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两类士大夫的代表:文人王世贞与相臣张居正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王世贞与张居正是16世纪最为重要的两位士大夫代表。作为文人领袖的王世贞,入仕之初就积极参与文人社团的活动,中年以后成为文人群体的领袖,由于他时常褒贬时政,因而成了被打击压制的对象,仕途坎坷,成为当时"反智论"者的牺牲品。他的人生经历虽对其治史产生影响,但他评论史实终究还是遵循了客观公正的原则,故能在明史研究上作出杰出的成就,成为明代最为重要的史学家。张居正初入仕途就为"储相"的庶吉士,后一直任职于翰林院,最终成为强权首辅,而他所走的正是大学士阶层几乎相同的道路。尽管他生前荣耀,死后却相当凄惨,注定也是个悲剧人物。他们二人正是嘉、万时期文人与权臣的代表,而他们命运的坎坷也正是当时文人与权臣命运的缩影。
Wang Shizhen and Zhang Juzheng have been regarded as two most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s of scholar-officials in the 16th century. Wang Shizhen got involved enthusiastically in literary circles in his early official career and became a leader of literati in his middle age. His critiques of political affairs made him a target of attack and repression and his official career full of frustrations as a victim of the "anti-intellectualism." Although his personal experiences did impact his study of history, he had tried his best to be objective and impartial in his comments on historical events. Maybe that is why he could reach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Ming history studies and beca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historians in the Ming Dynasty. By contrast, Zhang Juzheng had been a "Shujishi," a new official trained to be a high official in future, in his early official career, then a member of the Imperial Academy (Hanlinyuan), and finally became an influential minister. His career is typical for intellectual elite. Although he was honorable and glorious in his lifetime, he was doomed to be sad and tragic after death. They both stand for scholars and influential ministers in the reigns of the Emperor Jiajing and the Emperor Wanli respectively and their fates are those of the two types in miniature.
引文
① 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四库全书》第128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卷140《亡弟中顺大夫太常寺少卿敬美行状》,第47-48页。有关王世贞先祖世系,详见姜公韬:《王弇州的生平与著述》(台北:台湾大学《文史丛刊》第39种,1974年),第30页;郑利华:《王世贞年谱》(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4页。
    ② 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1页。
