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地学文化动态2014年第3期
详细信息   期数:2014年第3期(总第25期)    来源:综合研究室    发布日期:2014年3月20日

    

地学文化动态


    

2014年第3期(总第25期)


    

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党委


    

 中国地质图书馆                


    

联合主办


    

                                                                                             2014320 



    


    

格言警句


    

        中国地质调查局廉政格言警句佳作摘选


    

文化研究


    

        《徐霞客游记》版本研究及其对地质科学的历史贡献


    

……………………………………………………刘瑞升


    

廉政文化


    

        以科技反腐助推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


    

……………………………………………………刘金华


    

文化推介


    

        幸福是一种信仰……………………………………张 


    

文化在行动


    

        38个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获国家重点保护等3


    

徽志解读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徽志解读


    

文化人物


    

        银剑钊


    

格言警句


    

中国地质调查局廉政格言警句佳作摘选


    

编者按:为进一步推动廉政文化建设工作,营造廉荣贪耻的良好氛围,自201210月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了廉政格言警句征集活动,局机关及局属各单位踊跃参加,共征集廉政格言警句1363条,其中不乏警醒人心之语。故此,本刊将每期摘选部分佳句刊载,以资共勉。


    

公正廉明,书写清白人生;


    

爱岗敬业,献身地质找矿。


    

——葛大庆


    

以德修身,以廉立命;


    

节比泰山,行如傲松。


    

——李 


    

劝君莫贪不义财,劝君惜取廉洁风;


    

倡导党风廉洁清正,保障事业稳定发展。


    

——陈 


    

为平安,常怀敬畏之心;


    

讲党性,永葆清廉之德。


    

——唐德明


    

 


    

作者单位:航遥中心



    

    

文化研究


    

《徐霞客游记》版本研究及其对


    

地质科学的历史贡献


    

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中国徐霞客研究会  刘瑞升


    

《徐霞客游记》(以下简称《游记》)是我国明代著名地理学家、旅行探险家徐弘祖的经典著作,被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他一生志在“问奇于名山大川”。人们称赞他的旅行是“以性灵游”、“以躯命游”。明末至今,流行于世的《游记》各种版本以百多种计,其版本研究是徐学研究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通过版本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今研究者围绕《游记》进行研究的成果和客观的评述。本文试图通过对《游记》版本的简要概述,将沈松泉、丁文江、朱惠荣等编注的《游记》版本中有关地学方面的记述予以展示,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徐霞客及其《游记》的新视角;同时,也涉及到梁启超、胡适等人对《游记》或其研究者的评价。


    

一、徐霞客及《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1587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他自幼“特好奇书,侈博览古今史籍及舆地志、山海图经以及一切冲举高蹈之迹……”。生活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时代的徐霞客,走出书斋,把一生献给了地理考察事业。他从22岁开始出游,至54岁(逝世前一年)因积劳成疾,不得不返回家乡为止,“驰骛数万里,踯躅三十年”,足迹涉及今日19个省、市、区。他不殚虎狼,不畏艰险,三次遇盗,多次绝粮,仍孜孜不倦地勇往直前。他白天进行考察,夜晚则“就破壁枯树下,即燃脂拾穗记之”,数十年坚持把耳闻目睹的事件写成日记体笔记。目前存世的60多万字的《游记》,是徐霞客记录中国地理的名著,也是我国古代篇幅最长的游记作品。


    

《游记》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中国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其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是这样评价徐霞客的:“他的游记读来并不像是17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位20世纪的野外考察家所写的考察记录。他不但在分析各种地貌上具有惊人的能力,而且能够很有系统地使用各种专门术语。”


    

二、《徐霞客游记》版本研究


    

典籍是人类历史发展经验的重要记录方式之一,也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能够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经典著作,更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游记》被学术界列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20部著作之一。徐霞客作为40位中华历史名人之一,其雕塑被永久安放在中华世纪坛的中华历史文化名人环廊。


    

