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地学文化动态2014年第6期(总第28期)
详细信息   期数:总第28期    来源:综合研究室    发布日期:2014年6月20日

    


    


    
    
    

    

    

内部参考

                                                      


    

地学文化动态


    

2014年第6期(总第28期)


    

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党委


    


    


    
    
    

    

    

联合主办

中国地质图书馆                   2014620


    

 


    

 



    


    

格言警句


    

    中国地质调查局廉政格言警句佳作摘选


    

文化研究


    

   我国地学文化产业大发展思考……………………黄 娟


    

  国外地球科学文化产业现状初探…………章 茵 徐梦华


    

文化推介


    

    2014年“全国国土资源优秀科普图书”荐评


    

文化在行动


    

    我国首家土地文化博物馆开馆等2


    

徽志解读


    

    贵州省地质调查院徽志解读


    

文化人物


    

    郭友钊



    

    

格言警句


    

中国地质调查局廉政格言警句佳作摘选


    

编者按:为进一步推动廉政文化建设工作,营造廉荣贪耻的良好氛围,自201210月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了廉政格言警句征集活动,局机关及局属各单位踊跃参加,共征集廉政格言警句1363条,其中不乏警醒人心之语。故此,本刊将每期摘选部分佳句刊载,以资共勉。


    

贪念犹如煤熏心,清廉闪烁钻石光。


    

罗盘引道不迷路,金钱美女莫迷心。


    

——秦 


    

欲为念,险华山,积灾难,非吾地质人!


    

廉为镰,重泰山,除杂念,方显地质魂!


    

——赵林林


    

树廉政清风,弘地质正气。


    

廉洁奉公牢记心,地质找矿万里行。


    

——屈洪刚


    

投身地质调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实现找矿突破,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赵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文化研究


    

我国地学文化产业大发展思考


    

黄 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学文化产业是以地学为基础,以文化为灵魂,以经济为依托,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追求地学、文化、经济协调发展的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等特征的地学文化产业,是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类型,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基础。因此,我国必须大力发展地学文化产业。


    

一、形成地学文化产业结构


    

()构建传统地学文化产业


    

地学出版发行、地学影视制作、地学印刷、地学广告、地学演艺、地学娱乐、地学会展等都是传统地学文化产业,我们要大力发展这些产业。以地学影视业为例。地学影视在传播地学知识、开展地学科普、弘扬人地和谐方面具有广泛影响力。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先后拍摄了《深山探宝》、《年青的一代》、《李四光》、《唐山大地震》、《走进罗布泊》等电影,其中不少电影产生了深刻影响。今后,影视企业要制作更多反映地学文化题材的影视作品,尤其要重点发展地学题材电视剧,因为电视剧受众更多、影响更长。


    

()构建新兴地学文化产业


    

地学文化创意、地学数字出版、地学移动多媒体、地学动漫游戏等是新兴地学文化产业。如,玉文化产业是典型的文化创意产业,是以玉为载体的文化创意和文化再创造。玉雕行业崇尚“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意”就是文化创意。那些拥有丰厚文化底蕴,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玉雕产品,无一不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启迪。独山玉文化产业设计人员巧妙构思、精心设计,利用创意将传统的黑料、小料、余料变成艺术价值较高的玉雕作品,获得“天工杯”银奖的《妙算》,以及《长发妹》、《清明上河图》都是其代表作品。


    

()构建地学文化相关产业


    

我们要推动地学文化产业与地学旅游、地学体育、地学信息、地学物流、地学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以地学文化旅游为例。地质公园是地学文化旅游的重要载体,是以具有特殊地质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并融合其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近年来,我国地质公园旅游发展迅速,形成了一批国家地质公园和国际地质公园。地质公园旅游,实现了地学文化与地学旅游的有机结合,地学文化提升了地学旅游,而地学旅游传播了地学文化,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门类。


    

二、发展高校地学文化产业


    

本文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作为一所以地学为特色的高校,长期以来学校非常注意发展地学科技产业。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该校应该积极发展地学文化产业,形成地学科技产业与地学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的态势。


