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地学文化动态2014年第12期
详细信息   期数:2014年第12期(总第34期)    来源:综合研究室    发布日期:2014年12月20日

    

                                                     地学文化动态


    

2014年第12期(总第34期)


    


    


    
    
    

    

    

联合主办

  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党委


    

 中国地质图书馆                  20141220


    

          目


    

格言警句


    

· 中国地质调查局廉政格言警句佳作摘选


    

文化研究


    

· 加强海洋地质文化建设  促进海洋地质事业发展


    

………………………………………………………王玉清   


    

文化推介 


    

· 2014年“全国国土资源优秀科普图书”荐评


    

文化在行动


    

    · 《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创刊等8


    

徽志解读


    

·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徽志解读


    

文化人物


    

· 赵尊秀



    

    

格言警句


    

中国地质调查局廉政格言警句佳作摘选


    

编者按:为进一步推动廉政文化建设工作,营造廉荣贪耻的良好氛围,自201210月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了廉政格言警句征集活动,局机关及局属各单位踊跃参加,共征集廉政格言警句1363条,其中不乏警醒人心之语。故此,本刊将每期摘选部分佳句刊载,以资共勉。


    

贪欲害党害国害家人;


    

清廉立党立国立家庭。


    

——姜玉池


    

收礼关  社交关  人情关  关关皆守;


    

求真风  务实风  廉政风  风风俱正。


    

——黄丹丹


    

脚踏青山绿水;心怀清廉之心。


    

——曹建文


    

树岩溶廉洁之心;


    

行岩溶廉洁之事;


    

做岩溶廉洁之人。


    

—— 


    

竹之品质,在于正直;


    

人之品质,在于廉洁。


    

——苏春田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文化研究


    

加强海洋地质文化建设


    

促进海洋地质事业发展


    

王玉清 李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事业单位文化通常称为组织文化,是事业单位在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独具自身特色的一整套价值观念、发展理念、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等的总和。优秀的组织文化具有巨大的魅力,它不仅有很强的凝聚力、激励力、约束力,更发挥着纽带作用和辐射作用,可以形成强大的力量,使组织成员热爱组织、忠诚于组织,愿意与组织同舟共济、共同发展,推动组织持续健康发展。同时,组织文化在形成的过程中,也是全方位塑造组织集体作风和组织性格特点、使组织全员提升自我的渐进积累的过程。


    

在新的历史时期,海洋地质事业要不断向前发展,需要对长期工作实践中形成的优秀组织文化进行系统地梳理、总结和提炼,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以构筑海洋地质工作者共同认定的宗旨、使命、 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观,满足职工在精神和心理方面的追求,使职工将成就海洋地质事业与个人价值的实现统一起来。培育、塑造以增强事业使命感、团队凝聚力为主要核心的海洋地质文化,使之成为海洋地质事业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


    

一、海洋地质文化的作用和建设的必要性


    

(一)海洋地质文化是海洋地质事业发展的“灵魂”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以下简称“广海局”)在长期以来的事业发展中积累沉淀了很多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有利于增强队伍凝聚力、感召力和战斗力的文化理念和精神风貌,这些独特的文化成为其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推动海洋地质事业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50年的奋斗发展历程中,广海局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出色完成各项任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从开创之初就有着正确的价值观和组织精神引导,从而将队伍锻炼成为一支吃苦耐劳、团结奋斗、敢打硬仗、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行业风貌的地质勘查“铁军”,并逐步形成了“团结、求实、开拓、奉献”的广海精神以及“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地勘行业精神。尽管这些文化是自然形成而又无形的,却为海洋地质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障和良好的工作环境。


    

(二)海洋地质文化是新时期海洋地质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广海局担负着国家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与综合性海洋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海洋地质调查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每个不同专业的业务所、每艘调查船甚至每道工序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因此,“同舟共济”是对海洋地质调查工作一个最直观的描述。出海调查的科学考察队伍,是一个由多专业、多部门组成的临时性工作团队,不仅有保证船舶航行安全的船舶驾驶等方面的工作人员,还有具体从事海上资料采集的技术人员以及后期进行实验测试分析和数据处理解释等不同专业、不同部门的科技人员。此外,海上工作充满着各种不确定因素和风险性。在茫茫的大海上,面对瞬息万变的海况,突如其来的热带风暴、星罗棋布的浅滩暗礁以及在主权争议海区来自他国的武装威胁、重重干扰等所带来的种种风险,如果没有精诚团结、通力合作的团队精神,很难完成工作任务。因此,要通过优秀的海洋文化建设,培养造就一支具有强烈事业使命感和工作责任心以及良好团队合作精神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建立起海洋地质事业发展的“灵魂”,才能适应海洋地质调查工作发展的需要。


