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防护林景观生态设计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海岸防护林在防风固沙、预防地震海啸、美化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沿海环境景观的建设是海防林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首先介绍了景观生态设计的理论原则,并阐述了其在海岸防护林建设中的应用,在总结我国海岸防护林现状的基础上,正视海防林景观生态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海防林景观生态设计的建议。
引文
[1]徐从燕.山东沿海景观生态格局、评价与建设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
    [2]柯美红,黄义雄.福建沿海地区的景观生态建设途径探讨[J].生态学杂志,2002,21(6):77-80.
    [3]马万栋,张渊智,施平,等.海岸带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8,27(5):87-92.
    [4]刘欣,恽才兴.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综合管理模式初探[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7(3):47-51.
    [5]邓春朗.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海岸带综合管理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7(3):41-46.
    [6]李琦,吴晓春,张于卉.对上海沿海防护林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J].防护林科技,2006(3):103-105.
    [7]方夏峰.沿海防护林建设在生态恢复中的作用[J].林业勘察设计,2008(1):124-126.
    [8]金久宏,张关通,丁立荣.浅谈气候灾害与沿海防护林建设[J].防护林科技,2007(5):64-65.
    [9]房健.对沿海防护林建设的思考与建设[N].江苏经济报,2006-01-21(B02).
    [10]魏国海.“桑美”台风与沿海防护林建设[J].中国林业,2006(12):38.
    [11]梁文慧,刘良贤,俞秀兰.福建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前景展望[J].林业勘察,2001(1):52-56.
    [12]李琦,吴晓春,张于卉.对上海沿海防护林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J].防护林科技,2006(3):103-105.
    [13]金国东.广东沿海防护林建设与发展探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22(1):7-8.
    [14]乔勇进,张敦伦,李东发,等.山东省沿海防护林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防护林科技,2000(2):45-48.
    [15]梁东成.广东省沿海防护林建设的探讨[J].防护林科技,2005(1):85-86.
    [16]许基全,唐奇峰.综合型高效益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J].经济论坛,1998(8):31-32.
    [17]吴文玉.景观设计生态观及其教育[J].景观.教育,2007(3):35-36.
    [18]胡银根,王思奇,吴冲龙.土地生态建设探讨———保护土地原生态建设土地新生态[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6):2448-2450,2459.
    [19]苏子友,潘发明,张炎周,等.生态与产业和谐统一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J].陕西农业科学,2008(2):115-116.
    [20]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6):4-5.
    [21]农业大词典编辑委员会.农业大词典[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2128.
    [22]王园园,周青.景观生态学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J].生态经济,2006(5):218-219,226.
    [23]杨小波,吴庆书.城市生态学[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17-221.
    [24]过元炯.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4-9.
    [25]翁友恒.福建沿海防护林景观生态建设的研究[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3,22(2):8-13.
    [26]李毅功.我国防护林的发展趋势[J].水土保持学报,1992,6(3):91-96.
    [27]宋兆民.我国防护林体系的发展与研究[J].防护林科技,1998,(4):14-17.
    [28]徐化成.景观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23,99-101.
    [29]葛云健,张忍顺,杨桂山.创建盐城国家滨海湿地公园的构想———江苏淤泥质海岸生态旅游发展的新思路[J].资源科学,2007,29(1):106-111.
    [30]李征宇,肖勤.三亚湾滨海绿带总体规划与控制性设计———热带滨海植物群落配置初探[J].中国园林,1999,15(65):28-30.
    [31]李世东.我国的沿海防护林建设[J].自然资源研究,1992(4):9-13.
    [32]张莉.中国南海发展滨海生态旅游的思考[J].绿色经济,2002,(11):75-77.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