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社会有序性的需求是夏国家建立的根本原因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关于夏国家建立的原因,一直是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致力于探寻的重要课题。学者们多从史前的战争和洪水在夏国家建立方面的作用进行探讨,或者将西方国家的产生模式与夏国家产生模式进行对比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夏国家建立的内在动力问题进行了尝试性探讨,提出社会有序性的需求是夏国家建立的根本原因。
引文
[1]王震中:《邦国王国与帝国:先秦国家形态的演进》,《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2]赵春青:《长江中游与黄河中游史前城址的比较》,《江汉考古》2004年第3期。
    [3]在河南新安县高平寨遗址中发现一件石质的戈形器,参见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新安高平寨遗址试掘简报》,《文物》2008年第8期。
    [4]王大方等:《清水河出土新石器时代巨型鱼龙夯土雕像及大批文物》,《中国文物报》1998年8月19日1版。
    [5]钱耀鹏:《史前武器及其军事学意义考察》,《文博》2000年第3期。
    [6]严文明:《涧沟的头盖杯和剥头皮习俗》,《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2期。
    [7]云南省博物馆:《元谋大墩子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77年第1期。
    [8]云南省博物馆:《云南宾川白羊村遗址》,《考古学报》1981年第3期。
    [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等:《山西襄汾陶寺城址2002年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5年第3期。
    [1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等:《山西襄汾县陶寺城址祭祀区大型建筑基址2003年发掘简报》,《考古》2004年第7期。
    [11]周生春:《吴越春秋辑校汇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3页。
    [12]吴文祥、葛全胜:《夏朝前夕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及大禹治水真相》,《第四纪研究》第25卷第6期,2005年11月。
    [13]王青:《试论华夏与东夷集团文化交流及融台的地理背景》,《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2期。
    [14]袁广阔:《关于孟庄龙山城址毁因的思考》,《考古》2000年第3期。
    [15]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登封王城岗与阳城》,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第28页;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河南新密市古城寨龙山文化城址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02年第2期;赵青春:《新砦期的确认及其意义》,《中原文物》2002年第1期;梁星彭、严志斌:《陶寺城址的发现及其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研究的学术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通讯》第3期;叶茂林等:《民和喇家遗址发现地震和洪灾新证据》,《中国文物报》2002年3月15日1版。
    [16]俞伟超:《龙山文化与良渚文化衰变的奥秘—致“纪念发掘城子崖遗址六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贺信》,《文物天地》1992年3期。
    [17]王巍:《自然环境变迁与史前文明演进》,《光明日报》2003年12月11日3版。
    [18]童恩正:《中国北方与南方古代文明发展轨迹之异同》,《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
    [19]缪雅娟:《关于中国文明形成的思考》,《中原文物》2004年第1期。
    [20]王晖:《尧舜大洪水与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5月,第34卷第3期。
    [21]李伯谦:《中国文明的起源与形成》,《华夏考古》1995年第4期。
    [2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67~168页。
    [23]张学海:《从考古发现谈鲁西南地区古史传说的几个问题》,《中原文物》1996年第1期。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