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我国裕固族教育研究进展的回顾及展望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On Review and Prospect on Educational Research of Yugu Nationality in China
  • 作者:王珏 ; 后慧宏
  • 英文作者:WANG Jue;HOU Hui-hong;
  • 关键词:裕固族 ; 教育研究 ; 教育人类学
  • 中文刊名:NMSX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Social Sciences)
  • 机构: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5-15
  • 出版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45;No.193
  • 基金: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新丝路沿线西南边境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5YJA880077);; 教育部2018年全国民族教育科研课题“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问题研究”(项目编号:ZXYB18014);; 中央民族大学2019年研究生专项资助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项目编号:GTTZX-2019-13)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NMSX201903008
  • 页数:8
  • CN:03
  • ISSN:15-1217/C
  • 分类号:50-57
摘要
裕固族教育研究是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年来裕固族教育研究论文与书籍类核心文献进行梳理与分析,指出了我国裕固族教育研究取得的巨大成就。既有微观层面"点"的研究,也有宏观方向"面"上的关照;既有理论领域的构建,也有实践向度的开展,裕固族教育研究体系初步形成。但也存在研究深度仍需加深、研究方法尚待多元、研究视角还需拓宽与研究队伍急需加强等问题。可从建立健全裕固族教育体系研究、组建高水平研究团队、注重研究范式的转换和加强跨学科综合研究四方面入手,进一步提升裕固族教育研究的整体质量与学术水准。
        
引文
[1]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甘肃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裕固族简史简志合编(初稿)[M].北京: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甘肃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1963:236—253.
    [2]《裕固族族简史》编写组.裕固族简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374—421.
    [3]韩达.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第一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1403—1454.
    [4]巴战龙.试论裕固族教育研究的性质与定位——基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J].民族教育研究,2013,24(2):134—137.
    [5]巴战龙.试论裕固族教育研究的学科基础——基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2(5):78—80.
    [6]巴战龙,巴玉环.简论21世纪裕固族教育的文化使命[J].民族教育研究,2008,19(6):43—46.
    [7]海路.裕固族教育研究的学术精品——评《学校教育·地方知识·现代性:一项家乡人类学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10(1):121—124.
    [8]巴战龙.关于构建“裕固学”的几点思考[J].河西学院学报,2014,30(6):22—26.
    [9]钟进文.中国裕固族研究集成[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22):491—493.
    [10]段兆兵,陶静.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基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调查[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3(2):17—22.
    [11]许丽娜.肃南裕固族地区中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现状及实施策略研究[D].伊宁:伊犁师范学院,2018.
    [12]金清苗.“裕固族乡土教材”开发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8.
    [13]巴战龙.裕固族学校舞蹈教育发展刍议——以乡土教材《裕固族舞蹈》为中心[J].民族教育研究,2014,25(3):109—114.
    [14]杨宝琰,张善鑫,安富海.肃南裕固族的语言使用和双语教学调查研究[J].双语教育研究,2015,2(3):20—27+2.
    [15]马梅英.有语言无文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现状及分析研究——以甘肃独有少数民族为例[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4(3):1—6.
    [16]何静.裕固族幼儿园浸入式母语教学探讨[J].河西学院学报,2018,34(1):17—21+121.
    [17]阿尔斯兰.多元文化环境下的裕固语双语教学述评[J].民族翻译,2011,(3):82—85.
    [18]巴战龙.如何打造双语家庭——裕固族语言文化遗产传承问题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37(5):58—63.
    [19]王树秀,刘毅,陈晓云.8—12岁汉族和裕固族儿童心理发展的比较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4):88—93.
    [20]王树秀.8—12岁汉族和裕固族儿童创造力发展的比较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1992(3):49—53.
    [21]赵鸣九,万明钢,马明强.7-9岁汉、藏、东乡、保安、裕固、哈萨克族儿童语义理解的比较研究[J].心理学报,1989,(2):207—215.
    [22]欧阳林,王新,吴军伟,马建荣.对裕固族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92—95.
    [23]刘霞.肃南县裕固族初中生性健康教育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6:11.
    [24]安维武,蔡世宏.学校教育传承裕固族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和有效途径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81—87.
    [25]巴战龙.裕固族文化融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问题的调查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9(2):6—12.
    [26]殷志华.从音乐教育者的视角看裕固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5):133—134.
    [27]张家楠.裕固族传统知识的保护与传承——以医药传统知识为例[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5:5.
    [28]陈文江,黄超.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建构的逻辑和机制——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为例[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5(3):78—83.
    [29]安维武.裕固家园[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1.
    [30]钟进文,巴战龙.中国裕固族研究(第一辑)[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10.
    [31]钟进文,巴战龙.中国裕固族研究(第二辑)[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3.
    [32]安维武、蔡世宏.裕固族聚居区学校教育特色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1.
    [33]阿尔斯兰,杨杰.七世顾嘉堪布教育思想研讨会文集[C].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6:6.
    [34]巴战龙.教育人类学视野中的裕固族教育研究[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7:4.
    [35]巴战龙.教育改革与文化转型:人类学随笔录[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7:8.
    [36]安维武.裕固族聚居区学校传承民族文化实践研究[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7:8.
    [37]巴战龙.多样性与裕固学:基于人类学的探索[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8:10.
    [38]孙进.定位与发展:比较教育的理论、方法与范式[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5:591.
    [39]朱法贞.现代科学技术的价值审视与伦理建构[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9—2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