《游记》版本研究是徐霞客及其《游记》研究的基础。《游记》从诞生到现在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其版本可谓一源十流,千头万绪。不同版本纵横交织、互相穿插,组成一个网络,如同一个繁衍生息的家族,代代相传。考订一部书的版本源流如同考订一个家族的谱系,须厘清该书不同版本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使版本传承脉络清晰,各版优劣记录明确,为《游记》的版本整理和研究提供可靠依据。


    

笔者收藏了自民国以来不同版本的《游记》七、八十部,根据这


    

些版本,对《游记》展开系统研究,首次构筑了《游记》版本系统的框架;并对国内外现存的《游记》版本,包括各抄本、刻本逐一叙录。此外,还囊括了大部分的节选本,目前正对这些版本作仔细的校勘和考订,且对主要版本的重要意义、发现过程等作了详细的说明;进而梳理澄清了前人对《游记》版本源流的某些模糊认识,匡正了以往徐学界对1980年代之后的《游记》版本的一些错误解释,客观地揭示了《游记》版本的传承系统。


    

《游记》版本研究是徐学研究的薄弱环节,经过十余年的搜集与整理,笔者正着手撰写《<徐霞客游记>版本研究》,试图通过详尽的校勘和查证,得出研究结论,为徐学研究者全面了解、研究徐霞客及《游记》提供基础保障。


    

(一)沈松泉校点本《徐霞客游记》


    

20074月,笔者在北京潘家园旧书市场,淘到一册沈松泉校点本《游记》,被徐学界称之为《游记》版本的新发现。据考证,该书为上海群众图书公司1924年出版。沈松泉校点《游记》,刊有梁启超的代序、丁文江写的《徐霞客游记》文章、曹聚仁《<徐霞客传>著者考证》及沈松泉新序等四文。


    

自笔者开始收集《游记》版本以来,在几十个版本中不乏有近人写序或前言的。如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刘虎如选注《游记》,内有刘虎如作的序;岳麓书社1998年出版的《游记》,有羊春秋作的前言;此外,河北人民出版社、团结出版社出版的《游记》中都有编著者写的前言,至于丁文江本及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游记》也都有前言,但梁启超为《游记》作代序还是首次见到。


    

为此,笔者请教时任《徐霞客研究》主编的黄实先生,以及北京大学于希贤教授,于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游记》版本研究,他及其叔叔收藏了多种《游记》版本。两位徐学前辈听了介绍后,都表示未听说过沈松泉校点本,亦未读过梁启超等四人的文章。黄实请笔者将沈本《游记》上梁启超等四人的文章及相关情况进行整理,研究论文以《沈松泉校点〈徐霞客游记〉史料》为题,发表在第15辑《徐霞客研究》上。


    

(二)丁文江编《徐霞客游记》


    

丁文江编辑的《游记》由商务印书馆于1928年出版发行,该书为16开精装,包括上下册及一本附图集,书中加入地图36幅,及丁文江为徐霞客作的年谱。直至20世纪20年代,丁文江提出《游记》的地理学价值之前,人们对《游记》的赞赏多集中在文学方面。人们肯定《游记》内容真实,说该书“文字质直,不事雕饰”,“记文排日编次,直叙情景,未尝刻画为文,而天趣旁流,自然奇警”。


    

胡适在其所著《丁文江的传记》一书中提到:“在君(丁文江)在三百年后,独自在云南、川南探奇历险,做地理地质的调查旅行,他的心目中当然常有徐霞客‘万里遐征’的伟大榜样鼓舞着他。他后来用他的亲身经验和地理新知识来整理《徐霞客游记》,给他作详细地图,给他作‘年谱’,并在‘年谱’里一面表彰他的重要发见,一面也订正他的《盘江考》、《江源考》里的一些错误。这就是他报答那位三百年前的奇士的恩惠了。”


    

(三)朱惠荣校注本《徐霞客游记》


    

