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地学文化动态2014年第1期
详细信息   期数:总第23期    来源:综合研究室    发布日期:2014年1月20日

    


    


    
    
    

    

    

内部参考

                                                      


    

地学文化动态


    

2014年第1期(总第23期)


    

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党委


    


    


    
    
    

    

    

联合主办

中国地质图书馆                   2014120


    

 


    

 



    


    

格言警句


    

    中国地质调查局廉政格言警句佳作摘选


    

文化沃土


    

    “轻盈单薄的历史载体”——关于地契的文化解读


    

……………………………………………………赵俊杰等


    

廉政文化


    

    浅谈地质廉政文化建设……………………………张 


    

文化推介


    

    品三杯茶  走人生路——读《三杯茶》有感…… 


    

文化在行动


    

    国土资源部直属机关妇工委获中央国家机关妇工委书香“三八”征文优秀组织奖等5


    

徽志解读


    

    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徽志解读


    

文化人物


    

    胡红拴


    

格言警句


    

中国地质调查局廉政格言警句佳作摘选


    

编者按:为进一步推动廉政文化建设工作,营造廉荣贪耻的良好氛围,自201210月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了廉政格言警句征集活动,局机关及局属各单位踊跃参加,共征集廉政格言警句1363条,其中不乏警醒人心之语。故此,本刊将每期摘选部分佳句刊载,以资共勉。


    

心有贪欲终将腐,身具廉洁味自芳。


    

——李 


    

踏遍青山名利淡,为国寻宝品自高。


    

——乔玉兰


    

找矿鉴宝众里寻它,责任如山重;


    

外诱内惑拒腐防变,名利如水淡。


    

——程秀花


    

案前勤政察廉,筑前程基厚路宽坦荡有为;


    

庭后拒贿防腐,保家院堂明厅亮和睦兴旺。


    

——邱俊刚


    

清廉人,如花岗岩,屹立千万年;


    

贪腐者,似泥质岩,顷刻化为烟。


    

——张云鹏


    

 


    

作者单位: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文化沃土


    

“轻盈单薄的历史载体”


    

——关于地契的文化解读


    

赵俊杰 国家土地督察上海局;蒲艳萍 国土资源部基金中心


    

天下兴亡多少事悠悠,唯有江河万古流。地契作为我国社会历史时代特有的契约经济文化的产物或标志,是穿越历史的文化拾珍。目睹社会风云变幻,见证人生沧桑晴雨,感怀岁月轮回变迁,地契也是中国历史文化最好的名片。虽然在国家历史博物馆、各省市县档案馆和大专院校的图书馆有一定数量的收藏,且契约文书上所记载的内容、发挥的效力已时过境迁,成为过往记忆,但由于地契大多散落在民间,因而这种“最轻盈单薄的历史载体”收集起来也颇费周折。即便如此,它依然吸引着无数藏家竞折腰。


    

地契中所撰写和表述的文字既可以映衬出当时人们的语言书写习惯,又可以展现出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时代价值。地契一般都是由当时地方上的书法高手来写,书法水平较高,有的可以与当代书法家的作品相媲美。有时一张地契就是一幅精美的书法杰作,有的遒劲有力、挥洒自如,铁钩银画,环肥燕瘦,有的端庄秀丽、清新高雅,风格迥异,各有千秋,使契文极具观赏价值。历代土地官契中,还会出现满、藏、维、蒙、回等少数民族文字,表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体现官方语言文字的习惯与规范。翻看着这些大小不一、历经坎坷、饱经风霜、薄如蝉翼、略有破损的老地契,从上面俊秀的字迹、简短叙述的字里行间,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土地交易的情景、过程、规则、官府对土地的管理、交易及纳税等情况。一段段、一幅幅彼时彼景的历史文化跃然纸上,从中透露和反映出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政治经济以及纸张、货币、书法、税收等一系列信息,也折射出了城镇街道或农村村落形成、风土人情、土地权属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和老百姓生存状态,是了解历史和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和佐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制度价值、纪念价值和地理测绘价值,具有强烈的历史厚重感和时代冲击力。从地契中还可以看出历代官府设置、区域划分、公文办理、公文格式、书写习惯、官府名称和用印制度、印章内容、用印位置、官员姓名等信息。其中有些地契从中透露出浓浓的乡土人情味,似乎还在默默地向你述说着历史的演变和传统习俗,又会让人不禁会心一笑,也会产生一种人生不易的悲情感受。


