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新书推介(2021年第1期)-- 中文碳中和专辑
详细信息       来源: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    发布日期:2021年3月11日
新书推介(2021年第1期)-- 中文<font color=碳中和专辑" style="height: 220px; width: 150px; perspective-origin: 75px 110px; transform-origin: 75px 110px; font: 12px 微软雅黑; " id="IMG_10" />
  • 产品名称:新书推介(2021年第1期)-- 中文碳中和专辑
  • 出版时间:2021年3月11日
  • 编 著 者:地学文献资源室

全文下载

内容简介线

1、《地学新书资源推介》立足“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地质调查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地学文献服务支撑作用”的目标任务,瞄准地调局业务布局中的科技需求,调研国内外地学文献资源动态,努力采集最新最全的国内外地学文献资源,为广大地质工作者和科研人员提供文献资源资讯。
2、本推介为“地学文献信息更新与服务” 二级项目成果之一,每年根据需求不定期发布。
3、为更好服务于地调局碳中和地质解决方案的实施,文献中心编制碳专项系列文献目录专辑。专辑收集了近几年出版的部分中外文图书、中外文博硕士学位论文、中外文科技报告。
4、为更全面揭示碳专项文献现状,系列专辑还有选择的收集部分相关度较高的国家图书馆中外文图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科技报告目录。所有馆外文献都详细标注获取途径。
5、读者如需本馆文献,可到馆借阅、复制、扫描等。电子图书可通过登录地质云平台下载或阅读。如需馆外文献,亦可提供帮助。
6、外地读者可通过图书馆文献服务室获取文献传递服务。联系地址: 北京8324信箱中国地质图书馆文献资源室,邮编: 100083,电话: 010-66554806。

