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震密度随距离的衰减不代表动态应力触发过程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分辨多数余震和后续主震是由静态应力触发(Stein,1999;Todaetal,2005;Parsons,2002)还是动态应力触发(Hilletal,1993;kilb,2003;Brodsky and Prejean,2005;Gomberg and Johnson,2005;Hill and Prejean,2007),对理解地震内在作用和预测地震危险性是有必要的(Freed,2005)。Felzer和Brodsky(2006)分析了2≤M<3和3≤M<4级主震后5min内余震的空间分布情况,发现距主震50km范围内M≥2余震具有特定的幂律衰减关系,且衰减曲线的斜率为-1.35。据此,他们认为余震随距离的衰减只能用动态触发来解释。基于上述假设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检验,但没有一个可通过检验,进而,本文中对这种衰减关系提出了另外一种解释。在距离2≤M<3主震300m以外的地方,主震前5min内的地震活动性衰减与主震后5min内的衰减没有显著的区别,表明主震对它静态触发区域以外的地方没有影响。表征余震基本特性的大森随时间衰减关系在距离主震10km以外的地方是不存在的。最后,发现在主震波前未到达之前的余震中发现了这种距离上的衰减,而这违背了因果关系。我们认为,Felzer和Brodsky(2006)隐含地假定两个独立余震中的第一个沿着断层破裂触发第二个,而且两个余震中的第一个是以蠕动或入侵方式触发了第二个,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引文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