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茂县营盘山遗址浮选结果及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通过题目读者不难发现,前两篇植物考古的文章都涉及到在四川地区开展的浮选工作,其主要研究内容是通过对浮选结果的分析,探讨四川地区的早期农业生产特点。茂县营盘山遗址位于川西北岷江上游山区,是一处距今5300~4600年前的史前中心聚落遗址。在该遗址开展浮选的结果显示,营盘山遗址古代先民的生业形态已经进入到农业阶段,从出土的农作物品种和杂草种类分析,当时的农业生产特点属于典型的北方旱作农业生产特点。营盘山遗址和金沙遗址金牛区5号C地点所表现出的在农业生产特点上的差异值得学术界的关注,其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例如,两处遗址所处地区的不同生态环境、遗址年代的早晚差异、遗址内涵表现的不同文化传统以及与其他文化相互交流等因素。这两篇文章对今后深入探讨四川地区的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变化,乃至当地古代文化的发展和相互交流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引文
[1]a.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茂县羌族博物馆:《四川茂县营盘山遗址试掘报告》,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成都考古发现(2000)》,第1~77页,科学出版社,2002年;b.蒋成、陈剑:《岷江上游考古新发现述析》,《中华文化论坛》2001年第3期,第27~31页;c.蒋成、陈剑:《2002年岷江上游考古的发现与探索》,《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4期,第8~12页;d.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茂县羌族博物馆:《四川茂县营盘山遗址发掘报告》,待刊。
    [2]资料现存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实验研究中心碳十四实验室测试数据,《考古》2005年第7期。
    [4]赵志军:《有关中国农业起源的新资料和新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世纪的中国考古学》,第86~101页,科学出版社,2005年。
    [5]强胜(主编):《杂草学》,第58~77页,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
    [6]a.江章华:《岷江上游新石器时代遗址新发现的几点思考》,《四川文物》2004年第3期;b.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成都考古研究(一)》,第159~166页,科学出版社,2009年。
    [7]陈卫东、王天佑:《浅议岷江上游新石器时代文化》,《四川文物》2004年第3期。
    [8]丁见祥:《马家窑文化的分期、类型、来源及其与周边文化关系》,第21~28页,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9]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茂县羌族博物馆:《四川茂县营盘山遗址试掘报告》,《2000成都考古发现》,科学出版社,2002年。
    [10]a.陈剑:《波西、营盘山及沙乌都——浅析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演变的阶段性》,《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5期;b.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成都考古研究(一)》,146~158页,科学出版社,2009年。
    陈苇:《甘青地区与西南山地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及互动关系》,第51~61页,吉林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杨农、张岳桥、孟辉、张会平:《川西高原岷江上游河流阶地初步研究》,《地质力学学报》(第9卷)第4期,2003年12月。
    a.王书兵:《川西中部晚更新世地层与环境》,中国地质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指导教师:蒋复初研究员;b.刘维明:《川西高原黄土记录的末次冰期气候变化》,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指导教师:方小敏教授。
    刘东生、丁梦麟:《黄土高原·农业起源·水土保持》,第2页,地震出版社,2004年。
    贾敬贤、贾定贤、任庆棉主编:《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果树卷》,第213页,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