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变动与界的表达——以清代至民国的山、陕滩案为中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山西、陕西以河为界,是较为笼统的认识,其实黄河有一定的宽度,为山、陕两省共同分享。在不同时期不同河段,河道变迁会导致以河为界的困境。明代以来,黄河龙门至潼关段河道变迁较大,形成"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特征,滩案与界争遂成为突出的区域社会问题。国家对于河道变迁引起两省的滩地之争基本采取平分土地的方法解决,而不是以河为界。黄河具有界与非界的双重性质。这一空间结构的发展过程,体现了环境与社会互动下,不同阶层界的观念演变。
The Yellow River has been generally accepted as provincial boundary between Shanxi and Shaanxi.Change of river course has caused boundary disputes over beach land.Ever since the Ming Dynasty,cotase of the Yellow River from Longmen to Tongguan has changed so greatly that a piece of beach land may be"on the east of the river for thirty years and on the west of it for another thirty years,"as a Chinese saying goes,and that disputes over beach land has been a serious regional social issue.The official solution for disputes over beach land cause by change of river course has been that the two provinces share the concerned beach land equally instead of the river course.So the Yellow River has a dual character of boundary and non-boundary in terms of space,which shows conceptual change of boundary in the light of interaction of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引文
①周振鹤:《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②周振鹤:《建构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的设想》,《历史地理》(第15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③侯甬坚;《区域历史地理的空间发展过程》,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其中有专章探讨分界线问题。靳尔刚、苏华:《职方边地:中国勘界报告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该书记述了我国有史以来全面勘定省、县两级行政区域界线工作,其中提供了边界线研究的线索,也启发了边界线研究的问题意识。
    ④陕西师大地理系《渭南地区地理志》编写组:《陕西省渭南地区地理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98页。黄河小北干流具体可化为三段,自禹门口至韩城之东少梁的42.5公里河段,河宽一般为5~8公里,最宽为11公里。游荡性较强.两岸均有滩地。东少梁至合阳东王的30公里河段,流经第三纪红土层背斜顶部.红土出露较高,抗冲力较强,河道较窄,宽3~5公里。东王至潼关段长60公里,河道宽6~19公里,平均宽10公里左右,是一大幅度游荡性河段。主槽的最大摆幅,上段12公里,下段14公里。
    ⑤中国历史地图集编辑组:上海:中华地图学社,1975年版《中国历史地图集》(一)《商时期全图》第9—10页,虞、芮在泾、渭之间。谭其骧先生主编的1985年版《中国历史地图集》(一)《商时期全图》第11-12页,泾、渭之间无虞、芮之国都在洛、渭合流处,虞之国都在今山西平陆县城北.具体疆域不明。山西省地图集编纂委员会:《山西省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0年版的地图中,虞、芮之界划明,芮跨有河东、河西之地。
    ⑥赵俊德、季芝田:《赵渡史话》(内部资料),1998年版,第8页。
    ①[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胡宗泽、赵力涛译,王铭铭校:《民族—国家与暴力》,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59-60页。
    ②司马迁:《史记》卷5《秦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
    ③安东尼·吉登斯著,胡宗泽、赵力涛译.王铭铭校:《民族—国家与暴力》,第110页。按照吉登斯的观点,传统国家有边陲而无国界,但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秦、晋与秦、魏的界争,显示出其有明确的边界线。
