宝十载条”,中华书局,1956年。
    33(唐)杜佑:《通典》,王文锦等点校,《边防典》,中华书局,1988年。
    34(唐)杜环著,张一纯笺注:《经行记笺注》,中华书局,1963年,第3页。
    35(宋)欧阳修:《新五代史》,(朱)徐无党注,卷七四,“四夷附录”,中华书局,1974年,第920页。
    36(元)脱脱等:《宋史·夏国传》,卷四八五、四八六,中华书局,1975年。
    37(宋)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杨武泉校注,中华书局,1999年。
    38(宋)赵汝适著,杨博文校释:《诸蕃志校释》,中华书局,2000年。
    39 卢苇:《中外关系史》,第五章,“两宋时期的中外关系”,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
    40(宋)沈括著,胡道静校注:《新校正梦溪笔谈·艺文二》,卷十五,中华书局,1957年,第160页。
    41(元)脱脱等:《辽史》,中华书局,1974年。
    42(元)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
    43(元)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党宝海译注,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44(元)周致中著,陆峻岭校注:《西游录》,《向达序》,中华书局,2000年,第4页。
    45(元)常德、刘郁:《西使记》,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46 卢苇:《中外关系史》,第276页。
    47(清)洪钧:《元史译文证补序·陆润库序》,日本明治35年秋东京重刊本。
    48(元)汪大渊著,苏继庼校释:《岛夷志略校释》,中华书局,1981年。
    49(元)周达观著,夏鼐校注:《真腊风土记校注》,《校注者序言》,中华书局,2000年,第1页。
    50(越)黎崱著:《安南志略》,武尚清点校,中华书局,2000年。
    51(明)宋濂等:《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
    52 朱杰勤:《<元史·地理志>西北地名考证》,载《中外关系史论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56-290页。
    53(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七四,《职官》,中华书局,1974年,第1809页。
    54(明)马欢著,冯承钧校注:《瀛涯胜览校注》,《前言》,中华书局,1955年,第2页。
    55(明)黄省曾著,谢方校注:《西洋朝贡典录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第4页。
    56 向达整理:《郑和航海图》,中华书局,2000年。
    57(明)陈诚、李暹:《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中华书局,1991年。
    58(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余思黎点校,《殊域周咨录题词》,中华书局,1993年。
    59[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余思黎点校,第4-5页。
    60(明)李言恭等:《日本考》,中华书局,1983年。
    61 洪健荣:《明清之际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地理学的反应—以熊人霖<地纬>为中心所作的分析》,附录三。
    62(东汉)班固著,(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二八下,第1671页。
    63(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四、卷一六,中华书局,1981年。
    64 《新唐书》,卷二二一下,亦有关于摩邻国的记载,只是此国的名称写法略有不同,写作“磨邻国”。
    65(唐)杜环著,张一纯笺注:《经行记笺注》,第19-21页。
    66(宋)赵汝适著,杨博文校释:《诸蕃志》,第120页。
    67 同上注。
    68 武斌:《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99页。
    69(摩洛哥)伊本·白图泰:《伊本·白图泰游记》,马金鹏译,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40页。
    70(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余思黎点校,卷九。
    71(明)费信撰,冯承钧校注:《星槎胜览校注》,中华书局,1954年。
    72 《史记》,卷一二三、《汉书》卷九六、《后汉书》卷八八、《三国志》卷三0、《南史》卷七八、《梁史》卷五四、《晋书》卷九七、《隋书》卷六七、《旧唐书》卷一九八、《岭外代答》卷三、《诸蕃志》卷上等书中均有相关记载。
    73 F.Hirth,China and the Roman Orient,Shanghai &Hongkong:Kelly & Walsh,1885.参见中译本为朱杰勤所译《大秦国全录》,商务印书馆,1964年。
    74 爱德京斯的学说详见张星烺编注,朱杰勤校订:《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华书局,2003年,第113-114页。
    75 龚缨晏:《20世纪黎轩、条支和大秦研究评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2年第8期。
    76 张星烺编注,朱杰勤校订:《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1册,中华书局,2003年,第113-114页。
    77(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八,中华书局,1965年,第2919页。
    78(唐)杜佑:《通典》,卷一九三,中华书局,1988年,第5266-5268页。
    79 享利·玉尔《古代中国闻见录》第1卷,转引自张星烺编注,朱杰勤校订:《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1册,中华书局2003年,第196-200页。
    80 张星烺编注,朱杰勤校订:《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1册,第150页。
    81 柏罗科劈斯(Procopius)记蚕种传入罗马”,柏罗科劈斯(公元500-565年),希腊史学家,见享利·玉尔,《古代中国闻见录》第1卷,转引自张星烺编注,朱杰勤校订:《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1册,第202页。
    82(宋)赵汝适著,杨博文校释:《诸蕃志》,卷上。
    83(明)宋濂等:《元史》,卷一、卷二。
    84 享利·玉尔:《古代中国闻见录》,第3卷,第137-171页。转引自张星烺编注,朱杰勤校订:《中西交通史资料汇编》,第1册,第412-414页。
    85(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余思黎点校,卷九。
    86 实际上,依纳爵·罗耀拉是耶稣会的创始人。他于1534年8月15日向教宗提议建立耶稣会。详情参见顾为民:《中国天主教编年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发行,2003年,第55页。
    87 顾保鹄:《圣方济·沙勿略传》,《天主教研究资料汇编》第40辑,上海天主教光启出版社,1995年,第57-90页。
    88 R.P.Henri Bernard,LE PERE MATHIEU RICCI ETLA SOCIETE CHINOISE DE SON TEMPS(1552-1610),La Procure de la Mission de Sienhsien,1937.参见中译本《利玛窦神父传》,裴化行,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102页。
    89(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24页。
    90(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第125页。
    91 黄时鉴、龚缨晏:《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5页。
    92 洪业:《考利玛窦的世界地图》,《禹贡半月刊》,1936年4月第5卷,3-4合期。
    93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地学史组:《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296-297页。
    94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地学史组:《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第311页。
    95 朱维铮:《利玛窦中文著译集·坤舆万国全图》,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75页。
    96 黄时鉴、龚缨晏:《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第91页。
    97 朱维铮:《利玛窦中文著译集·坤舆万国全图》,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75页。
    98 关于利玛窦投影法的论述,详见黄时鉴、龚缨晏:《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第90-91页。
    99 陈观胜,Matteo Ricci's Contribution,pp.357-359.陈观胜论文的中文版,《利玛窦对中国地理学之贡献及影响》,《禹贡半月刊》,第5卷,第3-4期,1936年,第51-72页。
    100(美)余定国著,姜道章译:《中国地图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25页。
    101 黄时鉴、龚缨晏:《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第91页。
    102 朱维铮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坤舆万国全图》,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14页。