    

如今的土地房产交易中,大家并不会在土地房产证上写明自己为什么要买卖土地房子,可是那个时代的先人们却是“无事不可对人言”。从一张张地契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到那时人们卖地或典地的缘由,一般都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开支不足、急需用钱,不得已将土地出卖或者土地流转,原因写得极其生动,书写极具考究,文字表述极具传统。比如,在一张清代地契上,就写有“立卖断绝田契人,某某某,因老父身故,生为女子,年大出嫁,乏用,兄商议情愿将祖置田地¨¨¨以斗五开原载苗米七合五勺出卖”。从内文上就可以看出,卖地人家中发生了何种变故。


    

在另一张清代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所立的地契中写道:“立卖契人谭家庄尉侯里前八甲王保全因为使用不便今将自己三岔口平地¨¨¨”当事人很可能因为缺钱所迫以致卖地,却说“使用不便”,这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文化特质——委婉含蓄。也可以看出他们经济地位是很不稳固的,时常因为赋役、债务、地租以及天灾人祸等原因破产,出卖土地,失去生活依据。而文字间提到的“前八甲王保全”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的户籍管理制度,即保甲制度。


    

此外,指天发誓、口头保证这些在现代人看起来不太“靠谱”的交易保障形式,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却是应用广泛。在不少老地契上,都有“天理”、“良心”等字样。一些立卖断绝的地契,交易人为了表明自己卖地的决心和信用,还要加上“一弃干休日后再无争赎,心痛等情”、“兄弟子侄再无生端反悔”、“授一罚十,甘罚无辞”等话语。


    

地势坤,乃人生之舞台;天际廖,乃生活之布景。从地契中,还可以看出人们传统的分家习俗。在旧时代的中国农村,男子结婚成家后,很少有立即分灶另立门户的,因为这样会招致邻里乡亲的笑话和非议,尤其是经济宽裕的豪门大户,对后辈儿孙的要求会更加严格,总希望能维持统管各房子孙的局面。然而,对于经济条件一般的农户,家庭规模过于庞大,反而造成子孙懒散攀比,使家景物力维艰。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就需要分家以发挥各家的积极性。分家那天,舅舅、姑父、叔叔、伯伯都要到来,父兄备齐酒菜一起吃分家酒。分家一般由舅舅、姑父主持,这是因为舅舅、姑父是外姓人,对甥、侄会一视同仁,平时也不容易产生纠葛,可以体现公允性。叔伯在分家时则没有发言权,因平时生活在同一宅基上,彼此不免有亲疏恩怨,难免有偏心。分家时,家长将房屋、粮地、菜园、家具器皿、钱财米粮等进行均匀分割,无一疏漏,采取“指阄”或“抓阄”的方式分家。但虽只有一字之别,但“抓阄”的意思是长子代表父亲具有头阄权,依兄弟的长幼顺序依次进行。最后在中人的主持下,订立“分家房地契”,签字画押。在有的地契上可以清晰地反映出家庭、家族分家的场景和当时的民俗风情。


    

光阴荏苒,朝花夕拾。地契作为历史的产物和积淀,无论是白契,还是红契;也无论是绝卖契,还是活卖契,所展现的都是人们于无形生活之中的执著与渴望,都是历史时代文化与乡土民情的浓缩,显示着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一张清代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所立的地契,上面写道:“立书人杨本介因侄杨素贵与杨作基人口繁众,难以同炊。今卜良辰吉日……拈阄为定,自分之后不得反分,亦不得言先日长短曲直,恐后无凭,故立分书为证。”不仅道出分家的缘由,而且表明分家要占卜吉日,抓阄儿为定,分后不能反悔,十分有趣。


    