    

()发展珠宝文化产业


    

我校建有中国地质大学珠宝检测中心、湖北省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站、武汉市金银珠宝检验站、武汉市地大珠宝生产力促进中心、宝石商贸基地、珠宝鉴定仪器研制中心(自主研制生产的宝玉石仪器,质量优秀、品种齐全,蜚声海内外)、首饰设计和制作中心,已经初步建成集观赏、购买于一体且享有盛誉的宝玉石一条街。为适应日益增长的宝玉石需求,武汉市洪山区正在我校兴建珠宝大厦,武汉市政府计划打造玉谷,与光谷等产业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目前,可以建立一个集勘探、开采、设计、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展示区,让越来越多喜爱珠宝玉石的人群,了解珠宝玉石的开采、生产、销售过程,不断提升珠宝玉石的文化内涵与品位,使珠宝玉石成为提升审美情趣的重要媒介。目前,“黄金有价玉无价”成为一些商铺漫天要价的借口,购买珠宝玉石变成了一个斗智斗勇的过程,这就需要培养几家具有较大影响力珠宝玉石企业,发挥规范珠宝玉石市场的良好作用。


    

()发展地学旅游产业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建有逸夫博物馆,开辟了五个地学展厅:地球奥秘展厅、生命起源与进化展厅、珠宝玉石展厅、矿物岩石展厅和矿产资源展厅,还设计、开发了一些矿物、岩石、宝玉石等具有文化特色的纪念品,年均受众人数10万余人,是全国高校首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古生物科普教育基地,是中部地区地学科普宣传教育的一颗璀璨明珠。中国地质大学还建有勘探队员塑像、院士长廊、校训石碑、四重门(中国高等地质教育标志性文化景观)、地质年代长廊等蕴含丰富地质文化的景观。地大隧道正在计划绘制全景式壁画,打造艺术科普长廊。这些景观为发展地学文化旅游打下了良好基础,但还需进一步提升博物馆及其他景观的文化内涵,如,在地质年代长廊附近或旁边建立一排橱窗,对各个地质年代进行文字和图片说明,让人们在大自然和休闲之余认识地球发展史,体会沧海桑田的变迁和人类的渺小,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三)发展地学出版产业


    

1985年,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成立,该社依托学校及国土资源行业资源的优势和特色,走出了一条专、精、特的发展道路,成为我国地质行业的重要出版机构。2011年,在原有《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中文版)》、《地球科学学刊(英文版)》、《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地质科技情报》、《工程地球物理学报》、《安全与环境工程》、《宝石和宝石学杂志》基础上,成立了中国地质大学期刊社。其中,《地球科学》进入SCI/EI国际著名检索系统,《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进入CSSCI来源刊,特色栏目“资源环境研究”被评为教育部“名栏工程”建设栏目,成为“多学科研究资源环境问题的国内高端学术平台”。在现有特色出版社和期刊社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建设绿色出版社与绿色期刊社,抢占国内外绿色出版和发行市场,使之成为我国传播和宣传地学知识、人地和谐等理念的重要平台。


    

(四)发展化石文化产业


    

化石林是中国地质大学的一大文化景观,是华中地区最大的迁地保护木。在现有化石林基础上,我们可以考虑扩大规模和品种,通过文字和图片说明,增加其地学文化内涵与含量,加强化石林资源环境保护。通过化石林来体会人地和谐、天人合一的极端重要性。赏石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观赏石具有很高的艺术和经济价值,随着民间观赏石需求量的越来越大,观赏石文化产业将得到空前发展。目前,在我校不远的地方建有一个武汉奇石园,但规模太小、品种太少,没有多少观赏价值。我们可以考虑在适当时候,通过收集、整合、采购等多种办法,建立一个真正的奇石馆或奇石公园,让人们在享受、欣赏之余体会大自然的奇妙。武汉市具有九省通衢的地理优势,我们可以通过考察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建立一个华中地区的最大恐龙园,演绎恐龙王国的历险记。这是孩子们的共同兴趣所在,是一种直观的生态文明教育方式。