目录介绍线

一、本馆中文图书 1
北极海域海洋化学与碳通量考察 1
北京市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减排关系研究 1
北京市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发展研究 1
滨海蓝碳:红树林、盐沼、海草床碳储量和碳排放因子评估方法 2
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碳排放效应研究 2
城市系统碳循环及土地调控研究 2
地球系统碳循环 3
低纬度西太平洋硅藻席沉积与碳循环 3
地质封存温压条件下CO2²溶解、扩散及水岩反应实验研究 3
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碳减排的关键选择 4
过去三百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与陆地碳收支 4
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的土壤固碳效应 4
露天煤矿碳排放量核算及碳减排途径研究 5
南极周边海域海洋化学与碳通量考察 5
全球陆地碳汇的遥感和优化计算方法 5
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经济性综合评价方法 6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进展与展望 6
碳存储科技现状与水环境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6
碳封存侵权责任研究 7
碳减排约束与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7
碳循环遥感基础与应用 7
碳循环与岩溶地质环境 8
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效应研究 8
土地利用碳排放核定方法与案例分析 8
项目建议名称:我国低碳排放能源调查 9
新疆土壤碳库分布特征研究方法 9
新生代晚期冰盖与大洋碳储库变化的轨道周期及其数值模型分析 9
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之路:能源需求暨碳排放情景分析 10
中国低碳循环年鉴:2018(总第19卷) 10
中国低碳循环年鉴:2019(总第20卷) 10
中国近海与湖泊碳的生物地球化学 11
中国陆地和淡水湖泊与大气间碳交换观测 11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模型 11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与增汇对策 12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观测技术及时空变化特征 12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12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增汇技术途径及其潜力分析 13
中国能源报告(2008):碳排放研究 13
中国能源消费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及其预测研究 13
中国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的情景分析 14
中国泥炭地碳储量与碳排放 14
中国农业土壤固碳潜力与气候变化 14
中国气候、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 15
中国碳排放的历史与现状 15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监管法律制度研究 15
中国碳排放交易法律制度研究 16
中国一次能源消费及其引起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16
二、国家图书馆中文图书 17
冰冻圈变化的生态过程与碳循环影响 17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效应与碳源汇区划技术研究 :以深圳市为例 17
大兴安岭林火与碳循环 17
大亚湾和珠江口的碳循环 18
低碳技术概论 18
东北典型湿地碳循环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18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实现路径研究 18
广东省生态文明与低碳发展研究报告 19
黄渤海及其海岸带碳循环过程与调控机制 19
基于碳中和的中国林业碳汇交易市场研究 19
林业碳汇计量 20
绿色低碳循环农业 20
贸易自由化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研究:评估与预测 20
农地碳排效应及碳减排对策研究:基于新疆的考察 20
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碳蓄积 21
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8年度报告:全球碳源汇时空分布状况 21
全球碳循环 21
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监测和模拟 22
土地利用变化和温室气体净排放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 22
污水处理碳中和运行技术 22
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系统碳循环 23
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碳排放绩效评估 23
中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综合评价及路径选择 23
中国南方集体林区森林碳汇供给潜力及政策工具 24
中国能源消费、经济增长、碳排放关系研究:基于系统动力学视角 24
中国碳排放与低碳发展研究 24
资源禀赋约束下碳强度减排目标实现机制研究 25
三、中文学位论文 26
2001-2010年干旱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 26