    ④史念海:《河山集》(四)集,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论战国时期称雄诸侯各国间的关系及其所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一文中曾指出:“魏国的西疆终有缺陷的地方,为美中的不足。魏国的上郡对于秦国的栎阳、咸阳具有极大的威胁,而魏国的安邑也感受到秦人的压迫。”
    ①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二)、(三)、(四),北京: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
    ②《新唐书》卷37,地理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册,第965页。
    ③谭其骧先生编著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尤其是明清时代的地图,对秦晋黄河界线的处理是以黄河中轴为分界线的,笔者以为黄河作为边界线,其实是一个疆域地带,即不可分解,为山、陕所共有,山、陕边界线各自应以陆地边界线为准,黄河作为一个疆域地带特殊处理。
    ④光绪十二年《永济县志》卷1,沿革,第5页。
    ⑤乔光烈:《鸡心滩记》,民国《平民县志》卷3,艺文志,第12页。
    ⑥《史记》卷29,河渠书第7,中华书局,1959年版。
    ①《宋史》卷299,列传第25,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8册,第9943页。
    ②民国《荣河县志》卷5.《略一》载:“三屯田即曹家营、丁家营、陶家营是也,原为三营牧马之地。”
    ③崔炳:《潘侯村滩地口岸碑记》,光绪十二年《永济县志》卷20,艺文,第76页。
    ④王崇古:《重修黄河石堤记》,乾隆十九年《蒲州府志》卷20,艺文,第29页。
    ⑤《明史》卷120,列传第8,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册,第3659页。
    ⑥《明史》卷117,诸王2,代王于洪武二十五年“就藩大同,粮饷艰远,令立卫屯田,以省转运”。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册,第3583页。
    ⑦《明史》卷117,诸王2,总督侍郎翁万达上疏言:“大同狭瘠,禄饷不支,代宗日繁衍,众聚而贫,且地近边,易生反侧,请量移和川、昌化诸郡王于山、陕隙地。”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册,第3583页。
    ⑧(?)据田野调查收集到的乾隆年间《大庆关西南一带村庄沿河滩地册》中有“王田粮地”写法。(?)在蒲州一带流传明代王爷嫁女以几百亩滩地为嫁妆的传说。2004年10月3日,永济市陈村田野调查。
    ⑨正德《朝邑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影印本,第47页。
    ⑩笔者以为,唐宋以前此段河道仍是游荡性的,只不过游荡性不强。唐宋以前并非游荡性河道的观点可能与史书没有或较少相关资料有关,但并不能据此确定为非游荡性河道。
    (11)王元林:《明代黄河小北干流河道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第3期。
    (12)王元林:《清代黄河小北干流河道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2期。
    (13)史念海:《河山集》(二集),三联书店,1981年版。
    ①徐海亮:《历史上黄河水沙变化的一些问题》,《历史地理》第12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页。
    ②宋立胜等编著:《陕西省志·地震志》,北京:地震出版社,1989年版。
    ③王元林在其研究中也提出了地震对河道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
    ④万历《续朝邑县志》,王学谟《防河记》载:“关故有石岸,即湓溢无害,盖自嘉靖乙卯地震,故址陷下。”
    ⑤乾隆十九年《蒲州府志》卷23,事记,第5页。
    ⑥陕西省朝邑县同治五年《营田庄北村鱼鳞册》、民国二十年《营田庄鱼鳞册》。2005年3月16日田野调查搜集资料。
    ⑦山西省永济市独头村乾隆十四年《独头村滩地碑记》,文中所用碑刻资料均为本人在田野调查中搜集,不再一一注明。
    ⑧光绪十八年《山西通志》卷46,关梁考,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652页。
    ⑨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雍正《山西通志》卷178,蒲州界辨,台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48册,第529页。
    ⑩民国《朝邑县乡土志》,地理志,第26—27页。
    ①王兆螯:《朝邑县后志序》,康熙五十一年《朝邑县后志》,第1-2页。
    ②乾隆十五年荣河县《永安营等沿河各村保守滩地碑记》。
    ③《王会汾书周复初事》,乾隆十九年《蒲州府志》卷21,艺文,第19页。
    ④乾隆十五年荣河县《永安营等沿河各村保守滩地碑记》。
    ⑤2004年10月18日田野调查所得《山西荣河县、河津县与本省韩城县、朝邑县黄河滩地图纸》,据其中民国三十八年三月十二日临摹的《嘉庆十年韩、荣两县控争滩地图说》,黄河河势出禹门口即由西北向东南流接近荣河县西之高崖,弯环又后东北流向西南西至韩城之芝川口。根据图中所标文字,韩城老滩南北长二千四百余步,东西长二千余步不等,一步为五尺,则老滩面积在十三平方公里左右。
    ⑥《晋政辑要》卷1,《户制》,杂赋附,第83—85页。