    103 朱维铮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坤舆万国全图》,第203页。
    104(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十一,中华书局,1974年,第278页。
    105(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十一,第279页
    106 同上注。
    107(明)宋濂等:《元史·西域仪象》,卷四八,中华书局,1976年,第999页。
    108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地学史组:《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314页。
    109 黄时鉴、龚缨晏:《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第87页。
    110 《利玛窦书信集》,《利玛窦致罗马总会长阿桂委瓦神父书》,罗渔译,上册,台湾光启出版社、辅仁大学出版社联合发行,1986年,第60页。
    111(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冯承钧译,中华书局,1995年,第73-75页。
    112(西班牙)庞迪我:《奏疏》,见于(意)艾儒略著,谢方校释:《职方外纪校释》,中华书局,2000年,第17-19页。
    113(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冯承钧译,第76页。
    114(明)李之藻:《刻职方外纪序》,见于(意)艾儒略著,谢方校释:《职方外纪校释》,第6页。
    115(意)艾儒略著,谢方校释:《职方外纪校释》,《职方外纪自序》,中华书局,2000年,第1页。
    116(意)艾儒略著,谢方校释:《职方外纪校释·刻职方外纪序》,第6页。
    117 霍有光,《<职方外纪>的地理学地位及当时地理知识的中西对比》,《中国科技史料》第17卷,1996年第1期,第17页。
    118 朱维铮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坤舆万国全图》,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08页。
    119(意)艾儒略著,谢方校释:《职方外纪校释》,中华书局,2000年,第59页。
    120(比)钟鸣旦(Nicolas Standaert)、杜鼎克(AdDudink)著,孙尚扬译:《简论明末清初会著作在中国的流传》,《史林》,1999年第2期。
    121 本部分之所以只讨论中国士人对利玛窦带入中国的西方地理学知识的态度,是因为第一,耶稣会士采取上层传教的策略,利玛窦亦使用此策略,想通过使中国士人信教而使全国人皈依;第二,利玛窦在中国刻印地图时,中国的私刻地图比较流行,因此,当有不少人看过利氏的地图或有相关的言论,可是,就现在可见的史料来看,对利氏地图有所接触并记载下来的大多是士人。
    122 《利玛窦书信集》,《利氏致罗马总会长阿桂瓦神父书》,罗渔译,上册,台湾光启出版社、辅仁大学出版社联合发行,1986年,第220页。
    123 《利玛窦书信集》,《利氏致罗马总会长阿桂瓦神父书》,罗渔译,上册,第60页。
    124 龚缨晏,马琼:《关于李之藻生平事迹的新史料》,浙江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125(明)郭子章:《蠙衣生黔草》卷十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齐鲁书社。
    126 《大清一统志》,卷二三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127(明)章潢:《图书编》,卷二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128 黄时鉴、龚缨晏:《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第13页。
    129 黄时鉴、龚缨晏:《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第50页。
    130(明)章潢:《图书编》,卷二九。
    131(明)章潢:《图书编》,卷二九。
    132(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二三七,《冯应京传》,中华书局,1974年。
    133(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二四,中华书局,1985年。
    134(明)冯应京:《<天主实义>序》、《刻<交友论>序》,《天学初函》(一),台湾学生书局,1965年。
    135(明)冯应京:《月令广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齐鲁书社。
    136 黄时鉴、龚缨晏:《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第37页。
    137 刘俊余、王玉川合译,《利玛窦中国传教史》下册,台湾光启出版社、辅仁大学出版社联合发行,第369页。
    138 《利玛窦中国传教史》(下册)第369页译作“两张小世界地图”,意大利原文是“doi mappamondi piccoli”。见Pasquale M.d'Elia,Fonti Ricciane,Rome:La Libreria Dello Stato,1942,p.165。《利玛窦中国札记》汉译本页430没有此词。详见黄时鉴、龚缨晏:《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注50,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37页。
    139(明)程百二:《方舆胜略》,卷一,“外夷”,《四库禁毁书丛刊》本,北京出版社。
    140(意)利玛窦:《乾坤体义》卷上,见于朱维铮:《利玛窦中文著译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141(明)程百二:《方舆胜略》,卷一,“外夷”。
    142(明)张萱:《疑耀》,卷四,丛书集成初编341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69页。
    143 《明太祖实录》,“谕中原檄”,上海书店,1990年。
    144 《御制数理精蕴》,上编,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145(明)祝允明:《野记》,丛书集成初编2801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8页。
    146(明)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四,万有文库第2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256页。
    147(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三二六,第8459页。
    148(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三二六,第8460页。
    149 谢和耐先生曾指出,不能认为此时中国人对传教士们布教活动的批评或缄默,都是源于中国人的愚昧、仇外和狭隘地坚持他们的传统。他的话很有道理。详见《17世纪基督徒与中国人世界观之比较》,译自巴黎1979年出版的《第欧根尼》杂志第105期。见于(法)谢和耐:《中国与基督教—中西文化的首次撞击》,耿昇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05-335页。
    150(清)张廷玉等:《皇朝文献通考》,卷二九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151(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卷三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153(明)熊人霖:《鹤台先生熊山文选》,卷十二,“先府君宫保公神道碑铭”,清顺治16年刊本,台北国家图书馆藏,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图书馆藏影印本。
    154(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二五七,“熊明遇传”,第6629-6631页。
    155(清)江璧等修,胡景辰纂:《同治进贤县志》卷十八,“人物”,11《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西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
    156(清)嵇曾筠等:《浙江通志》,卷九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157(清)嵇曾筠等:《浙江通志》,卷二六。
    158(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二五七,“熊明遇传”,第6629-6631页。
    159(明)熊人霖:《鹤台先生熊山文选》卷十二,《先府君宫保公神道碑铭》,清顺治16年刊本,台北国家图书馆藏。
    160(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二五七,“熊明遇传”,第6629-6631页。
    161 同上注。
    162 《鹤台先生熊山文选》,卷十三,《诰封喻恭人墓志铭》恭人3;亦见于《贵州通志》,卷三二(流寓)和《明史》卷二五七等史料中。
    163(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二五七,“熊明遇传”,第6629-6631页。
    164(明)熊明遇:《“七克”引》,见于李之藻编:《天学初函》(二),台湾学生书局,1965年。熊明遇的《文直行书》第5卷也收录了此序,并题为《题“七克”引》,《四库焚毁书丛刊》本,北京出版社。
    165(明)熊明遇:《表度说序》,见于李之藻编:《天学初函》(五),台湾学生书局,1965年。在此版《天学初函》中,熊明遇为《表度说》所作的序无标题。《文直行书》第4卷中收有此序,题为《西域天官书引》,《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出版社。
    166(明)熊明遇:《文直行书》卷十三,《四库禁毁书丛刊》本,北京出版社。
    167(明)熊明遇:《文直行书》卷十三。
    168(明)熊明遇;《文直行书》卷十三。