另一张形成于宣统三年的分家地契文书记载:“立重分家单人魏连玉、魏连会、魏连甲。奉叔伯命,今将祖遗房产、事业、欠债一律分均,并无挠扰毫丝之弊,应分房产、地亩、田园开列于后。此系兄弟情谊,各无反悔,恐后无凭,各立分家字存照。魏连会应分正房贰间,西边地亩洼地一段,西边一半,车马坨一段,自己回赎南大坑一段,老坟地西一半。园子假壑东北头三分,三胞叔归连会奉养死毙。四胞叔兄弟三人轮流奉养。”这一份分家地契单中,反映了父母过世以后兄弟分家的情景,不仅将房产、地亩、田园等进行均分,还提出了对叔父的奉养问题,同时说明这两位叔父年老未婚没有子嗣的悲苦,揭示了当时农村普通农民的生活和婚姻状态。历史现实的残酷与无情,让今天翻看那些地契的我们难免会唏嘘不已。


    

古人曰:“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中,即包含“神得一以灵”的自然天机,也有“金玉满堂,莫能守之”的真实道理;既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的辩证思想,也有“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巧妙智慧。同样,地契、房契及土地田单等文书,也是人类社会大戏中“道”的视窗,描绘了历朝历代人们生产生活的真实社会场景,书写了无数家庭成功的喜悦和辛酸的血泪,见证了一个个普通家庭和家族有血有肉的家事变迁,也从每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层面映衬了时代风云对平民百姓家庭生活的影响,以及他们对土地的开发、城镇建设、经济繁荣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从地契中所反映出的契约精神是一种乡村的“宗族文化”。地契上通常显示有乡绅、保人、中介人参与,并明确地表达了在土地转换这种重大的经济事务中,全体村民的关注与参与程度,民间土地交易异常郑重的仪俗,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做到的透明与诚信。还有一些地契和土地文书记载了土地在家族中的传承和变迁,对于研究其家族的历史脉络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在近代以来加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驱动下,一些官僚、买办、工商业者和一些不甘心做佃农的破产失地农民流入城市,成为城市市民阶层,从乡村的“宗族文化”进入到一种城市的“广场文化”,在一种宏大的城市公共空间中工作与生活。因此,当一个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意味着人们居住与生活方式的变迁。在农业社会中,家族、邻里、村落这些纽带构成了一种熟人间的信任关系。而工业化和城市化不仅使越来越多的人们失去了土地,造成了时空的分离,陌生人的世界取代了熟人世界,失去了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淡化了人们宗族文化中一些代代相传的东西,传统的伦理、道德、风俗在现代文明中被彻底打破了,城市中的人们对自己族人的人品、贡献以及家族的荣耀这些家族历史可能会不清楚,地契、家谱、宗族仪式等这些传统文化现象现在也已经很少能够见到了,信任关系也需要重新建构。所不同的是,有的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而有的是“花自飘零水自流,任凭雷打风雨去”。


    

在地契中还可以看出民间传统的土地度量名称和丈量方法。一张道光27年的地契,记载了魏旺发购买霍氏家族30亩公地的情况。“立卖契文约霍姓合族人等¨¨¨坐落庄东南,地名魏家坟,南宽18弓,中宽32弓,北宽36弓,均长110弓,公议情愿出卖与魏旺发、魏永德名下,永远为业。计地30亩,价银10两整。”契文中所说的“弓”,是民间流传的一种传统的土地度量名称和丈量工具,外形呈现弓形状,5尺为一弓,解放初期丈量土地时还在使用,后来逐渐消失。


    

