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藏互动与文化交融:清代至民国时期巴塘关帝庙内涵之变迁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巴塘关帝庙的早期社会角色具有会馆的性质,是内地社会组织与文化习俗向巴塘移植的产物。自清代乾隆后期,随着关帝信仰在藏区的广泛传播与本土化,关帝庙成为当地藏汉民众社会生活的公共场所,并且吸纳部分藏族宗教元素,以此实现与当地社会的衔接。但是其早期社会角色依然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当汉藏之间的文化界线因通婚而变得日益模糊时,围绕关帝庙举行的商会聚餐与过年敬献猪头的仪式,彰显出汉人移民及其后裔的族群身份和文化认同。
引文
[1]加央平措.关帝信仰与格萨尔崇拜——以拉萨帕玛日格萨尔拉康为中心的讨论[J].中国社会科学,2010(2);才让.藏传佛教中的关公信仰[J].中国藏学,1996(1);陈崇凯.藏传佛教地区的关帝崇拜与关帝庙考述[J].西北民族研究,1999(2);张虎生,安玉琴.从关帝庙到格萨尔拉康——信仰对象转换的个案考察[J].西藏研究,2001(1).
    [2]刘波,王川.试析近代中国藏区关公崇拜的藏汉交融特征[J].宗教学研究,2009(1).
    [3]钱召棠.(道光)巴塘志略[A]//中国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区方志汇编(第39册)》[Z].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4]焦应.藏程纪略[A]//吴丰培辑.川藏游踪汇编[Z].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
    [5]邹立波.清代前期康区塘汛的设置及其作用与影响[J].西藏研究,2009(3).
    [6]黄德权.巴塘汉族的由来与发展[J].巴塘志苑,2003(41);四川省巴塘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巴塘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1:423.
    [7]四川省巴塘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巴塘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1.
    [8]王日根.乡土之链——明清会馆与社会变迁[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9]姚莹.康輶纪行[A]//康輶纪行、东槎纪略(合本)[Z].合肥:黄山书社,1990.
    [10]罗昌平.巴安经济调查[J].西康经济季刊,1943(7).
    [11]《四川地震资料汇编》编辑组编.四川地震资料汇编(第1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
    [12]才让.藏传佛教中的关公信仰[J].中国藏学,1996(1);加央平措.关帝信仰与格萨尔崇拜——以拉萨帕玛日格萨尔拉康为中心的讨论[J].中国社会科学,2010(2).
    [13]加央平措.关帝信仰与格萨尔崇拜——以拉萨帕玛日格萨尔拉康为中心的讨论[J].中国社会科学,2010(2).
    [14]冯云仙.西康特区十四县最近调查表[J].边政,1931(8).
    [15]健白平措口述,益西娜茨整理.巴塘史料探佚——兼论巴塘地名含义[A]//巴塘县文史资料(第3辑)[Z].巴塘:政协巴塘县委员会编印,2008.
    [16]有泰著,吴丰培抄校.有泰驻藏日记(卷3)[Z].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2.
    [17]毅公.汉籍巴人与政府改进康省之责任关系[J].戍声周报,1938(65).
    ①马介堂军门,即马维骐。参见有泰著,吴丰培抄校:《有泰驻藏日记》(卷14)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2年版第310页。
    ②重建关帝庙之前,财神会已分化为汉商公会与单刀圣会(绿营官兵为主),但是直到民国时期汉商依然是财神会的主要成员,一份有关民国时期巴塘社会组织的档案中称:“查该会(指协进会——引者注)原名财神会,川陕滇三省来巴商旅组织”。参见军统局巴安组:《康区概况及其治理建议报告书.巴安城区内所有社团之名称组织者1936年5月19日》,四川省档案馆藏,全宗号255,案卷号38。
    ⑤调查地点:巴塘政协;调查时间:2010年8月5日;被访谈人:DQ、CDB,团结族;访谈者:邹立波、李青、高琳。
    ⑥军统局巴安组:《康区概况及其治理建议报告书.巴安城区内所有社团之名称组织者1936年5月19日》,四川省档案馆藏,全宗号255,案卷号38。
    ⑧巴塘县城附近有六个小庙,这些小庙是区域性的,是当地的宗教和公共活动场所,由于在此念哑巴经,所以大多被称作哑巴庙,这六个庙子分别在茶树山、茨梨隆、河西(巴楚河以西)、日登、桃园子和汪次车。日登寺(哑巴庙)应是巴塘康宁寺包昂武活佛的静修之所。参见何许人:《康南游纪(续)》,载于《康导月刊》1942年4卷2-3期。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