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地调舆情2017年第05期(总第223期)
详细信息   来源:咨询服务室    发布日期:2017年2月24日

 

内部参考

地调舆情

 

 

2017年第05期(总第223期)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

主办

 

中国地质图书馆

2017224

目录

    焦点聚焦

h2017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舆论关注

h2016年中国地质调查取得新进展

h2016年度地质科技十大进展公布

h2016中国矿业十大新闻出炉

h第十五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申报工作启动

h2016年度中国海洋十大科技进展揭晓 地调局一项目入选

    海外舆情

h科学家在澳洲海岸附近发现世界第八大洲

h2020年几内亚铝土矿产量预计达到6000万吨

h淡水河谷:2016年镍铜钴和黄金产量创下新纪录

h世界钢铁协会:中国钢铁产量世界第一

    行业动态


焦点聚焦

h 2017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中国地质调查局网站223日讯,2017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总结2016年地质调查工作,部署2017年工作任务。会议提出,用科技创新改造、引领、支撑地质调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新型地质调查局。

总结六大变化:会议总结了近年来中国地调局的6大变化:一是内外部关系越来越顺畅,二是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的平台越来越坚实,三是团结协作和干事创业的气氛越来越浓厚,四是队伍的凝聚力越来越强大,五是服务国家、贡献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六是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新型地质调查机构的信心越来越足。

展示八大亮点:一是支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二是服务国土资源中心工作,三是加强制度建设与管理工作,四是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五是以地质大数据服务社会公益,六是系统总结百年地调经验与成就,七是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八是加强党建和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

部署十项工作:一是全力实施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试采、南方油气页岩气调查、西藏羌塘油气调查、北方砂岩型铀矿调查、北方新区新层系油气资源调查五大地质科技攻坚战。二是深入推进地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全国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区域地质科技创新中心、专业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三是着力创建地质科技创新平台。精心申报实施地球深部探测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积极筹建地球深部探测与能源资源安全国家实验室。加快筹建矿产资源勘查、大陆动力学、地下水资源、岩溶地质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页岩气勘查、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地热能勘查开发等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加快八大地质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组建地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中心。四是加大“地质云”建设和地质调查成果社会化服务力度。五是加快地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六是构建新型的国家公益性地质工作体系。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公益性地质工作、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之间的关系。七是强化直属单位领导班子和局机关建设。八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九是严格防控党风廉政建设风险。十是深化地质文化建设。“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的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

发布三个报告: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了《中国地质调查年度报告(2016)》《关于地质调查支撑服务脱贫攻坚情况的报告》《支撑服务能源资源重大突破地质调查报告》等成果。

权威观点: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姜大明对会议作出批示——2016年地质调查工作承百年爱国传统、借科技创新东风,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取得了贵州安页1井、陕西镇钾1井等重大突破,开启了地球深部探测研究和两项国际大科学计划,在精准对接国家需求、有效支撑国土资源工作、全面提升地质调查服务能力和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姜大明要求,地质调查工作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建设世界一流的新型地质调查局为目标,以实施“三深一土”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战略为主线,加快地质调查结构调整,拓展地质调查服务领域,全力打赢五大地质科技攻坚战,着力深化地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培养优秀地质科技人才,切实肩负起“向地球深部进军”的历史使命。

媒体关注根据网络搜索统计,会议召开后,社会主流媒体和行业媒体、地方网站纷纷报道和转载,已有百余条关于2017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的相关报道及信息,报道速度快、转载数量多,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社会媒体热力聚焦国计民生密切关注地质调查工作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关心地质调查工作成果的应用和影响等。如《人民日报报道,我国能源地质调查海陆并重,前景可期。新华社认为:围绕重要经济区带发展需求,我国持续推动京津冀、长江经济带以及“一带一路”地质调查工作,重要经济区带打“地基”工作成果显著;《中国科技日报》评价,地调成果支撑服务脱贫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这些报道被大量社会媒体转发,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应。二是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协同发展。中国政府网、发改委、国土资源部、交通部以及重要经济区带相关地方政府部门等网站纷纷转载相关报道。三是行业媒体深度解读工作部署。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矿业报等大幅详细报道会议相关内容,展示地质调查工作成果,深度解读会议部署。四是行业单位密切跟进。多个省市国土资源厅/局网站、行业协会/学会、地勘单位均转载了会议相关报道,着重于会议情况、2017年工作部署等内容,体现了对地质调查工作的高度关注与紧密跟进。

 

最受关注主题

1.能源地质调查。

2.重要经济区带地质工作。

3.地调成果支撑服务脱贫攻坚。

4.2017年重点工作部署等。

媒体报道及转载

人民日报、新华社、科技日报,人民网、人民网财经频道、千龙网、中国科技网、经济参考报/网、中国经济网、环球网、中国网、网易、搜狐、新浪、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几十家媒体网站。