朱惠荣编辑的《徐霞客游记校注》于19856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初版,其所编《徐霞客游记全译》于19974月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初版,他在该书的前言中称,徐霞客的旅行“以地理研究为己任,毕生从事旅行考察,他是我国古代难得的专业旅行家”。朱惠荣介绍了《游记》丰富多彩的内容,包括地貌、岩溶、江河、水文、地热、气象、物产、政区、交通、地名等,并指出“我国古代类书、丛书不计,作为单一的著作,没有第二部书涉及到如此广阔的科学领域,包括了如此丰富的科学内容,具有多方面的科学价值。”


    

三、《徐霞客游记》对地质科学的历史贡献


    

在《游记》版本研究过程中,不同的编注者对徐霞客在地学方面的成就都有不同角度的评价,以下是丁文江和朱惠荣两位先生的有关论述。


    

(一)      丁文江总结了徐霞客的地理大发现,视《徐霞客游记》为


    

励志教科书


    

在研究丁文江编《游记》的过程中,笔者逐渐领悟到,丁文江褒扬徐霞客、推介徐霞客,用近代地理理念肯定了《游记》的科学价值,从而确立了《游记》在中国科技史和世界科技史上应有的地位。丁文江在《徐霞客游记》一文中全面地梳理了徐霞客的地理大发现:“自先生始,才知道金沙江是扬子江的上流。先生所著的江源考……,不但是完全与事实符合,而且劈头提出他怀疑的原故,然后拿他自己的观察来一层一节的证明解释,末后又说江源不易知的原故,是一篇绝好的科学论文。自先生始,才知道南盘江上游的来历……;才知道礼社(即红水江),澜沧,怒江是三条江,分别入南海;才知道龙川,大盈,槟榔江的源流。”


    

丁文江更深一层的含义是将《游记》视为一部激发青年奋进的励志教科书。在《重印徐霞客游记及新著年谱序》的最后,丁文江热情地称赞霞客的勇气和献身精神:“乃求知之念专,则盗贼不足畏,蛮夷不能阻,政乱不能动;独往孤行,死而后已。”丁文江用徐霞客“独往孤行”的求知勇气教育青年人正视困难,用“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激励青年人奋发向上。接着丁文江语重心长地强调:“今天下大乱,不及明季,学术之衰,乃复过之。而青年之士,不知自奋,徒藉口世乱,甘自暴弃;观先生之风,其亦可以自愧也乎!”《丁序》结尾处的惊叹号,流露出丁文江对青年人的希冀。这篇序的落款时间是民国十六年七月七日,即1927年,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丁文江可谓用心良苦。


    

丁文江在《徐霞客年谱》中指出:“先生之游,非徒游也,欲穷江河之渊源,山脉之经络也。此种‘求知’之精神,乃近百年来欧美人之特色,而不谓先生已得之于二百八十年前!故凡论先生者,或仅爱其文章,或徒惊其游迹,皆非真能知先生者也。”


    

丁文江极力推崇徐霞客的这种“知识欲”。为此,丁文江在《徐霞客游记》一文中提出:徐霞客“不肯承袭附会,所以要自己去观察江河二经,山脉三条的真相——这是先生游历的真目的。这种为真理而牺牲的精神,18世纪以前,世界上是很少见的,先生乃得之于二百八十年前。这真是我们学术史上无上的光荣!”


    

(二)      朱惠荣盛赞《徐霞客游记》为地学百科全书


    

朱惠荣认为:“徐霞客最大的贡献在地学方面。早年他重点解剖名山地区,后来详记旅途沿线情况,观察范围逐渐扩大;晚年则以布政司辖境为单位,全面考察了南方各省。……他每到一地,必尽量登高,便于观察地形,了解山河大势;对水道则穷源探尾,随流跟踪;对山脉则‘行周其四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全面观察。”朱惠荣盛赞《游记》为地学百科全书,总结了《游记》在地质科学多个领域的贡献:


    

1.地质学徐霞客客观真实地描述了云南腾冲地热蒸汽、沸泉、喷泉的特征,温度的高低,地下热能分布,并记述了人们如何利用地热资源。在腾冲地热的考察日记中,他生动、真实地记录了打鹰山岩石的颜色、结构和比重,使人们了解到这种石头就是火山的浮石。


