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地学文化动态2015年第4期
详细信息   期数:2015年第4期(总第38期)    来源:综合研究室    发布日期:2015年4月20日

    


    


    
    
    

    

    

内部参考

                                                      


    

地学文化动态


    

2015年第4期(总第38期)


    


    


    
    
    

    

    

联合主办

  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党委


    

 中国地质图书馆                  2015420


    

 


    

 



    


    

文化研究


    

·论美国地质科普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臧小鹏  周进生


    

文化推介 


    

·  ………………………………………………………… 


    

·水调歌头·利川行……………………………………………王正和


    

徽志解读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徽志解读


    

文化人物


    

·张亚明



    

    

文化研究


    

论美国地质科普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


    

臧小鹏  周进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一、地质信息产品为全社会服务渐成趋势


    

地质知识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要认识我们的周围,大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小至我们脚下的大地、远处的山石,均需要地质知识。我国早期地质知识的传播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在《管子·地数篇》中说到,“上有丹砂者下有黄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铅、锡、赤铜,上有赭者下有铁[1]”。这几条找矿规律,是根据当时矿床中矿物的分布,找出了矿苗和矿物的共生规律,从而为古代找矿事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近年来,地质知识以多样形式得到传播:地质公园、科普基地的相继建立,可以更近地感受地质的魅力;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地质科普知识的传播形式更新颖、内容更丰富。但现实问题也随之而来:“现在公众都普遍具有一定的科普知识基础,加之文化程度不同,科普报刊和著作想要适应各方是不太现实的[2]。对此,中国地质调查局在2012年提出“切实转变观念,勇于打破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自我服务的内部循环体系,实现从传统的提交地质成果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转变”。2013年强调“不断完善产品服务体系,设计、生产、发布一批服务产品”。20145月,在《关于加快推进地质信息共享服务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构建地质信息服务体系、完善地质信息服务产品体系,依据不同需求,按照地质信息相互关系分类组成系列服务产品”。2015年提出的“九大计划”中的第八大计划——地质数据更新与应用服务计划,明确提出“依托‘九大计划’,在统一标准规范下提供服务。不断完善、丰富地质信息服务产品体系,开发、制作通俗易懂的普适性产品和权威专业性产品”[3]。这就为进一步提升地质调查工作在全社会的作用奠定了基础。本文借鉴美国地球科学教育项目、培训计划,分析差距,并提出进一步推进我国地质科普教育的政策建议。


    

二、美国地质科普教育及其特点


    

美国对地质科普教育非常重视,为了培育新一代地质科学家,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4]NRC)专门成立了“联邦地球科学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趋势研究委员会”,指导、监督和检验联邦机构的教育和培训工作;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受教育者,根据其大脑发育程度和接受知识的特点,设计不同的产品内容和表达形式。这些机构成立的时间、目的和相关项目支持如下表所示:


    

1  美国联邦地球科学教育项目及培训计划


    

    
    
    
    
    
    
    
    
    
    
    
    
    
    
    
    
    
    
    
    
    
    
    
    
    
    
    
    
    
    
    
    
    
    
    
    
    
    
    
    
    
    
    
    
    
    
    
    
    
    
    
    
    
    
    
    
    
    
    
    
    
    
    
    
    
    
    
    
    
    
    
    
    
    
    
    
    
    
    
    
    
    
    
    
    
    
    
    
    
    
    
    
    
    
    
    
    
    
    
    
    
    
    
    
    
    
    
    
    
    

    

机构


    

项目


    

成立


    

时间


    

目的


    

对象


    

美国农业部


    

4-H环境教育/地球科学项目


    

1902


    

增强青少年的科学意识、技能和知识,增加其用科学技术为社会做贡献的意识。


    

青少年


    

美国地质调查局


    

夏季野外训练合作项目


    

1965


    

从野外宿营负责人那里征集优秀学生提名,然后USGS在其研究部门为这些候选人找到相应的科学家来与其合作,一起共同完成一个有意义的地球科学研究项目。


    

大学生


    

国家地质填图项目


    

1996


    

通过适当的科学方法来教授学生有关地质填图的技能。


    

高年级的本科生、研究生


    

青年实习项目


    

2010


    

帮助学生通过实习和项目更好地学习地球科学。


    

高中生、本科生、研究生


    

水文技术人员实习项目


    

2010


    

该计划旨在刺激在校大学生对水文科学持续的学习兴趣,建立一个为美国地质调查局不断补充新生力量的训练有素的预备队伍。


    

在校大学生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本科地球科学科研体验项目


    