    

发展其他地学文化产业。发展地学体育产业:学校已经形成了以登山、攀岩、野外生存体验、定向越野、拓展运动等为主要内容的特色体育,可以较好满足近年兴起的健身、探险等新需求,今后需要进一步完善有关场馆,开拓更多的特色体育项目,并进行商业化和市场化运作;扩大和完善地学培训产业:我校是我国地学教育和培训的摇篮,各个学院都开展了大量的地学培训,如珠宝学院是我国珠宝教育和培训的摇篮,可以将地学培训发展成为一个重要产业;试着发展地学会展产业,通过举办珠宝文化节、环境艺术节、地质文化节等,利用现有宝玉石年会、召开环境艺术会议,创办珠宝、赏石展销会等,发展成为华中地区地学文化会展产业的中心。


    

三、创建地学文化产业园区


    

20107月,文化部出台《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管理办法(试行)》。其中指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是指进行文化产业资源开发、文化企业和行业集聚及相关产业链汇聚,对区域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起示范、带动作用,发挥园区的经济、社会效益的特定区域。文化部要求园区建设必须遵循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内容优先、自主创新的原则,申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应符合国家文化产业规划、当地整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在土地、消防、安全、节能、环保、卫生等方面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要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能够充分利用区域优势,为文化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硬件环境等要求。这些要求表明,创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必须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选择能够体现比较优势的特色主导产业,必须在节能、环保、土地等方面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建设地学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近年来,地学文化产业园、地学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地学文化产业示范区快速发展,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重要类型。常州的中华恐龙园,是一个以恐龙文化为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建成以来一直发展良好,已经成为长江三角洲的重要休闲地。杭州的中华玉文化中心良渚文化产业园,是一个围绕玉文化及玉产品,专门研究、展示、加工玉器的产业园,园内有玉创作工作室、玉文化研究工作室、玉精品展示、交易拍卖中心,玉文化交流会所等。正在新建的万山地质文化产业园,把文化创意同资源开发相结合,突出旅游观光、休闲健身、生态修复、地球科学普及多种功能,同时开发深层地热资源,建设国内最大规模的观赏石市场,最终建成一个国际一流、国内最大、功能最全、最具特色的地质文化产业园和地质文化主题游乐园。新疆“和合玉器”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是第三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之一,以其规模的优势、品牌的力量,走在了行业最前列,成为中国和闻玉行业第一品牌。河南镇平石佛寺珠宝玉雕有限公司,是第四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之一,这是一家集珠宝玉器生产加工、质量检测、工艺培训、销售出口、与文化研究传播为一体的产业链较为完整的企业。东阳中国古生物文化产业示范区,是一家由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调动地方政府、社会资金、策划创意而兴建的地质文化旅游示范园,目前尚在兴建中。这些地学文化产业园、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建设,有力推动了我国地学文化产业发展。


    

创建武汉地学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013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武汉期间,对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给予了充分肯定。武汉市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计划,计划未来5年投资2000多亿,为复兴大武汉提供文化产业基础。创建地学文化产业示范区符合武汉市文化产业振兴计划、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整体规划。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拥有地学人才资源丰富、地学文化特色鲜明、地学产业基础良好等有利条件。武汉市政府、中国地质大学、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国家国土资源部等单位可以联手,共同打造一个华中地区最大的地学文化产业示范区。并将其融入到武汉市东湖大文化旅游圈建设中,甚至与湖北省各地的地学景观、国家地质公园、国际地质公园融为一体,争取成为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和特色文化的重要支柱。创建武汉市地学文化产业示范园,必须在中国地质大学现有资源与产业基础上,整合、共享、综合利用各种地学文化资源,形成集地学物质文化、地学精神文化、地学制度文化为一体的地学文化体系,构建集传统地学文化产业、新兴地学文化产业和地学文化相关产业为一体的地质文化产业结构,成为一个集观赏、体验、购物、销售、教育等一体的地学文化产业多功能示范区。