    169(清)游艺:《天经或问》前集,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170 孙殿起:《清代禁书知见录》,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204页。按,其中《掖草》曾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刊刻,只本东京尊经阁文库有藏。
    171(明)查继佐,方福仁等点校:《罪惟录》,第3册,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087-2088页。
    172 《四库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173(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174(清)陆延灿著,《续茶经》,卷上之一、三,卷下之一、二、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175 冯锦荣:《明末熊明遇父子与西学》,第120页。
    176(明)陈宏绪:《江城名迹》,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177(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二六。
    178 《福建通志》,卷五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179 熊明遇有《青玉集》,参见(清)江壁等修,胡景辰纂:《同治进贤县志》卷一八,“人物”,12,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
    180 洪健荣:《明清之际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地理学的反应—以熊人霖<地纬>为中心所作的分析》,第4页。
    181 《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御选明诗》,卷九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标点为笔者所加。
    182(明)熊人霖:《鹤台先生熊山文选》,卷十二、卷十三。
    183(清)聂当世、谢兴成:《进贤县志》,卷十五,“人物志·良臣”,清康熙12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影印,第1271页。
    184(清)江璧等修,胡景辰纂:《同治进贤县志》,卷十八,“人物”,13。
    185(明)熊人霖:《鹤台先生熊山文选》卷十三,《诰封喻恭人墓志铭》,恭人2。
    186(明)熊人霖:《鹤台先生熊山文选》,文卷十二,《南太宰傒如涂公神道碑》。
    187 《江西通志》卷五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188(明)熊人霖:《南荣诗文选》,文卷一,《义乌县重修城隍庙碑记》,崇祯16年进贤熊氏两钱山房序刊本,日本东京内阁文库藏。
    189(清)嵇曾筠等:《浙江通志》卷二四、卷三二、卷三七、卷五九、卷九九。
    190(清)江璧等修,胡景辰纂:《同治进贤县志》,卷十八,“人物”,13。
    191(明)熊人霖:《南荣诗文选》,文卷十二,《防菁议下》。
    192(明)熊人霖:《鹤台先生熊山文选》卷十四,《跋瀫江一》。
    193(明)熊人霖:《鹤台先生熊山文选》卷十三,《诰封喻恭人墓志铭》,恭人4。
    194(明)熊人霖:《鹤台先生熊山文选》卷十三,《诰封喻恭人墓志铭》,恭人5。
    195(明)熊人霖:《鹤台先生熊山文选》卷十三,《诰封喻恭人墓志铭》,恭人5。
    196(民国)姚有则、万文衡等修,罗应辰纂:《民国建阳县志》,卷十二,第36条,见于《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江苏古籍、上海书店、巴蜀书社联合出版。
    197(明)熊人霖:《鹤台先生熊山文选》卷十二,《宋吏部侍郎伯通熊公墓表》。
    198(民国)姚有则、万文衡等修,罗应辰纂:《民国建阳县志》,卷十二,第36条。
    199(明)熊人霖著:《寻云草》,见于《豫章丛书》,(清)陶福履辑,清光绪19-21年刻本,第18册,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200(明)熊人霖著:《寻云草》,《抚江奏议序》,见于《豫章丛书》,(清)陶福履辑,清光绪19-21年刻本,第18册,第23页。
    201 洪健荣:《明清之际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地理学的反应—以熊人霖<地纬>为中心所作的分析》,第6页。
    202 《溉园初集》中曾提到此书,参见(明)万时华:《溉园初集》,《四库禁毁书丛刊》本,北京出版社,第 296页。
    203(明)吴之器:《婺书》,明崇祯14年刻本,浙江图书馆孤山分馆藏。
    204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205 这部《寻云草》,很可能就是洪健荣先生曾列出的《寻云集》。
    206 关于这部书,台湾傅斯年图书馆也藏有摄制北平图书馆善本书胶片,美国国会图书馆亦藏有摄制北平图书馆善本书胶片
    207(清)黄虞稷著,《千顷堂书目》,卷七。
    208 《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中国书店,1992年。
    209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一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210 《湖广通志》,卷五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211 《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九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212(法)费赖之著,冯承钧译,《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中华书局,1995年,第40页。
    213 原文中睢字不甚清楚,但极可能是此字
    214(明)谭元春著,《新刻谭友夏合集·岳归堂新诗》,卷四,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
    215(明)《操缦草·序》,明崇祯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216(明)谭元春:《新刻谭友夏合集》,卷九,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
    217(明)熊人霖:《操缦草》,卷三,明崇祯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218(明)熊人霖:《操缦草》,卷四。
    219(明)熊人霖:《操缦草》,卷七.
    220(明)贺复征:《文章辨体汇选》,卷二六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221(明)熊人霖:《鹤台先生熊山文选》,卷十三,《诰封喻恭人墓志铭》,恭人2。
    222(清)吴山嘉:《复社姓氏传略》,卷六,《江西·南昌府·新建》,海王邨古籍丛刊,中国书店1990年。
    223(明)熊人霖著:《操缦草》,卷三。
    224(明)熊人霖著:《南荣诗文选》,诗卷五,崇祯16年进贤熊氏两钱山房序刊本,日本东京内阁文库藏。
    225(明)熊人霖著:《操缦草》,卷四。
    226 《大清一统志》,卷二三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227(明)熊人霖著:《操缦草》,卷三。
    228(明)熊人霖著:《操缦草》,卷五。
    229(明)黎元宽:《文直行书序》,《进贤堂稿》,卷一,《四库禁毁书丛刊》本,北京出版社。
    230(明)黎元宽:《文直行书序》,《进贤堂稿》,卷一,《四库禁毁书丛刊》本,北京出版社。
    231(明)黎元宽:《进贤堂稿》,卷二二,《太常寺少卿熊公鹤台墓志铭》,《四库禁毁书丛刊》本,北京出版社。
    232 《大清一统志》,卷二三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233 《溉园集》中又分为《溉园初集》和《溉园二集》。
    234(民国)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二七一,文苑1,中华书局1976年。
    235(明)万时华:《诗经偶笺·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齐鲁书社。
    236(明)熊人霖:《操缦草》,卷一一。
    237(明)万时华:《溉园集·溉园初集·序》,《四库禁毁书丛刊》本,北京出版社,第四二页。
    238 《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御选明诗·姓名爵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239(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三八0,《马士英传》,第6629-6631页。
    240(明)熊人霖:《操缦草》,卷一一。
    241(明)熊人霖:《操缦革》,卷一一。
    242(明)熊人霖:《操缦草》,卷五,《七夕闻舒仲庸拟乞七文因戏柬之》,明崇祯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243(明)熊人霖:《操缦草》,卷四。
    244 《江西通志》,卷七0,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245(清)施闰章:《学余堂文集》,卷四,《陈征君士业文集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246(明)熊人霖:《操缦草》,卷四,《秋气初清陈士业过余小园谈诗竟日》。
    247(明)熊人霖:《操缦草》,卷四。
    248(明)熊人霖:《操缦草》,卷一一。
    249(明)熊人霖:《操缦草》,卷七。
    250 《大清一统志》,卷七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251 任道斌:《方以智年谱》,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
    252(明)熊人霖:《南荣诗文选》,诗卷六,第33页。
    253(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二五七,“熊明遇传”,中华书局点校本,第6629-6631页。
    254 《江南通志》,卷一四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255 任道斌著,《方以智年谱》,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第30-31页。