    

二、海洋地质工作特点


    

(一)难度高、风险大,不确定性因素多


    

海洋地质工作常年与大海打交道,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与陆地地质工作相比较,海洋地质工作通常野外工作持续时间长、作业区域跨度大,受海况天气影响大,具有极大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海洋地质工作者以海为家,常年工作、生活在海上。一般每年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出海工作,每次持续时间1-2个月,甚至长达6个月。此外,相对于商船而言,科学考察船行驶的“路径”更为特别。一方面,科学考察船经常会在某个固定的小区域内长时间作业,任务都在指定区域内,没有什么回旋余地,不能绕开海况恶劣的区域;另一方面,科考船吨位一般都不大,稳定性较差,更易受天气海况影响。海洋地质工作的过程中,风浪、涌浪甚至海流都会对工作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为无论是物探作业还是地质取样作业,对海况都有一定的要求,物探作业资料质量好坏基本上与浪高成反比,难以避免地要直接面对风云突变的天气,迎接狂风巨浪的种种考验。由于是室外作业,大风浪造成的船舶摇摆颠簸会增大作业难度,并产生不安全的因素。海况差时,经常有涌浪打上工作平台,后甲板的作业人员不得不绑着救生绳工作,膝盖以下都泡在海水里,艰辛程度可见一斑。如若该区域海况恶劣甚至有灾害性天气出现,只能暂时离开工区避风,而因天气因素等待的时间则会影响到下一个航次任务的完成,所以,只能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最终还是回到指定区域完成作业任务。


    

(二)环境特殊、生理、心理压力大


    

俗话说,行船跑马三分险。这个“险”字,充分说明了海洋地质工作的艰苦性、危险性特点。海上工作人员承受的压力是陆地工作人员所难以想象的。科考船空间狭小,堆满了各种船舶设备和调查设备,工作和生活场所狭窄局促,供人活动的空间极为有限,科考人员只能24小时待在船上,变幻多端的海洋天气,突如其来的热带气旋,突然发生故障的设备仪器,科考任务的繁重,时间要求的紧迫,以及与陆地隔绝,漂泊海上的孤寂感,极为枯燥、单调的生活……海况恶劣时,船舶摇摆剧烈,人员连站立、行走都很困难,却还不得不忍住不适坚持工作。科考人员经常是工作台边放一个垃圾袋,一边呕吐,一边坚持工作。海上工作,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工作条件,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是巨大的挑战。


    

(三)工作科技化程度高,人员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能力。


    

海洋科学考察工作主要依靠高精尖的仪器设备和先进的调查手段,科考船上配备大量进口的精密仪器设备,地质取样等工作也对专业化水平要求很高。虽然出航前都要经过精心的备航和细致的检修,并准备备件,但仪器设备,甚至船舶设备在海上突然发生故障的情况还是难以避免。而海上作业出航成本昂贵,且任务重、时间紧,不允许耽误时间返航靠岸修理或更换设备。所以要求海上从业人员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自行应付突发的各种设备故障。


    

三、海洋地质工作特点对文化建设的特殊要求


    

海洋地质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海洋地质工作者不但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在性格品质上,还要不惧危险,英勇无畏,吃得了苦,耐得住单调寂寞,忍受得了特殊环境下生活和工作条件的艰苦和恶劣。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毅力,内心没有对事业的热爱、执著的追求,很难克服这种种困难,长期坚持在海上工作。


    

广海局具有知识性、个体化、多样化和极富创新精神等特点,对自身个人价值实现期望值较高,渴望通过工作上的成就来充分展现个人才智,实现自我价值。自我价值实现,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性收入上,在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结构中,成就激励和精神激励的比重远远要大于金钱等物质激励。针对这一特点,在海洋地质文化体系建设中,一方面要保留、吸收原有传统核心价值观中的精华, 将“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等精髓理念秉承并发扬光大,将其根植于新的文化体系中;另一方面,也要与时俱进,赋予其新的内涵,特别融入职工个人价值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空间、事业成就等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这些因素,如对人的尊重与理解、单位事业成就与职工个人价值实现的统一等,融入“人本关怀”、“激励与竞争”等理念,让职工获得工作事业上的成就感、满足感与精神上的鼓励,这将会更有效地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建立起适应新形势要求、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组织文化体系。


