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石龙头遗址石器的新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大冶石龙头是中国重要的中更新世晚期遗址之一。本文运用法国史前学者开创的技术分析法对该遗址石器重新进行分析,并尝试对相关遗址和区域的旧石器进行了宏观比较,探索了诸遗址石器工业之间的共性和多样性。结果表明,一方面它与观音洞和大洞遗址具有较多的相似性,主要反映了长江以南的旧石器工业特征,另一方面它又有类似于长江以北遗址的一些因素,具有过渡性的区域特征。
The Shilongtou site in Daye Count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ites of late period of Middle Pleistocene in China.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restudied the lithic artifacts unearthed in Shilongtou site by applying lithic technological method which was proposed and developed by French prehistorians in last century,then tried to compare the lithic industries of other sites and revealed the homogeneity and variability of lithic industries of these sites.It is shown that the lithic assemblages of the Shilongtou site,Guanyindong site and Dadong site bear similar characters and reveal the technological tradition of the south of Yangtze River.At the same time the lithic industry of the Shilongtou site possesses some similar features to that of the sites which are situated to the north of Yangtze River.In this sense the Shilongtou site seemed to represent a transitionary culture of China in Middle Paleolithic.
引文
[1]~[3]李炎贤、袁振新、董兴仁、李天元:《湖北大冶石龙头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4年12卷第2期,第139~157页。
    [4]原思训、陈铁梅、高世君:《华南若干旧石器时代地点的铀系年代》,《人类学学报》1986年5卷第2期,第179~190页。
    [5]同[1]。
    [6]Leroi-Gourhan A.Evolution and TechniquesⅠ:Man and Materials(in French).Paris:Albin Michel(2nd edi-tion in 1971),1943.
    [7]Dauvois M.Precis of Dynamic and Structural Draw-ing of Prehistoric Lithic Industries(in French).P rigueux:Fanlac,1976.
    [8]李英华、侯亚梅、Bodin E:《法国旧石器技术研究概述》,《人类学学报》2008年27卷第1期,第51~65页。
    [9]李英华、侯亚梅、Bo da E.:《旧石器技术研究法之应用—以观音洞石核为例》,《人类学学报》2009年28卷第4期,第355~362页。
    [10]Li Y.H.,Hou Y.M.,Bo da E.Mode of d bitageand technical cognition of hominids at the Guanyindong site.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9,54:3864-3871.doi:10.1007/s11434-009-0612-6
    [11]同[8]。
    [12]Bo da E.Approach to variability of the lithic pro-duction systems of industries in Lower and Middle Paleo-lithic:chronicle of an anticipative variability(in French).Technique&Culture,1991,17/18:37-79.
    [13]同[12]。
    [14]Bo da E.The Levallois Concept:Variability of Me-thods(in French).Paris:CNRS,1994.
    [15]同[8]。
    [16]李英华:《贵州黔西观音洞遗址石器工业技术研究》,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2009年6月。
    [17]同[10]。
    [18]同[1]。
    [19]李炎贤、文本亨:《观音洞—贵州黔西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遗址》,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3~5页。
    [20]同[4]。
    [21]沈冠军、金林红:《贵州黔西观音洞钟乳石样的铀系年龄》,《人类学学报》1992年11卷第1期,第93~100页。
    [22]某些遗址如丁村、许家窑的年代存有一定争议,本文采用的是以往大多数学者的观点。
    [23]黄慰文、侯亚梅:《盘县大洞的石器工业》,《人类学学报》1997年16卷第3期,第171~192页。
    [24]沈冠军,刘军,金林红:《贵州盘县大洞遗址年代位置初探》,《人类学学报》1997年16卷第3期,第221~230页。
    [25]Jones H L,Rink W J,Schepartz L A,et al.Coup-led electron spin resonance(ESR)/uranium-series dating ofmammalian tooth enamel at Panxian Dadong,GuizhouProvince,China.J.Archaeol Sci,2004,31:965-977.
