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提高房屋抗震能力的思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通过地震波的传播机理以及由此引起的地面运动,分析了建筑物倒塌的部分原因,并结合城市规划布局、房屋结构设计等方面,对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给出了几点意见。
引文
[1]徐有邻.汶川地震震害调查及对建筑结构安全的反思[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冯远,刘宜丰,肖克艰.来自汶川大地震亲历者的第一手资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邓博团,白亮.汶川地震建筑结构震害概述及分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30(5):666~668.
    [4]黄代明,赵攀,韩娟.汶川地震中底框和框架结构的震害分析[J].山西建筑,2009,35(13):66~67.
    [5]王文一,贾彬,张誉.建筑结构在汶川地震中的震害特征[J].山西建筑,2008,34(30):93~94.
    [6]夏念恩,谭正清.从汶川地震谈对建筑结构抗震的几点思考[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4):11~13.
    [7]陈柯园.汶川大地震引发建筑结构设计者的思考[J].四川建材,2009,(2):96~97.
    [8]施东昊.从汶川地震震害分析看概念设计在结构抗震设计中的重要性[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125~126.
    [9]王翠坤,杨沈.汶川地震对建筑结构设计的启示[J].震灾防御技术,2008,3(3):230~236.
    [10]周果行.“5.12”汶川地震震区建筑受损的内在原因分析[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9,26(2):109~116.
    [11]吴流.浅谈建筑抗震设计[J].建筑与装饰,2007:39~40.
    [12]仲圯.钢筋混凝土建筑抗震设计[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2,(4):72~76.
    [13]陈国林.后汶川地震时代抗震综合方法[J].工程与建设,2009,23(2):217~219.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