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灾区地质灾害防治的思考和建议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5.12汶川地震造成8万余人死亡和失踪,3万余人受伤,给灾区人民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精神创伤,而由地震引起的次生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人员伤亡就将近2万。震后为了防治地质灾害进一步威胁灾区群众,国家分期启动了震后灾区应急勘查治理项目,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是地震引起的地质灾害有其自己的变形破坏特征,如果我们仍旧按照原来的勘查设计理论来简单处理震区地质灾害,可能会造成对灾害体判断不准和经济上的浪费。所以本文认为,应对地震造成的地质灾害类型和特征有一定的认识,进而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这些灾害点,做到地质灾害治理的有的放矢。对地震后的地质灾害要分变形山体和破坏山体分别治理,同时对于变形山体我们认为又可以分为震裂山体、震松山体,只有有针对性的防治才能做到更安全、更经济、更有效。
引文
[1]许强,黄润秋.5.12汶川大地震诱发大型崩滑灾害动力特征初探[J].工程地质报.2008,16(6):721~729.
    [2]殷跃平.汶川八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8,16(4):433—444.
    [3]张永双,石菊松,孙萍等.汶川地震内外动力耦合及灾害实例[J].地质力学学报.2009,15(2):131-141.
    [4]梁庆国,韩文峰.强震区岩体地震动力破坏特征[J].西北地震学报,2009,31(1):15~20.
    [5]郑颖人,叶海林,黄润秋.地震边坡破坏机制及其破裂面的分析探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28(8):1714-1723.
    [6]许强,陈建君,冯文凯等.斜坡地震响应的物理模拟试验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9.3.
    [7]冯文凯,许强,黄润秋.斜坡震裂变形力学机制初探[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28(Supp.1):3124-3130.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