老地契饱经风霜的醇厚,甘美如酒,其收藏价值高低不一。就像今天的土地证、房产证、住房交易合同、契税完税证明等,这些书面证明材料仍然是如今许多个人、家庭的重要物件。物以稀为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收藏热潮的兴起,藏品门类也逐步拓展,地契收藏成为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杂项类专题收藏,以其蕴涵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日益崭露头角,逐渐受到许多藏家的关注与青睐。地契与其它藏品一样,都是品相越好价格越高。地契所用纸张的材质不同,其保存时间和价值也会有差异,丝绵纸和宣纸的地契价值要贵一些。一般地契年代越久越珍贵,私人交易的民契传世量较多,收藏价值一般。而官契则有较大收藏价值,特别是成套的老地契,更具研究价值。地契的收藏不仅可以成为见证一栋建筑、一条街道、一个地段或者地名的历史实物,而且随着地产热飙升,明清两代、民国、解放初期的老地契(契约)成为一种备受藏家追捧和探究的藏品。清朝嘉庆、道光、光绪、宣统年间的地契都是比较有升值潜力的老地契,这些地契一般写在宣纸或棉纸上,即使纸张泛黄甚至破损,但只要地契上有清晰可见的毛笔字,都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民国时期到建国初期的地契存量比较多,一般价格在百元左右。在国内收藏界,土地执照或土地证的收藏价值明显高于地契,在市场上的交换价格也要高得多,主要是土地证的存世量远少于地契。据估算,明清早期盖有官印的地契,如今至少估价人民币上万元,未加盖官印的市场价也在千元左右。太平天国的地契十分稀少。“康德”年间的地契较为珍贵。“洪宪”元年的地契,由于袁世凯是83天的短命皇帝,更为稀少而罕见。解放区的地契时间短,目前存世量比较少,再加上革命史料价值比较大,也有很大的升值潜力。


    


 


    

    

廉政文化


    

浅谈地质廉政文化建设


    

张昱 中国地质调查局


    

    20103月,中央纪委、中央宣传部、监察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强化了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重要性。当前,地质行业也在大力开展文化建设,将廉政文化建设融入有着深厚底蕴的地质文化,形成具有特色的地质廉政文化对于形成完整的地质文化体系,保障地质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地质廉政文化的内涵


    

    (一)廉政文化的内涵


    

    什么是文化?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什么是廉政文化?《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廉政文化以崇尚廉洁、鄙弃贪腐为价值取向,融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和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人们对廉洁政治和廉洁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精神追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廉政文化建设,面向全党全社会,以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为重点,以培育廉洁价值理念为根本,以廉政制度和规范为支撑,以群众广泛参与的廉政文化创建活动和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产品为载体,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廉政文化不仅是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形态,而且是人们关于廉政知识、信仰、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社会评价的总和。它是以廉洁从政为思想内涵,以各种文化产品为载体和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反映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价值取向。


    

    (二)地质廉政文化是地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质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科学基础。中国现代地质事业起步于落后、混乱的近代中国,当时的地质文化体现了老一代地质人自强不息与科技强国的精神追求。新中国成立后,地质事业迅猛发展,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三光荣”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地质工作者。改革开放后,地质行业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四特别”精神,成为了无数地质人的宝贵精神财富。这样的精神与廉政文化追求廉洁、鄙弃贪腐的精神内涵一脉相承,是廉政文化中倡导的高品格高风尚的具体体现。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了新时期的地质行业精神、建局目标、建局理念和地质调查工作职业道德等一系列富有地质调查特色的核心理念。我们树立的地质行业精神是“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建局目标是“建设世界一流地调局”,建局理念是“ 业务立局、事业兴局 ”,地质调查工作职业道德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廉洁高效、服务一流”。在这其中,廉洁,更是作为重要的内容单独提出,体现了地质行业对廉政文化的重视。


    

综上,可以粗略地将地质廉政文化概括为:地质廉政文化是在地质工作中,崇尚廉洁、鄙弃贪腐的价值取向,安守清贫、乐于奉献的精神追求,是形成遵纪守法和反腐倡廉的全员理念,是地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体现。


    

    二、加强地质廉政文化建设意义重大


    

    (一)加强地质廉政文化建设,有助于凝心聚力


    

    文化是最高层次的管理形态,被广泛认可和接受的文化会使人拥有实践的自觉性,并能处处维护自身所处的组织的利益。一个完善的地质廉政文化体系由一个核心地质廉政价值观和与之相对应的一系列的规范标准所组成,它旗帜鲜明的表述出地质行业在廉洁自律方面赞扬什么、批评什么和反对什么,从而引导干部职工自觉维护。建设地质廉政文化,有助于提升地质行业的软实力。当前,地质工作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地质廉政文化,通过宣传解释“什么是廉洁自律”、“为什么要廉洁自律”和“怎样廉洁自律”的问题,获得干部职工对廉政文化的认可,可以让地质人更加认同地质行业的使命感和神圣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行为,自觉抵御不良风气的侵蚀,从而创造出一个公正清明的环境,充分调动起主人翁意识,凝心聚力,在岗位上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集中精神干好工作,保证地质找矿战略行动的顺利实施,保证“358”目标的实现。