    

三、海洋地质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及措施


    

组织文化由精神层、制度层、行为层和物质层四个方面的内容共同作用形成。理念是组织文化的核心,是指导一切的思想源泉;制度是理念的延伸,对行为产生直接的规范和约束;物质文化是人的感官能直接触及到的,是企业文化最直观的表现形式;而理念、制度以及物质三个层次都要通过行为才能表现和实现。因此,在设计海洋地质文化时要注重四个层次并重,并根据文化现状,有针对性地重点解决目前组织文化中存在的问题。


    

(一)精神文化建设


    

海洋地质文化建设中,应当将处于组织文化核心的精神层面作为重点,将目前组织文化中组织宗旨愿景、使命追求、共享价值观等缺失或没有明确的内容补充完善,并向职工大力宣传,这有利于统一职工的思想和目标。


    

第一,明确组织宗旨。高举地质找矿新机制和“358”目标两面旗帜,针对新时期海洋地质工作的特点,以“国家权益、矿产资源、地质环境”为业务中心,坚持资源与环境并重,积极开展新能源和后备矿产资源基地的调查与评价,促进海洋地质找矿新突破;提高我国管辖海域的地质调查程度,提高我国海洋地质工作的科技水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保护海洋环境,推动地球科学发展。


    

第二,坚守组织使命。作为海洋地质调查“野战军”,广海局要加大海洋地质队伍战略性结构调整力度,逐步组建一支人员精干、装备精良的国家海洋地质工作队伍,最终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国内一流的海洋地质调查研究机构。


    

第三,培树核心价值观。牢记神圣使命,勇担历史重任;再续奋斗精神,追求事业成功,实现精彩人生,开创海洋地质事业新高峰。


    

(二)制度文化建设


    

海洋地质文化在制度层面建设上,尤其在制度制定上,要与组织的核心价值观相一致,将文化理念渗透到各项规章制度中,通过制度的严肃性和强制性来实现其文化价值取向,并通过制度的稳定性与长期性使文化理念在职工心中不断内化。同时要更好地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完善竞争激励机制,为单位的长远发展提供制度层面的保证。


    

第一,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在管理制度制定与实施的过程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既要强调对职工的规范管理,又要通过各项制度体现出对职工的尊重、理解,以凝聚人心,调动职工的潜能。


    

强化民主管理。出台发展改革相关制度和事关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前,开展专题调研,充分听取民意。对实施过程中发现不尽如人意的政策措施,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


    

研究制定新进人员、野外一线人员学习培训制度;修订完善职工教育培训办法;充分利用各种培训资源和渠道,聘请系统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广海局授课,选派技术人员出国培训,提高职工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建立健全单位内部各层级立体沟通体系,为职工提供交流、倾诉的平台。可以通过谈心活动、职工代表大会、座谈会、办公自动化系统讨论组等多种方式、多个渠道了解职工的各种意见和建议,给职工提供倾诉的渠道,使其能充分表达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第二,完善职工激励制度。事业单位由于体制问题,现行的激励机制仍然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激励机制先天不足,作用不明显。激励机制除了要考虑经济性的因素,如根据单位的具体特点,制定出公平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实行绩效工资制度;为职工提供交通车、工作餐、健康体检、疾病保险等福利待遇以外,作为以“知识型”员工为主体的科技单位,还要重点考虑非经济因素的激励,把握好职工深层次的心理需求,进行成就激励、能力激励、环境激励,如给职工提供个人价值实现的机会和平台,给予职工更为人性化的尊重和关怀等。


    

建立合理的薪酬绩效考核体系。根据海洋地质工作的特点,在设计岗位薪酬制度框架时,应突出海洋一线科技工作者的重要作用,绩效工资向基层一线倾斜,鼓励一线职工克服困难,完成艰巨的任务。对于船员、技工等海上一线工勤类职工,选送参加各类劳动技能培训,并组织劳动技能竞赛,让海上一线工勤类职工也有机会展现能力、积累经验,通过不断提升自我得到发展与晋升的机会。


