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感引导的灾后重建空间组织实践——在绵竹市汉旺镇灾后重建中的思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如何从选址、流线组织和空间布局上充分满足人的心理和行为的需求,是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尤其是在设立地震遗址公园的地方显得更为必要。在汉旺镇灾后重建中,通过设置缓冲区另建新镇,合理组织转换节点的空间及流线,以及在旅游服务区内部的空间布局,一并实现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空间组织和情感引导的结合。
引文
[1]张京祥,李志刚.开敞空间的社会文化意义:欧洲城市的演变与新要求[J].国外城市规划,2004(1):24-27.
    [2]陈伟新.以空间演绎历史——巴黎都市轴线的延续[J].规划师,2002(7):49-50.
    [3]埃德蒙.N.培根.城市设计[M].黄富厢,朱琪,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王鹏.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33.
    [5]田银生,刘韶军.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6][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美]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俞孔坚,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7]朱兆慷,张庄.铁路旅客车站流线设计和建筑空间组合模式的发展过程与趋势[J].建筑学报,2005(7):74-78.
    [8]张鸣,周波.小城镇建设中的“川西民居”地域性探索——成都市新津县兴义镇新区城市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8):140-142.
    [9]孙施文,胡丽萍.灾后重建规划,为了现在和未来的责任[J].城市规划学刊,2008(4):6-10.
    [10]胡以志.灾后重建规划理论与实践:以新奥尔良重建为例,兼论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借鉴[J].国际城市规划,2008(4):66-70.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