    

2.地理学徐霞客在《溯江纪源》中,以事实为依据,论证了金沙江是长江的正源,推翻了自《禹贡》以来一千多年间均以岷江为长江之源头的错误说法。徐霞客还对盘江源进行了考察,指出《明一统志》中的错误,此外,他还正确指出澜沧江、潞江、礼社江独流入海等。徐霞客在《游记》中指出“四面山环水必透穴也”,这种对岩溶地区水文现象的认识,是一种科学的总结。徐霞客这种科学的区分方法在世界科技史上属首创。


    

3.植物学同一座高山,越高天越冷,植被就越荒疏;越低越温暖,植物就越茂盛。徐霞客是我国首位提出环境与植物相互影响观点的学者。徐霞客不仅认识到光、热、水、土壤、地貌等自然因素影响植物的生长,还认识到森林具有改变气候的功能。他在日记中指出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纬度与地形影响气温,因而影响花卉开放的早晚;纬度高低影响着疏密;坡向影响植物的分布。


    

4.气候气象学徐霞客在《游记》中记录了他离开河南嵩山、少室山时“始见麦畦青”,到了陕州,“杏始花,柳色依依向人”,进入潼关后,便见“垂杨夹道,梨李参差矣”。但当转入泓谷山区后,却是“层冰积雪、犹满涧谷,真春风所不度也”。再向前行,过坞底岔,“复见杏花”。通过细心观察,徐霞客得出了“山谷川原,候同气异”的正确观点。徐霞客认为,因地势高低不同而造成同一时间内气候的差异,直接影响植被的变化。


    

5.人文地理学徐霞客对当时所经之地的经济、交通、地名、物产、名胜、民俗及百姓生活等方面都做了客观而真实的记录。


    

综上所述,《徐霞客游记》不但为我国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的研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也开创了我国地理学上实地考察自然、系统描述自然的先河,对我国地质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



    

    

廉政文化


    

以科技反腐助推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


    

国家土地督察武汉局  刘金华


    

近年来,我国的反腐倡廉工作成效显著。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类违法违规案件及腐败问题花样翻新,更加复杂化、隐蔽化、智能化,反腐倡廉工作面临着新形势的考验。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首次提出了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任务。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反腐败常抓不懈、拒腐防变警钟长鸣,促进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再次吹响重拳反腐号角向全党同志发出了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的号召。这对于我们站在新的高度,以新的视野和方法,研究解决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的深层次问题,把握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什么是科技反腐


    

当前腐败问题从手段上更趋隐匿和技术化,要加快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既要坚持和运用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更要积极探索新学科、新技术、新知识与制度建设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手段,把科技手段融入制度设计之中,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工作的科技含量。


    

所谓科技反腐,就是综合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和科学管理观念,将以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手段引入反腐倡廉工作中,把电子监察的科技载体延伸到公共权力运作的全过程,以公权自由裁量的科学规范、程序格式量化为基本方向,以公共监督的实时伴随、透明公开为基本功能,以公共服务流程的优化再造、管理升级为基本标志,达到赢得防治腐败的主动权和抢占反腐败工作制高点的效果。


    

二、科技反腐是新形势下解决腐败问题的必然选择


    

(一)科技反腐是中央反腐倡廉精神的具体体现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坚决查处大案要案,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的表述,充分表明党坚定反腐倡廉的决心和信心。


    

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加大科技投入、推行科技创新、全方位提高各项工作的科技含量,能够更加有效地理清抓源治本工作的脉络,固化和强化工作手段,提高工作效率;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预警能力,规范和健全各项防范措施,全面提升预防腐败工作水平;能够更加有效地查找工作漏洞,丰富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提高制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科技反腐是落实三个更加注重要求的实际举措,是对中央反腐倡廉精神的正确解读。


    

(二)科技反腐是推进现代反腐倡廉机制建设的重要途径


    