    256(明)方以智:《流寓草》,卷四,《四库禁毁书从刊》本,北京出版社。
    257(明)方以智:《物理小识》卷一,万有文库本,王云五主编,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25页。
    258(明)方以智:《物理小识》,卷一,万有文库本,王云五主编,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18页。
    259(明)方以智:《物理小识》,卷一。
    260 《大清一统志》,卷二三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261(清)吴山嘉:《复社姓氏传略》,卷六,“江西·南昌府·新建”,海王邨古籍丛刊,中国书店,1990年。
    262(明)熊人霖:《鹤台先生熊山文选》,卷九。
    263(明)熊人霖著:《操缦草》,卷七。
    264(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七八,《职官》,中华书局,1974年。
    265(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七八,《职官》。
    266(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一四,中华书局,1977年。
    267(清)龙文彬:《明会要》,卷二六,中华书局,1956年。
    268(清)龙文彬:《明会要》,卷二六。
    269(清)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五、卷七,中华书局,1999年。
    270(清)蔡澄:《鸡窗丛话》,清光绪12年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271(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中华书局,1958年。
    272 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明代刻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347页。
    273(明)熊人霖:《地纬》,《地纬自序》清顺治5年熊志学《函宇通》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第1-2页。
    274(明)熊人霖:《地纬》,《地纬自序》,第3页
    275 同上注。
    276(明)熊人霖:《地纬》,《地纬自序》,第4页。
    277(清)嵇璜等纂,《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四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278 《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279 《江南通志》,卷一六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280 《经籍考》,卷九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281(清)嵇曾筠等:《浙江通志》,卷一三三。
    282 《广东通志》,卷二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283(清)沈彤:《果堂集》,卷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284(清)徐鼒:《小腆纪年附考》,王崇武点校,卷十,(上册),中华书局1957年,第394页。
    285(明)方以智:《物理小识》,卷八,万有文库本,王云五主编,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25页。
    286 《福建通志》,卷二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287 吴世灯:《建阳书坊的衰落与四堡书坊的崛起》,《福建学刊》1996年第3期。
    288 在探讨熊志学刊刻《函宇序》这个问题时,笔者所使用的史料均为熊志学所撰“函字通序”,文中不再重复加注。(清)熊志学著,《函宇通·序》,清顺治5年熊志学《函宇通》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289(明)熊人霖:《地纬》,《爪哇志》,第65页。
    290(意)艾儒略著,谢方校释:《职方外纪校释》,第122页,注释3。
    291(明)熊人霖编:《地纬》,《墨瓦蜡尼加志》,第172页。
    292 王彬:《禁书·文字狱》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年,第83页。
    293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294 对于四库全书完成的时间,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当定在四库全书复校结束,并续抄四库全书分别藏于文扬州长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但笔者倾向于任松如先生的分法,将其完成时间定在陆赐熊再校奉天文溯阁四库全书。参见任松如著,《四库全书问答》,1933年。
    295 《清高宗实录》,卷九六四,
    296 陈正宏、谈蓓芳:《中国禁书简史》,学林出版社,2004年,第230页。参见陈乃乾:《索引式的禁书总录》,富晋书社,1932年。
    297 王俊义等:《清代学术与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95页。
    298(清)姚觐元:《清代禁毁书目》(附补遗),商务印书馆,1957年。
    299(清)姚觐元:《清代禁毁书目》(附补遗)。
    300(清)姚觐元:《清代禁毁书目》(附补遗),第162页。
    301(清)姚觐元:《清代禁毁书目》(附补遗),第208页。
    302(清)熊志学:《函宇通·序》,清顺治5年熊志学辑刻《函宇通》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303(明)徐世溥:《操缦草序》,见于熊人霖:《操缦草》,明崇祯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304 《大清一统志》,卷二一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305 《广西通志》,卷五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306(清)鄂尔泰、张廷玉等:《词林典故》,卷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307 《大清一统志》,卷二一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308 《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职名”,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309 《广西通志》,卷五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310 《大清一统志》,卷二一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311(清)陈元龙:《格致镜原》,“提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312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三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313(清)陈元龙:《格致镜原》,卷二一。
    314(明)熊人霖:《地纬》,《回回志》,第40页。
    315 康熙戊子为康熙四十七年,康熙丁亥为康熙四十六年,故此处的正确顺序当为康熙丁亥戊子间。
    316(清)马传业:《同治续修罗江县志》,卷二四,《艺文志》,见于《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江苏古籍、上海书店、巴蜀书社联合出版。
    317 此处的“林”字显然是“霖”字之误写。
    318(清)李调元:《南越笔记》,卷五,“鼻烟条”,中华书局,1985年。
    320(明)熊人霖:《地纬》,《莫卧尔志》,第46页。
    321(意)艾儒略原著,谢方校释:《职方外纪》,《五大州总图界度解》,第27页。
    322(明)熊人霖:《地纬》,《形方总论》,第7页。
    323(意)艾儒略原著,谢方校释:《职方外纪》,《福岛》,第117页。
    324(明)熊人霖:《地纬》,《福岛志》,第152页。
    325(意)艾儒略原著,谢方校释:《职方外纪》,《则意兰》,第58页。
    326(明)熊人霖:《地纬》,《则意兰志》第64页。
    327(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7,中华书局,2004年。
    328(意)艾儒略原著,谢方校释:《职方外纪校释》,《职方外纪自序》,第104页。
    329 同上注。
    330(明)熊人霖:《地纬》,《西北海诸岛志》,第139页。
    331 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耶稣会创立四百年纪念(1540年—1940年)》,中华书局,1989年。
    332(意)艾儒略原著,谢方校释:《职方外纪校释》,《职方外纪自序》,第56页。
    333 前两种态度详见孙尚扬:《基督教与明末儒学》,东方出版社,1994年,第159-248页。
    334(意)艾儒略原著,谢方校释:《职方外纪》,《如德亚》,第53页。
    335(明)熊人霖:《地纬》,《如德亚志》,第51页。
    336(意)艾儒略原著,谢方校释:《职方外纪校释》,《职方外纪自序》,第76页。
    337(明)熊人霖:《地纬》,《地纬系》,第116页。
    338(明)熊人霖:《地纬》,《地纬系》,第196页。
    339(明)熊人霖:《地纬》,《地纬系》,第194页。
    340 本表格所列国家和地区的今名依据《职方外纪校释》、《东西洋考》(明代张燮著,中华书局,1981年)、《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史为乐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和《古代南海地名汇释》(陈佳荣、谢方、陆峻岭,中华书局,1986年)等资料整理。
    341(明)熊人霖:《地纬》,《真腊志》。
    342(元)周达观原著,夏鼐校注:《真腊风土记》,中华书局,2000年。
    343(明)熊明遇:《文直行书》,卷十三,第23-25页。
