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八道建置沿革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 中文刊名:韩国研究论丛
  • 作者:魏嵩山
  • 出版日期:1996-08-31
  • 机构: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
  • 年:1996
  • 期:00
  • 出版单位:韩国研究论丛
摘要
<正> 朝鲜王朝长期分全国为八道,各置观察使,分统州、府、郡、县。1896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朝鲜为日本侵占,改称韩国,改为十三道。关于八道的名称,朝鲜人所修的《东国舆地胜览》与《朝鲜志》,我国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和薛培榕所著的《东藩纪要》、《朝鲜八道纪要》等,俱作京畿道、忠清道、庆尚道、全罗道、黄海道、江原道、平安道、咸镜道。至于其建置沿革,《朝鲜志》但
引文
① 《太祖实录》卷2。
    ② 《太祖实录》卷7.
    ③ 《太祖实录》卷11.
    ④ 《太宗实录》卷26。
    ⑤ 《太宗实录》卷27.
    ⑥ 《太宗实录》卷32.
    ⑦ 《太宗实录》卷34.
    ⑧ 《中宗实录》卷1载元年九月改忠公道为忠清道,仍以平泽、牙山、稷山、镇川自京畿道还属忠清道.然此前何时改忠清道为忠公道,史籍未详。“接《燕山君日记》卷58载十一年六月“以忠清道平泽、稷山、镇川、牙山四县移属京畿”、八月又记有“忠公道观察使许辑”,疑忠清道改名忠公道或在此年.
    ⑨ 《中宗实录》卷93载三十五年七月降忠州为芮城府,八月改忠清道为清公道,但九月又复忠州之号。同书卷96载三十六年十一月忠清道礼山、瑞山、大兴等邑雷。则此年虽改忠清道为清公道,旋复为忠清道。
    ⑩ 《明宗实录》卷9载四年六月降忠州为维新县而不载改清洪道事,但此后清洪道屡见,则当降忠州为维新县之同时,又改忠清道为清洪道;《宣宗实录》卷1载明宗二十二年十月改维新县为忠州,而不载恢复忠清道事,然此后忠清道屡见,则当改维新县为忠州之同时,又恢复忠清道。如此,《明宗实录》卷26所载十五年七月忠清道牙山、十月忠清道石城地震,“忠清”乃“清洪”之误。
    (11) 太白山本《光海君日记》卷56载四年八月“时忠州罪入伏逆降为县,改称忠清道为忠洪道”,然此后至十三年各卷所载皆作“公洪道”。疑“忠洪”当为“公洪”之误。
    (12) 按一般降州为县以十年为限。光海君十五年仁祖即位,《仁祖实录》五年以前各卷记载俱作“忠清道”。疑光海君四年改公洪道后,至十四年仍恢复忠清道。
    (13) 《仁祖实录》卷18.
    (14) 按《仁祖实录》自十二年至二十二年各卷记载多作“忠清道”,其中十三年、十五年、十六年、二十年、二十一年各卷又载有忠州,则仁祖十二年当又恢复忠州及忠清道。如此,则仁祖十三年、十五年别作“公清道”,十九年别作“洪清道”,皆误。《仁祖实录》卷45载二十二年六月“己未,公清道沃川郡雨雹”;卷46载二十三年十一月公清监司李澥犯罪。或仁祖二十二年又改忠清道为公清道。《备边司謄录》1《仁祖》载二十二年正月四日作忠清道,六月十六日作公清道,正与此推断相合。
    (15) 《仁祖实录》卷47。
    (16) 《孝宗实录》卷10载四年三月“忠原县监柳硕等六邑守令坐罢”,卷14载六年一月李时昉称各地输米,“忠州官谷最多”。《备边司謄录》2《孝宗》元年至三年各书作洪清道,四年四月十六日改书作忠清道。据此,是孝宗四年又改忠原县为忠州,同时改洪清道为忠清道。如此,则《孝宗实录》二年七月载“忠洪道恩山等八邑大水”,误。
