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史上的“马湖现象”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在现存明清一类以罗洪先《广舆图》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舆图中,四川政区往往画出一个巨大的湖泊—马湖,大致与湖广境内的洞庭湖、江西境内的鄱阳湖的水域面积相当,在长江水系的几个主要湖泊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且与代表河源的"星宿海"有一一对应出现的关系,这一现象在地图史上颇具典型性,笔者称之为"马湖现象"。经研究发现,马湖作为一个大湖出现在地图上,主要集中在明代,尤其以受到罗洪先《广舆图》影响的中外系列地图最为显著,承继了元代朱思本《舆地图》对河源参照物的特殊表现形式,即出现马湖与星宿海(河源)的对应关系。笔者认为:马湖被夸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元明以来马湖所属政区、聚居民族与水陆交通道路的重要性;地图史上的"马湖现象",实际反映了元明以来地理学家们对河源与长江源孜孜不倦的探索。
There is a kind of Chinese ancient traditional maps or atlas of Ming-Qing Dynasties has been housed in China and the abroad,especially,on the map of Sichuan province represented by the atlas of Guang Yu Tu which was edited by Luo Hongxian,the Mahu Lake was drawn huger than its reality.The Lake even appeared almost the same big as the Dongting Lake in Huguang province and as the Poyang Lake in Jiangxi province,thus lakes were the biggest ones of Yangzi River on these maps.The huge Mahu Lake also existed with the Xing Xiuhai Lake on the same map,while the Xing Xiuhai Lake was drawn a symbol for Yellow River Fountainhead.The author defines the above as "the Phenomenon of Huge Mahu Lake on the History of Cartography".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huge Mahu Lake was drawn on the Chinese ancient and foreign maps or atlas mostly appeared in Ming Dynasty,which infected by the atlas of Luo Hongxian's Guang Yu Tu.And this cartographical phenomenon inherited the famous map of Yu Di Tu edited by Zhu Siben in Yuan Dynasty,who might want to direct the place of Yellow River Fountainhead according to the Huge Mahu Lake.The main reasons may be the importance of Mahu area,the nationalities lived and the traffic roads.Most importantly,the phenomenon gives the trace that the geographers tried to discover the fountainheads of Yangzi River and Yellow River since Yuan-Ming Dynasties.
引文
[1]《四川省志.地理志》下册,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成都地图出版社,1996年,第162-163页。马湖位于今四川省雷波县琅镇以西约2公里处,面积约7.3平方公里,为四川省第三大湖泊。
    [2](晋)常璩撰:《华阳国志》卷三《蜀志》,任乃强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11页。
    [3]《华阳国志》卷三《蜀志》,第175页。
