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汶川大地震灾害成因及次生灾害初探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的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震区范围长240 km、宽30 km,等震线分布形态总体呈长椭圆形,长轴为北东向,震中烈度约为10°,深度为12~19 km,为浅源地震。震区涉及绵阳市北川、德阳、汶川、成都、都江堰、广元、重庆以及甘肃、云南、陕西、河南等地区。除了吉林、黑龙江和新疆地区外,全国都有震感。大多数建筑物受损,在北川、汶川等多处地区出现次生灾害。综合分析认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是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带,也称北川-映秀断裂带的活动有关。
引文
[1]潘懋,李铁锋.地质灾害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4~361.
    [2]马宗晋.中国自然灾害和减灾对策(之三)——我国的地震灾害及其应对[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7(3):1~5.
    [3]陆仲家,黄培华.地震地质学简明教程[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
    [4]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国土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141~671.
    [5]国家地震局西南烈度队.川滇强震区地震地质调查汇编[M].北京:地震出版社.1979.
    [6]程思,易加强.四川省汶川县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对策[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7(12):1~6.
    [7]朱皆佐,江在雄.松潘地震[M].北京:地震出版社.1978.
    [8]何冬晓,谢世友,孙在斌,邓晓军.2005年8月5日云南省会泽——四川省会东5.3级地震四川震区地震宏观烈度考察[J].四川地质学报.2007(27):31~36.
    [9]白兰香,闻学泽.龙门山断裂带茂汶——汶川段的长期强震潜势[J].四川地震.1994(3):51~58.
    [10]胡先明,钟国平.四川省天然地震的次生水灾害[J].四川地震.2007(3):28~32.
    [11]韩渭宾.地震灾害基本特点及防震减灾对策的几点思考[J].四川地震.2004(3):1~5.
    [12]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北京减灾协会编.中国减灾与新世纪发展战略[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
    [13]张梁,张业成等.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理论与实践[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120~281.
    [14]蒋承菘.中国地质灾害的现状与防治工作[J].中国地质.2000(4):3~51.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