不同降雨条件下典型亚高山表层岩溶泉水化学特征及其碳汇效应研究—以重庆金佛山水房泉流域为例 26
大气二氧化碳、全球变暖、海洋酸化与海洋碳循环相互作用的模拟研究 26
地球深部碳循环与火成碳酸岩成岩成矿研究 27
第一性原理研究碳酸盐矿物与含铝矿物的弹性及其对地幔物质循环的意义 27
个人“碳中和”支付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27
贵州东部南沱冰期碳循环研究 28
贵州普定喀斯特地区砂岩和石灰岩母质土壤碳—硫耦合循环研究 28
贵州碳酸盐岩风化壳剖面元素和同位素特征及碳汇效应 28
桂江流域水化学与岩溶碳汇动态变化特征 28
湖南大龙洞地下河流域岩溶特征及其碳汇潜力研究 29
基于EC数据的巴丹吉林沙漠湖泊碳循环——以音德尔图为例 29
基于GIS的农业活动和城市化影响下西南地岩溶作用碳汇通量估算 29
基于RS技术的岩溶碳汇效应研究——以广西区为例 30
基于SiB3和SiBCASA模型模拟和分析中国东部地区能量通量和碳循环 30
基于碳中和的中国林业碳汇交易市场研究 30
基于涡度相关的科尔沁沙丘-草甸地通量观测及碳水循环特征研究 31
喀斯特水库有机碳来源及内源碳汇潜力研究 31
两种微藻对橄榄岩的生物溶蚀作用及其碳汇效应 31
陆地碳循环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模拟研究 31
玛曲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地表能量与碳、水循环观测研究 32
南海北部硅和钙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在碳循环中的作用 32
南海几个典型冷泉区浅层沉积物中有机质、甲烷和溶解无机碳循环估算及甲烷渗漏模式 32
南海珊瑚礁区在碳循环中的作用 33
泥炭藓退化和氮营养环境变化对大兴安岭泥炭地碳循环的影响 33
坡心地下河系统碳来源分析及其碳循环意义 33
气候模式FGOALS-s2陆地碳循环模块的建立和应用研究 33
青藏高原流域化学风化过程与碳循环研究 34
全球海洋初级生产力遥感监测方法与碳循环应用研究 34
全球碳酸盐岩与硅酸盐岩风化碳汇估算 34
乳山湾近海与黄渤海溶解氧、有机碳、氮和磷的循环与收支的关键过程研究 34
山西马跑神泉泉域与广西龙寨地下河流域碳汇特征对比 35
水生光合生物对漓江流域水化学和岩溶碳汇的影响 35
水生植物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对岩溶碳汇的影响研究——以重庆丰都雪玉洞地下河流域为例 35
四川广元上寺二叠系碳同位素特征及碳循环研究 36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玄武岩的成因及其碳汇潜力 36
碳中和视角下乡村旅游地净碳排放估算与碳补偿研究——皖南宏村与合肥大圩案例实证 36
外源水对白云岩流域岩溶碳汇的影响——以两岔河流域为例 37
外源酸(硫酸、硝酸)对岩溶碳循环的影响——以重庆南山老龙洞地下河流域为例 37
晚奥陶-早志留世海洋的碳、硫、锶和汞循环 37
微藻对碳酸盐矿物的生物溶蚀和沉淀作用及其碳汇效应 38
西南地区近40年气候变化及其对岩溶作用碳汇的影响研究 38
西南高山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水分利用效率时空动态 38
西南天山俯冲带深部碳循环和流体作用:岩石学观察与实验模拟 38
西南岩溶石漠化治理区土壤CO2、CH4的变化特征及其碳汇效应--以重庆南川区为例 39
亚热带典型白云岩流域化学剥蚀速率及碳汇潜力—以贵州施秉杉木河流域为例 39
岩溶流域水循环过程碳汇效应研究——以湖北香溪河流域为例 39
岩溶区城市化对碳汇效应的影响——以老龙洞地下河流域为例 40
岩溶水体细菌群落对岩溶碳汇的影响研究——以柳州红花水库为例 40
岩溶碳汇的土地利用调控机制研究——以普定沙湾水-碳通量模拟试验场为例 40
岩溶溪流水化学特征变化规律的控制因素及其碳汇意义 41
中国大陆玄武岩的镁同位素组成:对深部碳循环的制约 41
中国西北干旱区碳汇估算研究 41
四、国内科技报告 42
中国陆地碳汇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最终报告 42
沉积记录重建地史过程中的海洋碳汇演变2018年度科技报告 42
沉积记录重建地史过程中的海洋碳汇演变中期执行情况报告 42
温室气体减排与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的协同关系研究 43
碳中和与生态补偿框架下湖北省湖泊碳汇增值机制研究 43
岩溶流域洪水过程河流有机碳来源变化特征与岩溶碳汇稳定性研究最终技术报告 43
岩溶水动态变化对岩溶水体水生植物碳汇效应的影响研究 44
西南典型岩溶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对岩溶作用的影响机制及其碳汇效应-以贵州花江为例 44
基于微型生物碳泵的近海碳汇监测技术研究 44
岩溶系统中土壤氮肥使用对岩溶碳汇的影响研究 45
灰漠土开垦后深层土壤中碳氮耦合效应与碳汇形成机制研究 45
双向演替下消落带湿地碳汇波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45
黄河三角洲堤坝影响下土壤碳汇对植被演替的响应机制 46
土地利用方式对亚热带森林土壤植硅体碳汇的影响研究 46
中国西南岩溶水系统分布参数碳汇定量模型开发与应用 46
西南典型流域岩溶地质作用的碳汇效应研究 47
珠江陆源氮输入在南海北部产生的新碳汇和跨陆架深海储碳过程 47
白令海入流水对北冰洋生态系统及碳汇的影响研究 47
超重力法二氧化碳捕集纯化技术及应用示范研究 48
煤电系统碳捕集碳封存下的碳排放及经济技术综合评价 48
深部砂岩咸水层碳封存中不同地质条件下CO2-水-岩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48
基于深部煤层CO2封存的超临界CO2与煤相互作用及其对碳封存影响研究 49
生物质炭还田的土壤生产力和固碳减排效应影响及其机理 49
沿海地区土地利用碳减排机制反演模拟及土地空间调控研究 49
基于页岩气藏CO2封存的CO2-CH4-页岩体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50
高浓度CO2捕集与地质封存技术集成和工程示范研究报告 50
全球增暖1.5C下年代际变化机理、预测及碳排放路径试验 50
基于卫星遥感的林火碳排放模型研究 51
碳核查遥感技术体系科技报告 5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