    (17) 《显宗改修实录》卷67载二年七月“降洪州为洪阳县,改忠洪道为忠公道”,而何时始为忠洪道史籍未详。《孝宗实录》卷20载九年八月有“忠洪监司李庆纪”,十二月“忠洪道舒川等宊”;十年二月“辛未,忠洪道沃川郡赤登江断流”,三月壬戌“忠洪道雪”。据此,当是孝宗九年改忠清道为忠洪道。然同书孝宗十年四月又记“洪清道新昌县有石自起立”;《显宗实录》卷2载元年二月有“忠清监司吴挺垣”,卷3载元年七月“庚申忠清道报恩县雨雹”;《备边司謄录》2《显宗》元年七 月二十五日有“忠清兵使”,并误。
    (18) 《显宗实录》卷4载二年十一月忠公监司金微启奏,卷5载三年四月忠清监司吴挺纬启奏。《备边司謄录》2《显宗》三年正月十二日载吴挺纬以忠公监司启奏,四年正月二十六日又载忠清道观察使李弘渊名。据此,是显宗三年复改忠公道为忠清道。
    (19) 《肃宗实录》卷11:七年二月以“李师命为公清道观察使”,八月“改公清道为公洪道,清州降为县”。而何时改称公清道史籍缺载。按肃宗六年以前《实录》记载皆作忠清道,《备边司謄录》3《肃宗》一至五年亦作忠清道,则当或六年末改忠清道为公清道。
    (20) 见《肃宗实录》卷20、 21。《同文汇考》二册卷70别载肃宗二十年、二十六年有清国船漂至忠洪道安兴镇及瑞山县,此忠洪道实忠清道之误。《备边司謄录》4《肃宗》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七月四日记有忠洪监司姜世龟奏状,自十六年以后皆书作忠清道,与《肃宗实录》记载正合。
    (21) 《备边司謄录》10-11《英宗》十一年闰四月二十六日及其以前书作忠清道,自十一年六月二日以后至二十二年十月九日皆书作公洪道,二十三年四月一日以后又书作忠清道。据此,则当英宗十一年改忠清道为公洪道,二十三年复为忠清道。《英宗实录》卷13至63自十一年六月至二十二年四月亦记作公洪道,然又干十七年七月庚辰、二十一年九月别书作忠清道,此忠清道乃公洪道之误。
    (22) 同(21) 。
    (23) 《正宗实录》卷6:元年八月辛酉改忠清道为公忠道,改清州为西原县;二年七月丁巳“改公忠道为洪忠道”,并降公州为公山县。
    (24) 《正宗实录》卷21:十年正月丁未,“复西原县为清州牧、瑞兴县为府,降号限满也”;四月癸未,忠清道儒生尹健疏请文纯公权尚夏配享华阳书院。《备边司謄录》15《正宗》十年七月十五日亦记有忠清道。据此,则正宗十年又改洪忠道为忠清道。
    (25) 《纯宗实录》卷17:十三年十一月庚午,“西原县还升清州牧,公忠道以忠清道复号……已准十年之限也。”由此上遡,当纯宗四年改忠清道为公忠道。
    (26) 见《纯宗实录》卷20。《备边司謄录》21《纯宗》二十年六月五日、十月二十二日既书公清道,又于十月六日别书作公忠道,实误。
    (27) 《纯宗实录》卷25。
    (28) 《备边司謄录》21《纯宗》二十六年八月十六日仍书作忠清道,自二十七年闰五月六日改书作公忠道。此后至宪宗元年又改书作忠清道。据此,是公忠道当改自纯宗二十七年。然同书二十九年六月二日、《纯宗实录》卷30于二十九年十一月庚 申别书作公清道,此“清”字应为“忠”之误.
    (29) 《备边司謄录》25《哲宗》十三年六月二十五日仍书作忠清道,自八月二十六日改书作公忠道.据此,是哲宗十三年又改忠清道为公忠道.然同书十三年十月二十六日仍书作忠清道,误.
    (30) 《备边司謄录·忠清道2》:高宗八年二月“公忠道以忠清道复号”。据此,知高宗八年又改公忠道为忠清道.《同文汇考》三册既于高宗三年、五年各书作公忠道,又于四册载高宗四年有清国船漂至公清道泰安郡,此公清道乃公忠道之误。
    (31) 《中宗实录》卷36、 37.
    (32) 《仁祖实录》卷46:二十三年七月降罗州号为锦城,以全罗道为全南道。是全南道改称在当年七月.同书八月又载“全罗道砺山郡地震”,误.
    (33) 《显宗实录》卷7:五年正月升锦城县为罗州牧,二月“全罗道康津县舍人岩前大川断流一夜”.据此,全罗道恢复与升锦城县为罗州牧同时.然同书该年四月仍记作全光道,《显宗改修实录》卷6、 卷9又分别于二年七月、四年十月书作全罗道,并误.