    

    

国外地球科学文化产业现状初探


    

章 茵  徐梦华  中国地质图书馆


    

地球科学是欧洲文艺复兴之后形成的以六大学科为主体的自然科学体系之一,作为人类知识重要组成部分,地球科学的发展始终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社会文化生活需求,同时促进了社会地质学、地球科学文化及地球科学文化产业等研究的兴起,就是这种关系的具体体现。由于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地球科学文化产业更是刚刚入门,所以,研究国外的地球科学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将对我国的地球科学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概念解读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Culture Industry)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1947年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Theodor Adono)和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出版的《启蒙的辩证法》一书。美国学者斯科特 (Allen J. Scott)(2004)认为,文化产业是指基于娱乐、教育和信息等目的的服务产出,和基于消费者特殊嗜好、自我肯定和社会展示等目的的人造产品的集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大众文化研究所执行主任贾斯廷·奥康纳(Justin O'connor)认为,文化产业就是指以经营符号性商品为主的那些活动,这些商品的基本经济价值源于它们的文化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文化产业的定义是: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可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这一定义只包括可以由工业化生产并符合系列化、标准化、生产过程分工精细化和消费的大众化的产品及其相关服务,而不包括舞台演出和造型艺术的生产与服务。


    

目前,文化产业的概念还未得到十分严格和统一的界定,在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界定。文化产业有时也被称作或引申为“文化工业”(Cultural Industry)、“大众文化”、“通俗文化”、“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媒体文化”、“内容产业”(Content Industries)、“版权产业”(Copyright Industries),文化娱乐业等等。这些或宽泛或狭义的称谓充分反映了文化产业概念本身的丰富性和不确定性,同时也说明了文化产业的多元性。这种多元性决定了由此派生出的行业范畴的不同。


    

  部分国家和国际组织文化产业的分类表


    
    
    
    
    
    
    
    
    
    
    
    
    
    
    
    
    
    
    
    
    
    
    
    
    
    

    

国家、国际组织等


    

   


    

法国(文化产业)


    

展现传统文化服务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设施的管理、图书出版、电影、旅游业等几个方面。


    

英国(创意产业)


    

广告、建筑、艺术和古董市场、手工艺、设计、时尚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电视和广播、表演艺术、出版和软件13个部门。


    

澳大利亚(文化娱乐业)


    

遗产类、艺术类、体育和健身娱乐类、其他文化娱乐类。


    

韩国(文化产业)


    

影视、广播、音像、游戏、动画、卡通形象、演出、文物、美术、广告、出版印刷、创意性设计、传统工艺品、传统服装、传统食品、多媒体影像软件、网络以及与其相关的产业。


    

北美产业分类系统


    

娱乐业与电子传媒业印刷业与出版业旅行与旅游产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产业)


    

文化商品核心层——文化遗产,印刷品,音乐和表演艺术,视觉艺术,视听媒介文化商品相关层——音乐,影院和摄影,电视和收音机,建筑和设计,广告,新型媒介。文化服务核心层——视听及相关服务,特许使用税和许可费,娱乐、文化和运动服务,个人服务文化服务相关层——广告、市场研究和民意调查,建筑、工程和其他技术服务,新闻机构服务。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文化内容发源文化产品的制造文化内容的翻印和传播文化交流。



    

    

()国外地球科学文化产业


    

作为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虽然地球科学文化产业的概念没有一个公认的界定,但“地学(地球科学)文化是科学文化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是人类适应、认识、改造、利用和保护地球,与地球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过程中创造的文化形态。”,因此笔者认为地球科学文化产业是在为社会公众提供地球科学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形成的,集生产、流通、消费于一体,具有精神性、知识性和娱乐性的集合体。要想了解国外的地球学文化产业,首先要了解下述几个概念:


    

地球科学文化(Culture Geology:美国康涅狄格州大学的地质学教授 Robert M. Thorson是目前查到的首次使用该名词的国外学者,早在1996年他就撰文从殖民地时期地质学对城市选址和建造的影响、地质学与印第安文化的关系、地质学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等方面帮助公众了解地质学与文化的关系。