    

    (二)加强地质廉政文化建设,有助于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


    

    地质行业一直以来在人们的印象中都是艰苦的行业,但正因为广大地质人不畏艰苦,奋斗拼搏,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得到人们的尊重与理解。现在,我们正处于地质行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起点上,资金量加大,项目增多,地质行业的违纪违法案件也随之出现,这对于整个地质行业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通过树立先进模范典型,引导干部职工加强文化修养,升华自己的人格,树立干部职工对是非曲直、利弊得失、尊卑荣辱等正确的判断标准,培养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筑牢思想道德防线,防止在腐朽文化面前迷失方向和失去自主性。从而有助于正本清源,促进行业良好氛围的形成,树立地质行业安于奉献的良好形象,得到公众的尊重与理解,并引领更多的有志青年加入到地质行业中来,使地质行业能得以长盛常新。


    

    (三)加强地质廉政文化建设,有助于推动事业健康发展


    

    加强地质廉政文化建设,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加大正面宣传引导力度,消除陈旧观念,突破陈规陋习,用健康向上的、先进的廉政文化占领思想“阵地”,营造出廉政文化的氛围,增强全行业反腐倡廉意识,形成廉荣贪耻的思想道德基础和文化氛围,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腐败现象发生,充分发挥廉政文化建设激浊扬清、扶正驱邪的功能,为地质事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推动地质事业健康平稳的发展。


    

    二、加强地质廉政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地质廉政文化建设要与制度建设相结合


    

    文化与制度是密不可分的,文化是精神理念,是人的心灵层面追求的本质,而制度则是一种规范,要树立秩序,规则。文化要落实于制度,通过富有强制力的程序化规则,来限制、遏制人们基于各种欲望僭越规则的冲动或行为,同时,通过制度的强力推行,向干部群众表明了正确的方向。而制度也要由文化来支持,要发挥地质廉政文化潜在的熏陶、引导、渗透、影响力量,使执行制度成为一种自觉意识和行动。


    

加强地质廉政文化建设,必须有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制度作保障。这套制度,要涵盖地质行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并且要随时根据新形势进行修订与完善。这几年,我们进行的惩防体系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局系统的制度建设,今后,制度修订与完善要成为一种常态化管理。要把制度建设与廉政文化密切结合起来,提高制度的落实与执行力,坚持自律与他律结合。通过道德方面的软监督和制度方面的硬监督,从根本上树立“不碰高压线”的思想观念,使反腐倡廉工作更加富有成效。


    

    (二)加强地质廉政文化建设要提高文化品味


    

    地质文化源远流长,廉政文化亦博大精深,地质文化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廉政文化深深地融入其中。我们在加强地质廉政文化建设时,要充分挖掘地质廉政文化的历史文化底蕴,发动全行业力量,把各种显性、隐性的却又处于零散状态的地质廉政文化资源加以整合提炼,构建起一个包括廉政观念、意识思想、理论、精神、文学、法规、风尚、作风在内的廉政文化框架,引导地质廉政文化建设迈向更高更新的平台。


    

    (三)加强地质廉政文化建设要善用载体


    

    善于利用各种手段,将地质廉政文化外化于行,在物质形态文化上,丰富内涵,创新拓展,营造氛围。地质廉政文化建设需要广大地质人的积极支持,热心参与和自觉行动,没有地质工作者的参与和支持,就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依靠广大干部职工,开展喜闻乐见的地质廉政文化活动,为加强地质廉政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充分利用网络、报纸、文艺汇演、论坛等形式,集中组织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方法灵活、形式多样的地质廉政文化活动。比如,推行读书思廉、廉政征文、廉政格言征集、警示教育、展板宣传、文艺演出等活动,用丰富的活动吸引大家都参与到地质廉政建设中来。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教育深度,拓宽文化广度,通过多途径、多渠道、多手段,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地质廉政文化建设,呈现多种多样、多姿多彩的局面。使干部职工在广泛参与中接受廉政文化的熏陶,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营造浓厚的地质廉政文化氛围,形成覆盖全行业的廉政文化品牌。


