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国家兴起于中原地区的地理因素探析1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中原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东西、南北文化在此交汇、碰撞,不同族群在此交流、融合。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适中的气候,使得多元性农业经济在中原地区并存发展。中原地处黄河中游,这既使其免遭史前洪水的极大破坏,又将其推向治理史前洪水组织中枢的位置。正是中原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的诸多有利因素,决定了中原地区的先民最早走向文明,建立国家。
Zhongyuan(中原) area in today’s Northern China, because of its unique geographical location, was the key cultur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exchange center for the ancient people in the Asian continent. The moderate climate of this area made a diversified agricultural economy developed in advance in this area. Located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this area naturally became the Centrum of the collective handlings of the floods. These unique geographical features of Zhongyuan area contributed greatly to the taking place of the early civilization and state system of China.
引文
1王震中:《邦国王国与帝国:先秦国家形态的演进》,《河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2安亚伟等:《洛阳北窑发现旧石器遗址》,《中国文物报》,1999年1月27日第1版。
    3李占扬等:《河南许昌灵井发掘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国文物报》,2005年9月23日第1版。
    4李友谋:《裴李岗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第19—20页。
    5北京大学考古教研室华县报告编写组:《华县、渭南古代遗址调查与试掘》,《考古学报》,1980年第3期。
    6靳松安:《河洛与海岱地区史前文化的交流与影响》,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33—135页。
    7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洛阳王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94页;河南省文物管理局编:《黄河小浪底水库考古报告(二)》,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09页。
    8新乡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等:《河南新乡县洛丝潭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5年第2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辉县孟庄》,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72—373页。
    9靳松安:《河洛与海岱地区史前文化的交流与影响》,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42—156页。
    10中原地区大汶口墓葬如大河村M9,资料见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大河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291页;栾丰实:《试论仰韶时代东方与中原的关系》,《考古》,1996年第4期。
    11张绪球:《屈家岭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104—107页。
    12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庙底沟与三里桥》,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年,第116—117页。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78页;向绪成:《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19页。
    14后岗二期文化遗址主要有安阳后岗、大寒南岗、汤阴白营、邯郸涧沟和龟台寺、磁县下潘汪等。王湾三期文化遗址主要有洛阳王湾、锉李、西吕庙、孟津小潘沟、禹县瓦店、临汝煤山、登封王城岗、郑州旮旯王等。注释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第75页;向绪成:《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第223页。
    15李仰松:《王湾遗址有关学术问题的探索》,《洛阳考古四十年》,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88—91页;靳松安:《河洛与海岱地区史前文化的交流与影响》,第156—173页。
    1赵春青:《郑洛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的演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49页;张绪球:《屈家岭文化》,第96、107页。
    2张居中:《试论河南省前仰韶时代文化》,《河南文物考古论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6—9页。
    3佟伟华:《磁山遗址的原始农业遗存及其相关问题》,《农业考古》,1984年第1期。
    4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舞阳贾湖》,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890页。
    5华南说如童恩正:《略述东南亚及中国南部农业起源的若干问题》,《农业考古》,1984年第2期;长江中下游说如游修龄:《太湖地区稻作农业起源及其传播和发展问题》,《中国农史》,1986年第1期,陈文华:《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农业考古》,2005年第1期。
    6洛阳博物馆:《洛阳锉李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78年第1期。
    7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大河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671页。
    8洛阳博物馆:《洛阳西高崖遗址试掘简报》,《文物》,1981年第7期。
    1洛阳博物馆:《洛阳锉李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78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河南临汝煤山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2年第4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临汝煤山遗址1987—1988年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91年第3期。
    2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皂角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33页。
    3河南省文物管理局等:《黄河小浪底水库文物考古报告集》,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8年,第9页。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县三里河》,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85页。
    5高江涛:《新砦遗址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问题》,《中原文物》,2005年第4期。
    6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皂角树》,第135页。
    7先秦古籍如《诗经》、《尚书》、《墨子》、《论语》、《孟子》、《国语》、《左传》、《楚辞》、《山海经》、《荀子》、《韩非子》、《管子》、《庄子》、《吕氏春秋》等均记载有大禹治水之事。
    8吴文祥、葛全胜:《夏朝前夕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及大禹治水真相》,《第四纪研究》,2005年11月,第25卷,第6期。
    9王青:《试论华夏与东夷集团文化交流及融台的地理背景》,《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2期。
    10这类遗址如大连市烈士山和小磨盘山上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资料见安志敏:《记旅大市的两处贝丘遗址》,《考古》,1962年第2期;东沟大岗遗址东北5里的双山顶部和西南7里徐坨子柞木山上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资料见辽宁省博物馆:《辽宁东沟大岗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86年第4期;东沟石佛山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资料见许玉林:《辽宁东沟县石佛山新时期时代晚期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0年第8期。
    11袁广阔:《关于孟庄龙山城址毁因的思考》,《考古》,2000年第3期。
    12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登封王城岗与阳城》,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第28页;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河南新密市古城寨龙山文化城址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02年第2期;赵青春:《新砦期的确认及其意义》,《中原文物》,2002年第1期;梁星彭、严志斌:《陶寺城址的发现及其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研究的学术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通讯》,第3期;叶茂林等:《民和喇家遗址发现地震和洪灾新证据》,《中国文物报》,2002年3月15日,第1版。
    1俞伟超:《龙山文化与良渚文化衰变的奥秘—致“纪念发掘城子崖遗址六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贺信》,《文物天地》,1992年第3期。
    2王巍:《自然环境变迁与史前文明演进》,《光明日报》,2003年12月11日,第3版。
    3童恩正:《中国北方与南方古代文明发展轨迹之异同》,《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
    4缪雅娟:《关于中国文明形成的思考》,《中原文物》,2004年第1期。
    5王晖:《尧舜大洪水与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1宋豫秦、虞琰:《夏文明崛起的生境优化与中国城市文明的肇始》,《中原文物》,2006年第3期。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等:《山西襄汾陶寺城址2002年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5年第3期;《山西省襄汾县陶寺城址祭祀区大型建筑址2003年发掘简报》,《考古》,2004年第7期;《陶寺城址发现陶寺文化中期墓葬》,《考古》,2003年第9期。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等:《山西襄汾陶寺城址2002年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5年第3期;《陶寺城址发现陶寺文化中期墓葬》,《考古》,2003年第9期。
    4李民:《尧舜时代与陶寺遗存》,《史前研究》,1985年第4期;王文清:《陶寺遗存可能是陶唐氏文化遗存》,《襄汾陶寺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316页;邹衡:《关于探讨夏文化的条件问题》,《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续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43页;田昌五:《先夏文化探索》,《文物与考古论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106页。
    5许宏、安也致:《陶寺类型为有虞氏遗存论》,《考古与文物》,1991年第6期。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