    [26]黄慰文、祁国琴:《梁山旧石器遗址的初步观察》,《人类学学报》1987年6卷第3期,第236~244页。
    [27]鲁娜、黄慰文、尹申平、侯亚梅:《梁山遗址旧石器材料的再研究》,《人类学学报》2006年25卷第2期,第143~152页。
    [28]吴新智,尤玉柱:《大荔人遗址的初步观察》,《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9年17卷第4期,第294~303页。
    [29]张森水、周春茂:《大荔人化石地点第二次发掘简报》,《人类学学报》1984年3卷第1期,第19~29页。
    [30]周春茂:《陕西大荔县发现的早期旧石器文化遗存》,《考古与文物》1994年第1期,第1~20页。
    [31]尹功明、孙瑛杰、业渝光、刘武:《大荔人所在层位贝壳的电子自旋共振年龄》,《人类学学报》2001年35卷第1期,第34~38页。
    [32]尹功明、赵华、尹金辉等:《大荔人化石地层的年龄》,《科学通报》2002年47卷第12期,第938~942页。
    [33]尹功明、赵华、卢演俦:《大荔人化石层位上限年龄的地质学证据》,《第四纪研究》1999年第1期,第93页。
    [34]孙建中、赵景波:《黄土高原第四纪》,科学出版社,1991年。
    [35]陈铁梅、原思训、高世君:《铀子系法测定骨化石年龄的可靠性研究及华北地区主要旧石器地点的铀子系年代序列》,《人类学学报》1984年3卷第3期,第259~269页。
    [36]贾兰坡:《山西襄汾丁村人类化石及旧石器发掘报告》,《科学通报》1955年第1期,第46~51页。
    [37]裴文中、吴汝康、贾兰坡等:《山西襄汾县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甲种专刊第2号》,科学出版社,1958年。
    [38]张森水:《丁村54:100地点石制品研究》,《人类学学报》1993年12卷第3期,第195~213页。
    [39]刘源:《丁村石制品再观察》,《人类学学报》1988年7卷第4期,第306~313页。
    [40]李炎贤:《丁村文化研究的新进展》,《人类学学报》1996年15卷第1期,第21~35页。
    [41]郑洪汉等:《中国北方晚更新世环境》,重庆出版社,1991年。
    [42]刘椿、苏朴、李幼琴等:《丁村旧石器遗址剖面的古地磁学研究》,《文物季刊》1994年第4期,第19~26页。
    [43]吴文祥、刘东生:《丁村旧石器遗址群的黄土地层研究》,《地震地质》2002年24卷第2期,第241~248页。
    [44]周义华:《北京猿人和丁村人的氨基酸年龄测定》,《人类学学报》1989年8卷第2期,第177~181页。
    [45]胡小猛、杨景春:《根据临汾盆地的演化过程分析“丁村组”的年代》,《地理研究》2001年20卷第5期,第616~622页。
    [46]李有利、傅建利、胡晓猛等:《用黄土地层学方法研究丁村组的时代》,《地层学杂志》2001年25卷第2期,第102~106页。
    [47]贾兰坡、卫奇、李超荣:《许家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976年发掘报告》,《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9年17卷第4期,第277~293页。
    [48]贾兰坡,卫奇:《阳高许家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考古学报》1976年第2期,第97~114页。
    [49]吴茂霖:《许家窑遗址1977年出土的人类化石》,《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80年18卷第3期,第229~238页。
    [50]陈铁梅、原思训、高世君等:《许家窑遗址哺乳动物化石的铀子系法年代测定》,《人类学学报》1982年1卷第1期,第91~95页。
    [51]王喜生、L o vlie Reidar,苏朴:《许家窑泥河湾沉积物的环境磁学特征》,《第四纪研究》2002年22卷第5期,第451~458页。
    [52]樊行昭、苏朴、L o vlie Reidar:《许家窑组及许家窑文化层年代问题的磁性地层学证据》,《地层学杂志》2002年26卷第4期,第248~252页。
    [53]苏朴、L o vlie Reidar,樊行昭等:《许家窑泥河湾组高分辨率磁性地层学研究》,《地球物理学报》2000年43卷第2期,第223~231页。
    [54]高星:《周口店第15地点剥片技术研究》,《人类学学报》2000年19卷第3期,第199~215页。
    [55]高星:《关于周口店第15地点石器类型和加工技术的研究》,《人类学学报》2001年20卷第1期,第118页。
    [56]高星:《周口店第15地点石器原料开发方略与经济形态研究》,《人类学学报》2001年20卷第3期,第186~200页。
    [57]同[16]。
    [58]Beyries S.Variabilit de l'industrie lithique aumoustérien.Approche fonctionnelle sur quelques gisementsfran ais.BAR International series,1987.
    [59]Leng J.Early Paleolithic technology in Eastern andSouthern Asia.BAR International Series 924.2001.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