    

    “文化而润其内,养德以固其本”。地质廉政文化建设是长期的实践过程,需要广大地质人的共同努力和奋斗。相信通过大家的坚持不懈,地质廉政文化一定会蓬勃发展,地质事业也会在清廉的氛围下得到更好的发展与繁荣。


    

 


    

 


    

 
文化推介


    

国土资源部2013年“书香三八”征文佳作选登


    

品三杯茶  走人生路


    

——读《三杯茶》有感


    

刘 澜 中国地质图书馆 


    

敬上一杯茶,你是一个陌生人。


    

再奉第二杯,你是我们的朋友。


    

第三杯茶,你是我的家人,我将用生命来保护你。 


    

《三杯茶》讲述了一个有关信任、感恩、承诺、坚守与追求的故事。读了《三杯茶》之后我深有感触。我从三个方面来解读这个故事。


    

第一份感触:一段缘分,一份承诺


    

乔戈里峰是世界第二高峰,对于登山者而言,登乔戈里峰是一生的荣耀。1993年,小说的主人公摩顿森因救援同伴,攀登乔格里峰失败,被巴尔蒂人救起。巴尔蒂人把精疲力竭、虚弱无比的摩顿森当做贵客。身体恢复过程中,摩顿森与他们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也对他们的贫穷和困顿有了深入的了解。由于没有学校,孩子们只能冒着刺骨的寒风,跪在霜冻的土地上,用小木棍学习。当时,摩顿森发誓:我要给你们盖一所学校。就是这个承诺改变了他的一生。


    

第二份感触:一份坚守,一份收获


    

回到美国后,摩顿森找了份急诊室护士的工作,一边工作,一边开始筹款。为了省钱,他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以车当家,筹资过程的艰辛是对摩顿森毅力和信心的极大考验,但他从未轻言放弃。当他带着所有的建材艰难万险地到达巴蒂尔人的村庄时,意外出现了,一条河流阻止他继续前行,这就意味着,他必须回到美国,继续筹集建桥的资金。这使他陷入了十分艰难的境地:没有工作、没有住所、存款即将花完。好在在朋友的帮助下,经过他的艰辛努力,终于建好了桥,之后,一所小学终于屹立在乔戈里峰的巨麾之下。一个美丽的承诺,终于兑现。


    

第三份感触:一次承诺,一生追求


    

1996年,摩顿森成为中亚协会的会长。此后十多年间,他带领自己的团队陆续建成了六十多所学校,那些学校不仅在最贫穷的地方,还在战火纷飞的巴基斯坦塔利班活跃的腹地。他还兴建了给水工程、水力发电厂、卫生所、妇女中心等。


    

从被救到信任,从感恩到坚守信念,巴尔蒂人对摩顿森的救助,开启了他对这片土地最深情的付出,也成就了他一段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他被赞誉为“真正的美国英雄”。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团体的人纷纷支持他,并向中亚协会捐款。


    

一个人,一段缘分,一个承诺,一份坚守,一份收获,一生追求,这就是《三杯茶》的故事。在这本书里,雪山、冰川、峡谷、河流等自然风光,与相互信任、践行承诺、坚守信念、追求事业等人生光辉交相呼应,相得益彰,使人感动,令人震撼,引人深思。这里与大家交流三点体会:


    

没有执着不懈的坚持,就无法达成目标


    

践行承诺和追求事业都需要执着坚守。在这个越来越多元化的时代,无论做任何事情,条件有优有劣,心境有好有坏,有支持的声音,也有反对的声音,但坚强的人一定是不向外力屈服,不向惯性妥协,执着地为自己心中的信念活着。而这种执着,让一个平凡的人变得不平庸。近年来,我们的地质找矿成果显著,离不开地质学家坚持不懈的努力,离不开对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回顾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他们经历了地质工作的“兴旺期、低潮期、春天期”,却又始终如一地“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富饶的宝藏”,用实际行动弘扬和传承了地质“三光荣”精神,一代又一代“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地勘队伍,为实现“地质梦”和“中国梦”执着不懈地奋斗着。


    

没有信任和支持,就无法成就事业


    