    ③ 张居正:《张太岳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卷35《谢病别徐存斋相公》,第445页。
    ④ 《张太岳集》卷35《与南学院吴初泉书》,第439页。
    ⑤ 《张太岳集》卷35《答廉宪王凤洲其八》,第443页。
    ① 李焯然:《明中叶的反传统思潮--吴中四才子与明代文人的自我追求》,见黄俊杰、町田三郎主编《东亚文化的探索:传统文化的发展》(台北:正中书局,1996) ,第543-554页。
    ② 余英时认为中国的文化和政治传统中一向弥漫着一层反智的气氛。“反智论”具体可分为两个互相关涉的部分:一是对于“智性”(Intellect)本身的憎恨和怀疑,认为“智性”及由“智性”而来的知识学问对人生皆有害而无益,抱这种态度的人可以称之为“反智性论者”;另一方面则是对代表“智性”的知识分子(Intellectuals)表现出一种轻鄙以至敌视,这就是“反知识分子”(anti-intellectuals)。余英时特别指出,中国“反智论”有两个重要来源,第一是政治方面,历史上打天下而创业垂统的人往往鄙视知识和知识分子,认为知识分子不过是一群无用的废物,汉高祖、明太祖最为典型;二是所谓道德,特别是政治化的道德,变成了有位者必有德。参见余英时:《历史与思想》(台北:联经出版社,1976年),第1-46页《反知论与中国政治传统--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余英时:《史学与传统》(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3年),第109-124页《从“反智论”谈起》。
    ③ 陈继儒:《眉公杂著·见闻录》(台北:伟文图书出版有限公司,《清代禁毁书丛刊》第一辑,1977年)卷5《王元美先生墓志铭》,第228页。
    ④ 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清代禁毁书丛刊》第一辑,1976年)卷98《先考思质府君行状》,第4596页。
    ⑤ 郑利华:《明代中叶吴中文人集团及其文化特征》,《上海大学学报》(1997年4月)第4卷2期,第99-103页。
    ⑥ 陈继儒:《眉公杂著·见闻录》卷5《王元美先生墓志铭》,第228页。
    ⑦ 《明史》卷287《王世贞传》,第7379页。
    ① 《明史》卷287《李攀龙传》,第7378页。
    ② 《明史》卷287《李攀龙传》,第7378页。
    ③ 《弇州山人四部稿》卷71《王氏金虎集》,第3417-3418页。
    ④ 王世贞:《嘉靖以来首辅传》卷7《张居正传》,第373-374页。
    ⑤ 《明史》卷213《张居正传》,第5643页。
    ⑥ 王世贞:《嘉靖以来首辅传》卷7《张居正传》,第374页;《明史》卷213《张居正传》,第5643页。
    ⑦ 《张太岳集》卷47附录张敬修等《太师张文忠公行实》,第584页。
    ⑧ 《明经世文编》卷14林潞《救时之相论》,第87页。
    ⑨ 《张太岳集》卷15《翰林院读书说》,第185页。
    ① 《弇州山人续稿》卷54《弇山堂别集小序》.第716页。
    ② 《明经世文编》卷335《王弇州文集·国史策》,第3599页。
    ③ 《弇州山人续稿》卷190《书牍·徐儒东》,第708页。
    ④ 《弇州山人续稿》卷182《徐生》,第604-605页。
    ① 《王文肃公文草》卷6《太子少保刑部尚书凤洲王公神道碑》。
    ② 《弇州山人四部稿》卷150《艺苑卮言》,第6867页。
    ③ 《弇州山人四部稿》卷101《敖士赞序》,第4751-4752页。
    ④ 《眉公杂著·见闻录》卷5《王元美先生墓志铭》,第225页。
    ① 《弇州山人四部稿》卷123《上太傅李公书》,第5731-5733页。
    ② 《明史》卷287《王世贞传》,第7381页。
    ③ 《眉公杂著·见闻录》卷5《王元美先生墓志铭》,第228页。
    ④ 《王文肃公文草》卷6《太子少保刑部尚书凤洲王公神道碑》。
    ⑤ 《张太岳集》卷15《论时政疏》,第183页。
    ⑥ 《张太岳集》卷35《答西夏直指耿楚侗》,第450页。
    ① 《嘉靖以来首辅传》卷7《张居正传》,第376-377页。
    ② 《弇州山人四部稿》卷123《上江陵张相公》,第5737-5738页。
    ① 《弇州山人续稿》卷160《题辩疏后》称:“若余之起自田里而补魏也,南琐台荐之曰宜使佐治国史也,故相徐公,故宰杨公曰可一而也。于是再疏辞不得,而徐公去国已矣,杨公亦去国矣,余自浙参而掌晋臬也。”第316页。
    ② 《弇州山人续稿》卷160《题辨疏后》,第7328-7329页。
