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地调舆情2018年第14期(总第274期)
详细信息   来源:咨询服务室    发布日期:2018年5月18日

 

内部参考

地调舆情

 

 

2018年第14期(总第274期)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

主办

 

中国地质图书馆

2018518

目录

    焦点聚焦

h习近平向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第四届大陆地震国际研讨会致信

    舆论关注

h部通知加强监测易受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威胁区域

h2017中国土地矿产海洋资源统计公报发布

h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平台启动

h打造上合组织地学合作新高地

h中国地质调查局与攀枝花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h南海深部计划深潜科考航次收官

h自然资源部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将深化合作

    海外舆情

h第十届中国国际地源热泵行业高层论坛将召开

    行业动态


焦点聚焦

h 习近平向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第四届大陆地震国际研讨会致信。中国政府网514日讯,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第四届大陆地震国际研讨会12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会议致信。

习近平指出,今年是汶川地震十周年。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取得举世瞩目成就,为国际社会开展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有益经验和启示。

习近平强调,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没有止境,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科学认识致灾规律,有效减轻灾害风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中国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灾抗灾救灾相结合,全面提升综合防灾能力,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实保障。希望各位代表围绕本次研讨会“与地震风险共处”的主题,踊跃参与,集思广益,为促进减灾国际合作、降低自然灾害风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延伸舆情:

我国近10年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成效综述。中国国土资源报516日讯,近10年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地质灾害防治形势,我国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升,综合防灾能力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科技支撑引领能力快速提升,年均避免人员伤亡人数从十一五1万多人,增加到十三五以来的3万多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

近年来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综合治理力度不断加大。中央财政累计安排特大型地灾防治专项资金240多亿元,地方各级财政投入300多亿元,对众多重大地灾隐患点采取了工程治理和搬迁避让措施。2017年,地方各级财政投入专项资金完成4747处地灾隐患点工程治理,保护了83万多人的生命安全,对受地灾威胁的32万多人实施了搬迁避让,共核销地灾隐患点15551处。

应急防治体系逐步完善。全国建立了31个省级、205个市级、1130个县级地灾应急管理机构,建立了31个省级、276个市级、1023个县级应急技术指导机构。125名国家级应急专家和3423名省级应急专家在各地分区驻守指导。18个省份形成专业队伍包县、包乡提供技术服务的防灾机制。

综合防灾能力全面提升。原国土资源部编制完成《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明确了防灾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和重要任务。在完成全国1765个地灾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建成地灾防治高标准十有县”1404个。

宣传培训和应急演练范围更广。2017年,全国集中开展地灾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培训和应急演练活动,全年组织演练6.2万多场,参加演练382万多人,组织各种形式宣传教育培训3.5万多场,培训440万多人次。为每户受灾害威胁的群众发放防灾避险明白卡,被老百姓赞为生命卡

调查评价取得重大进展。依靠不断进步的科技支撑,在全国完成全年山地丘陵区地灾初步调查的基础上,完成了1517个县(市、区)的15万地灾详细调查和30644处隐患的勘查;形成了汛前排查、讯中巡查和讯后复查的汛期三查工作机制;基本摸清了全国地灾发育和分布情况,为防灾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监测预警得到明显加强。全国31个省(区、市)的309个市(地、州)、1660个县(市、区)开展了地灾气象预警预报工作。2017年,制作国家级地灾气象预警产品158份,通过中央电视台发布35次。各地积极开展地灾气象风险预警,发布预警信息6000余条。全国30万多名群测群防员,基本实现地灾隐患点全覆盖。在三峡库区等地灾重点防治区建设专业监测示范区10处,建立专业监测点8467处。

减灾效果良好。全国因地灾导致人员死亡失踪人数显著降低,从十一五的年均约1000人降至近几年的400人左右。成功预报地灾起数显著提高,年均避免人员伤亡人数从十一五1万多人增加到近几年的3万多人。仅2017年,全国共成功避让地灾1016起,避免人员伤亡39869人。

舆论关注

h 部通知加强监测易受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威胁区域。自然资源部516日讯,自然资源部办公厅近日发出通知,就切实做好汛期安全防范工作,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做出相关要求。

h 2017中国土地矿产海洋资源统计公报发布。自然资源部报518日讯,自然资源部发布了2017中国土地矿产海洋资源统计公报。公报从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地质调查、地质环境、测绘和地理信息、行政执法等方面,对自然资源领域现势性大数据进行了初步统计,勾勒出了过去一年土地矿产海洋资源家底变化情况。

矿产资源方面,2017年全国地质勘查投入资金775.68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油气地勘投资577.9亿元,同比增长9.6%;非油气地勘投资197.78亿元,同比下降20.2%2017年新发现矿产地124个,其中大中型油气矿产15处,非油气矿产109处。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天然气水合物列为我国第173个矿种。2017年出让探矿权749个,同比下降36.6%;出让采矿权1576个,同比下降14.5%