    (34) 《备边司謄录》9、 10《英宗》十年十月十六日书作全罗道,十一年六月十一日改书作全光道,十四年六月五日复改书作全罗道.《英宗实录》卷40至47所书与此略合.据此,是英宗十一年改全罗道为全光道,至十四年复为全罗道。
    (35) 《显宗改修实录》卷13:六年八月“原襄道监司李俊考驰启江陵等三邑凶荒特甚”,此后至十五年各卷记载多作原襄道。以州、府降号与更改道名一般限于十年推之,自显宗六年至十五年恰为十年,疑江原道更名原襄道当在七年。如此,则《显宗实录》卷12七年八月、《显宗改修实录》卷14七年三月和十五年二月记载仍作江原道,或误。
    (36) 《肃宗实录》卷5载二年四月分遣暗行御史于诸道,其中有江原道,此后至十年六月各卷记载皆作江原道.据此,是肃宗元年又恢复江原道。《备边司謄录》3《肃宗》元年五月二十二日、十月六日皆记作江原道,与此推断正合。
    (37) 《肃宗实录》卷24载:十八年一月丁卯,“江原道尝因原州革号改称以江春,至是限满,故复旧号”.《备边司謄录》3《肃宗》九年闰六月十四日作江原道;自十年五月十四日至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作江襄道;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起,至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作江春道;十八年正月十日又载作江原道。据此,当是肃宗十年改江原道为江襄道,至十四年又改江襄道为江春道.《肃宗实录》卷17-19于十二年十一月、十三年二月至五月、十四年四月各记有江襄道,与《备边司謄录》相合.
    (38) 《舆地图书》谓雍正七年改江春道,乾隆三年复为江原道;《大东地志》谓英宗四 年改江襄道,十三年复旧号。按雍正七年适为英宗五年,乾隆三年适为英宗十四年。《备边司謄录》英宗八年七月二日载有原城县,十三年一月十二日载复原州旧号,改江春为江原道;而《朝鲜王朝实录》又载英宗十年十二月丙申复原州降号,改江原道为江春道。据此,是英宗四年降原州为原城县,改江原道为江春道,八年后复原州,同时恢复江原道,十年又降原州为原城县,再改江原道为江春道,至十三年升原城县为原州,仍改江春道为江原道。《舆地图书》与《大东地志》各有所误。
    (39) 《正宗实录》卷16载七年八月“原春道观察使蔡弘履以农形驰启”,此后至十四年各卷皆作原春道;卷32载十五年正月,“复江陵县监为大都护府使,谷山县为都护府使,两邑降号已满十年之限也,原春道复号江原”。由此推定江原道改名原春道当在正宗六年,至十四年恢复江原道。《备边司謄录》16《正宗》六年六月二十五日仍书作江原道,十月三日改书作原春道,正与此推断相合。然《正宗实录》卷29于十四年四月别书:“谕江原道观察使尹师国”,此江原道乃原春道之误。
    (40) 分见《成宗实录》卷174、 193。
    (41) 《燕山君日记》卷29。
    (42) 《太宗实录》卷14、 16。
    (43) 惟英宗三十年后一段时间移治定山县,见《英宗实录》卷81。
    (44) 《太宗实录》卷14。
    (45) 《太宗实录》卷16。
    (46) 《中宗实录》卷36。
    (47) 《东藩纪要》卷5《八道守土官职》。
    (48) 《太宗实录》卷14、 28。
    (49) 《世宗实录》卷66。
    (50) 《燕山君日记》卷1、 《中宗实录》卷1。
    (51) 《肃宗实录》卷43。
    (52) 《东藩纪要》忠清道所领不载连山县,此据《宣宗实录》卷39、 《朝鲜八道纪要》补。
    (53) (54) 《东藩纪要》庆尚道所领缺载庆州府、兴海郡,此据《宣宗实录》卷39、 《朝鲜八道纪要》补。
    (55) (56) (57) 《东藩纪要》江原道所领缺载金城、蔚珍、歙谷三县,此据《宣宗实录》卷39、 《朝鲜八道纪要》补。
    (58) 《东藩纪要》平安道所领缺载安州、定州,此据《宣宗实录》卷39、 《朝鲜八道纪 要》补。
    (59) 参见日人《韩国沿革小史》(光绪28年刊本);前苏联大百科全书《朝鲜》(人民出版社1956年译本)。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