    344(明)熊人霖:《地纬》《红毛番志》,第134-136页。
    345(明)熊人霖:《地纬》《红毛番志》,第137页。
    346 熊人霖的《地纬》一书写成于1624年,刊刻于1638年,这期间他都有可能对《地纬》进行修改。
    347 黄启臣:《澳门通史》,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05页。
    348(明)熊明遇:《文直行书》卷一三,《四库禁毁书丛刊》本,北京出版社,第20-42页。
    349 根据上下文,此处“之”字指代的是佛郎机人。
    350(明)熊明遇:《文直行书》卷一三,第22页。
    351(意)艾儒略原著,谢方校释:《职方外纪校释》,艾儒略《职方外纪自序》,中华书局,2000年,第82-83页。
    352 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史部,地理类,第213页。王重民先生在文中还曾提到,熊人霖所撰“拂郎机志”,是“依明季人著述”。王先生没有作更为深入的考察,不知道熊人霖的这篇文章完全抄自熊明遇的《文直行书》。
    353(明)熊人霖:《地纬》,《比达志》。
    354(明)熊人霖:《地纬》,《地纬系》。
    361(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一三,中华书局,1975年。
    362(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一三八。
    363(明)陈耀文:《天中记》,卷二五,广陵书社,2007年
    364 侯仁之:《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科学出版社,1962年。
    365 他先用木屑、面糊和熔蜡制做模型,但效果并不理想。后来,他改用木头刻成山川和道路的模型。由于他做的地图模型直观好用,故后来被推广到各个州县。
    366 侯仁之:《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科学出版社,1962年,第45页。
    367 “九域守令图”现存最早的全国地图,它原刻在一块石碑上,制图已相当精美。全图共记录了1400个地名。现在的山东半岛、杭州湾、雷州半岛以及海南岛在图中清晰可辨。这幅地图中的图示种类繁多,山脉、海洋以及森林等都用不同的图示来标注。虽然在这幅图中,黄河河道的位置与刻石时的位置不相符。367但不可否的是,其制图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368(清)姚之骃:《元明事类钞》,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369 石云里:《<寰有诠>及其影响》,《中国天文学史文集》(第六集),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232-260 页。
    370(葡)阳玛诺:《天问略》,见于李之藻编,《天学初函》(五),台湾学生书局1965年,第2645-2648页。
    371(明)熊明遇:《格致草》,《原理演说》,清顺治5年熊志学辑刻《函宇通》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372(明)熊明遇:《格致草》,《圆地总无罅碍》,清顺治5年熊志学辑刻《函宇通》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第152页。
    373(明)熊人霖:《地纬》,《地纬自序》,第186页。
    374 林东阳:《利玛窦的世界地图及其对明末士人社会的影响》,见于罗光主编,《纪念利玛窦来华四百周年中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第312-378页,(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983年。
    375 冯应京:《月令广义》,卷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齐鲁书社。此版《月令广义》是清代刻本,书中《山海舆地全图》上的“大明国”改做“大清国”,但依然保留了“大明海”。王圻:《三才图会》地理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376 李之藻版的《坤舆万国全图》在国内没有发现过,但有好几幅保存在海外,收藏参见John D.Day,The Search for the Origins of the Chinese Manuscript of Matteo Picci's Maps,Imago Mundi,Vol.47(1995),pp.94-119.1936年,禹贡学会曾影印出版了其中的一种。
    377 #12
    378(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80页。
    379 现存的利玛窦世办地图除了《坤舆万国全图》外,还有1603年北京版的《两仪玄览图》在国内仅有的一幅保存在辽宁省博物馆中。图可见曹婉如等:《中国古代地图集》(明代),图版57,58,59,文物出版社1994年。
    380 此图的摹本即章潢的《图书编》第29卷的“舆地图”下,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
    381 参见(明)章潢:《图书编》,第二十九卷,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
    382(明)程百二:《方舆胜略》,“外夷”,卷一,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出版社。
    383(意)利玛窦:《天主实义》上卷,载李之藻编,《天学初函》(一),台湾学生书局,1965年。
    384(明)熊明遇:《格致草》,《大造畸说》,清顺治5年熊志学辑刻《函宇通》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385(意)艾儒略著,谢方校释:《职方外纪校释》,中华书局,2000年,第29页。
    386 洪健荣,《明清之际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地理学的反应—以熊人霖<地纬>为中心所作的分析》,第86页。
    388(明)熊人霖编:《地纬》《地纬自序》,第10页。
    389 《大般涅盘经》,(北凉)昙无谶译,卷九,见于《大正新修大藏经》,大藏出版株式会社。
    390(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序,中华书局,1977年,第2页。
    391(明)章潢:《图书编》,卷二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392(意)艾儒略著,谢方校释:《职方外纪校释》,卷一,第1页。
    393(明)熊人霖:《地纬》,《则意兰》,第64页.
    394(意)艾儒略著,谢方校释:《职方外纪校释》,第58页。
    395 金国平:《职方外纪补考》,第114-119页。
    396 孙文范:《世界历史地名词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第104页。
    397(东晋)释法显:章巽校注,《法显传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398(唐)姚思廉:《梁书》,卷54,《诸夷传·师子国》。
    399(明)费信著,冯承钧校注:《星槎胜览校注》,《前集·锡兰山国》,第29-30页。
    400 艾儒略虽然在《职方外纪》中对西尔得有一定的文字记载,但在他在《职》书前所附“万国全图”、“南北舆地图”以及“利未亚图”中都没有对西尔得的标示。
    401(意)艾儒略著,谢方校释:《职方外纪》《西尔得·工鄂》,第116页。
    402(清)陆次云:《八纥译史》,《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
    403(意)艾儒略著,谢方校释:《职方外纪》《西尔得·工鄂》,第116页。
    404(意)艾儒略著,谢方校释:《职方外纪》《西尔得·工鄂》,第116页。
    405 魏源在此有注曰:原无,今补。参见《海国图志》,《小西洋》,第1060页。
    406(清)魏源著,陈华等校注:《海图图志·小西洋》,卷三五,岳麓书社,1998年,第1060页。
    407(清)魏源著,陈华等校注:《海国图志》,第1068页。
    408(清)魏源著,陈华等校注《海国图志》,第1068页。
    409(清)魏源著,陈华等校注,《海国图志》《小西洋利未亚洲沿革图》,卷三,第50页。
    410 色黎弥安河,指今塞内加尔(Senegal)和冈比亚(Gambia)二国。十七世纪中叶法、英二国差不多同时侵入塞内加尔和冈比亚河口,法国殖民者便把塞内加尔和冈比亚合称为塞内冈比亚(Senegambia)。又作“色黎安弥阿”,这是Senegambia的闽南语译音。参见张华等对色黎弥安河的注解,《海国图志》,第138页。
    412 Murray.Jocelyn,Culture Atlas of AFRICA,Oxford,Phaidon,p.58.
    413 Cultural Atlas of AFRICA,p.132-133.
    414 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15—17世纪》,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84页。
    415 《职方外纪·利未亚总说》中有曰:“凡利未亚之国,著者,曰阨入多,曰马罗可,曰弗沙,曰亚弗利加,曰奴米第亚,曰亚昆心域,曰马拿莫大巴,曰西尔得。”参见(意)艾儒略著,谢方校释:《职方外纪校释》,第107页。
    416(意)艾儒略著,谢方校释:《职方外纪校释》,第107页。
    417(明)熊人霖:《地纬》,《利未亚总志》,第142页。
    418(意)艾儒略著,谢方校释:《职方外纪校释》,第109页。
    419(清)魏源著,陈华等校注:《海国图志》,卷三五,第1065页。
    420 参见Jocelyn Murray,Culture Atlas of AFRICA,pp.136-137.
    421(意)艾儒略著,谢方校释:《职方外纪校释》,第116页。
    422 参见Jocelyn Murray,Culture Atlas of AFRICA,pp.136-137.
    423(意)艾儒略著,谢方校释:《职方外纪校释》,第116-117页。
    424 孙文范:《世界历史地名录》,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第503页。
    425 M.埃尔·法西主编,I.赫尔贝克助理主编:《非洲通史》第三卷,(七世纪至十一世纪的非洲),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办公室1993年,第10-116页。
    426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非洲概况》编写组:《非洲概况》,世界知识出版社,1981年,第35页。