现代科技手段具有公开性、公平性、程序性、严密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与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相结合,融入到反腐斗争的各个环节,一方面,能够充分体现出科学技术手段铁面无私的独特优势,限制面子人情等因素的影响,最大程度地保证工作过程及其结果的客观、公正;另一方面,能够通过严密的程序设置,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在规范权力运行、预防和打击腐败行为方面发挥出强大功能。通过对科技反腐的不断探索和深化,有利于形成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反腐倡廉新机制。


    

(三)科技反腐是新时期对纪检监察工作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不断取得突破,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但与此同时,高智能违法违纪行为也在不断增多,这对纪检监察工作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只有坚持以科技为依托,建立起符合科学发展理念、适应科学发展要求、满足科学发展所需的现代纪检监察机制体系,才能有效破解时有发生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反腐难题,才能在与腐败分子的激烈较量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在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中不断披荆斩棘、再立新功。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科技防腐的探索和实践


    

运用科技反腐,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反腐倡廉建设领域,以电子政务信息为依托,以行政电子监察为纽带,延伸监督监控的范围和领域,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刚性约束的优势,提高办事效率,实施全方位、全天候的监控,促使权力按规程运行,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干扰,保证办事结果的客观公正。在全面清理现有行政权力的基础上,编制权力运行流程图,逐项确认权力行使的依据、程序、时限以及相应责任,固化流程,并向社会公布,增加透明度。进一步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细化裁量标准,合理确定裁量权限,大幅压缩裁量空间。


    

近年来,武汉督察局在科技反腐工作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摸索和实践,充分运用电子监察、网络举报、信息化管理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利用成功研发的在线土地督察系统作为反腐倡廉的技术支撑,全面推行政务事务公开,让督察权力在阳光下运作,有效防范了腐败风险点,从源头上杜绝了腐败问题的发生。


    

(一)精心研发在线土地督察系统,规范督察业务流程,推进督察权力公开化


    

权力的滥用是腐败问题产生的根源。为此,武汉督察局通过在线土地督察系统切实强化了对权力运行机制的监控。在对国家土地督察机构职能定位和工作特点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督察领域可能引发腐败问题的4个风险点(即因家人分离可能出现业余时间交友不慎、督察实施过程中接受被督察对象超规格接待或进行权钱交易、放弃督察原则撰写人情报告、向督察对象请托办事等可能引发腐败问题的四方面因素),借助在线土地督察系统,将督察权力分散设置到督察业务的各相关办理环节中,实现用程序规范从政行为,突出按程序办事、靠程序管人,有效地推进了督察权力运行的科学化、程序化、公开化和督察决策的民主化。


    

(二)全面推行政务事务办理流程公开


    

在局机关内网在线土地督察系统首页面开设事务公开专栏,通过在线土地督察系统将机关收发文、督察文书受理、督察业务办理、项目经费审批、评比表彰、档案管理等涉及所有行政事务的办理过程全部在网上按既定的规范流程运转,实现了所有行政事务的办理过程在内网上全部公开,接受大家的监督。大到重大事务的决策办理,小到出差的发票报销金额,局机关的全体干部都可以查询,都可以质疑,一切行政事务的办理都在阳光下运转,避免了各类腐败问题的发生。


    

(三)大力推行政务事务信息公开


    

按照国家规定的政务公开内容,在局机关门户网站上公开督察业务办理流程、举报受理流程,同时,及时通过门户网站公布督察工作动态信息、督察结果信息,督察公告信息、督察制度信息,让督察对象和督察地区人民群众拥有充分的知情权,自觉接受督察区域内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


    

(四)自觉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


    