    

社会地质学(Social geology):由 Markovics (1989)提出的社会地质学专指一种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球相互作用及影响的新兴交叉科学科。


    

地质旅游(Geotourism):这一名词由《国家地理》杂志的高级编辑Jonathan B. Tourtellot 和他的妻子,Sally Bensusen 1997年共同定义,是指通过最佳实践的旅游形势来维持或提高某一地区的地理特点,诸如文化、环境、自然遗产等该地区居民所拥有的自然福祉。


    

地质保护(Geoconservation):也称为“地貌岩石保育”,这一名词在2000年之后被广泛接受,用以替代“地质地貌保护”这一名词。其内容包括对资源的智慧使用和管理,例如把地貌岩石保育地区的动态变化作为景观的一部分加以保护等;这个定义还包括一种积极的管理措施,例如对自然形成的海岸侵蚀地区或开采矿物和岩石的生成地等地区进行采样等。


    

地质公园(Geopark: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的地质公园是指一个包含一个或多个具有科学价值的区域,其中的科学价值包括地质学、考古、生态和文化价值。


    

地质艺术(Geologic Art:源自文艺复兴时期,最早由列奥纳多··瑟皮耶罗·达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所使用的,通过温暖和富于情感的艺术语言阐述地质学的一种方式。


    

二、国外地球科学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国外地球科学文化产业类型的分布情况


    

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为近代科学的诞生营造了浓郁的艺术氛围,因此近代科学从诞生之日起就融入了艺术和哲学的元素。作为六大自然科学之一的地球科学其文化产品分散在不同的领域,因此没有形成完整而独立的地球科学文化产业及产业链,同时集群化的地球科学文化产业园区也并未形成。


    

总体上说,地球科学文化相关的产业主要集中在旅游业、展览业和文化传播产业中。详见下图:


    

 


    

 


    

 


    


    

国外地球科学文化相关产业类型图


    

(二)国外地球科学文化产业相关政策法规概览


    

目前,国外地球科学文化产业相关的政策法规主要体现在地质公园保护、旅游资源合理利用、珠宝玉石及地质艺术品交易等方面。最著名的就是1872年美国国会签署的“成立黄石国家地质公园”的法案,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用于成立国家级地质公园的法案。另外,美国公众若是在自然历史类博物馆里进行的地质艺术品交易,则可以享受美国税法中关于博物馆文化产品免缴销售税和个人所得税的规定,其税法规定:对于从博物馆商店购买的文化产品,总价格在$110以下的,免于征税;$110 ()以上的,4%征税。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宣言,建立了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出版了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世界各国也开始重视地质遗迹保护工作,欧洲成立了“欧洲地质公园网络”,规定所有欧洲地质公园必需在“欧洲地质公园网络”中运作,在这一机构的统一规划下,英国1991年成立了自然洞穴保护协会,制订了地质遗迹登录办法;德国把具有特殊地质意义、观赏价值、稀有性、独特性的动植物化石、岩石矿产地和露头、地形景观等都列入保护对象,开展调查与评估,有法律依据并有专门机构负责这一工作,决定保护措施;瑞士则要求每个州对地质遗迹进行登录,取得详细资料、经描述登录选择和研究评分,确定每一个地质遗迹的重要性和价值,决定保护措施,并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就连位于非洲的马拉维共和国和博茨瓦纳共和国也出台了《山地与地质遗迹保护法》。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指南》,并开始启动了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工作。到2013年全球已经有27个国家和地区的90个国家级地质公园成为世界地质公园。


    

(三)国外地球科学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虽然各国政府都很重视对地质遗迹的保护,在地质公园建设方面有较高的投入,其出发点都集中在教育国民理解地球科学的层面上,很少从文化产业角度给予重视。但是工业界却注重从地球科学文化中获取灵感。


    