长期


    

项目


    

资助本科生参与研究项目。


    

本科生


    

全球学习和观测以改善环境项目


    

1994


    

提高学生对环境和地球系统科学的认识。


    

学生


    

地球科学教育项目


    

1997


    

支持地球科学教育计划,提高从事地球科学研究的学生数量,并拓宽弱势群体的参与。


    

学生


    

提高地球科学多样化项目


    

2002


    

提高非裔美国人、西班牙裔美国人、美国土著人、太平洋岛土著以及残疾人对地球科学的参与度,并增加弱势群体对地球科学的感知。


    

少数群体、残疾人


    

地球科学教师培训项目


    

2006


    

提高初、高中学生在地球科学知识方面的素质。


    

初、高中生


    

地球科学博士后奖学金


    

2008


    

为研究人员提供入职前的研究和教育的经验,这将有助于他们在科学领域建立领导者地位。


    

博士后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重力恢复和气候实验项目


    

2011


    

提高教师与学生对地球历史、地球系统科学以及全球气候变换的认识。


    

学生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


    

与少数族裔服务机构的教育合作项目


    

2001


    

提高接受培训的人数,特别是来自弱势群体的人数。


    

本科生、研究生


    

 


    

 


    

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


    

地球科学学生在公园项目


    

1996


    

让实习生参与到国家公园的研究和实习活动,为公园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提供帮助。


    

实习生


    

1826岁)


    

地球科学教师在公园项目


    

1996


    

在当地社区、学校和公园之间建立长期关系,进行学习交流和科学研究。


    

教师


    

国家


    

化石日


    

2010


    

促进公众对化石的认识,提高化石的科学和教育价值。


    

学生


    

美国能源部


    

应用地球物理暑期体验项目


    

1983


    

为学生开展为期6周的地球物理勘探和基础与应用研究领域的野外工作方法培训。


    

本科生、研究生


    

本科生实验室实习项目


    

1999


    

通过为学生提供在能源部实验室体验的方式,以及专业的开发工作室和科学讲座与研讨会来鼓励学生从事STEM职业。


    

本科生


    

科学研究生奖学金项目


    

2009


    

为相关领域做基础研究的学生提供3年的服务和帮助。


    

研究生


    

资料来源:孕育下一代地球科学家:美国联邦教育培训计划(2013)


    

除此之外,美国的网络地质科普教育产品也十分详实。以美国地质调查局为例,它将地质科普教育资源细化为三个阶段,分别为K6(幼儿园—6年级)712(初一—高三)Undergraduate(本科),以年龄作为划分标准,并分类提供产品。


    

2  美国地调局在线地质科普教育资源分类


    

    
    
    
    
    
    
    
    
    
    
    
    
    
    
    
    
    
    
    
    
    
    
    
    
    
    
    
    
    
    
    
    
    
    
    
    
    
    
    
    
    
    
    
    
    
    
    
    
    
    
    
    
    
    
    
    
    
    
    
    
    
    
    
    
    
    
    
    
    
    
    
    
    
    
    
    
    
    
    
    
    
    
    
    
    
    
    
    
    
    
    
    
    
    
    
    
    
    
    
    
    
    
    
    
    
    
    
    
    
    
    
    
    
    
    
    
    
    
    

    

1


    

Primary Grades


    

(K6)


    

低年级阶段


    

1


    

“你是科学家吗?”简单地学活动,为K2年级室内活动


    

2


    

校园地质


    

3


    

矿床的生命周期


    

4


    

收集岩石


    

5


    

有关岩石和矿物与常用的地质学术用语


    

6


    

旧金山湾地区的岩石和地质


    

7


    

环境中的矿物


    

8


    

矿物资源:走出地面,走进生活


    

9


    

矿物质在工作场所的使用


    

10


    

首都的建筑石料


    

11


    

运动中的矿物


    

12


    

黄金:为什么它是如此重要的矿物质呢?


