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总体规划方法研究——以攀枝花市为例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 中文刊名:城市规划
  • 英文刊名:City Planning Review
  • 作者:杨培峰 ; 尹贵
  • 出版日期:2008-09-09
  • 机构:重庆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重庆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
  • 年:2008
  • 期:09
  • 出版单位:城市规划
摘要
<正>近年来随着地球环境的持续恶化,大规模的自然灾害,诸如:地震、洪水、台风等不断发生。与此同时,伴随着城市数量、人口、规模的急剧膨胀,火灾、爆炸、工业灾害、公共卫生事故、工程事故等人为灾害性事件也频见报端,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遭受了极大损失,城市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引文
[1]第十九条规定:“在临震应急期,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向预报区的居民以及其他人员提出避震撤离的劝告;情况紧急时,应当有组织地进行避震疏散。”第二十九条规定,“民政部门应当迅速设置避难场所和救灾物资供应点,提供救济物品等,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做好灾民的转移和安置工作。其他部门应当支持、配合民政部门妥善安置灾民。”
    [2]其中第二十五条规定了“地震灾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民政和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迅速设置避难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点,提供救济物品,妥善安排灾民生活,做好灾民的转移安置工作。”
    [3]其中,第九条关于制定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应当包括市、区级避震通道及避震疏散场地(如绿地、广场等)和避难中心的设置与人员疏散的措施。
    [6]参见重庆市规划研究中心《日本考察调研报告》(2007.11)。
    [7]1919年,日本颁布了第一部全国通用的城市规划法规《都市计画法》,其中规定各城市必须将城市公园作为一项基础设施列入城市规划;1986年,日本提出把城市公园绿地建成具有避难功能的场所;1993年,进一步修订《城市公园法》,明确提出了“防灾公园”的概念;1998年,建设省制定了《防灾公园规划和设计指导方针》,将防灾列为城市公园的首要功能。
    [8]http://www.soufun.com/news/2008-06-02/1799623.html。
    [9]参见:全国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在北京建成.城市与减灾.2003.6。公园总面积为60余万m2,用于地震以及避难场所的面积约为38万m2,可容纳25.3万人,疏散23.1万人,具备11种应急避难功能。
    1张丽梅,许倩音,吴志良.天津市避难场所人均用地指标取值研究[J].城市规划,2005,(3):30-32.
    2林晨,许彦曦,佟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研究——以深圳市龙岗区为例[J].规划师,2007,(2):58-60.
    3李刚,马东辉,苏经宇.基于加权Voronoi图的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责任区的划分[J].建筑科学,2006,(6):55-59.
    4苏幼坡,刘瑞兴.城市地震避难所的规划原则与要点[J].灾害学,2004,(3):87-91.
    5苏幼坡,刘天适,刘瑞兴.生命线地震工程的研究进展[J].世界地震工程,2003,(6):151-155.
    6周锡元,马东辉,苏经宇,等.现代城市安全保障与重大灾害应对策略浅议[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4:808-814.
    7金磊.中国城市综合减灾的未来学研究[J].重庆建筑,2007,(2):45-49.
    8吕元.城市防灾空间系统规划策略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4.
    9曹国强.城市避震疏散和救助医疗机构规划问题的研究[D].河北理工大学,2005.
    10周晓猛,刘茂,王阳.紧急避难场所优化布局理论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7):118-121.
    11杨文斌,韩世文,张敬军,等.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与城市防灾[J].自然灾害学报,2004,(2):126-131.
    12李刚,马东辉,苏经宇,等.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方法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10):901-906.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