    

建立鼓励职工成才的教育培训体系,鼓励职工参加各类深造学习,如学历再教育、出国交流与培训、岗位培训等。完善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产学研结合的培养平台,拓宽技术人员参加国际合作项目和到国外地质调查机构、研究院所工作学习的培养渠道,全面提升人才队伍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三)行为文化建设


    

首先,落实安全文化。因为海洋地质工作巨大的风险性和不可确定性,海洋地质调查行为文化建设中要特别关注安全文化的建设。尽管目前广海局关于安全的行为文化已经有很多,但仍然不能掉以轻心。如何让每一个职工都真切地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自觉自愿地认真遵守每一项安全规定,严格按安全规定执行每一项操作规程,是当前安全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其次,构建团队文化。海洋地质工作多学科、多功能的特点要求在海洋地质文化建设中必须要重视和加强团队文化建设。海洋地质工作需由不同部门、多个专业的人员来共同配合协作才能完成,对部门之间、职工之间的协作要求程度高,团队文化的良好构建对于提高职工的执行力、完成工作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注重发挥团队的整合优势,加强各部门、职工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在团结协作中互相配合、优势互补。


    

第三,丰富文体活动。在开展文体活动时应充分考虑海上工作的旺季与淡季之分,利用工作休整期“见缝插针”地开展文体活动。每年的1月至8月,是海况较好,适宜开展海上资料采集任务的黄金时期,9月至10月则是各室内科研单位出成果的集中攻关期。因此,开展文体活动应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采取“见缝插针”、分散集中、“重心下移”的方式,提倡各个基层单位根据自身实际,灵活机动地开展文体活动,以提高职工的参与率和实际效果。


    

(四)物质文化建设


    

首先,建设整洁优美的地勘工作和生活环境。基础设施是进行海洋地质调查与科研的的先决条件,要不断改善海洋地质工作者的生活环境,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增强职工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让职工能够安心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海洋地质调查与科研工作中,促进海洋地质事业持续发展。


    

其次,组织形象系统展示。将单位的宗旨使命、文化理念、人文环境等抽象的概念转变为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各种具体形象符号,体现出本单位的文化理念和精神文化,形成独特的单位形象。比如徽志、歌曲等,为本单位与社会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第三,行业形象的文化传播。海洋地质文化的物质层面建设,还要重视地勘成果宣传和行业形象的文化传播。通过打造“太平洋——广州”海洋科普课堂等综合文化平台,展示海洋地质科学成果,展示海洋地质工作者良好的社会形象,树立积极向上的良好行业形象,让海洋地质走入老百姓的生活之中,让社会了解、认同海洋地质工作。同时多方面、多层次展示海洋地质工作者良好形象的行业文化,对海洋地质工作者振奋精神,提高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都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文化推介


    

2014年“全国国土资源优秀科普图书”荐评


    

《亚洲第一龙——马门溪龙揭秘》


    

在琳琅满目的科普读物中,以恐龙为主题的书籍一直对普通大众尤其是青少年读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但纵观这类读本,大多存在泛泛而谈的问题,真正有深度的、针对性强的恐龙类科普读物在当前图书市场上还比较缺乏。令人欣喜的是,在参加“2014年全国国土资源优秀科普图书”评选活动的众多图书中,我们发现了《亚洲第一龙——马门溪龙揭秘》(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ISBN978-7-5428-5597-8)这样一本不求全而求专、不求广而求深的科普力作。


    

看到“专”和“深”二字,很多读者可能会认为此书不易读懂,但事实恰恰相反,该书作者选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传播专业知识,这从该书的目录中就可见一二,作者以“XX之谜”这样的格式为每一个知识点命题,读者从中可以直观地看出作者所要介绍的马门溪龙的名称、种类、智力、视力等22个方面的内容。在具体行文中,作者又多用设问、比喻、类比等方式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和理解程度。同时,该书虽着力于一种恐龙进行科普,但并没有囿于一隅,而是在针对性介绍马门溪龙的同时辅以与之相关的其它恐龙和地质知识,并以小知识窗的形式展示,如“恐龙”一词的由来、恐龙的分类和演化、中生代等,做到了深度与广度的良好结合。同时,对于一些现代科学的未解之谜,如恐龙的性别之谜、复活之谜等,作者既没有武断定论,也没有故弄玄虚,而是实事求是地向读者娓娓道出,这也是科普精神的题中之义。                              (荐评人:徐梦华)