十余年里,摩顿森走过的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他的精神可歌可泣,令人钦佩,但我们不能忽视那些在背后给予他支持和帮助的人们。正是这些人的信任与支持,赐予了摩顿森超越信仰、文化、种族差异,在伊斯兰教贫困地区成就非凡事业的力量源泉。


    

一个团队,信任,分享,进步可以说是它的价值观,三者是紧密联系的,信任是前提,分享可以看成催化剂,能促进信任,促进团队发展,最后达到共同进步。当然信任是第一位的,没有信任就没有团结,没有团结就没有团队。信任是团队克服艰难工作的全效润滑剂,促进团队成员愿意进行合作,避免和减少不和谐的因素,有助于提高成员之间信息的共享,有助于提高成员的工作满意度,有助于团队工作的顺利进行及成功。中国地质图书馆的科普文化活动搞得有声有色,成效显著;科普大篷车活动范围之广,影响力之大,都源于团队的齐心协力,和谐统一,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支持和帮助。


    

不懂得理解与尊重,就无法与他人合作


    

在给巴尔蒂人修建学校时,摩顿森用美国人的方式督工,拿着笔记本,眼睛盯着每个人,焦虑地计算每一块钱,不停地要求加快速度,而他的做法快把村民们“逼疯了”。这时,一个从没有机会接近现代文明的巴尔蒂老人,像一个真正的智者一样给摩顿森上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课:理解尊重、换位思考,是与人交往、与人合作的重要条件,而且这种理解与尊重,不光要体现在交往的姿态上,还要体现在看问题的视角、想问题的思维上。


    

只有真正懂得爱,懂得珍惜、尊重、理解、欣赏他人,才能真正悦纳自我。尊重别人的不同之处,别人才会尊重你的独特之点,给别人以空间,自己才有余地,这样必定会换来更多的宽容和敬意,建立良好的沟通,这也是成功的秘诀。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应该细细品味别具一番风味的“三杯茶”,学会坚持、理解、尊重、信任,让我们的人生道路更加和谐、更加幸福。


    


 


    

    

文化在行动


    

国土资源部直属机关妇工委获中央国家机关妇工委书香“三八”征文优秀组织奖


    

近期,由中央国家机关妇工委组织的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主题的书香“三八”征文活动揭晓,共有310篇作品获奖。其中,国土资源部共有地科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冯卉、中国地质图书馆崔熙琳、地调局发展研究中心郝鑫萍等19人分获一、二、三等奖。国土资源部直属机关妇工委荣获优秀组织奖。


    

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三支科普团队


    

被中国科协聘为第一批全国科学传播专家团队


    

20131226,在中国科协举办的“李象益科普事迹报告会暨首席科学传播专家聘任”大会上,中国地质调查局的“航空物探科学传播专家团队”、“海洋地球物理学传播专家团队”和“海洋资源与环境科学传播专家团队”被中国科协聘为第一批科学传播专家团队,王平、周坚鑫、张训华被聘为首批“全国学科首席科学传播专家”。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将在中国科协和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围绕地球物理、海洋资源与环境等学科开展科普创作,向公众进行科普传播工作,推动地质科学的普及和传播工作。


    

第五届“宝石”文学奖评选启动


    

20131228-29日,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四届九次主席团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决定,自201411起,启动由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和中国作家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宝石”文学奖评选活动。宝石文学奖创办于1990年,每5年举办一届,是国土资源文学的最高奖项,为繁荣国土资源文化、培养国土资源作家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五届“宝石”文学奖将继续聘请全国有影响的作家、评论家,对2009-2013年期间公开出版或发表的国土资源题材作品进行评选。


    

旅游地学思想座谈会在京召开


    

20131226,旅游地学思想座谈会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召开。座谈会上,李廷栋等4位院士与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位旅游地学界专家学者,交流了对旅游地学思想的理解以及今后十年旅游地学发展的设想。国家地质公园评委、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陈安泽提出,旅游地学的发展战略是以地质公园为核心平台,使地质旅游成为中国重要旅游项目;以旅游地学理论作指导,促使地质公园成为真正的科学公园;以“实践-理论-再实践-完善旅游地学学科体系”为指导方针,使旅游地学学科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平。


    