把地质灾难题材与高科技影视手段相融合,开发高票房的灾难片,已经成为美国好莱坞电影的一种套路。但目前涉及地球科学方面的影视作品主要以灾难片和动画片为主,如《后天》、《侏罗纪公园》、《断层生死线》、《百慕大三角》《惊天震地》、《冰河世纪》《2012》、《地心毁灭》等灾难大片和动画片,从环境、古生物、断层、地震危害、气候变化等多方面形象、生动地介绍了相关地球科学知识,同时也促进了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获得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同时,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简称BBC)开发的地理、地质人文题材电视纪录片,不仅为该公司赢得了全球的声誉,也获得了不菲的经济价值。


    

以龙头期刊为主导,开发系列附属产品是地球科学题材的创意在出版业的具体运用。《国家地理杂志》(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就是这类最为成功也最具代表性的期刊。于1888年由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主办的《国家地理杂志》,其本身虽然是非盈利性的官方杂志,但是以这个核心品牌为基础派生出众多附属产品和实体却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隶属于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国家地理杂志社、国家地理视频公司、国家地理地图公司、国家地理学会网站、国家地理探险委员会、国家地理保护基金等实体机构向全球提供了包括图书、期刊、图片库、教育产品、地图、电视节目、网站、CD-ROM,以及日用品等多种附属产品。与此同时,该杂志积极向海外输出版权,发行了许多国际化的“本地文版”。迄今为止,该杂志用包括英语在内的20多种语言出版,其影响已从美国本土延伸到了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以说他们在全球打造了一个《国家地理》文化产业园。


    

借助地质题材,设计注重娱乐性的旅游项目,是地质文化在旅游业上的一种应用。例如,美国迪斯尼等著名主题公园内都有以史前恐龙为主题,借助高科技,利用声、光、电和水打造的史前秘境来吸引游客。此外,为保护地质遗迹而建立的国家公园也为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例如,位于美国怀俄明州的黄石国家公园公园为游客提供2238个可供住宿的旅馆床位和超过2000个野外宿营地,共有4500个雇员为游客提供各种服务。仅20107月黄石公园就接待参观者975000人。这些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为4天,如果每人每天平均花费200美元(包括全部吃、住、行),仅7月黄石公园收入就达七千八百万美元。毫无疑问,地质旅游是毫无争议的地质文化产业巨头。


    

在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网络传媒和网络教育游戏已经覆盖了全球的每一个角落。新媒体带来的文化产业也随之蓬勃发展,根据2013Global Collect提供的《全球游戏市场——支付,情报与趋势》可知全球游戏市场于2013年内可成长至704亿美元规模,其中网络游戏(MMO)总额可达149亿美元。虽然在2013以《穿越火线CF Onilne》为首的十大网络游戏中没有一款是以地球科学文化为题材的,但是每个游戏中均有采集矿石、探索地球、矿石交易和利用等情节。另外《黄金矿工》、《宝石对对碰》和《宝石消消看》等以地球科学为题材的小游戏,也颇受欢迎。


    

另外,国外各级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和艺术长廊也会定期举办以地球科学为主题展览和巡展。所获得的商家赞助、门票收入和艺术品拍卖获利都很可观。早在1999年,美国华盛顿自然历史博物馆、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匹兹堡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加拿大特瑞尔古生物博物馆为中国辽西鸟类化石举办了巡回展,就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并为这几家博物馆带来了丰厚的收入。而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则在产品原型基础上开发一系列有故事性和文化信仰纪念意义的艺术珍品进行展出,如以色列燃烧的叶片针、24K镀金中世纪的白百合——胸针、18K疲金蓝翅黄沼泽鸾——法玻彩镶嵌施华洛世奇水晶胸针等,都因其唯一性和特殊的宗教文化价值,为博物馆带来不菲的价值。


    

三、国外地球科学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启示


    

通过上述对国外地球科学文化产业政策、产业分布状况、资金支持等情况的粗略分析可以看出,国外地球科学文化产业的发展总体呈现如下特点:


    

1.产品分散,整体影响力不足。取材于地球科学题材的创意分散于不同的领域,产生不同的文化作品,为各自所有者带来不同的收益。但是没有形成规模化的产业及产业链,整体社会影响力有待提升。