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矿业报、中国矿业网等行业媒体和网站。

政府部门及行业单位网站转载

中国政府网、发改委、国土资源部、交通部等,京津冀、长江经济带以及“一带一路”等重要经济区带相关地方政府部门,如浙江、江苏、河南、东北、广西、宁夏等地政府网站;多省市国土资源厅/局,地质工作相关行业学会/协会、地勘单位网站等。

舆论关注

h 2016年中国地质调查取得新进展。中国国土资源报224日讯,在2017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上,中国地质调查局分九方面介绍了2016年我国地质调查工作取得的最新进展。

在陆域能源矿产地质调查方面,2016年页岩气调查获重大突破和发现,13口调查井获得油气页岩气重大突破与发现,开辟了6万平方千米页岩气勘查新区;北方石炭系、二叠系获得油气新发现,开辟了新的勘探领域;北方砂岩型铀矿勘查取得重大进展。

在重要矿产资源调查方面,重点成矿区带基础地质调查圈定找矿靶区500余处,新发现矿产地50余处,为促进形成一批大型资源基地奠定了地质基础。

在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方面,发布了《支撑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地质调查报告》《支撑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地质调查报告》《中国地面沉降调查监测报告》《中国海岸带地质调查报告》《中国海岸带资源环境图集》《中国城市地质调查报告(2016)》。

在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支撑方面,安排15万水文地质调查4.4万平方千米,15万地质灾害调查2.1万平方千米 ;建立了数据采集、管理和服务一体化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与服务平台;建立了地下水信息系统与服务平台等。

在国土开发与保护基础地质支撑方面,开展了土地地球化学调查、国土资源利用与保护基础支撑、地质矿产调查战略规划支撑和国土遥感综合调查等工作,进一步加大支撑服务力度。

在“一带一路”基础地质调查与信息服务方面,搭建了“政产学研用”合作机制,编制国家“十三五”实施矿产资源“走出去”战略规划(2016-2020 年)专题研究报告等,与包括“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在内的27 个国家合作开展了不同比例尺地质地球化学填图。

在地质数据更新与应用服务方面,全国地质资料馆共提供各类地质信息服务超过325万人次;新增20 万个钻孔数据提供服务,总服务量超过60 万个。

在海洋地质调查方面,首次对南海海底地理实体进行系统命名,245个大中型地理实体命名获国务院批准;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提高了重大工程建设保障能力。

在地质科技创新方面,围绕解决影响重大资源环境灾害问题需要的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和关键技术方法,在地层、古生物、地质构造、地质勘查技术、科学钻探等方面取得了新成果和新进展。新发现印度—亚洲碰撞带由挤压到走滑构造转换的重要证据,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取样装备完成优化试制,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技术形成创新体系。

h 2016年度地质科技十大进展公布。中国国土资源报222日讯,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联合发布2016年度地质科技十大进展评选结果。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分别是湖北宜昌震旦、寒武、志留系获得多层页岩气重大发现;基础地质认识创新引领银额盆地拐子湖、哈日凹陷油气勘查重大突破;三稀资源调查评价助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效快捷多指标有机污染物分析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岩溶塌陷监测创新研究为岩溶区大型工程与城市规划建设和减灾防灾服务;中国海域含油气盆地深部油气资源“高富强”地震探测技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估技术方法研究取得新进展;编制完成新一代高精度南海地质地球物理图系;发现地球上最早大型多细胞生物化石;基于“关键隔水层”的煤矿突水预警系统成功预报10余次突涌水。

h 2016中国矿业十大新闻出炉。中国矿业报220日讯,由中国矿业联合会组织国土资源部有关司局、矿业行业协会和相关行业媒体领导、专家和新闻工作者共同评选产生“2016中国矿业十大新闻”近日发布。这十大新闻分别是《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年)》正式实施;习近平考察青海;保护环境前提下搞好开发利用;全球单套规模最大煤制油项目投产;资源税改革71日起全面推行;我国查明黄金资源储量突破万吨大关;中国金属矿业最大宗海外并购项目投产;我国南海发现规模空前“可燃冰”分布区;中国建材行业组建“超级航母”;洛阳钼业成功收购海外铜钴项目;中国石化再次发现世界级油田。

h 第十五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申报工作启动。中国国土资源报0222讯,220日,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理事单位部署了第十五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评奖工作。根据《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章程》,2017年是第十五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评奖年。今年将评选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奖,不多于8人;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科研奖,不多于5人;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教师奖,不多于2人。本次申报截止时间为今年530日,各主管部门、各单位经过个人申请、单位提名和部门审核初评后上报,并将相关申报材料送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秘书处,过期不予受理。申报工作结束后,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将按照《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章程》规定的办法和程序,于今年10月前评选出第十五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并颁奖。