    

2


    

Secondary Grades


    

(712)


    

第二阶段


    

1


    

校园地质


    

2


    

关于矿物质的使用和查找、识别


    

3


    

收集岩石


    

4


    

金属回收


    

5


    

宝石


    

6


    

矿物质统计和信息


    

7


    

矿床的生命周期


    

8


    

岩石和矿物


    

9


    

旧金山海湾地区的岩石和地质


    

10


    

矿产资源在线空间数据


    

11


    

矿产物质的发展历史


    

12


    

环境中的矿物


    

13


    

矿物资源:走出地面,走进生活


    

14


    

矿物在公共场所的安全利用


    

15


    

首都的建筑石料


    

16


    

活动的岩石:地球的陆壳


    

3


    

Undergraduate


    

本科教育


    

1


    

短期课程介绍:关于定量矿产资源评估


    

2


    

铀资源/储量


    

3


    

校园地质


    

4


    

美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规划


    

5


    

矿物质统计和信息


    

6


    

矿产资源数据系统


    

7


    

历史上的矿物


    

8


    

从抛掷物到微处理器——工业矿物的影响


    

9


    

矿床模型


    

资料来源:美国地调局网站


    

    与美国地质科普教育相比,我国更加重视课程教育、硬件教育,产品单一,不能满足不同教育对象的需要。课程教育主要以大中专院校的开设的课程为主,目前,我国设有地质专业院校/153个,高校成为发展地质学科的主力军之一[7]。硬件教育主要是地质科普基地建设,从2009年开始,我国国土资源部共命名可以独立开展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基础地质、地质环境、地质灾害、测绘科技等国土资源领域国情教育和科学技术普及活动的场所139个,其中科技场馆类46个,资源保护类74个,科研实验类19个。2000年以来,我国建成了31个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数量更是达到240个,这些为宣传地质知识,保护地质遗迹景观和生态景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软件教育产品不足,纸质产品限于大众化科普,且多是舶来品;网络上的科普频道多是概念传播,不分读者群,少有进一步知识的链接。


    

另外,美国重视地质科普教育工作,设有专门的指导委员会监督和指导,联邦机构的计划和项目根据不同人群采取不同教育模式和培训计划,项目和计划也得到了各部门的长期支持。相比之下,我国各部门以“单边作战”为主,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沟通,也没有形成长期的培养计划。


    

三、推进我国地质科普教育工作的建议


    

我国的地质科普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伴随着地质调查成果社会化服务不断扩展,满足不同受众的产品供给,培养不同群体的消费习惯,使各类人群关注地质产品、地质信息成为生活常态。这需要广大地质工作者和相关人士付出巨大的努力,同时需要政府在政策的上加以倾斜,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支持、鼓励地质产品、地质信息的生产者、消费者。


    

(一)根据不同受众,细分产品及表达


    

我国地质科普教育的主要受众是学生,以此为例对其表达内容和方式进行三个群体划分:


    

第一群体:幼儿园至小学六年级。这一阶段的群体为接受学龄前教育及初等教育的儿童。形象思维是这个阶段的思维特点,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东西比较注意,通过游戏或者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可使得他们加深印象。在想象力和注意力方面,此阶段的儿童随年龄增长逐渐能按要求进行想象,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目的性和有意性。针对这一群体大脑发育特点,表达方式应有如下特点:词汇由易到难,层层深入。首先是讲述最基本的地质学名词,其次是介绍一些矿产,使用词和句子,要求掌握一定量的基础词汇。为了使儿童不会有太大的抵触或畏难情绪,配以生动的图片,正确引导儿童的感性认识,激发想象力。


    

第二群体:初中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和物理知识,但基于国内应试教育的客观现状,他们更多的是以应试的思维去理解科普知识。这将有碍于思维的拓展和创造力的培养,同时也偏离了科普的初衷。针对这些特点,在表达方式上除了保留原有的趣味性和基础性的地质知识外,通过引入了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的方法,将不同类型的矿石及矿产分布进行对比并做简单介绍,激发发散性思维能力。


    

第三群体:本科及成年群体。相较于前两个群体,他们掌握的知识学术性、专业性比较强,应提供用来研究和查询的具体数据。这一阶段的受众无论在语言、逻辑、以及思维方式上,相较于前两个阶段更加成熟和独立,对事物的判断也更趋于理性。所提供的科普产品应符合“工具书”的作用,产品应尽可能地详实和具体,以供该群体查阅。


    

(二)唤起内在兴趣,聚集各类人才参与


    

地质科普是一门待开发的领域,也是一项待挖掘的产业,有古生物学家曾估计,仅古生物科普产业化前景即可达上亿元;深度开发的类似侏罗纪公园等的影视作品,电视播放的探索类节目,均与地质知识密不可分,据称美国仅探索频道每年的收益就达10亿美元之多。为满足提升全民素质的需要,扩大地质信息的应用,更好地服务于各类地质知识的受众,亟需地质科学家将其专业成果转换成普通大众读得懂、看得明白、会应用于生活实践的产品;也需要大量有志于科普工作的学者、科幻作家等,利用他们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想象力,创作适于各年龄段的作品;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普及,产品表达方式的不断创新,还需要懂得多媒体制作、网络传播的技术人才,以满足不同形式、不同介质的产品需要。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宣传地学知识、开发地学成果,为更多的社会公众服务。