    

2.重娱乐,轻知识。在市场的驱动下,对娱乐性的盲目追求使国外地球科学文化产业,背离了较为严肃的科学理念,有哗众取宠之嫌。


    

3.资金和科技投入相辅相成。资金投入基本遵循商业投入为主,政府投入为辅的模式。一旦有好的项目,马上就会吸引大量社会资金的涌入。有了资金的支持,就可以采用高科技手段,把源自地球科学文化的小亮点打造成璀璨夺目的文化明星。


    

地球科学文化产业化的基础在于产生众多优秀的地球科学文化作品,包括文学、影视作品和网络作品等。从《深山探宝》到《年轻的一代》再到现在的《唐山大地震》。我国在不同时代背景下都有优秀的地球科学文学作品面世,这表明我国地球科学文化底蕴深厚。但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作品在传播地球科学文化方面的内容都少之又少,基本只是一个故事的引子,而且在数量上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为了促进地球科学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建立完整的创作激励机制,以鼓励优秀作品不断涌现。


    

同时,我国的地球科学文化(包括科普作品)严肃有余而娱乐不足,不能有效地占据文化作品市场。为此,应当与时俱进,采用群众能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文化产品的创作。


    

另外,国外在发展地球科学文化产业的同时拥有较为完善和灵活的融资经验,我们应该借鉴这样的经验,扩大宣传面,吸引社会上对此感兴趣的企业和团体参与,加大对地球科学文化作品的资金和科技投入。


    

 


    

 


    

 


    

 



    

    

文化推介


    

2014年“全国国土资源优秀科普图书”荐评


    

《科学家大自然探险手记:国家地质公园——解密天碑地书》


    

2014年国土资源优秀科普图书中,郭友钊先生的这本《科学家大自然探险手记:国家地质公园——解密天碑地书》可以说是最朴素,甚至是最不起眼的一本,它不是厚重的精装大开本,没有夺人眼球的炫彩图片,也没有知名评论家的荐评,但他却用最精妙的语言送上了一张黛眉山地质公园内核心景区——龙潭大峡谷的门票,给读者带来了身临其境的奇妙感觉。本书在传播地质学知识的同时融入了作者独特的个体生命体验,搭配着生动风趣的讲述方式,点缀上古韵悠然的传统文化,已堪称科普书写作的文字典范。尽管存在没有精美大图这样的缺憾,但依然不失为一本较为成功的科普读物。


    

《岩石,如此活泼》


    

这是一本精美绘本,出自两位热爱自然的妈妈之手,细致入微的绘画展现出了她们惊人的表现力和伟大的母爱。从砂岩到陨石,几十种原本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岩石在她们的画笔下焕发出各自美丽鲜明的色彩;从青金石到蓝色玉石,原本艰深玄奥的岩石形成原理变成了用面粉、黄油和糖调成面糊这样的生活语言;从奥古斯都山的独块岩石到岩浆,原本复杂晦涩的岩石循环过程变成了生动有趣的故事……


    

两位母亲,一本书,四十二句优美生动的语言,一百余幅细腻逼真的绘画,将纯真烂漫的孩子带入了一个充满爱和神奇的岩石世界。


    

(荐评人:徐梦华)



    

    

文化在行动


    

我国首家土地文化博物馆开馆


    

625,中国土地文化博物馆开馆仪式在山东省高密市隆重举行。这是我国首家以土地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该馆收藏了近千件历代土地契证,辅以历史资料图片、农耕文化实物、典型事件蜡像、重要节点场景、土地文化雕塑、历代古钱币、测绘器具等,博物馆馆以“感悟乡土中国,寻找精神家园,十分珍惜土地,给未来一个未来”为主旨,追溯了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我国历代土地制度的演变与流转,展现了历史洪流中不断拓展创新的土地文化,并最终落脚到当下的土地现状与土地利用,具有重大的历史与现实价值。


    