    [4](北魏)郦道元注,(民国)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下册,卷三十六《若水》,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2953页。
    [5]《中国历史地图集》(全八册),谭其骧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另,笔者检阅杨守敬编绘:《历代舆地图》,清光绪三二年(丙午)至宣统二年(1906-1910),宜都杨氏观海堂朱墨刻印本三四册(三函),发现历代均没有画出马湖。所以,谭其骧从唐代开始画出马湖,而北宋和元代没有马湖,明清时期马湖与龙湖则归为同一,可能因史料局限,忽略了对马湖的深入考证。
    [6]《永乐大典》卷二二六七“湖”字引《元一统志》。参见(元)孛兰肹等撰:《元一统志》卷五《四川等处行中书省.马湖路》,赵万里校辑,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第547页。
    [7]李行简修,余承勋纂:《马湖府志》卷三《提封上》,明嘉靖三十七年刊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四川省)第66册。
    [8]张澍:《养素堂文集》卷九《游马湖记》,谭其骧主编:《清人文集地理类汇编》第六册,第690-691页。
    [9]陈世松:《元代的马湖江和马湖路》,《社会科学研究》,1982年第6期,第78-82页。
    [10]《四川省志》之《交通志》(上册),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第158页。按:今天的公路干线从雷波到美姑段沿金沙江畔行走,原道从雷波经大谷堆过牛牛坝走山路,到昭觉与今天的公路干线交合,二者稍有不同。宜宾至西昌公路主干路线为:新市镇、屏边、西宁、山棱岗、大谷堆、美姑、牛牛坝、昭觉、七里坝达西昌。东接五新路(犍为五通桥至新市镇),西联川滇西路(雅安、汉源至西昌)。全长337公里。
    [11]宣统《昭觉县志稿.序》称此为“建雷之道”,又,卷二《建置》,昭觉城的四座城楼扁额也颇能说明问题,如东楼额曰“东通雷马”,西曰“西达建卫”,南曰“南带金沙”,北曰“北联越冕”。说明昭觉城所在位置处于建雷之道的中点,与雷波、马边、建昌、越嶲、冕宁及金沙江水道皆有路相通。
    [12]廷桂等修,张晋生等纂:《四川通志》附图,乾隆元年(1736)刻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王治:《四厅纪程》,吴丰培整理影印本,1982年,道光十九年(1839)秋九月二十日卯正条。按:此处大海子即指马湖。
    [14]周惠:《新修马湖府治记》,嘉靖《马湖府志》卷四《创设》。
    [15]《兵部尚书余肃敏公记》,嘉靖《马湖府志》卷四《创设》。
    [16]蒲孝荣:《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3月,第371页。
    [17]罗洪先:《广舆图》卷一《云南图叙》,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版,据首都图书馆藏明万历七年刊本影印。另,《贵州图叙》表述为“川陆具存而榛塞”。按:首都图书馆所藏《广舆图》本,据前序有避乾隆帝的讳字,当为嘉庆四年(1799)重刻的章学濂本。
    [18]周斯才纂修:《马边厅志略》卷三《边防》,清嘉庆十二年(1807)刻本。
    [19]刘文蔚撰:《雷波琐记》之二三《论移营谷堆》,清咸丰三年(1853),北京大学藏手抄本。
    [20]张云波等:《雷马屏峨纪略》之《川边纪行.螂纪行》,《四川省政府边区施教团报告书》,1941年,四川省政府教育厅发行,西南印书局承印,第23页。
    [21]《宋史》卷三十九《宁宗纪》,第763页。按:“(嘉定)九年(1216年)二月甲申朔,日有食之。辛亥,东西两川地大震。三月乙卯,又震。甲子,又震,马湖夷界山崩八十里,江水不通。丁卯,又震。壬申,又震。六月辛卯,西川地震。壬辰,又震。乙未,又震,黎州山崩。冬十月癸亥,西川地震。甲子,又震。”
    [22]韩德润:《马湖与马湖地震》,《中国地震》,第十卷,第1期,1994年3月,第97页。梁小华、李文纲、杨建宏、蒋溥:《对1216年雷波马湖地震震中位置的质疑》,《中国地震》,2002年12月,第4期,第382-388页。按:此处冰河期天然堤坝形成今天的马湖之说,采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的观点。此外,成都理工学院和国家电力部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认为,马湖是古璜琅河为崩滑堆积体堰塞而形成,最晚一次崩滑堰塞为约11万年第一卷前的对门山-峨眉山玄武岩崩滑堆积所致。二说均确认马湖为史前时期形成的地质构造湖。