作为国家土地督察机构,我们在监督别人的时候,也要主动接受别人的监督。武汉督察局借助在线土地督察系统专门研发了在线举报系统,在局机关门户网站上开设了在线举报专栏和在线举报邮箱,在局机关开通了举报电话。通过网络、报纸和杂志等多种媒体宣传我局的多种举报方式,要求社会大众对武汉督察局进行监督举报。凡发现局机关干部在外督察过程中违反廉政规定或个人生活作风等方面的问题,都可以通过相关方式进行举报。各类举报方式开通一年多来,武汉督察局还没有收到一起关于督察干部的举报信息,这也充分表明了督察干部用清正廉洁的公仆形象和公正严明的工作作风赢得了被督察区域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信任。


    

武汉督察局的实践表明,运用科技反腐意义重大,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预防腐败,是防止权力滥用的防火墙现代科技手段具有公开性、严密性、程序性、实时交互性,与预防腐败的制度相结合,能够发挥规范权力、制约权力的强大功能。只要把各项法规制度、工作规程设置为计算机程序,在操作中就必须按照规定程序运转,不能根据个人的喜好进行选择,也不能逆向或跳越进行。一旦出现违反制度要求和正常工作规程的做法,系统就会自动拒绝。


    

二是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科技反腐平台,可以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网络平台就好比为行政监察工作安装了一双明亮的电子眼,盯住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中容易发生腐败问题的重点领域、要害部位、关键环节,进行全程有效的跟踪和监督,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行政监察职能优势,确保网上行政行为、政务活动和公共资源交易等权力运作过程的公正规范。


    

三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预防腐败,是构建惩防体系的助推器惩防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其任务分解和责任落实来看,有的需要从条条上进行力量整合,有的需要进行跨部门跨行业的协调配合。运用科技手段,根据惩防体系的任务分工,开发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网络把各牵头单位和协办单位的力量联合起来,可以实现相关单位在推进惩防体系建设中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共享,促进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形成工作整体合力。


    

四、对策与建议


    

根据武汉督察局的探索和实践经验,笔者建议各有关部门应当高度重视科技反腐工作,把科技反腐作为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的重要抓手抓紧抓好。按照以具备可操作性为前提,以富有创造性为着力点,以体现长效性为目标的原则,充分发挥科技反腐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提高反腐倡廉工作的科技含量,坚持用科技提升反腐效率、降低反腐成本、扩大反腐成效,打造反腐倡廉的刚性支撑体系。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大科技反腐的工作力度。


    

(一)切实提高认识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认识提高了,行动才会更加自觉。要通过持续的教育引导,进一步提高对科技防腐工作的思想认识,使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纪检监察干部充分认识到科技反腐的重大意义,成为科技反腐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二)加强领导力度


    

要健全相关组织保障机制,建立由领导小组宏观决策、纪委组织协调、各部门共同参与并各负其责的科技反腐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围绕科技反腐的总体目标,进行统一决策和部署,制定统一的规范,使科技反腐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和明确的目标。要加强对科技反腐工作的规划,从自身实际出发,制定科技反腐的相关规划,增强科技反腐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和有效性。要将科技反腐技术开发和硬件建设的规划纳入到电子政务建设的规划之中,有针对性地开发和推广一些应用系统,使其与各地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进程有机结合。


    

(三)深入开展调研


    

科技反腐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需要我们在摸索中前进。要加强调查研究,注重总结实践中的好做法、好经验,不断研究新问题,解决新矛盾,探索新方法,深化对其规律性的认识,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丰富理论,推动科技反腐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突出工作重点


    

科技反腐工作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抓住重点,分清主次,梯次推进。在工作的起始阶段,要围绕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权力监控、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等重点方面做文章,找准突破口,建设精品工程,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五)密切配合,相互协作


    

运用科技手段推进反腐倡廉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管理、科技、业务等多个方面。党委、政府要加强统一领导,业务和技术部门各负其责,纪检监察机构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要加强各方面的联系沟通,建立信息综合反馈机制,及时掌握工作进度,协调和解决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要讲究方法,注意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部门的牵头作用。


    

 


    

 


    

 


    

 


    

 


    

 


    

 


    

 



    

    

文化推介


    

幸福是一种信仰


    

中国地质调查局  张昱


    

幸福是什么?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标准,谁都无权评价,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于是乎,在我看来,幸福就成为一种信仰,是每个人生命的探寻。