第二届中国(长沙)国际矿物宝石博览会成功举办


    

51520日,第二届中国(长沙)国际矿物宝石博览会于湖南长沙成功举办。本届博览会以世界矿物“精品矿山”为展览主题,以“地学科普与国际交流”为展会主题,举办了高峰论坛、化石论坛、两岸三地珠宝产业与文化论坛、博物馆论坛等系列专题活动。现场还有科普读物签名赠送、科普标本捐赠、寻找“三叶虫”化石、开紫晶球、现场淘宝、化石修复、科普讲坛等丰富多彩的地学科普活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触摸自然瑰宝、感受自然之妙、探寻自然科学知识的生动科普平台。博览会已成为世界前三、亚洲最大的矿物宝石展和中西文化交流平台,有力促进了中西方地学科普与文化的深入交流,助推矿物宝石领域与国际无缝对接,发展地学科普事业及宝石产业,为实现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探索经验,奠定基础。



    

    

徽志解读


    

贵州省地质调查院徽志解读


    

贵州省地质调查院英文名称为:GUIZHOU GEOLOGICAL SURVEY,简称(GGS)。徽志以两个“G”( GUIZHOU  GEOLOGICAL,即:贵州地质、一个地质锤和“3S”组成的图案为主体,辅以蓝色地球为背景,整体设计思路反应了贵州省地质调查院基础地质工作的特点。


    

徽志的主要内涵:贵州地调人(G G)在继承发扬光大“三光荣”传统(Τ)的基础上,运用3S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勇于开拓创新,为贵州资源保障、环境保护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文化人物


    

 


    

郭友钊(1965—),福建省霞浦县人。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地质学理学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应用地球物理学工科硕士、博士。现为中国地质科学院教授级工程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95年发表作品以来,主要从事以地学为主要题材的文学创作,著有长篇报告文学《走向海洋》、《沐雪燃冰——中国天然气水合物发现始末》和《生死大营救》(合著),科学诗集《我是宇宙的影子》、《生命的印痕》和《中国地学上空的恒星》,散文集《阿钊行记》和《山中观海》(合著),长篇科普《分享海洋》、《探索火山之谜》、《解密天碑地书》、《猎奇天生桥》等十多部。其中,《生命的印痕》和《走向海洋》分别获得2005年度第三届中华宝石文学奖诗歌奖、报告文学奖;《分享海洋》、《解密天碑地书》分别于2013年、2014年被国土资源部评为“全国国土资源优秀科普作品”;《我是宇宙的影子》、《我思,故我不在》为其代表诗作。


    

郭友钊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从广袤的地学时空与纯净的演化过程来发现、思考和探究,反映自然之美与社会之善。


    

             


    

 



    

《地学文化动态》征稿启事


    

《地学文化动态》是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党委和中国地质图书馆主办的不定期刊物,本刊以推动地学文化研究和地质行业文化建设为主要宗旨,力图为社会各界进行地学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的平台。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发挥好本刊作用,现面向国内专家、学者诚征稿件,敬请各位不吝赐稿。


    

内容要求:


    

本刊以地学文化理论研究和地质行业文化建设类文章为主,主要设有传文达意、文化研究、文化人物、文化沃土、文化在行动、文化推介、徽志解读等栏目,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就以上几个主要方面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并推荐到相关报社或期刊登载。来稿恕不退还。


    

联系方式:


    

1.通信地址:北京8324信箱《地学文化动态》编辑部,邮编:100083


    

2.电子邮箱:dxwh@cgl.org.cn


    

3.联系电话:010-66554913


    

4.联 系 人:崔熙琳


    

 


    

地学文化动态 DIXUE WENHUA DONGTAI


    

2014年第6期(总第28期)


    

 



    

    编:史                        联系电话:(010) 66554913


    

责任编辑:章    崔熙琳  徐梦华      联 系 人:崔熙琳


    

    核:单昌昊                          真:(010) 66554908


    

    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     电子信箱:dxwh@cgl.org.cn


    

    编:100083                      单位主页:http://www.cgl.org.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