h 2016年度中国海洋十大科技进展揭晓,中国地质调查局一项目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网站220日讯,由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申报的我国大陆架科学钻探在南黄海资源及环境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入选“2016年度中国海洋十大科技进展”。其他九项分别为我国海洋潮流能发电取得领先世界的重大突破;高分三号卫星发射成功;我国科学家首次揭示海马基因组及其环境适应性进化机制;研制基于羟基自由基高级氧化快速杀灭海洋有害生物的新技术;我国科学家首次提出海洋中尺度涡与大气的耦合对维持西边界流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科学家揭示近60年来珠江口地貌演变基本规律;我国组织开展马里亚纳海沟多学科万米综合试验并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我国科学家首次揭示南极板块岩石圈三维整体格架;国内首艘海洋隐身测量无人艇研制成功并投入应用。

海外舆情

h 科学家在澳洲海岸附近发现世界第八大洲。中国日报218日讯,近日,地质学家声称在澳洲以东发现了一块新大陆:西兰洲。西兰洲的陆地面积为490万平方千米,其中94%都浸没在水中,是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陆。提出新大陆说法的11位科学家在美国地质学会上发表了这一研究报告:《西兰洲:地球上隐藏的大陆》,他们请求将西兰洲认定为世界第八大洲。根据其研究,这块陆地具备了成为大洲所需的四个要素,包括岩石类型多样化,关键在于它“相比那些基于海洋地壳的地区海拔要高”。新西兰的GNS科学研究所的一项长达六年的研究发现,该地区海底潜藏着价值成百上千亿美元的化石燃料能源。

    舆情背景1995年地球物理学家布鲁斯•鲁岩迪克造出了“西兰洲”这个词,当时科学家认为这块陆地具备了成为大洲所需的四个要素中的三个要素,地质学家近期通过运用卫星技术和海底重力地图,认为西兰洲是一整块大陆,具备了所有四个要素。

h 2020年几内亚铝土矿产量预计达到6000万吨。全国矿产资源网224日讯,几内亚矿业部长于222日表示,为了满足中国对铝矾土的需求,2020年几内亚高品位铝土矿产量预计超过6000万吨。据统计,西非地区的铝土矿储备量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去年几内亚政府已经对当地铝土矿开发项目投入了20亿美元,今年政府表示希望在三年内将铝土矿的年产量由2015年的1800万吨提升到6000万吨,这还只是一个保守数字。

h 淡水河谷:2016年镍铜钴和黄金产量创下新纪录。2016年第四季度及2016年全年,淡水河谷公司营运表现强劲,铁矿石、球团矿、镍、铜、钴和黄金创下单季及全年产量新纪录。全年镍产量达到创纪录的31.10万吨,较2015年增长2.00万吨;第四季度单季镍产量达到创纪录的8.30万吨。全年铜产量达到创纪录的45.31万吨,较2015年增长2.93万吨;第四季度单季铜产量达到创纪录的12.25万吨。全年钴产量达到创纪录的5799吨,较2015年增长1266吨;第四季度单季钴产量达到创纪录的1600吨。全年黄金产量达到创纪录的48.30万盎司,较2015年增长6.20万盎司;第四季度单季黄金产量达到创纪录的13.70万盎司。

h 世界钢铁协会:中国钢铁产量世界第一。中国日报网224日讯,据乌克兰独立新闻社222日报道,世界钢铁协会宣布,数据显示,1月世界钢铁生产排名再次由中国蝉联榜首,产量6720万吨、同比增长7.4%。排名前十的依次还有下列国家(产量单位:万吨):日本(900+2.7%)、印度(840+12%)、美国(690+6.5%)、俄罗斯(600+11.6%)、韩国(590+3.2%)、德国(360+1.2%)、土耳其(290+12.8%)和巴西(280+14.4%) 

行业动态

²黑龙江地质找矿专项行动实现突破。中国矿业报223日讯,黑龙江省地质找矿三年专项行动实施两年来,累计投资19亿元,开展找矿项目243个,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截至目前已发现大型、超大型矿产地12个,圈定有较大潜力的找矿靶区32个;全省基础地质调查程度由13.7%提升到35.7%。其中,大兴安岭小柯勒河铜多金属矿勘查项目取得重大找矿成果;林口县西北楞石墨矿普查项目矿物量可达4000万吨以上。