地质调查方面,2017年全国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投入76.80亿元,完成经费68.45亿元。全年完成15万区域地质调查16.2万平方千米,完成矿产地质调查12.7万平方千米,完成15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3.8万平方千米。加强地质矿产调查,圈定找矿靶区450余处,新发现矿产地60余处。推进海洋地质调查,完成125万营口等7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海洋地质八号”“海洋地质九号”“海洋地质十号三艘调查船相继入列。开展油气地质调查,长江中游湖北宜昌鄂宜页1井、鄂阳页1井、贵州六盘水杨煤参1井、四川宜宾高参1井获高产工业气流,新疆温宿新温地1井钻获高产工业油流。

h 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平台启动。中国矿业报515日讯,让有需求的企业找到适用技术,让先进技术找到适用的企业。513日,在首届中国绿色矿业发展大会暨一带一路绿色产业发展高层论坛上,由中关村绿色矿山产业联盟建设的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启动,首批334项先进适用技术予以发布。

h 打造上合组织地学合作新高地。自然资源部516日讯,511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调中心举办的上合组织地学大数据平台研讨会在西安举行。与会代表与我国地质专家对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云建设规划、上合组织国家地学信息走廊建设构想、推动地学大数据建设、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白俄罗斯遥感技术与地学信息技术现状、伊朗国家地学数据库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和数据共享。这次研讨会既是对以往工作的一个全面总结,也开启了未来国际地学合作的一个新领域,通过地学信息的共享共建,为资源勘查开发国际合作、矿业信息交流服务和丝路沿线国家及地区开展进一步地学合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舆情背景:中国地质调查局历来十分重视地质信息化工作。十一五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即开始建立并实施我国基础地学数据库体系建设计划,十三五又对国土资源信息化做出系统规划,2017116日地质云1.0正式上线,开启了我国地质信息一站式云端服务的全新工作模式,开创了互联网+地质调查的全新工作时代,为促进一带一路自然资源领域合作、实现互信互惠提供了有效的沟通途径。

h 中国地质调查局与攀枝花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国地质调查局网站515日讯, 58日,中国地质调查局与四川省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在攀枝花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出席并代表中国地质调查局签署协议,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姜大明见证仪式。据战略合作协议内容,双方将进一步深化合作,重点开展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攀枝花地区钒钛铁及石墨等优势特色矿产的资源潜力调查和潜力评价工作,为加快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发展提供资源保障;二是加强相关产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调查研究,为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技术支撑;三是开展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资源、旅游资源等多门类自然资源的综合调查,为矿业城市的空间规划提供持术支撑。

舆情背景:攀枝花市矿产资源和水能资源丰富,石墨资源居西部之首,是我国西部重要的钒钛、钢铁、能源基地。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与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密切合作,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抓手,在支持服务攀枝花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h 南海深部计划深潜科考航次收官。中国自然资源报518日讯,516日凌晨1时许,随着嘉庚号科考船缓缓停靠厦门通达码头,由同济大学主导的历时一个月的南海遥控深潜科考航次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本次科考,在地质、生物和沉积动力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发现,采集到一系列高质量数据和样品,为南海深部计划在构造、沉积和生物地球化学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素材。

h 自然资源部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将深化合作。中国国土资源报514日讯,围绕自然资源部的职责定位,510日,自然资源部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交流座谈,共商加强自然资源基础研究和创新发展,为推进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科学支撑。自然资源部副部长曹卫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侯增谦和高瑞平出席座谈会。

面向国家自然资源管理的新需求、新形势、新挑战,双方就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生态保护修复、自然资源资产等新领域进行了深入交流,并一致认为,要在涉及自然资源的地球系统科学等重大科学问题研究、推动多学科交叉及国际科技合作方面加大合作力度。

海外舆情

h 第十届中国国际地源热泵行业高层论坛将召开。新浪网516日讯,由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和国际地源热泵协会中国分会联合主办,《地源热泵》杂志社、地热能网、地源热泵网承办的“2018第十届中国国际地源热泵行业高层论坛将于826-29日在南京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开放创新·品质未来

大会将邀请欧洲、北美等地区的地热能和地源热泵行业协会负责人、国内专家代表现场交流地热能及地源热泵开发利用的新政策、新成果与新趋势;将围绕国家地热能及地源热泵战略规划与政策标准、技术应用及设计、系统能效检测与评价、地源热泵与地热能商业推广模式、中深层地热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水热型和闭式)、区域能源及多能互补、国际发展前沿与展望,地热发展研究与前景展望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交流,并对最前沿的地热能和地源热泵技术与模式,包括地热水回灌、工程施工设计、地热钻井成井工艺、能源站智慧管理、余热利用、地热人才培养,以及煤改电、PPP等投融资机制等的研究成果和应用经验进行总结分享。

行业动态

²青海湖面积创近18年来同期最大值。中国国土资源报514日讯,510日,记者从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获悉,根据该所近期卫星遥感监测结果表明,青海湖面积为4432.69平方公里,较去年同期增大7.31平方公里。今年已达到近18年来同期最大值。分析表明,青海湖面积增大与政府2008年以来在该流域实施的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减少牲畜、退耕还草、植被恢复、人工增雨、河流治理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治理措施密切相关。除人为生态保护因素外,还与入湖河流径流量增加以及气温升高导致的流域积雪融化加快有很大关系。

投稿人:雒毅

 

 

 

 

 

 

 

 

 

 

 

 

地调舆情DI DIAO YU QING

本刊物由地学情报综合研究与产品研发项目支持

2018年第14期(总第274期)

主编:雒毅

联系电话:(010)66554979

副主编:方秋芸 崔熙琳

联系人:雒毅

责任编辑:贾凌霄

电子信箱:zxfw@cgl.org.cn

审核:单昌昊 李淑英

单位主页:http://www.cgl.org.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

邮编:10008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