    

文化在行动


    

《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创刊


    

近日,由国土资源部主管、中国地质图书馆主办的综合性期刊《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季刊)正式出版发行。《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以“探寻地球科学奥秘,昭示国土资源精华”为宗旨,秉持博观约取、取而有择、唯质是选、唯真是取的原则,以国土资源系统广大工作者为主要创作力量,以国土资源工作及地球科学研究不同领域的突出成果为每期主打选题,宣传国土资源事业发展成就和地球科学研究成果,传播当代国土资源价值观念,体现国土资源文化精神,反映国土资源人的审美追求,力争打造成推动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和阵地。创刊号以“青藏高原地质工作”为主题,展示高原风貌、地质工作历程以及地质精神等内容,广受读者赞誉。


    

多地“最美地质队员”出炉


    

近日,山东、广东、河南、浙江、广西、贵州、北京等地纷纷隆重推出地质勘查行业内的“最美地质队员”。今年10月,国土资源部开展“寻访最美地质队员”宣传活动,拟在全国地质勘查行业寻访产生100名“最美地质队员”和10名“最美地质队员典型代表”。各地勘单位积极响应,精心组织,广泛宣传,严谨推评,纷纷推出了各省区的“最美地质队员”。获奖队员中,有地质教授级高工,也有工人技师,大多长期奋战在野外一线从事地质和科研工作,有的在青藏高原、沙漠戈壁等极端恶劣环境下,冒着生命危险参加国家部署的地质勘查项目,有的远涉重洋寻找矿产资源,有的默默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为社会民生及经济发展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其中不少同志为省、局一级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科技工作者和部、厅科技成果奖获得者,业绩突出、事迹感人。据悉,不少地区将通过开展“最美地质队员”巡回宣讲活动,创作形成报告文学结集出版等形式宣传推广“最美地质队员”的优秀事迹,展现地质人风采,彰显地质人精神,鼓舞地质人士气。


    

电影《寻明胜》立项获批


    

近日,由中国国土资源报社、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联合出品的院线电影《寻明胜》获得北京新闻出版广电局的摄制许可证。电影《寻明胜》作为中国国土资源报社、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国土系列电影计划的第一部,将以山东省临沂市费县国土资源局已故局长寻明胜的感人事迹为主题,着力塑造为民、清廉、务实的新时期国土资源人形象。目前,电影主创团队已经组建。


    

第三届全国地勘行业“找矿杯”男子篮球赛落幕


    

1124日,第三届全国地勘行业“找矿杯”男子篮球赛总决赛在河北燕郊落幕。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张少农观看总决赛并颁奖。6支代表队参加了总决赛。其中,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山东局代表队夺得全国总冠军,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二局代表队夺得亚军,贵州省地矿局代表队夺得季军。自2012年起,“找矿杯”篮球赛已连续举办三届,有力推动了全国地勘行业“两个文明”建设和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地矿队伍的活力。


    

 


    

 


    

2014年世界地质公园申报与再评估研讨会召开


    

112728日,国家地质公园网络中心在安徽省潜山县组织召开了2014年世界地质公园申报与再评估研讨会。会议贯彻并传达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质公园的新进展和要求,总结、交流和讨论了2014年中国世界地质公园的申报与再评估工作,并设置“2015迎评工作专题”,针对2015年即将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评估和再评估的地质公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


    

2014年第二次中国观赏石基地评审会在京召开


    

1115日,“2014年第二次中国观赏石基地”评审会在京召开,临汾奇石文化博物馆、长沙绩品自然博物馆分获“中国观赏石综合基地”、“中国观赏石科普教育基地”称号。截至目前,全国被评为“中国观赏石基地”的单位已经增至19家。据悉,临汾奇石博物馆面积达3000平方米,现馆藏奇石30多个石种5000余方;长沙绩品自然博物馆面积为1500余平方米,馆藏展品200余种,皆是产自世界各地珍贵、罕见的矿物晶体和天然宝石。


    

陕西地矿出版《老地质话当年》


    