油气资源调查中心


    

举行“油气之家 辞旧迎新”包饺子比赛


    

20131231,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团支部在中心食堂组织了以“油气之家辞旧迎新”为主题的包饺子比赛。活动通过“参赛队精神风貌展示、限时包饺子、两人两手合作包饺子、现场学习制作花样面点”四个环节增加比赛趣味性。此次比赛充分发扬节俭精神,仅设精神奖励,在辞旧迎新之际,以健康向上、简朴温暖的方式增强了中心的整体凝聚力。


    


 


    

    

徽志解读  


    

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徽志解读


    


    

 


    

小球代表地球,蓝色弧形代表地球运行轨道,不仅表明了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属于地球科学的行业性质,还表现了地质工作者胸怀地球,放眼宇宙的博大胸襟。


    

同时小球也代表眼球,蓝色弧形代表透镜,寓意不断发现和探索,勇于创新。


    

中心部位的地质锤造型,既代表了地质工作极强的实践性,又反映了地质工作的艰辛,还激励我们继承和发扬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眼球与地质锤的结合,代表了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同时,具有力度向上的地质锤也是“人”字的简写,不但体现了行业特征,同时也寓意成都地调中心以人为本,积极向上,事业不断发展进步。


    

 


    


 


    

    

文化人物


    

胡红拴,笔名山夫、古全,1961年出生于河南洛阳,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200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一个集诗人、地学文化学者、医生、科普作家、美术评论家等多种行业身份于一体的“杂家”,身兼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兼诗歌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地质图书馆客座研究馆员、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兼职教授、广东省地质局副主医师、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等数职。


    

在地学文化研究中,他将美学、文学、地学、艺术糅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岭南味道的特色地学文化研究。他在《人民日报》、《文艺报》、《中国作家》、《诗刊》、《羊城晚报》、《中国国土资源报》等报刊发表文章千余篇。出版有《山野碎语》、《山道》、《大地拾遗》、《南粤地学旅游胜览》、《矿物华藏――矿物岩石的诗意世界》、《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里的地学奥秘》、《矿物珍宝——岩矿美石世界的诗意记述》、《名山胜地桂冠里的地学奥秘》、《南粤地学解读》、《舞动的土地》、《大地上的韵律》、《南粤大地上的书画家们》、《淡淡书香》、《周彦生诗画记》、《林丰俗诗画记》、《许钦松诗画记》、《刘书民诗画记》、《胡红拴品画诗选》、《胡红拴品画诗词散文集》、《悟山听云》、《胡红拴诗选》、《地球语汇》等各种专著58部,共计1000余万字,作品曾获2005年第三届、2009年第四届中华“宝石”文学奖。2008年获得中国国土资源作协授予的“抗震救灾先进国土资源作家”称号,多次获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授予的“全国科协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等荣誉。


    


 


    

《地学文化动态》征稿启事


    

《地学文化动态》是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党委和中国地质图书馆主办的不定期刊物,本刊以推动地学文化研究和地质行业文化建设为主要宗旨,力图为社会各界进行地学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的平台。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发挥好本刊作用,现面向国内专家、学者诚征稿件,敬请各位不吝赐稿。


    

内容要求:


    

本刊以地学文化理论研究和地质行业文化建设类文章为主,主要设有传文达意、文化研究、文化人物、文化沃土、文化在行动、文化推介、徽志解读等栏目,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就以上几个主要方面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并推荐到相关报社或期刊登载。来稿恕不退还。


    

联系方式:


    

1.通信地址:北京8324信箱《地学文化动态》编辑部,邮编:100083


    

2.电子邮箱:dxwh@cgl.org.cn


    

3.联系电话:010-66554913


    

4.联 系 人:崔熙琳


    

 


    

地学文化动态 DIXUE WENHUA DONGTAI


    

2014年第1期(总第23期)


    

 


    


 


    

    编:史                        联系电话:(010) 66554913


    

责任编辑:崔熙琳  徐梦华  谭正敏      联 系 人:崔熙琳


    

    核:单昌昊                          真:(010) 66554908


    

    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     电子信箱:dxwh@cgl.org.cn


    

    编:100083                      单位主页:http://www.cgl.org.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