²安徽明确12项地质领域科技立项重点。中国国土资源报223日,近日,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发布《2017年度国土资源科技项目立项指南》,其中涉及地质领域的立项重点有12项。包括:开展重大、关键基础地质科学问题和地质调查技术方法的综合研究;开展重要成矿区带的典型矿床研究、深部成矿预测和找矿方向研究,研究深部成矿理论、总结深部成矿规律;加强新能源矿产的地质基础、勘查方法技术和应用研究;开展金属矿产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研究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的开发利用研究;开展典型地层剖面研究与保护工作;加强非震三维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在深部探测和深部找矿中的研究;开展地下空间探测和特深孔(3000米以深)关键性钻探技术方法研究;围绕重要城市经济开发区域,开展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环境承载力评价等综合研究;开展城镇化过程中地质安全保障评价;开展不同类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技术和典型矿区固体废弃物处置方式及其对地质环境影响研究,地下水污染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研究;开展开展土壤污染修复治理技术和农业及农村地质环境的安全性评价方法技术研究。

²河南省新发现5处大型矿产地。中国国土资源报224日讯,2016年,河南省地矿局在地质找矿、地质环境、地质科研等方面都取得新成效,新发现大型矿产地5处,中型矿产地3处。新增和升级重要矿产资源量:金52.8吨、银2377吨、铅锌96万吨、锡1069吨、煤13亿吨、萤石500万吨、石墨290万吨。新发现大型矿产地5处,中型矿产地3处。在新发现的大型矿产地中,“河南省桐柏县老湾金矿整装勘查”项目新增金金属量40吨;“河南省偃龙煤田深部铝土矿勘查”项目,查明铝土矿、硫铁矿及耐火黏土矿,均达大型规模;三门峡崤山地区发现一大型银矿,估算银资源量1175吨;豫南发现一大型碱矿,估算资源量1338.66万吨;在西峡县探获一大型红柱石矿床,初步估算矿物远景资源量大于500万吨,是预期的5倍。此外,卢氏县狮子坪一带锂铌钽矿普查圈定稀有金属矿体67个,提交中型矿产地一处,新发现了具有进一步找矿前景的锡矿体,填补了全省找矿空白。

²山东累计探明煤炭资源量400多亿吨。中国矿业网222日讯,近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截至目前,山东省已发现探明储量的矿种150种,其中,累计探明煤炭资源量400多亿吨,铁矿石量371.72亿吨。《山东省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创新工作规划》核心内容主要是,明确提出了符合山东省实际的“321”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工程。“3”是指绿色勘查与深部探测、绿色开采利用、绿色土地三个重点基础性工程;“2”是指清洁能源、清洁地质环境两个重点应用工程;“1”是指智慧国土一个重点支撑工程。

²陕西省打造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推广示范基地。中国国土资源报221日讯,近日,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陕西省煤田地质集团和西北有色地质矿业集团在西安市举行签约仪式,合作共建陕西省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研究推广示范基地,标志着陕西系统性研发浅层地热能开发应用的序幕正式开启。

舆情背景:据悉,目前陕西已完成全省市级城市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项目,初步查明西安、咸阳、渭南、宝鸡、安康、汉中、商洛、铜川、延安、榆林、杨凌示范区等城市远期规划区浅层地热能赋存的地质条件和基本特征,并评价了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适宜性及资源潜力等。根据调查成果,全省11个大中城市中,在考虑土地利用系数条件下,综合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冬季可获得换热功率为4.43×107千瓦,可供暖面积为6.00×108平方米(相当于每年冬季可节约用电1309亿度);夏季换热功率为7.09×107千瓦,可制冷面积6.90×108平方米(相当于每年夏季可节约用电1278亿度)。

²西安地调中心荣获国家发明专利。中国地质调查局网站222日讯,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申请的发明专利——“地质资料信息集群机理与接口聚合系统”,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证书(专利号ZL201210325799.2)。该专利采用面向用户群体、面向数据资源、面向协同服务的架构思想,以“推—拉—接—送”为核心驱动,构建了具有普适性的地质大数据集群堆栈模型与服务系统。经多方验证,该专利可适宜于海量地学空间数据的组网汇聚、跨平台互联对接、大数据分布式存储与发布等应用场景。

 

 

投稿人:崔熙琳


 

 

 

 

 

 

 

 

 

 

地调舆情DI DIAO YU QING

本刊物由地学情报综合研究与产品研发项目支持

2017年第05期(总第223期)

主编:雒毅

联系电话:(010)66554979

副主编:方秋芸  崔熙琳

联系人:雒毅

责任编辑:李瑞

电子信箱:zxfw@cgl.org.cn

审核:单昌昊  李淑英

单位主页:http://www.cgl.org.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

邮编:10008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