    427(意)艾儒略著,谢方校释:《职方外纪校释》,第106页。
    428(明)熊人霖:《地纬》,《利未亚总志》,第141-142页。
    429 The New Encyclop(?)dia Britannica,Vo6,Encyclopedia Britannica Inc.2003,p.196.
    430 The New Encyclop(?)dia Britannica,Vol,Encyclop(?)dia Britannica Inc.2003,p.4.
    431(清)魏源著,陈华等校注:《海国图志·利未亚卷》,岳麓书社,1998年。
    432 The New Encyclop(?)dia Britannica,Vol1,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Inc.2003,p.646.
    433(意)艾儒略著,谢方校释:《职方外纪校释》,第67页。
    434 艾儒略原著,谢方校释:《职方外纪授释》,第74页。
    435 The New Encyclop(?)dia Britannica,Encyclop(?)dia Britannica Inc.2003.
    436 中文部分为笔者所译。
    437 孙世圃:《西洋服饰史教程》,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第24、29页。
    438 许星:《中外女性服饰文化》,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年,第46页。参见《欧洲中世纪生活》,[德]汉斯-维尔纳·格茨着,王亚平译,东方出版社2002年
    439(美)祎理哲:《地球说略》之三十一,《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再补编》,第十二帙,光绪二三南清河王氏铸版本。
    440(清)林谦:《国地异名录》之十,《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一帙,光绪中南清河王氏铸版本。
    441(意)艾儒略著,谢方校释:《职方外纪校释》,第126页。
    442 明万历三十年李之藻印复刻本,禹贡学会1636年影印,《坤舆万国全图》,详见《利玛窦中文着译集》,第172页,朱维铮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443(清)魏源著,陈华等校注:《海国图志》,卷六八,岳麓书社,1998年。
    444(元)汪大渊著,苏继庼校释:《岛夷志略校释》,“真腊”条注释8,中华书局1981年,第78页。
    445 苏继庼先生怀疑“窊木”为泰语(sa)wat之译音。《岛夷志略校释》,(元)汪大渊着,苏继庼校释:“真腊”条注释8,中华书局1981年,第78页。
    446 未知著者,《银海精微》,卷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447(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余思黎点校,第285、290、296、301、316、388页。
    448(明)黄省曾著,谢方校注,《西洋朝贡典录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第12、17、26、41、47、53.61、69、90页。
    449(明)张燮:《东西洋考》,谢方点校,中华书局2000年,第17、99页。
    450(宋)赵汝适著,杨博文校释:《诸蕃志校释》,第19、51、55、68页。
    451(元)脱脱等:《宋史》,卷四九,中华书局,1975年。
    452(元)脱脱等:《金史》,卷五十,食货之5,中华书局1975年。
    453(英)莱斯利·贝瑟儿:《剑桥拉丁美洲史》,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组译,第1卷,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年,第247页。
    454 同上注。
    455 《大美百科全书》,第4册,台湾光复书局1991年5月第1版,第295页。
    456(比)南怀仁:《坤舆图说》,卷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457(清)王宏翰:《乾象坤图格境》,卷十,康熙三十年稿本,浙江大学图书馆古籍部藏。
    458 The New Encyclop(?)dia Britannica,Vol.1,Encyclop(?)dia Britannica Inc.2003,p.314-315.
    459 Amazon在希腊神话中是英勇无畏、有男子气概的女战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巾帼英雄。亚马孙人居住在本都的特耳莫冬河两岸,这是一个妇人国,她们买卖男人生育,把生下的女孩留下,并养育她们长大。自古以来.这个民族就尚武好战。详见(德)施瓦布:刘超之、艾英译,《希腊神话故事》,第20章,“征服亚马逊”,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第166页。
    460(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冯承钧译,第790、848页。
    461 黄时鉴、龚缨晏:《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第3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462(清)王士禛:《居易录》卷二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463(清)徐继畲:《瀛寰志略》,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303页。
    464(清)徐继畲;《瀛寰考略》,第195页。
    465 在《瀛环志略·自序》中,徐继畲曾经写到:“道光癸卯因公驻厦门,晤米利坚人雅裨理,西国多闻之上也,能作闽语,携有地图册子,绘刻极细,苦不识其字,因钩摹十余福,就雅裨理询译之,粗知各国之名,然匆卒不能详也。”此外,徐继畲与来华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的儿子马儒翰也有交往。徐继畲撰,《瀛寰考略》,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466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60-261页。
    467 第一位来华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共有父子三人。马礼逊于1834年去世。他的长子马儒翰(John Robert Morrison,中文译为马礼逊、马利逊、马里臣、秧马礼逊,现在通译为马儒翰)于1843年去世。因此,是书的作者就只可能是他的幼子马里生(Morrison Martne,中文译为马礼逊、马里生)。详见《外国史略著者考》,谭树林,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2003年第3期。
    468(清)林谦:《国地异名录》,第28页,见于《小方壶斋舆地从钞》第1帙,(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补编、再补编》,第20册,(清)王锡祺辑,杭州古籍书店影印1985年。
    469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西方扩大了对中国的文化侵略。1843年,墨海书馆由巴达维亚迁入上海,这是晚清西方传教士在上海最早设立的有铅印设备的图书编译出版机构。这一机构起初只印一些伦敦布道会使用的《圣经》和小册子,后来也翻译出版一些科技书籍,其中最有影响的地理学著作,是慕维廉编译的《地理全志》。详见,郭双林着,《西潮激荡下的晚清地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页。
    470(美)祎理哲:《地球说略》,《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再补编》,第12帙,(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补编、再补编》,第20册。
    471 顾燮光撰写的《译书经眼录》卷五有载:“地理志略 一卷 光绪壬寅福音印刷合资会社再版 详装本一册”“美戴德江着 谢子荣丁辑”“原书作于光绪七年”。此外,梁启超的《西学书目表》有关于“地理志略”的记载,但书名后仅记有“光绪八年”。此书后又记有“地理略说附图”一书,后面的说明是“光绪二十年 戴集 上海重印本 一本五角 亦名浅说,太浅而旧”。除此而外,现在比较方便看到的戴德江的著 作是见于《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再补编》第十二帙的戴德江所著的《地理志略》。
    472(萄)玛吉士:《新释地理备考全书》中称巴西为“吧啦哂利”,《新释地理备考全书》,第28页,丛书集成新编第81册,中华书局本。
    473 丁韪良:《中西闻见录选编》,第31页,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311册,沈云龙主编,台湾文海出版社。
    474(英)李提摩太:《三十一国志要》,见于《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再补编》第12帙,(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补编、再补编》,第20册。
    475(清)袁祖志:《瀛海采问纪实》,见于(清)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补编、再补编》,第20册。
    476(清)顾厚焜:《巴西地里兵要》、《巴西政治考》,见于《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12帙,(清)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补编、再补编》,第20册。
    478(英)李提摩太:《三十一国志要》,见于《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再补编》,第12帙,(滑)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补编、再补编》,第20册。
    479(清)袁祖志:《瀛海采问纪实》,《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11帙,(清)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补编、再补编》,第20册。
    480(清)顾厚焜:《巴西地里兵要》、《巴西政治考》,《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12帙,(清)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补编、再补编》,第20册.