    

筹建跨行业、部门的委员会,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成果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明确科普的法律依据和重要性,统计各部门有关地质科普活动,研究地质科普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设立具体项目以及相关评定标准,为科普基地建立夏令营、冬令营提供指导性意见。与此同时,要加强跨部门的合作力度,搭建良好的人才交流平台,鼓励人才流通。通过地调机构与科普作家协会合作,设立“创作基地”,加强科普创作队伍建设,推进科普创作事业。政府部门间,如教育部与国土资源部,科技部与国土资源部,中国科协与国土资源部,国家地震局与国土资源部等密切合作,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共同筹划地质科普教育大纲,广泛吸引社会团体、感兴趣的人才参与其中,为地质科普教育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打下人才基础。


    

(三)制定扶持政策,稳步推进地质科普教育事业发展


    

地质科普教育在一定时期内具有较明显的公益性特点,初期必须在人才培养、产品生产、产品推广等方面给与政策扶持。对于地质科普人才的培养,应鼓励地质科技工作者投身地质科普事业,在产出专业性成果的同时推出可以为大众接受的普适性产品,并在出版时给与优惠;对于有产品销售收入的科普产品给与一定比例的收益分成。鼓励地质科技工作者投身中介服务组织,集成、开发专业性成果为大众化产品;吸引有多媒体制作特长的人才与地质科技工作者合作,共同推出形式多样,可以在互联网等新兴媒介展示、销售的产品。在销售渠道方面,以税收优惠政策拓展一般市场,开发新的专业市场。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的探矿理论[J].西部资源,2012,(6)


    

[2]李军.我国地质科普事业的百年历史[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3]http://www.cgs.gov.cn/xwtzgg/jrgengxin/29354.htm2015.2.9


    

[4]http://en.wikipedia.org/wiki/National_Research_Council_(United_States),Page14-17,2015.3.20


    

[5]http://www.nap.edu/catalog/18369/preparing-the-next-generation-of-earth-scientists-an-examination-of,2015.3.20


    

[6]http://education.usgs.gov/,2015.3.21


    

[7]余际从.我国地质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1


    

 


    

 


    

 



    

    

文化推介


    

 


    

    中国地质调查局


    

味道是可以储存记忆的。偶尔闻到曾经熟悉的味道定会勾起许多的回忆。于是,我总是在味道中沉溺。总会因为一种味道突然就怔住,去翻寻记忆。
   
现在想起来最早的一份回忆,是小学时候,搬家转学后,上学路上的饼干香气,同伴的小朋友并没有特别的表示,我却每天都喜滋滋地嗅着这份甜蜜去上学,也算在陌生环境中排解寂寞的方式,暗自欣喜。小孩子的世界很快就熟络起来。后来问起了,谁也说不清那股甜甜的味道来自哪里,竟如我自己一人的小秘密般,只压在自己的心底。童年,甜蜜的味道。
   
那一年,北京,中财,矮旧的,被丁香花包围着的平房教室,我们的选修课“宋词鉴
赏”。那位女老师是让我印象深刻的老师之一,淡淡地讲着,那样的气质也绝配了宋词的意境,忘记了当时的讲课内容,却记住了那种场景,以致,我之后想起来的,就是如梦境般的感觉。她告诉我们,文学中的丁香都是形容细碎的哀愁,就像那结着丁香愁怨的姑娘。我们下课后便一拥而上去看那如愁怨般的丁香。还记得,当时,我们几个女生刚刚洗完澡,头发上的香波味道,以及丁香花的香味,现在还能嗅得到。那是青春,湿嗒嗒的味道。
   
再后来,有了属于自己的味道,第一次拥有正牌香水,“一生之水”的味道就占据了我的心,那时候的那个他说,我就应该是这个味道的,现在想来,他是懂我的,虽平常嘻嘻哈哈、吵吵闹闹,但我的性格始终还是淡淡的、不争不抢的。也曾用过别的牌子,但没有其他的味道能让我回归内心,沉静而安逸。那是我对爱情态度的味道。
   
随着大宝的来临,我戒了香,女友却说我有种冰激凌的香甜。哺乳期因为乳腺炎发了多少次烧,我已记不起来了,但始终贪恋大宝身上的奶香味,尽管自己憔悴虚弱,也一再坚持,坚持到23个月断奶。其实,我就是闻不够那种味道,害怕味道消失。那种幸福的被需要的味道。
   