    

想起一位女友,一直都是众人羡慕的对象,妆容得体,衣饰大方,生活富足。然而,突遭变故,爱人背叛,家庭破裂,当时一下子措手不及,暴瘦了20斤。她流泪的日子,一众女友默默陪伴。很快的,她又收拾了心情,依旧积极面对生活,徒步去看自然的山山水水,去学习许久没有时间碰触的古筝,去看自己喜欢的书,去逛街,去做美容,去健身…… 日子过得有声有色,很快就恢复了笑容。如今,她已经重新组建了家庭,有了自己的孩子,日子简单平静。她说:“爱自己,爱家人,精神饱满地经营好每一天,其他的就别顾虑了,自己的心快乐了,谁都奈何不了你!”就是这样的一种信仰,她的生活才可以幸福快乐,积极健康,充满阳光,阴霾自会散去。


    

对于去年颇受争议的央视“幸福采访”,很多人说,没有时间思考幸福。而我觉得,幸福就应该像空气一样萦绕在自己身边,不用思考。生活本身就是一场经历,低谷和波折是生活自有的特性,而低谷之后必然上行,只要有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幸福就会一直陪伴。记得大学心理学老师曾经让我们做过一个小实验,对着镜子微笑,果然,自己不由自主地就真笑了,我曾经无数次使用过这个让自己迅速微笑的办法。其实,生活就是一面镜子,对着他微笑,他自会微笑回应。


    

内心的充盈和满足远比存折上的数字、房本上的平米更加令人幸福。其实,幸福并不是具体的数据指标,也正是这样,我的生活中越来越少抱怨。很多时候,你抱怨的,可能正是别人所羡慕的——你抱怨房子月供太累,可能有人正羡慕你能付得起首付,住得起自己的房子;你说路况不好,车不好开,可能有人根本摇不上号,买不了车;你觉得婆媳关系难处,可能有人还单身一人,想下班回家有人吵架都难。知足才能幸福,每个笑颜如花令你羡慕的人背后,也都有他不为人知的辛苦。没有一分幸福是不争取就白来的。不抱怨的人生,才能体会更多的幸福。


    

最喜欢看老人脸上的笑容,一生的经历往往让人变得更加宽容,正如北京精神所说的“包容,厚德”,一颗包容的心才会有更加幸福的人生。我的一个远房爷爷辈亲戚,年轻时参加解放战争,后又参加抗美援朝,受伤回家后一直务农,日子艰辛,周围的人为他鸣不平,他说:“我的战友们都留在战场了,我却活着回来了,还能不知足吗?”宽容地面对所有的遭遇,于是,老人长寿,90多岁平静地离去。一生怀有的信仰,让他见证了社会的变迁,实现理想的幸福感让人感慨。


    

更多的时候,幸福就是这样小小的,甚至是片段式的,比如,坐在窗边,阳光暖暖,一杯清茶,一本好书度过一个下午的惬意时光;比如,一群朋友,吵吵闹闹度过一天的快乐记忆;比如,宝贝搂我的脖子,对着我说“妈妈我爱你”的感动瞬间;甚至,多日阴霾过后见到太阳的喜悦须臾。每每想起这些,都能让我嘴角上扬。一个一个的瞬间叠加起来就是我们的幸福人生。用善于发现的心去发现幸福,幸福无处不在,幸福的信仰就会带着我们走向幸福更深处。


    

(国土资源部2013年“书香三八”征文佳作)



    

    

文化在行动


    

38个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获国家重点保护


    

根据《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和《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实施办法》相关规定,经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专家组评审通过的第一批38个国家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近日获得国土资源部正式认定,辽宁朝阳、四川自贡、贵州关岭等著名化石产地榜上有名。


    

余星涤作品荣获首都女记协第十六届好新闻三等奖


    

225,首都女记者协会第十六届好新闻表彰暨经验交流会在京举行,共有66件作品获奖,包括特等奖1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10个,三等奖50个。中国国土资源报记者余星涤撰写的《警惕撂荒背后的“三农断层”》获三等奖。