    481(清)吴广霈:《天下大势通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再补编》,第11帙,(清)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补编、再补编》,第18册。
    《山海经校注》,袁珂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周礼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62年。
    (汉)刘安,何宁集释:《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
    (东汉)班固著,(唐)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1975年。
    (东晋)释法显著,章巽校注:《法显传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
    (北齐)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
    (唐)魏徵等:《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
    (唐)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
    (唐)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
    (唐)令孤德等:《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
    (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
    (唐)李延寿:《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
    (唐)道宣著,范祥雍校注:《释迦方志》,中华书局,1983年。
    (唐)义净原著,王邦维校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中华书局,1988年。
    (唐)义净原著,王邦维校注:《南海寄归内法传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
    (唐)杜佑:《通典·边防典》,王文锦等点校,中华书局,1988年。
    (唐)杜环著,张一纯笺注:《经行记笺注》,中华书局,1963年。
    (唐)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
    (唐)慧超著,张毅笺注:《往五天竺国传笺释》,中华书局,1994年。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中华书局1977年。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
    (梁)萧子显:《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宋)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中华书局,1999年。
    (宋)欧阳修著:(宋)徐无党注,《新五代史》,中华书局1974年。
    (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注:《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
    (宋)赵汝适著,杨博文校释:《诸蕃志》,中华书局,2000年。
    (宋)沈括撰,胡道静校注:《新校正梦溪笔谈》,中华书局,1957年,
    (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75年。
    (元)脱脱等:《辽史》,中华书局,1974年。
    (元)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
    (元)汪大渊著,苏继庼校释:《岛夷志略校释》,中华书局,1981年。
    (越)黎崱著,武尚清点校:《安南志略》,中华书局,2000年。
    (元)周达观著,夏鼐校注:《真腊风土记》,中华书局,2000年。
    (元)李志常著,党宝海译注:《长春真人西游记》,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元)周致中著,陆峻岭校注:《西游录》,中华书局,2000年。
    (元)常德、刘郁:《西使记》,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6年。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华书局,2004年。
    (明)宋濂等:《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
    (明)张燮著,谢方点校:《东西洋考》,中华书局2000年。
    (明)马欢著,冯承钧校注:《瀛涯胜览校注》,中华书局,1955年。
    (明)黄省曾著,谢方校注:《西洋朝贡典录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
    (明)陈诚、李暹:《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中华书局,1991年。
    (明)严从简著,余思黎点校:《殊域周咨录》,中华书局,1993年,
    (明)李言恭等:《日本考》,中华书局,1983年。
    (明)费信撰,冯承钧校注:《星槎胜览校注》,中华书局1954年。
    (明)郑若曾:《郑开阳杂着》,清康熙31年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1年影印本。
    (明)查继佐著,方福仁等点校:《罪惟录》,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
    (明)章潢:《图书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明)陈耀文:《天中记》,广陵书社,2007年
    (明)万时华:《诗经偶笺》,《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齐鲁书社.
    (明)万时华:《溉园初集》,《四库禁毁书丛刊》本,北京出版社.
    (明)吴之器:《婺书》,明崇祯14年刻本,浙江图书馆孤山分馆藏。
    (明)郭子章:《蠙衣生黔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齐鲁书社。
    (明)黎元宽:《进贤堂稿》,《四库禁毁书丛刊》本,北京出版社。
    (明)谭元春:《新刻谭友夏合集》,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
    (明)贺复征:《文章辨体汇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印。
    (明)王圻:《三才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明)章潢:《图书编》,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
    (明)程百二:《方舆胜略》,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出版社。
    (明)方以智:《流寓草》,《四库禁毁书丛刊》本,北京出版社。
    (明)方以智:《物理小识》,万有文库本,王云五主编,商务印书馆,1937年。
    (明)陈宏绪,《江城名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明)熊明遇:《文直行书》,《四库禁毁书丛刊》本,北京出版社。
    (明)熊明遇:《格致草》,清顺治5年熊志学辑刻《函字通》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明)熊人霖:《操缦草》,明崇祯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明)熊人霖:《鹤台先生熊山文选》,清顺治16年刊本,台北国家图书馆藏,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图书馆藏影印本。
    (明)熊人霖:《寻云草》,收入《豫章丛书》,(清)陶福履辑,清光绪19-21年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明)熊人霖:《南荣诗文选》,崇祯16年进贤熊氏两钱山房序刊本,日本东京内阁文库藏,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图书馆藏影印本。
    (明)熊人霖:《地纬》,清顺治5年熊志学辑刻《函字通》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清)张廷玉等:《皇朝文献通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
    (清)鄂尔泰、张廷玉等:《词林典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中华书局,1985年。
    (清)姚之骃:《元明事类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清)洪钧:《元史译文证补序》,日本明治35年秋东京重刊本。
    (清)吴山嘉:《复社姓氏传略》,海王邮古籍丛刊,中国书店,1990年。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1977年。
    (清)龙文彬:《明会要》,中华书局,1956年。
    (清)叶德辉:《书林清话》,中华书局,1999年。
    (清)蔡澄:《鸡窗丛话》,清光绪12年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清)嵇璜等:《钦定续文献通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清)沈彤:《果堂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清)徐鼒,王崇武校点:《小腆纪年附考》,中华书局1957年。
    (清)施闰章:《学余堂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清)袁祖志:《瀛海采问纪实》,《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十一帙,《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补编、再补编》,第二十册,(清)王锡祺辑,杭州古籍书店影印 1985年。
    (清)顾厚焜:《巴西地里兵要》、《巴西政治考》,《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12帙,《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补编、再补编》,第20册,(清)王锡祺辑,杭州古籍书店影印1985年。
    (清)吴广霈:《天下大势通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再补编》,第11帙,《小方 壶斋舆地丛钞、补编、再补编》,第18册,(清)王锡祺辑,杭州古籍书店影印1985年.
    (清)邹弢:《地理方域考略》,《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再补编》,第1帙,《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补编、再补编》,第十七册,(清)王锡祺辑,杭州古籍书店影印1985年。
    (清)林谦:《国地异名录》,收入《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1帙,《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补编、再补编》,第20册,(清)王锡祺辑,杭州古籍书店影印1985年。
    (清)顾厚焜:《巴西地里兵要》、《巴西政治考》,收入《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12帙,《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补编、再补编》,第20册,(清)王锡祺辑,杭州古籍书店影印1985年。
    (葡)阳玛诺:《天问略》,收入李之藻编,《天学初函》(五),(台湾)学生书局1965年。
    (美)祎理哲编译:《地球说略》,收入《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再补编》,第12帙,《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补编、再补编》,第20册,(清)王锡祺辑,杭州古籍书店影印1985年。
    (英)李提摩太:《三十一国志要》,收入《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再补编》第12帙,《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补编、再补编》,第20册,(清)王锡祺辑,杭州古籍书店影印1985年。
    (萄)玛吉士辑译:《新释地理备考全书》,丛书集成新编第81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
    (清)谢清高口述、杨炳南笔录,安京校释:《海录校释》,商务印书馆2002年。
    (清)姚觐元:《清代禁毁书目》(附补遗),商务印书馆,1957年。
    (清)陈元龙:《格致镜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清)游艺:《天经或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清)陆次云:《八纥译史》,《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
    (清)魏源著,陈华等校注:《海国图志》,岳麓书社,1998年。
    (清)王宏翰:《乾象坤图格境》,康熙30年稿本,浙江大学图书馆古籍部藏。
    (清)王士禛:《居易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清)徐继畲:《瀛寰志略》,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303页。
    《经籍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清)黄本骥:《历代职官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古今图书集成》,台湾鼎文书局影印版。
    《御制数理精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钦定续文献通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四库四库全书总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大清一统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御选明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摩洛哥)伊本·白图泰:《伊本·白图泰游记》,马金鹏译,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
    (比)南怀仁:《坤舆图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意)艾儒略原著,谢方校释:《职方外纪校释》,中华书局,2000年.
