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变与党争:天启六年王恭厂大灾下的明末政治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天启六年五月初六日京师王恭厂大灾变造成了巨大的社会损伤与混乱。魏忠贤对东林党残酷迫害的特殊时期赋予了这次灾变非同寻常的政治意义。它增添了东林党抗争的道德色彩,凸显了魏忠贤的残暴和无道,诱发了阉党的分裂。然而,这非但无损于魏忠贤的权势,反而使皇帝对他更加倚重,对士人则更加鄙薄和厌恶,对官僚集团更加不信任。这种权势与道德分离的加剧实质上是明末君臣矛盾无法调适的反映。
The catastrophe happened at Wanggongchang,Beijing in the 6th Year of Ming dynasty's Tianqi Reign Period caused great damage and disorder to the society.It showed the cruelty of the group of eunuchs headed by Wei zhongxian and caused the group to split.But the Tung-lin Clique's resistance did little to reduce the power of Wei Zhongxian,instead,the emperor relied more heavily on the eunuchs and put less trust in the scholars and bureaucratic cliques.The aggravation of the separation between power and morality was in essence the incompatibl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emperor and ministers in late Ming dynasty.
引文
[1]李文海:《清末灾荒与辛亥革命》,载《历史研究》1991年第5期。吴清:《灾异与汉代社会》,载《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谢仲礼:《东汉时期的灾异与朝政》,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年第2期。刘光本:《中国古代灾异说之流变》,载《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金霞:《中国古代政治文化视野中的祥瑞灾异》,载《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肖平:《试论灾异与万历朝政局》,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赵晓华:《清代的因灾恤刑制度》,载《学术月刊》2006年第10期。陈言沧:《天谴灾异说与孙吴政治》,载《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李文海:《一场地震引发的政治反思》,载《光明日报》2007年2月9日。
    [2]此次灾变的原因自发生之日起,人们就争讼不已,有地震之说,有爆炸之说,至现代则有天体相撞之说等等,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无意参与争论,故沿用时人说法,称之为“灾变”。且发生时间记载也有出入,一种是五月初六日,一种五月初七日。本文采用了耿庆国等人的考证结果,以前者为准。因此,实录中所记有关此次灾变的奏疏的时间也应当相应地往前推一天。耿庆国等主编:《王恭厂大爆炸——明末京师奇灾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1990年版,前言第VI-IX页。
    [3]朱祖文:《北行日谱》,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页。
    [1]耿庆国等主编:《王恭厂大爆炸——明末京师奇灾研究》,第27-60页。
    [2]佚名:《天变邸抄》,参见耿庆国等主编:《王恭厂大爆炸——明末京师奇灾研究》,第2-4页。
    [3][4]《明熹宗实录》卷71,第5页。
    [5]刘若愚:《明宫史》,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56-57页。
    [6]高汝栻辑:《皇明续纪三朝法传录》卷12,参见耿庆国等编:《王恭厂大爆炸——明末京师奇灾研究》,第8页。
    [7]文秉:《先拨志始》卷下,载《续修四库全书》,史部437册。朱长祚:《玉镜新谭》卷6“筑城”,中华书局1989年版。
    [8]耿庆国等编:《王恭厂大爆炸——明末京师奇灾研究》,第36-41页。
    [9]佚名著、刘文忠点校:《梼杌闲评》,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48页。
    10《明天启都察院七年实录》卷30,第32页。
    [1]《明熹宗实录》卷71,第6页。注:天启六年五月除初六日的王恭厂大灾外,还有二十一日永乐帝潜邸朝天宫的火灾,二十八日皇极殿前一丈长大阶石的断裂(见朱祖文:《北行日谱》,第13-14页),以王恭厂之灾为主的三次灾变叠加在一起,引发朝堂内外强烈的政治反应,它们的影响难以区分,因此,本文将它们一并纳入以下讨论之中。
    [2]文秉:《先拨志始》卷下,载《续修四库全书》,史部437册,第629页。《明史》卷245。
    [3]刘若愚:《酌中志》,卷15,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80页。
    [4]曹珖:《闲思往事》,参见耿庆国等编:《王恭厂大爆炸——明末京师奇灾研究》,第5页;《明史》卷254,第6560页。
    [1][3][4][5]《明熹宗实录》卷71,第6-7、8-9、23、26-27页。
    [2]沈国元:《两朝从信录》(六),台湾华文书局印行,第2810页。
    [6][7][8][9][10]《明熹宗实录》卷72,第1、1、11、12-13、13页。
    11《明熹宗实录》卷71,第11页;《明熹宗实录》卷71,11页;《明熹宗实录》卷71,12页;《明熹宗实录》卷71,24-25页;《明熹宗实录》卷71,23-24页;《明熹宗实录》卷72,11页;《明熹宗实录》卷71,12-13页。
    12文秉:《先拨志始》卷下,《续修四库全书》,史部437册,第645-662页。注:崇祯即位之后,为扫除魏忠贤集团的势力,颁发《钦定逆案》,总人数达261人,分首逆、首逆同谋、交结近侍、交结近侍次等、交结近侍又次等、谄附拥戴等项,基本囊括了天启四年之后在京任职的所有重要官员。而文秉的《先拨志始》则列出了《逆案》漏网之人。
    [1][2][7][8]《明史》卷306。
    [3]谷应泰:《明史记事本末》,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155页。
    [4]佚名著、刘文忠点校:《梼杌闲评》,第446-448页。
    [5]吴甡:《柴庵疏集》卷4,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76-79页。
    [6][9]文秉:《先拨志始》卷下,载《续修四库全书》史部437册,第661、645、649页。
    10《明史》卷193记:“孙思诚,天启六年官礼部尚书,寻罢。崇祯初,坐颂-闲住。”查《先拨志始》卷下(《续修四库全书》史部437册,第645-662页)《逆案》名录中无“孙思诚”之人,只有“李思诚”,且《明天启实录》卷71中记有天启六年礼部尚书为李思诚,故《明史》中“孙思诚”应当有误。
    11文秉:《先拨志始》卷下,载《续修四库全书》,史部437册,第646、649页。
    12文秉:《先拨志始》卷下,载《续修四库全书》,史部437册,第652页;《明熹宗实录》卷72,第11页。
    13《明史》卷308。
    [1]苗棣:《魏忠贤专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0-44页;南炳文、汤纲:《明史》(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38-856页。
    [2]李逊之:《三朝野记》卷5,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14-115页;刘若愚:《酌中志》卷3,第21页。
    [3]李逊之:《三朝野记》卷5,第129页。
    [4]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99-107页。
    [5]李逊之:《三朝野记》,第113页。
    [6]《明史》卷305。
    [1]《明熹宗实录》卷72,第9-11页。
    [2]朱祖文:《北行日谱》,第27页。
    [3]南炳文、汤纲:《明史》(下),第828页。
    [1]朱祖文:《北行日谱》,第10-20页。
    [2]方震孺:《方孩未先生集》卷8,参见《王恭厂大爆炸——明末奇灾研究》,第12页。
    [3]《黄忠端公正气录》,载《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185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15页。
    [4]谈迁:《国榷》卷87,北京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5327页。
    [5]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50,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268页。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