    [23]郑锡煌:《杨子器跋舆地图及其图式符号》,《中国古代地图集》(明代),文物出版社,1994年,第61-64页。按:郑锡煌指出,《杨子器跋舆地图》对于河源的描绘与朱思本图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大江源在岷山,江源标记在金沙江的上游。
    [24]任金城:《<广舆图>在中国地图学史上的贡献及其影响》,《中国古代地图集》第二册,第73-78页。
    [25](日)内藤虎次郎著:《地理学家朱思本》,吴晗译,《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第七卷,第二号,第11-23页。但未详朱思本卒年。王树:《文学家兼地理学家的元代道士朱思本》,《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年第2期,第47-53页。作者考证朱思本卒年为1336年。王庸著:《中国地理图籍丛考》甲编《明代总舆图汇考》,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8页。按:王庸先生指出:“明代舆图,多渊源于元代朱思本图;罗洪先之《广舆图》,为继往开来之中坚,而陈组绶之《皇明职方地图》可谓‘殿军’。其非朱图系统之下者,大抵皆官府中传统绘法,在地图史上无特殊意义。逮清初教士测绘中国地图之后,而朱图之支流余裔,乃不甚通行。故有明一代之舆图,盖可谓为朱思本图势力所笼罩,至清初康乾以后始消沉耳。”
    [26]罗洪先:《广舆图》前附朱思本《舆地图》自序。另见,朱思本:《贞一斋诗文稿》卷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8页。按:不同之处,朱思本《贞一斋诗文稿》中《混一六合郡邑图》的地点不在“建安”,而在“樵川”。《大元一统志》记为“皇天一统志”。
    [27]郑锡煌:《朱思本传》,《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第二册,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264页,第268页。按:朱思本图曾刻石于江西省贵溪县上清宫三华院,流传到明末。
    [28]罗洪先:《广舆图序》,按:罗洪先评价朱思本的《舆地图》说:“其图有计里画方之法,而形实自是可据,从而分合东西,相侔不至背舛。……至其所为画方之法,则巧思者不逮也。”在罗洪先的《广舆图》中,严格采用计里画方之法,发扬了朱思本图的这一特点。
    [29](明)陈组绶撰:《皇明职方地图序》,《玄览堂丛书》集三,据明崇祯本影印。
    [30]曹婉如主编:《中国古代地图集》第一册(战国-元代),文物出版社,1990年,参见附录《禹跡图》图版说明,第4页。
    [31]辛德勇:《徐霞客史事二题》,原载《千古奇人徐霞客——-徐霞客逝世350周年国际纪念活动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年,转载氏著《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中华书局,1996年7月,第345-351页。按:作者考证,明代章潢才是正式见于记载(见章潢著《图书编》)的第一位明确提出河源的判断原则,即一在河流长远,一在水量大,指出岷江不是长江正源,而金沙江才是长江正源的学者,这一指正并不是由徐霞客首先提出。他认为二人之所以敢于否定岷山导江说,确定金沙江为长江正源,都受到了元人都实河源探索活动的巨大影响。“可以说都实河源探索得出的新的认识,正是他们起而修正江源的直接契机。而这一点在以往的徐霞客研究中却并未引起充分重视。”见第348页。另,蓝勇:《长江正源探索历史是非考辨》,《历史研究》,2005年第1期,第173-178页,提出知道金沙江和金沙江汇入长江,与知道金沙江是长江正源为两个不同的逻辑概念,对汉唐以来就知道金沙江为长江正源,只因“岷山导江”说法的观点有不同见解,并认为即使章潢和徐霞客真正发现了长江的江源是金沙江,但并未成为明代的通识。蓝勇的观点值得商榷,以《杨子器跋舆地图》中既有“江源”在金沙江,又标注“大江源”在岷江为例,说明明代中叶对金沙江亦江源之一已逐渐有所认知。中国古人的地理观念受到经学思想的影响至深,不言自明,地理大发现知识的普及更属不易,不必苛求古人。
    [32]sitvs provinciarvm Imperil sinici/Mar-tino Martini,scale indeterminable19--(原著录即如此),1map:photo;23×26cm.出版于1654年。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著录:“本图系卫匡国著作《鞑靼战绩》之附图(照片),命名《中国省界》,出版于1654年”。吴莉苇博士为本文提供了《鞑靼战纪》英文版附图,中国国家图书馆孙果清先生为笔者提供了查阅相关图幅的方便,专此致以诚谢。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