近日,以陕西省地矿总公司离退休职工“征文集”为内容的《老地质话当年》由大地出版社出版。这本书由著名作家陈忠实题写书名,原地矿部几位老部长等领导题词。全书近45万字,收录96篇文章,12首诗歌,44张珍贵老照片,内容分为“地矿之魂”、“历史记忆”、“深山探宝”、“艰苦岁月”、“改革年代”、“野外趣事”6个部分,汇集了上百位离退休职工的回忆文章,读来感人至深。出版之初,这本书就作为陕西省地矿总公司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筹备历时一年多,成书后,堪称一部发扬地矿精神传承艰苦奋斗的好教材。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爱心志愿者团队成立


    

近日,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举行了爱心志愿者团队成立仪式。仪式期间,团队临时负责人就近期将要开展的爱心志愿者活动作出安排。据悉,爱心志愿者团队是由很多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同事通过网络召集聚在一起的。作为自发性的群众组织,志愿者团队将在扶贫济困、帮扶失学儿童、关爱空巢老人、开展科普教育等几个方面开展志愿行动。通过所内公开招募,目前志愿者团队已经壮大到81人。



    

    

徽志解读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徽志解读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徽志主体图形是中文“岩”字的变形,同时图形包含“岩溶”、“山”、“水”三个元素,很好地体现了“岩溶所”的内涵和中国文化特点,表明了岩溶地质研究所承担岩溶地质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以及岩溶水工环地质调查任务的特性。


    

岩溶地质所徽志以蓝色为主色调,以绿色为辅。蓝色,代表科技,体现岩溶所充满朝气和强大科技力量;绿色,象征自然、生态、安全、健康。岩溶地质所徽志整体为圆形,象征和谐、美好,寓意和谐中国和岩溶地质研究事业的美好明天。



    

文化人物


    

赵尊秀1938年—),笔名东方,浙江天台人。新疆作家协会理事、新疆摄影协会理事、新疆报告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协会员。1957年考取北京大学中文系,因“反右”运动被取消录取资格。1958年参加石油地质工作,历任原地矿部西北石油地质局技术员、秘书、宣传处长、办公室主任,高级政工师。


    

1955年发表处女作小说《赵贵占》。1985年以来,先后在《中国西部文学》、《中国作家》、《新疆日报》等文学刊物上发表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儿童文学等多篇。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辉煌》、《梦圆月圆》,中篇小说集《歌与哭》,报告文学集《痴情音符》、《塔里木曙光》(合作)等,另撰写和编纂志鉴类书5部,约650万字。曾获省部级文史类奖项和德艺双馨奖等荣誉称号20多次,国家级奖5次。


    

赵尊秀的作品多围绕石油勘探儿女的英雄故事展开,刻画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石油人形象,具有浓郁的感恩石油的情结。近年来的作品开始转向对家乡生活的回忆与反思,在创作风格上自觉追慕和传承鲁迅小说的传统,大多借用看似荒诞的情节,或以寓言的方式、漫画的笔法、幽默的语言,既同情又调侃的语气创作,表现了作者敢于直面人民疾苦的社会良知和勇于批判社会痼疾的思想力度。



    

《地学文化动态》征稿启事


    

《地学文化动态》是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党委和中国地质图书馆主办的不定期刊物,本刊以推动地学文化研究和地质行业文化建设为主要宗旨,力图为社会各界进行地学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的平台。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发挥好本刊作用,现面向国内专家、学者诚征稿件,敬请各位不吝赐稿。


    

内容要求:


    

本刊以地学文化理论研究和地质行业文化建设类文章为主,主要设有传文达意、文化研究、文化人物、文化沃土、文化在行动、文化推介、徽志解读等栏目,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就以上几个主要方面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并推荐到相关报社或期刊登载。来稿恕不退还。


    

联系方式:


    

1.通信地址:北京8324信箱《地学文化动态》编辑部,邮编:100083


    

2.电子邮箱:dxwh@cgl.org.cn


    

3.联系电话:010-66554913


    

4.联 系 人:崔熙琳


    

 


    

地学文化动态 DIXUE WENHUA DONGTAI


    

2014年第12期(总第34期)


    

 



    

    编:史                        联系电话:(010) 66554913


    

责任编辑:崔熙琳徐梦华               联系 人:崔熙琳


    

    核:单昌昊                         真:(010) 66554908


    

    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     电子信箱:dxwh@cgl.org.cn


    

    编:100083                      单位主页:http://www.cgl.org.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