    罗渔:《利玛窦书信集》,台湾光启出版社、辅仁大学出版社联合发行,1986年。
    朱维铮:《利玛窦中文著译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丁韪良:《中西闻见录选编》,第31页,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311册,沈云龙主编,台湾文海出版社。
    《江南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广东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广西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福建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江西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湖广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贵州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大清一统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
    (清)嵇曾筠:《浙江通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清)聂当世、谢兴成:《进贤县志》,清康熙12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影印。
    (清)江璧等修,胡景辰纂:《同治进贤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
    (民国)姚有则、万文衡等修,罗应辰纂:《民国建阳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古籍、上海书店、巴蜀书社联合出版。
    《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中国书店,1992年。
    孙殿起:《清代禁书知见录》,商务印书馆,1957年。
    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耶稣会创立四百年纪念(1540年—1940年)》,中华书局,1989年。
    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
    方豪:《方豪六十自定稿》,台湾学生书局,1969年.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地学史组:《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科学出版社,1984年。
    侯仁之:《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科学出版社,1962年。
    张星烺编注,朱杰勤校订:《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华书局,2003年。
    黄时鉴、龚缨晏:《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王成组:《中国地理学史》,商务印书馆,2005年。
    盛叙功:《西洋地理学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非洲概况》编写组:《非洲概况》,世界知识出版社1981年。
    龚缨晏等:《西方人东来之后——地理大发现后的中西关系史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
    曹婉如:《中国古代地图集》,文物出版社。
    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
    黄一农:《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石云涛:《早期中西交通与交流史稿》,学苑出版社,2003年。
    张国刚:《从中西初识到礼仪之争——明清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人民出版社,2003年。
    郭双林:《西潮激荡下的晚清地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王俊义等:《清代学术与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孙尚扬:《基督教与明末儒学》,东方出版社,1994年。
    武斌:《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王毅:《中国墨文化大观》,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
    卢苇:《中外关系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
    朱杰勤:《中外关系史论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黄启臣:《澳门通史》,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郑寅达、费佩君:《澳大利亚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
    王彬:《禁书·文字狱》,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年。
    任道斌:《方以智年谱》,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
    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15-17世纪)》,商务印书馆,2002年。
    孙世圃:《西洋服饰史教程》,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
    许星:《中外女性服饰文化》,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年。
    孙文范:《世界历史地名词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
    邹振环:《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顾保鹄:《圣方济·沙勿略传》,收入《天主教研究资料汇编》第40辑,上海天主教光启出版社,1995年。
    《中国天主教编年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发行,2003年。
    (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冯承钧译,中华书局,1995年。
    (法)裴化行:《利玛窦神父传》,管震湖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
    (瑞典)龙思泰著,章文钦校注:《早期澳门史》,吴义雄等译,东方出版社,1997年。
    (比)钟鸣旦:《一八四○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孙尚扬译,学苑出版社,2004年。
    J.M.布劳物:《殖民者的世界模式》,谭荣根译,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M.埃尔·法西主编,I.赫尔贝克助理主编:《非洲通史》,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办公室1993年。
    (美)余定国:《中国地图学史》,姜道章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向达整理:《郑和航海图》,中华书局,2000年。
    [德]汉斯-维尔纳·格茨:《欧洲中世纪生活》,王亚平译,东方出版社,2002年。
    (英)莱斯利·贝瑟儿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组译,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年。
    陈观胜:《利玛窦对中国地理学之贡献及影响》,《禹贡半月刊》,第5卷,第3-4期,1936年,第51-72页。
    洪业:《考利玛窦的世界地图》,原载《禹贡半月刊》,1936年4月第5卷,3-4合期.
    《河北省平山县战国时期中山国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第1期,第1-31页。
    何双全:《天水放马滩秦墓出土地图初探》,《文物》,1989年第2期。
    霍有光:《<职方外纪>的地理学地位及当时地理知识的中西对比》,《中国科技史 料》第17卷,1996年第1期,第17页。
    张箭:《地理大发现在自然地理学方面的意义》,《自然科学史研究》,1993年第2期。
    林东阳:《利玛窦的世界地图及其对明末士人社会的影响》,收入罗光主编,《纪念利玛窦来华四百周年中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第312-378页,(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983年。
    石云里:《<寰有诠>及其影响》,收入《中国天文学史文集》(第六集),科学出版社,1994年。
    吴世灯:《建阳书坊的衰落与四堡书坊的崛起》,《福建学刊》1996年第3期。
    冯锦荣:《明末熊明遇父子与西学》,见于罗炳绵、刘健明:《明末清初华南地区历史人物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1993年。
    谭树林:《外国史略著者考》,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冯锦荣:《明末熊明遇<格致草>内容探析》,自然科学史研究,1997年第4期。
    洪健荣:《明清之际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地理学的反应—以熊人霖<地纬>为中心所作的分析》,台湾清华大学硕士论文,1998年5月。
    (比)钟鸣旦、杜鼎克著:《简论明末清初会著作在中国的流传》,孙尚扬译,《史林》,1999年第2期。
    徐光台:《明末清初西方“格致学”的冲击与反应:以熊明遇<格致草>为例》,《世变、群变与个人:第一届全国历史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台湾大学历史系1996年,第236-258页。
    韩琦:《明清之际“礼失求野”论之源与流》,《自然科学史研究》,2007年第3期。
    沈福传:《简论汪大渊对印度洋区域贸易的考察——古里佛、甘埋里、麻呵斯离、麻那里札记》,《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2期。
    何芳川:《近年国内的亚洲史研究》,《世界历史》,2006年第1期。
    聂德宁:《明清海外贸易史与海外华商》,《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3期。
    廖大珂:《<岛夷志>非汪大渊撰<岛夷志略>辨》,《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4期。
    龚缨晏、赵晖:《“西学东渐”时代的东学西传——评<中国科学技术的西传及其影响>》,自然科学史研究,2001年第2期。
    邹振环:《西方地理学的学术挑战与中韩学人的应战——明末清初地理学汉文西书的东传及其在中韩文化史上的意义》,《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许永璋:《伊本·白图泰访华若干问题探讨》,《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何宗美:《<谭元春集>复社成员考》,中国典籍与文化,第90-98页。
    曾肖:《论谭元春与复社的诗学关系及相互影响》,《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曾肖:《以谭元春为首的竟陵派与复社诸子的交游》,《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陈广宏:《谭元春启、祯间交游考述——兼论竟陵派发展后期影响的进一步拓展》,《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张应龙:《郑和下西洋与满剌中的中国移民》,《学术论坛》,2006年第3期。
    潘晟:《中国古代地理学的目录学考察(一)——<汉书·艺文志>的个案分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第1辑。
    张永刚:《明中后期天主教士中国交游考》,《许昌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林中泽:《利玛窦与庞迪我关系辨析》,《史学月刊》,2003年第1期。
    葛剑雄,华林甫:《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
    邓爱红:《利玛窦、章潢、熊明遇与南昌地区的西学东渐》,《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年8月。
    牛汝辰、林宗坚:《明末清初我国测绘科技的人文社会背景分析——传教士与中国测绘科技的发展》,《测绘科学》,2001年第1期。
    陈美东、陈晖:《明末清初西方地圆说在中国的传播与反响》,《中国科技史料》,2000年第1期.
    张楠楠、石爱华:《西方传教士对中国地理学的影响》,《人文地理》,2002年第1 期。
    徐林:《煮水品茗与中晚明士人社会交往生活》,《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刘镇传、王若:《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三补编>》,《中国科技史料》,1994年第4期。
    王恩俊:《复社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魏振东:《陈子龙年谱》,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The New Encyclop(?)dia Britannica,Encyclopedia Britannica Inc.2003.
    Pierluigi Portinaro and Franco Knirsch,The Cartography of North America,New Jersey,Chartwell Book,INC.,1987.
    Culture Atlas of AFRICA,edited by Jocelyn Murray,Phaidon·Oxford.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