    

陈玉福作品荣获中国第二届网络十大杰出小说奖


    

近日,凭借50集电视文学剧本《建军大业》刚刚捧回“中国优秀电视剧原创剧本奖”的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陈玉福,其所著长篇小说《1号通缉令》又荣获“中国第二届网络十大杰出小说奖”第五名。《1号通缉令》是陈玉福“1号系列”长篇小说中的一部,是一部正义战胜邪恶、催人泪下的主旋律作品。


    

    


    

 


    

徽志解读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徽志解读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Chinese Academy of Land and Resource EconomicsCALRE志,由“门”和“环型手臂”两个主体形象和单位的英文名称缩写构成。“门”代表通往国土资源经济研究殿堂的大门,寓意为培养人才、成就人才。“环型手臂”代表支撑和怀抱,寓意一是为国土资源管理服务支撑,二是对科技人才的人文关怀。同时,徽志隐含一正一反两个英文字母“D”,代表“土地”与“矿产”,即国土资源。主色调为蓝色和绿色,寓意“卓越”和“生态环境”。整个徽志图案象征着国土资源经济研究事业不断走向辉煌。


    

 


    

 


    

 


    

 


    

 



    

文化人物


    

银剑钊,1964年出生于河南省临颍县。中国地质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博士后,曾任《地学前缘》英文编辑。现居加拿大,为国际地质科学史委员会会员。


    

1984~1986年担任长春地质学院大学生文学社(时称“极光”文学社)社长,1990~1991年担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文学社(时称“北月”文学社)社长。曾主编《极光》(1984~1986)、《地院青年》(1984~1986)、《探索者》(1987~1989)、《北月》(创刊号,1991)等多种内部文学刊物,报纸。1987年春开始在市级刊物上发表杂文、散文、诗歌等作品,代表作有《谈“美”》(1987)、《渴望》(1987)、《星》(1988)、《绿》(1988)、《秋天的私语》(1990)、《喜欢》(1991)、《粉红色的回忆》(1991)、《过去 现在 未来的断想》(1992)、《又闻槐花香》(1993)等。


    

1990年出版长篇传记文学作品《师魂》,《中国教育报》(1991321第二版)称:“《师魂》一书,详尽地叙述了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张秋生教授为了中国地质教育事业的发展鞠躬尽瘁的事迹,并介绍了张秋生教授的学术思想。”著名地质学家程裕淇先生亲自为《师魂》一书作序,并称此书为“教育广大中青年地质工作者的好教材。”


    

 


    

 


    

 



    

《地学文化动态》征稿启事


    

《地学文化动态》是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党委和中国地质图书馆主办的不定期刊物,本刊以推动地学文化研究和地质行业文化建设为主要宗旨,力图为社会各界进行地学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的平台。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发挥好本刊作用,现面向国内专家、学者诚征稿件,敬请各位不吝赐稿。


    

内容要求:


    

本刊以地学文化理论研究和地质行业文化建设类文章为主,主要设有传文达意、文化研究、文化人物、文化沃土、文化在行动、文化推介、徽志解读等栏目,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就以上几个主要方面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并推荐到相关报社或期刊登载。来稿恕不退还。


    

联系方式:


    

1.通信地址:北京8324信箱《地学文化动态》编辑部,邮编:100083


    

2.电子邮箱:dxwh@cgl.org.cn


    

3.联系电话:010-66554918


    

4.联 系 人:崔熙琳


    

 


    

地学文化动态 DIXUE WENHUA DONGTAI


    

2014年第3期(总第25期)


    

 



    

    编:史                        联系电话:(010) 66554918


    

责任编辑:徐红燕  崔熙琳  谭正敏         联 系 人:崔熙琳


    

    核:单昌昊                          真:(010) 66554908


    

    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         电子信箱:dxwh@cgl.org.cn


    

    编:100083                       单位主页:http://www.cgl.org.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