    ③ 《张太岳集》卷35《答廉宪王凤洲二》,第442页。对于这封信,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中有所论及。书中言:“例如王世贞,是本朝数一数二的散文大家,又和张居正同年,得中进士,按理说应该情谊深厚,然而情形却不是这样。王世贞一心想做尚书,多次主动向张居正表示亲近,替他的父母作寿序,又赠送了许多礼物,包括一件极为名贵的古人法书。但是张居正却无动于衷,反而写信给王世贞,说什么才人见忌,自古已然,春首浮议之兴,良亦繇此,公论在人,其可泯乎?仆虽不肖,窃敢自附于祁奚之谊,乃汪伯玉遂以告公,若将有移德于人者,非仆本指也。吴干、越钩,轻用必折;匣而韬之,其精乃全。前两句恭维,其后则把王比作脆弱而不堪使用的武器看待,只能摆在盒子里让人赞赏他雕铸之美,却不能用以斩将夺旗。”(第65页)黄老的解释并不正确,因为他没有考虑此信所写的时间,这封信写于隆庆五年,而所谓给张居正父母写寿序尚未发生,不应将万历年间发生的事情放在隆庆年间说。
    ④ 《张太岳集》卷35《答廉宪王凤洲一》,第442页。
    ① 《弇州山人四倍稿》卷29《闻补楚宪之命四首》其二,第1686页。
    ② 《张太岳集》卷35《答廉宪王凤洲三》,第442页。
    ③ 《弇州山人四部稿》卷120《寄陆与绳》,第5627-5628页。
    ④ 《张太岳集》卷35《附答楚按舒念庭》,第442页。
    ⑤ 《张太岳集》卷35《答廉宪王凤洲四·为楚宪长时》,第442页。
    ①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卷38《平郧阳盗》,第568页。
    ② 《明史纪事本末》卷38《平郧阳盗》,第568-569页。
    ③ 《张太岳集》卷9《荆州府题名记》,第122页。
    ④ 《张太岳集》卷35《答廉宪王凤洲五·自太仆卿转郧院时》,第442页。
    ⑤ 《国榷》卷71,第4373页。
    1 《张太岳集》卷35五《答廉宪王凤洲六·郧院时》,第442页。
    2 《弇州山人四部稿》卷107《恳乞容令休致疏》,第5028-5037页。
    3 《弇州山人四部稿》卷107《地震疏》,第4999-5001页。
    ① 《张太岳集》卷35《答廉宪王凤洲书七·郧院时》,第442-443页
    ② 《眉公杂著·见闻录》卷5《王元美先生墓志铭》
    ③ 《明神宗实录》卷55,万历四年十月戊辰。
    ④ 《张太岳集》卷35《答廉宪王凤洲书八·大理卿时》,第443页
    ⑤ 《张太岳集》卷35《答廉宪王凤洲书九》,第443页。
    ① 《弇州山人续稿》卷160《题辨疏后》,第7330-7331页。
    ② 《弇州山人四部稿》卷77《郧阳藏书记》,第3663页。
    ③ 《国榷》卷75,第4643页。
    ④ 《国榷》卷70,万历十五年十月丁未,第4325页。
    ⑤ 《张太岳集》卷35《答廉宪王凤洲书其十》,第443页。
    ① 《弇州山人续稿》卷160《题辨疏后》,第7331页。
    ② 《弇州山人续稿》卷183《答曹子真》,第625页。
    ③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1997年)卷23《娄江四王》,第594页。
    ④ 《嘉靖以来首辅传》卷8,第453页。
    ⑤ 焦竑:《国朝献征录》卷25,孙矿《吏部尚书陈有年行状》。
    ⑥ 夏燮:《明通鉴》卷67,万历七年正月戊辰。
    ① 《明神宗实录》卷152,万历十二年八月丙辰。
    ② 《围榷》卷72,万历十二年四月丙寅,于慎行《致丘橓书》,第4476页。
    ③ 明清时代,对王世贞史学的评价有褒有贬,贬者如艾南英,批评王世贞着史“以修怨而无君”,认为对严嵩、张居正等人描摹太过,以至于“知有时相而不知有君”。参见周亮工《书影》卷3,第70页。
    ④ 《戴名世集》卷14,第404页。
    ① 《弇州山人四部稿》卷71《明野史汇小序》,第3430页。
    ③ 《四库全书总目》卷58《史部传记类》,第524页。
    ④ 《嘉靖以来首辅传》卷9,第390页。
    ⑤ 《弇州山人续稿》卷192《与郭中丞》,第8714-8715页。
    ⑥ 《弇州山人续稿》卷193《书牍-石拱辰司马》。
    ⑦ 《万历野获编》卷25《评论前辈》,第630页。中华书局,1963。
    ⑧ 《万历野获编》卷8《严相处王弇州》,第209页。
    ⑨ 万斯同:《万季野先生遗稿》(沈云龙选辑《明清史料汇编》第6集第7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第115页《寄范国震书》。
    ① 《万季野先生遗稿》第142页《读洪武实录》。
    ② 《万季野先生遗稿》第143页《读弘治实录》。
    ③ 《万季野先生遗稿》第169页《书陆给事凤仪王御史汝止劾胡宗宪二疏后》。
    ④ 《万季野先生遗稿》第166页。
    ⑤ 汪由敦:《松泉集》卷7《答明史馆某论史事书》。
    ⑥ 具体参见孙卫国:《清修<明史>与王世贞》,《史学史研究》,1999年第2期,第78-88页。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