大宝一天天长大,我也渐渐又有了自己的时间,香水也又重见了天日。只无奈,婆婆和胖子都闻不得香味,也多为摆设。只因有天挤公交周遭空气实在污浊,又开始用我的“一生之水”。曾经的味道,还是那般简单、清新,可以让心沉静。现在的我依旧喜欢,如水细流,地久天长。这是品味生活的味道。
   
还有最难忘的妈妈的味道。妈妈逝后,整理她的东西,一件还能闻到她常用香水的味道的衣服成为我的珍藏。我抱着那件衣服入睡,还像妈妈拥着我一样,很久很久,直到味道全部消失,不舍得洗。后来的后来,爸爸把原来的房子卖掉,重新开始他的生活。妈妈的东西也所剩无几,妈妈的味道再也难寻。那是我记忆中的味道。
   
对味道敏感,其实对生活也是敏感的。每一段细碎的过往总会在脑中盘旋不散,但成长就是这样,过往总会以最美丽的姿态重现,所有的不美好早已被记忆所屏蔽。让一段味道记录一段心思,细细嗅,闭上眼,微笑。


    

 


    

 


    

 


    

水调歌头·利川行


    

王正和


    

利川秋来晚,山青水碧蓝。


    

苍穹万里无云,蔚空纯碧如染。


    

自然泼墨如画,神笔缀出重山,风流数不完。


    

瀑布水悠远,百尺挂前川。


    

 


    

青山翠,碧水泛,浮云卷。


    

罗盘铁锤盐酸,野外寻清闲。


    

谁道尽是辛劳,逍遥堪比神仙,自在山野间。


    

期故地重游,能有佳人伴。


    

 


    

注:利川,县级市,隶属于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徽志解读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徽志解读


    

   


    

  


    

    主题图案由代表山石等奇特地貌的山峰和洞穴的古山字,代表水、地层、断层、褶皱构造的古水字和代表古生物遗迹的恐龙等组成,表现了主要地质遗迹(地质景观)类型的特征,体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简洁醒目,科学与文化内涵寓意深刻,具有中国文化特色。



    

    

文化人物


    

张亚明1955年—),安徽省萧县人,笔名萧枫。中国作家协会、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纪实文学学会、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先后为《中国矿业报》首席记者,《中国报告文学》《中国作家》杂志编辑,《中国大纪实》编委,《时代中国》副主编,《赢在中国图书创作联盟》高级合伙人、总编辑,现为《中华名家》杂志副主编。


    

发表文学作品400多万字,先后著有报告文学集《旋转的人生坐标》《人生的雕塑》《酒星灿烂》《歌颂与诅咒》《苍天无泪》《张亚明地矿报告文学集》《圣火与锁链》《卑微与崇高》和《权利与良心》等10部,长篇报告文学《国家决策:解码“第三极”》《中国:跨世纪大调查》《中国牌矿工》《生命成长的“伊甸园”》《卓越的追求》和《权利与良心》6部,文化散文集《灵魂的悸颤》1部,电视专题片9部,新闻作品集《历史与现实的交响》为高等院校新闻传播专业辅导教材。先后20多次获政府嘉奖和国家级及省、市各类奖项。


    

 


    

 


    

 


    

 


    

 


    

 


    

 



    

《地学文化动态》征稿启事


    

《地学文化动态》是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党委和中国地质图书馆主办的不定期刊物,本刊以推动地学文化研究和地质行业文化建设为主要宗旨,力图为社会各界进行地学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的平台。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发挥好本刊作用,现面向国内专家、学者诚征稿件,敬请各位不吝赐稿。


    

内容要求:


    

本刊以地学文化理论研究和地质行业文化建设类文章为主,主要设有文化研究、文化人物、文化推介、徽志解读等栏目,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及同仁赐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并推荐到相关报社或期刊登载。来稿恕不退还。


    

联系方式:


    

1.通信地址:北京8324信箱《地学文化动态》编辑部,邮编:100083


    

2.电子邮箱:dxwh@cgl.org.cn


    

3.联系电话:010-66554913


    

4.联 系 人:崔熙琳


    

 


    

 


    

地学文化动态 DIXUE WENHUA DONGTAI


    

2015年第4期(总第38期)


    

 



    

    编:史                        联系电话:(010) 66554913


    

责任编辑:崔熙琳                  联 系 人:崔熙琳


    

    核:单昌昊                          真:(010) 66554908


    

    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     电子信箱:dxwh@cgl.org.cn


    

    编:100083                      单位主页:http://www.cgl.org.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