    ⑦民国二十三《续陕西通志稿》卷5,疆域,第14—17页。
    ①清《韩城县正堂杜嘉庆十年十月内遵奉钦差刑部侍郎瑚碑记》,2005年3月17日陕西省韩城市田野调查。
    ②清《韩城县正堂杜嘉庆十年十月内遵奉钦差刑部侍郎瑚碑记》,2005年3月17日陕西省韩城市田野调查。
    ③2004年10月18日田野调查资料,《民国年间根据嘉庆十年荣、韩滩地形势描绘图》。
    ①山西省永济市独头村乾隆十四年《独头村滩地碑记》。
    ②此点见于清代方志,而细加考订,却尚未发现有力的证据。
    ③康熙五十一年《朝邑县后志》卷4,循吏,第16页。
    ④康熙五十一年《朝邑县后志》卷6,人物,第12页。
    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硃批》,雍正七年三月初九日《陕西总督臣岳钟琪谨奏为经界积久不清两境争端无已恭请敕派部员确勘查照赋粮归着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4册,第803-805页。
    ⑥乔光烈:《鸡心滩记》,民国《平民县志》卷3,艺文志,第12页。
    ①陕西省大荔县华原乡辛村雍正七年《河滩地界碑记》。
    ②陕西省大荔县华原乡雷北村乾隆五十一年《蒲朝分界碑》。
    ③民国《朝邑县乡土志》《地理志》载:“县城东至黄河五里(河道时变,仅据现在),又东至旧大庆关二十三里接山西蒲州界,至蒲州府城共三十里。”意指大庆关界距蒲城二里,与过去的大庆关在蒲城西四里记载相证,可知山、陕以黄河故道中线划界。
    ④陕西省朝邑县民国二十年《营田庄新旧滩簿接连一册序》,2005年3月15日田野调查搜集资料。
    ①山西省永济市《长旺村残碑》《独头村滩地碑记》均记载了三家店以南仍以黄河为界。
    ②大荔县移民局:《大荔县移民志》(内部资料),2001年版,第50页。
    ③2004年5月田野调查资料,《永济县韩阳镇十村滩地略图》上在大庆关西北有乾隆界碑,但在此界碑以北,山西丰乐堡、韩村之西立有嘉庆年间界碑。
    ④山西省永济市长旺村《长旺村残碑》(年代不详)。
    ⑤民国《续陕西通志稿》卷5,疆域,第14页。
    ①民国《平民县志》,凡例,第1页。
    ②民国《平民县志》卷3,滩地志,第10页。
    ③永济市韩阳镇上源头村民国十五年《重立上源头村滩地碑记》。
    ④陕西对此界线的法定性似乎不承认,《平民县志》载:“十三年,华阴、永济又以滩地启衅,致酿人命,究其终极,晋人亦不过酌偿命价,敷衍了事而已,而秦晋之正式分界,不知何日始能达此目的也。”
    ⑤陕西省碑林博物馆道光二十四年滩地碑。
    ③据《重立上源头村滩地碑记》记载,程炽昌为一讼棍,山、陕两方对于程炽昌的记载有很大差距。
    ④程俊德,季芝田:《赵渡史话》(内部资料),1998年版,第76—79页。
    ⑤民国《荣河县志》卷5,赋税。万荣县志编纂委员会,1999年重印本,第318页。
    ⑥韩城文史资料编纂委员会:《韩城文史资料编汇》第11辑,1992年版,第39页。
    ⑦民国《平民县志》卷2,滩地志,第10页。
    ①民国《荣河县志》卷5,赋税,万荣县志编纂委员会,1999年重印本,第312页。
    ③光绪七年《荣河县志》卷3,田赋,第20—28页。
    ④民国《韩城县志续志》卷3,奏疏,第13页。
    ⑤2005年5月23日田野调查搜集资料,陕西省朝邑县雷村民国二十一年照雍正七年《山、陕定界河西河东六转减明清册》。
    ⑥《晋政辑要》卷1。《户制》,杂赋附,第83—85页。
    ①乔光烈:《鸡心滩记》,民国《平民县志》卷3,艺文志,第13页。
    ③《雍正朝硃批》雍正七年三月初九日,《陕西总督臣岳钟琪谨奏为经界积久不清两境争端无已恭请敕派部员确勘查照赋粮归着事》,江苏古籍出版社,第14册,第803页。
    ④陕西省朝邑县乾隆五十三年五月二十日《雷村界碑》。
    ⑤《雍正朝硃批》雍正七年三月初九日,《陕西总督臣岳钟琪谨奏为经界积久不清两境争端无已恭请敕派部员确勘查照赋粮归着事》,江苏古籍出版社,第14册,第803页。
    ⑥《雷士桢送邑侯郭公(?)觐序》,康熙五十一年《朝邑县后志》卷8,艺文,第39页。
    ①《雍正朝硃批》雍正七年三月初九日,《陕西总督臣岳钟琪谨奏为经界积久不清两境争端无已恭请敕派部员确勘查照赋粮归着事》,江苏古籍出版社,第14册.第803页。
    ②山西省永济市独头村乾隆十四年《独头村滩地碑记》。
    ③陕西省韩城市渔村嘉庆十年《黄河滩地碑文》。
    ④雍正《山西通志》卷178,《蒲州界辩》,台北: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第548册,第529页。
    ①王崇古:《重修黄河石堤记》,乾隆十九年《蒲州府志》卷20,艺文,第29页。
    ③乾隆十五年荣河县《永安营等沿河各村保守滩地碑记》。
    ④《清实录》《高宗实录》卷319,乾隆十三年七月二十六日,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册.第251页。
    ②《清实录》《高宗实录》卷319,乾隆十三年七月二十一日,中华书局,第13册,第246页。
    ③《清实录》《高宗实录》卷319,乾隆十三年七月二十六日,中华书局,第13册,第251页。
    ④《清实录》《高宗实录》卷337,乾隆十四年三月十九日,中华书局,第13册,第638页。
    ⑤乔光烈:《鸡心滩记》,民国《平民县志》卷3,艺文志,第13页。
    ①民国二十三年《续陕西通志稿》卷5,疆域,第17页。
    ②《雍正朝硃批》雍正七年三月初九日,《陕西总督臣岳钟琪谨奏为经界积久不清两境争端无已恭请敕派部员确勘查照赋粮归着事》,江苏古籍出版社,第14册,第805页。
    ③《清实录》《高宗实录》卷323,乾隆十三年八月二十四日,中华书局,第13册。第325页。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